【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 完整論述 /////
.
.
▓ #我就爛啊
.
我的line大頭貼,是用「我就爛」的梗圖,自介是廢。一方面是厭世的自嘲,但也是一種真實心境脈絡的反映。前幾週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又更深深地感受到,身為「兼任下流」(美其名是斜槓人生)的自卑感。說真的,那是濃濃的自卑,我每天都在經驗著,隨時有可能被社會體制忽視、排除、淘汰的焦慮與威脅。研究不足、SSCI不夠、沒上過班、沒出國過水一下、不會程式設計、不能蓋3D、教學經驗不夠好、不能用英文上課,以上的弱點可以逐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簡言之,我就爛。但我到底爛不爛?我真的努力不夠嗎?是我每天都在捫心自問的問題。
.
▓ #5種冒牌者,你是哪一種?
.
1978年,Pauline Clance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用以指稱,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他們時常通過「#更加勤奮」、「#害怕造假」、「#運用魅力」、「#謙虛」來迴避假冒的懼怕。
.
Valerie Young(2008; 2011)分析了冒牌者症候群的5種常見的類型:完美主義者、專家、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工作狂,他們有各自在害怕被認為不夠努力的原因。但事實上,70%的人都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惱人情緒(Sakulku, 2011)。
.
▓ #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決裂
.
這種對自卑情感的描繪,可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詮釋。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現代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山頭。有趣的是,阿德勒與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後來他們都因為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意見不同,而先後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大家在電影《危險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2011)中可見其風雲。基本上就是,榮格不認為「性」就是人的全部,而有一種更普遍的生命經驗—集體無意識。而後發展出「榮格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則是因為否定了佛洛伊德的創傷假設,人格的決定並非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強調自我生命的作用,並且認為「自卑」(inferiority)遠比「性」來的更具分析性。撰寫《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後來發展成「個體心理學派」。
.
▓ #朝向共同體關係
.
相較於佛洛伊德的生理取向、元素論的、客觀的驅力心理學,阿德勒發展出一種社會取向、主觀知覺、整體觀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必須要將人放在一個實際的生活型態中,才可以獲得對人的理解與解釋。因此,所有的人生問題,包含驅力滿足,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的價值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然而,人要社會化的健全完滿,並非以壓抑作為代價(佛洛伊德的概念),而是慢慢透過「#社會感」(social feeling)、「#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持修而建構起來。不過,阿德勒這裡用的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在Ferdinand Tönnies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當中,阿德勒說的應該是對共同體(community)的情感、聯繫以及歸屬。而這個對共同體所懷抱的目標,是一種虛構的、未來式的無限關懷,唯有這個目的性的關懷,才能讓個體獲得更美好、統合的人生。
.
這個目標地朝向,依靠「#創造力」來達成。創造力就如同「心靈」(soul),提供了行動的獨特性與自我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風格,這個生命風格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種種的生命行動與詮釋,也可以被補強、修正、改善。而創造力朝向目標,目標則又指引創造力,交互展開影響,配合得好,就會透過創造力不斷克服,邁向完滿發展,配合得不好,則削弱創造世界的力量,停留在原地。
.
▓ #被討厭的勇氣
.
如上述,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創造力受阻,主要會表現在自卑感與社會情懷缺乏。自卑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可能是焦慮、適應不良、無法達成等負面脆弱,而唯有透過自卑,人才有追求超越的可能。這聽起來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感覺。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期待從一個相對不利的狀態,進而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
在我們無法接納與超越自卑的同時候,會衍伸出兩種過度狀態,一種是過度炫耀優越,透過「我就爛」到「我就讚」的想法轉變,來迴避自卑的狀態。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停留在更強烈的自我否定中,也可以作為迴避自卑的方式。當然,這兩種狀態都很常見,或許,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更多時後,我們會漸漸地期待與執行,逐步克服自卑的條件或想法,以達到更美好的自己,回歸到人生的主要議題上,例如愛情、友誼、工作等。
.
▓ #社群媒體中的比較競爭
.
社群媒體將眾人快速脫離時空,集結一起,我們的人生上線(on-line),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新形態的人群聚集樣貌成形。我們一天可能有超過4小時都在社群媒體上,我自己幾乎8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一個具有社群媒體特質生活中。
.
互動、互文、視覺化、即時、無所不在的新媒體特質,一方面讓人際關係更自由,自我表達更暢達,另一方面卻也形成一種無止境的市場競爭。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Instagram這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
▓ #扭曲的鏡子
.
社群媒體的媒介邏輯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交習慣,社群媒體讓人在虛實交錯、真假難分的平行時空中,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正如《反正我很閒》辯證著,你沒上線,究代表你不存在(?)而這個自我建構的自由,到底自不自由。
.
康庭瑜(2019)討論了這個問題,她對女性IG使用者進行訪談,試圖了解IG上的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們,或是,我們是否可以真的獲得「我是我」的認同感。年輕女性在IG上用更加性感的姿態,表達自己的身體自由,模糊了「超性感(hypersexualized)的名流身體」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女體」之間的界線;此外,女孩們透過自拍獲得自信、愉悅與同儕認同,很常是無償自願的。
.
康庭瑜問到,這算是一種「賦權」嗎?其中提到兩種後女性主義的自我形象再現觀點,一種是自主的身體性感化,以反擊男性凝視;另一種則是透過形象塑造專家的介入,重新打造自己的身體。這都強調著「#女人可以」(the can-do woman)的態度。在社群媒體的自拍上,不同的平台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也有不一樣的自我展現。
.
康庭瑜找到一種辯證式的觀點,存在於我們的社群媒體自拍中,「大眾的性感/我的性感」、「男性的性感/女性的性感」、「身體的物質性/身體化的氣質」、「霸權的性感/反抗的性感」。其中的反抗,雖說是一種在台灣男性凝視下的賦權,卻投入了另一個西方凝視的殖民觀點之中。所以,我們看起來過得好嗎?
.
▓ #華人的成功意識形態
.
從康庭瑜的辯證中可以理解一件事,先不管賦權與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協商。與他人的眼光協商。可能她的關心是「審美」,我的關心是「成功」。社群媒體上的顯現,也很常被拿來當作是自我實現(成就)的評斷與自我評斷。同樣的,我們一方面在台灣人的成就價值中,可能同時也欽羨西方的成就判斷。
.
高旭繁(2013)整理了建構華人幸福的來源,包含「自尊的滿足」、「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他人好」、「對自我的控制與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與西方對個人情感表達、人際關係的展現的強調相異,台灣人較強調「內在」與「合群」,隱含「內聖外王」的意義。
.
簡單來看,幸福、成就的判斷上,台灣人對被群體認同「#努力工作」為重要的依據;然後,我們的成就歸因,除了對家人外,大都會表示謙虛,將最後的成就歸功給「運氣」、「貴人」,一方面不帶給他人壓力,另方面則產生報恩的連結想像,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韓貴香,2010)。不知道滑坡到哪裡了,總之,就覺得在社群媒體裡的自我與他人協商,又想要個人表態,又要顧慮他人觀感,真的是蠻累人的。
.
▓ #回到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該片用一種警告的意味,說明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媒介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受到社群媒體邏輯的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慾望,形成了一種被視覺化、感官化、表面化的比較、競爭,進而感到狂喜、興奮、失落、焦慮,範疇當然包含了前述的「外表」、「成就」等。在數位時代,有許多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上的焦慮,都來自社群媒體,當然,社群媒體上互動的重要性,已然不須多言,只是那種情感、情緒的自持就更加重要了。
.
回到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之後,就會從各個環境中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並從個人的內在中,找到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最後自願地對「#群體做出無私奉獻」,而這正是社群情懷的核心精神。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太在意尋求他人的認同,而是在一個社群價值下,追尋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這個非常個人化的修練軌跡,並不是很容易,但可以試著每天朝向目標逐步做一點點改變。
.
▓ #我們該怎麼做
.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心靈雞湯文,這次為了解釋、解決自己的心情,細心地進入到個體心理學的境地裡,才慢慢懂得阿德勒的真正想法,充滿了人性關懷。或許我沒有真的如此贊成阿德勒的論墊,也不一定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希望可以提供你我一些對自己更好的想法。
.
我認為,阿德勒的社會情懷、社群感、共融感,可以當作一是一個中心價值,也就是無比較的社會公平。但若說真的可以做的是,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單純觀察這些想法,不去處理它們。然後慢慢去面對,甚至與這些令人感到脆弱的想法共處。
.
然後重建思考路徑,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卑的細微之處,並且試著懷抱勇氣(courage)。勇氣並非勇敢,社會學家Brené Brown(2012)在《脆弱的力量》中區分,勇敢是應付困境的能力,勇氣則是全心全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接納自卑脆弱的心境。她的脆弱研究裡發現,勇氣與脆弱總是共存的,那些自卑感反而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
.
我們可以偶爾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充滿挫折,但脆弱不等於懦弱,勇氣允許自己脆弱,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
|
📂 #參考文獻:
.
1.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2. Young, V. (2008). The Impostor Syndrome. Finding a Name for the Feelings. Overcoming the Impostor Syndrome.
3.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Currency.
4.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5. Brown, B. (2012).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Teachings on Authenticity, Connection and.
6.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
7. 陳美姿, & 周麗端. (2020). 望子成龍女成鳳? 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教育心理學報, 52(2), 365-388.
8. 韓貴香. (2010). 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2(1), 41-76.
9. 康庭瑜. (2019). 賦權及其極限? 後女性主義, 社群媒體與自拍. 新聞學研究, (141), 1-38.
10. 張瑋庭. (2018). 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談人際關係-以網路社群軟體 [Instagram] 為例. 諮商與輔導, (391), 49-52.
|
#結果新麥超容易噴 😅
「感到兩難英文」的推薦目錄:
感到兩難英文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發文又刪除,你也得到了「社交認同病」嗎?】
這是一個情境劇:你閱讀一篇網路文章,覺得實在言之有理,內心澎拜,於是分享到臉書、打了幾串簡短心得。
過了10分鐘,你發現讚數不如預期,又被「臉書朋友」在底下留反駁,想了又想,明知自己沒錯,仍舊刪除文章。
觀察社群網站,我發現很多人有這樣的狀況,無論轉發文章、打狀態、放照片,不知怎麼地,明明是自己頁面,分享的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卻莫名感到心虛無比,總是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發出的東西。
社群網站成立的美意,本該是大家互相交流、發表各自觀點,以求更靠近彼此。
但科技到底是冷冰冰、無感受性的,社群網站的存在雖然能讓人們在溝通上更為便利,卻忽略人性本身存在著的「原欲」,有的時候,它更成為了「激化原欲」的媒介。
---
人沒有善惡,只有原欲,無論是佛教的貪嗔癡、希臘諸神的七情六慾、基督教裡的七原罪,連告子都說了「食色性也」,顯見人性就是會有「欲望」,活在世界上,大家都是努力在平衡欲望。
如若動機良善,適度原欲可以產生正面樂觀、越挫越勇的特質;反之,一旦過度關注外界事物,無限制地擴張欲求,衍生而來的嫉妒、暴戾之氣不說。
但,深埋在這些情緒背後的,更多地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無法認同自己的獨一無二。
---
前天看了 #Netflix 原創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2020),該片訪問多位曾在臉書、IG、推特、Google任職的創辦者、領導者與工程師,鉅細彌遺地分析隱藏在社群軟體背後的隱憂和陰謀。
這部片我看了頭皮發麻,因為片中的確點出上述隱憂,這是一種「社交認同病」。
精神科醫師指出,自從社群網站在2011年成為大勢,青少年憂鬱症比例大幅攀升,平均每年都比去年成長3倍左右。
梳理心病源頭,多半是看到同學們在社群網站上光鮮亮麗的一面,從而產生無法肯定自己的情緒。
發明臉書「按讚」機制的 Leah Pearlman 則說,當初發明點讚的動機,是希望能傳遞歡樂、正能量給朋友。
可她想都沒想到,這竟然在未來會成為使用者們「自我認同」的判斷基準,搞得如果朋友都沒按讚,就是間接在否定自己的價值。
社群網站幫助我們更靠近外界,卻逐漸迷失自己。
---
到頭來,我們只會放上自己想給大家看到的事物,曬出自己的豐功偉業、家庭和樂,幾年前就連「曬娃」也新創成名詞 “Sharenting” ,編列到柯林英文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很多人會憤憤不平:「難道我不能向每個人分享喜悅跟紀錄心情嗎?」
當然可以,不過請記住:真心會為你的幸福與成功感到開心的,到底還是你的知己和家人們,既然身為知己與家人,自然沒必要透過社群網站公開PO文給他們看,你是可以私下傳訊息和分享照片的。
畢竟,我就曾經聽到一位朋友,他抱怨著臉書上另一個喜歡曬小孩、分享自己豐功偉業的「朋友」,對他的舉止感到厭煩跟訕笑,還私下批評對方小孩子長得很醜。(從這邊又可延伸另外一題:社群網站上的朋友,有幾個是真心朋友?)
---
我個人的想法是:每個人要曬他們家的東西、怎麼炫耀都不關我事,可是我們不得不正視,市面上多數人的心胸,不知為何,往往是「PO者無心,看者有意」的。
相信不少人都瞭解此事,不知不覺,他們都罹患「社交認同病」而不自知。
這些人,他們小心翼翼地斟酌發文用語、確保照片品質、自拍修圖修到不像本人,將社群網站變成表現自己的平台,但呈現出來的也不見得符合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變得只是「刻意」想秀給別人看,還要佯裝自己是率性隨意,不覺得人生很辛苦嗎?
對於社交認同病,電影《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裡頭的頂尖工程師們,其實給觀眾一點方向:盡可能遠離社群軟體、減少使用它們的次數,每天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陪伴家人。
如果執意要上傳跟紀錄,還是想分享給「大家」看,那也是沒關係的,就是時刻謹記:不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私底下如何說,也不要被讚數綁架了。
你心裡感到平靜,才是最重要,而這就得問你自己了。
Netflix
https://www.adaymag.com/2020/09/24/cyber-self-harm-definition.html
感到兩難英文 在 享受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我要給初確診的糖友的一篇文,很長哦!
我不時會收到一些糖友的私訊,有時候好像都大家講好的一樣,都會是同類型的患者私訊給我~
最近我遇到的都是初確診的糖友~對於初確診的糖友,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和對方聊天,當然對方也就會問我一些問題,我也想來問問大家,如果有願意回答的,請留言哦^^
1.剛得知自己有糖尿病時,妳的心情是什麼?妳難過多久?
A:我只有難過不到半天吧!最主要是因為醫生說我如果能瘦個二十公斤,我也許可以停藥~生平無大志,減二十公斤要是能減成,這大概就是我人生最大的目標(結果至今也沒減到當時醫生期望的數字XD)
或許有個目標在,我只想到要如何達到目標,所以根本沒時間去難過(這會不會是傳說中的神經大條~)
當然,眼睛的併發症才是重挫我的最大要害,糖尿病沒有打倒我,但眼睛生病這件事,是我打擊最大的事,因為我從小視力就是1.2~1.5的人,瞬間掉到0.3,甚至也有嚴重到連0.1都沒有
2.得糖尿病很丟臉?
A:我覺得生病不丟臉,丟臉的是你自以為是醫生,不配合治療或者自行更改處方,甚至也不回診,搞到快中風、要截肢或失明了,還是一付全世界就自己是華陀再世。
現在的醫學很發達,很多疾病都有藥物可以控制,可以讓病情不再惡化,雖然疾病還是在,但健康的飲食、正常的生活作息及適當的運動,你還是可以活得像正常人一樣,你不說也沒人看的出來你就是糖尿病患者。跟那些罕見疾病的患者,我們都算是幸運的了。
3.為什麼妳要公開病情?妳不怕人家取笑妳嗎?
A:說到取笑這件事,我從小到大就是胖,能拿來形容胖女生的台詞,我應該沒有少聽過,即使到了這個年紀,也會有人因為我太優秀,而寫信羞辱我,所以我早就習以為常了。
比方妳一定是見不得人,才會用娃娃做大頭照、然後名字還用英文~~就是不要臉才不敢以真名登記臉書帳號~
不然妳叫祖克柏出來咬我丫~不對,會說這麼沒水準的話人,應該連祖克柏是誰都不知道XD,對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怎麼有那麼多人愛羞辱我,這些台詞都是同一個人講的
身為一個"資深小咖"部落客,怎麼可能沒見過什麼大風大浪,網友的酸言酸語頂多我只會氣到手發抖三秒,甚至還有部落客對著我說~妳就是太愛揭露自己是體驗,人家廠商才不喜歡妳~是丫!我誠實我錯,可我沒有對不起我的讀者。
所以取笑我這件事,我可以說是人前笑笑的,人後插小人報仇XDDDD(開玩笑的啦!最多只詛咒對方沒吃什麼會變胖,就連吸空氣也會胖~哈!)
當我確診時,我當然也沒有昭告天下,但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也間接的從我的發文之中嗅出不對勁,只要有問,我都會說~
其實做我朋友很可憐,因為她們的貼心,外食聚餐時,舉凡我不能吃的,她們都要幫我吃,每次都要猜拳決定誰吃我那份餐後甜點。胖了她們,瘦了我XD...更貼心的是,怕我吃不飽,會把自己的蔬菜都夾給我,即使她們沒有均衡,只要能控制住我的血糖就好。
如果是妳(你)的朋友,不會因為妳(你)生病而取笑妳(你),他們反而是可以協助妳(你)控糖的一部份。(當然也有可能會遇到拿偏方草藥要你試試的那種,我想那種就是你要順便機會教育一下的朋友^^)
一開始我不敢讓廠商知道是因為我要接案賺錢,我怕我的眼睛必須要自費治療,但很多都是甜點、高油脂高熱量的美食,對於要控制血糖的我,實在很兩難。
但那時候有一個行銷公司的公關,我很誠實的告訴她,我是糖尿病患者,有很多店我不能接,她很貼心,她說沒關係,我會讓妳先挑選,剩下的再讓其他部落客挑~於是我有了這樣的特權。
如果我刻意隱瞞,我反而是要強迫我自己去吃那些我不能吃的東西,我一直都有貴人相助,雖然現在我很少接案(可以說幾乎是0)所以我不覺得讓別人知道是件壞事。
當我開始認識糖尿病,在營養師的指導下了解的飲食的原則,她沒有禁止我去吃早午餐,也從來沒有跟我妳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她讓我還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飲食。
我從中發現~原來,過去的我,飲食習慣有多差,而這樣的習慣,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糖尿病飲食反而是最健康的飲食。
雖然,我不是什麼大咖的部落客,但我想要利用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去影響他人,我想要讓大家一起有健康飲食的觀念,但這難度很高,我最常聽到的是~"妳是病人,我不是啊!那是妳要這麼吃,我為什麼要跟妳一樣?"
所以即使我公開自己是糖尿病患者,我不是那麼的積極,總想說如果有人問問題我再來找答案就好~然後就這樣,我找到了我的百科全書,也就是我的主治醫師。
如果不是他那麼有耐心回答我的問題,我可能也不會那麼積極想要做更好,我從美食旅遊部落客,轉變成一個教大家如何健康飲食,傳遞健康飲觀念的部落客,我知道這方面的內容很冷門,但因為醫生的關係,讓我覺得要堅持做下去。
在我第一本書裡,醫生寫到他覺得我的提問,影響了他必須要更加精準的將狀況跟我解說,以便讓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糖友們分享。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他願意教,我才會想~能影響一個是一個,我不能把他教的只當做我懂就好,盡管只是多一個人知道正確觀念,也要認真去做。
我不認為糖尿病是一件丟臉的事,只要妳(你)願意去學習如何與它相處,是有機會不會有併發症,甚至也有可能不需要用藥,只靠飲食、運動就能控制的很好。
我也從來沒有覺得糖尿病讓我很丟臉,不是因為我現在可以站在眾人面前分享經驗或者私下跟大家聊,而是它是我造成的,那我就必須得去面對過去的錯誤,不要讓錯誤越來越大。
難過是必然的(雖然我是真的沒難過那麼久),但請妳(你)想想那些得了罕見疾病的患者,妳(你)會發現,自己真的幸運很多,也順便講一句噁心的話~~這條路上,你們要感到幸運的是-有我陪妳(你),只要妳(你)願意的話^^
就像我部落格上寫的~人生就這麼簡單,好好的享受吧!Enjoy Your Life!
#看完這麼長一篇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答案哦
感到兩難英文 在 陷入兩難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1月10日 — 提供陷入兩難英文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兩難意思、兩難情境、 ... 英文學習誌www.fun-day.com.tw 相信很多人都對自己的英文能力不佳感到 . ... <看更多>
感到兩難英文 在 陷入兩難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1月10日 — 提供陷入兩難英文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兩難意思、兩難情境、 ... 英文學習誌www.fun-day.com.tw 相信很多人都對自己的英文能力不佳感到 . ... <看更多>
感到兩難英文 在 大膽說出你的破英文- 有些事情的選擇常常會讓我們左右為難 的推薦與評價
*dilemma困境,進退兩難;兩難推理,兩刀論法*in a dilemma難以抉擇;陷入兩難; ... 當人們感到難以抉擇時,會讓我們感到沮喪,壓力和焦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