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E家愛吃愛旅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其實我真的不是一個對保養這件事有下太大功夫的人。 應該說照顧寶寶都沒體力,沒時間了,哪來的閒情逸致保養。 不過因為拍片很常會曬到太陽,又不想在鏡頭前太快速的老化,所以最近真的開始使用這個名叫《簡單JAN DAN》也真的很簡單使用的保養品。 我主要就使用她們三種產品: 1. 玫瑰青春露: 沒有酒精...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E家愛吃愛旅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心得] 大力推薦《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時間:3月4日10:00 ... 的評價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News98【鄧惠文時間】訪問作者孫明儀談《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 的評價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心得] 大力推薦《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寶寶] 想找書單(幼兒心理發展類) - PTT評價 的評價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育兒筆記】190:孩子上學前的最後一哩路 (暘斌)
不久後,
雙寶即將成為幼兒園的新生。
日前我們全家先去學校參觀,
一來將學用品依校方規定送達,
二來也讓孩子們認識老師和環境。
從小在家自己帶養的孩子,
即將接受學校教育、團體生活,
慢慢脫離父母的羽翼,
一步步迎向未知的人生。
面對分離,
面對新環境,
我們準備好了嗎?
雙寶準備好了嗎?
#對雙寶而言,
學校環境不算全然陌生,
幼兒園的生活,
我們也進行沙盤推演過。
甚至所有的學用品,
芳瑜也帶著他們,
一一貼上各自的姓名貼。
雖然,
不可能有萬無一失的準備,
不過我們會努力,
以雙寶能承受的劑量慢慢後退。
#對我們而言,
我的惆悵和感慨,
大概只有芳瑜的十之一,
畢竟她比我多請了一年育嬰假,
何況她心思的細膩遠非我可比擬。
而我最想做的,
大概是把讀過的育兒書籍,
拿出來好好溫故知新。
好比下面這段文字,
出自《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反覆研讀了幾回,
對我很有啟發:
「傳統上大家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
可是『起跑點』究竟是什麼,
卻很少有人討論。
史丹佛大學的卡羅.多薇克教授曾說:
『孩子不需要事先學會
未來學校會教的知識,
學校需要她準備好的,
是平穩地進入團體生活,
對學習有熱情,
以及面對學習挑戰的毅力。』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她所說的三件事,
就不難想像,
以心理層面來說所謂的起跑點是什麼。
其實,
起跑點就是 #孩子社交情緒的平穩發展,
包括他如何平穩地跟你分離、
平順地進入團體生活、
跟同儕有良性的互動,
以及如何跟不同老師建立信任關係等。」
謝謝孫明儀老師寫了這本好書,
從孩子0到3歲都帶給我們許多幫助。
距離開學還有十天左右,
我們會持續聚焦在這三件事:
1️⃣情緒平穩地進入團體
2️⃣對學習有熱情
3️⃣面對挑戰的毅力
有方向的努力,
爸媽、孩子不焦慮💪
#家有新生請舉手🙋♂️🙋
#大家都做了哪些準備呢
#2y11m
——————
🔸延伸閱讀🔸
📌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41902734018676/?d=n
📌《相親相愛不簡單?──給爸媽的手足教養學》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45409100334706/?d=n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同理孩子」不是一種招式,是需要仔細琢磨的能力】
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或是在教養書上讀到過,要處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的時候,直接「說道理」是沒有效果的。大人必須要先「同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緒被理解,心情緩和下來之後,才能開始有效溝通。
但是,「同理」兩個字說得輕巧,好像只要家長手頭上備著幾組情緒相關的詞彙,遇到問題,就亮出「你是不是在難過」牌、「你是不是在生氣」牌,被情緒困住的孩子就會立刻被「降伏」,聽懂大人要說的道理,恢復成笑容滿面的小可愛。
怎麼觀察,怎麼抓準時機,怎麼斟酌用字,怎麼判斷「同理」有效無效,這些魔鬼般的細節,放到每個孩子身上都不一樣。教養文章裡的例子永遠都是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但是又有差異很大的地方,那些差異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同理」這件事情,是諮商師需要重點磨練的能力之一。我用「磨練」兩個字來形容,大家就可以比較能理解,這不是像說話或走路一樣,在長大過程中必然會學習到的能力。諮商師需要磨練「同理的能力」,因為這跟個案之間的「信任感」息息相關。透過「同理的回應」,個案才能一步一步確認「諮商師真的能夠了解我的處境」,才有可能逐漸敞開心房,說出內心的想法。
以同樣的邏輯思考,「同理孩子」這件事,並不是一種「調教用的招式」,而是一種「了解的過程」。當大人的態度,語言和肢體碰觸,傳達出「我願意懂你,可以相信我」的訊息時,孩子才會放鬆下來,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情緒,或者是說出剛剛原本不願意透露的想法。
類似這樣「同理孩子」的過程,我有過一次很完整的經驗。
***
蕃茄拿了一本英文繪本要我讀,我問他想聽中文還是英文,他說要中文就好,於是我就看著英文,用我自己的翻譯讀出來。讀到某一頁的時候,蕃茄阻止我:
「你念的跟我想聽的不一樣。」
以前的翻譯不一樣嗎?我想很久,想不起來以前到底怎麼翻的,就稍微更改了斷句跟選字,再唸了一次。
「不是這樣,還是不太一樣。」
「你記得我之前是怎麼讀的嗎?」
「我不知道,反正就是不一樣!」
蕃茄的表情跟聲調都改變,明顯感覺到不悅。喔喔!這種時候就是要靠「同理孩子的情緒」來解決吧。應該沒有問題,這個情境還滿簡單的。
我說:「 你覺得沒有聽到想要的版本有點不高興嗎?」
蕃茄把我的臉推開:「我不想說,我不要說。」
「沒有關係的,我知道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在講一些我覺得爸爸應該要記得的東西,可是他卻不記得,這個時候我也會不高興。」
「我不要講。」
奇怪,為什麼不是很順利?有哪裡的頻率沒有對到嗎?我琢磨了一下剛剛跟蕃茄的對話,我說「不高興」的時候他的反應很抗拒,感覺並不接受我的解讀,這時我就急著跟他說「沒關係,我知道」,其實他不相信我真的知道他的感受吧。
我靜下心來,回想起小時候媽媽曾經編過一個故事給我聽,我實在是很喜歡,但隔了一陣子當我希望媽媽再說一次那個故事的時候,媽媽卻說他忘記了。回想起當時的心情,我對著蕃茄說:「你真的很希望能夠聽到一模一樣的說明是嗎?沒有聽到很失望吧?」
蕃茄突然抬頭看我,點點頭,眼淚就流下來了。
Bingo。
蕃茄瞬間跳下沙發丟下書跑去找爸爸了。我聽見蕃茄在遠方,抽抽噎噎地跟爸爸說:「我,我好想聽那個一模一樣的,嗚嗚,可是媽媽,嗚嗚嗚⋯⋯都說不出來⋯⋯」
當我狀況不好,疲倦又煩躁的時候,這個情形很容易被我解讀成「蕃茄在生我的氣,討厭我了,還跑去跟爸爸告狀」。但是這天我跟他的情緒非常對焦,我發現他跑走其實是因為他被正確同理了,失望的情緒找到出口流出來了,所以立刻需要爸爸的安撫。
傑克輕輕地問他:「媽媽上次是照著書上唸的嗎?」
「不是。」蕃茄吸著鼻子說。
「那真的是沒辦法呢,這樣的話必須媽媽自己想起來才行。」
接下來的對話小小聲的,我聽不清楚。隔了一會兒,廚房裡並磅並磅,一大一小開開心心出門去倒垃圾了。
幹得好啊媽媽!我有點得意地站起身,把書拿回櫃子放。
***
這個例子發生的時候差不多剛好一年前,蕃茄四歲半左右。看到這一段紀錄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這樣同理蕃茄了,經常因為他的「玻璃心」感到非常的不耐。
例如說,接蕃茄放學以後帶他去公園玩,要回家的時候我站起身跟其他家長說:「那掰囉我們要先回去了。」蕃茄就崩潰大哭:「你不可以跟其他人說掰掰,我不要你跟他們說掰掰!!!」
又例如說,我從廚房倒杯水過來,聽到蕃茄跟爸爸在討論「家裡還剩幾顆蘋果」,我隨口說句「喔我剛好有看到,還有兩顆」,蕃茄也可以崩潰大哭,因為他是要爸爸猜答案,不是在聊天,結果被我搶先講出來了。
還有更多根本想不起來的例子,都是因為他自己心裡有某個藍圖,結果我做的事情不符合他的預期,或者打亂他原本心裡的計畫,他就瞬間被引爆,尖叫眼淚齊發,有時還罵人!
真的是搞不懂耶!到底有什麼好這麼難過的,我又沒有做什麼很誇張的事,只是一些誤會,不然就是你自己想耍把戲又不講,誰知道你在想什麼啊!我哪有這麼糟糕,也不是故意的,你這樣呼天搶地的好像我對你很差是什麼意思?說要同理小孩,也都有在同理你了讓你好好哭哭個過癮,還這樣不知好歹,都幾歲了。拜託我已經算很尊重你了,該道歉的時候也跟你道歉了,你要不要去看看其他家長,像你這種哭法,早就不知道被揍過幾輪了!
啊。
我突然意識到,剛剛那段內心的碎念,都是在替我自己抱不平。我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同理這麼多,讓步這麼多,蕃茄也該「鬧夠了」,該「知足了」吧。比起其他人,我已經做得很好了,你這孩子不要太過分。
我其實在意的是我自己。
我被不平衡的情緒塞得滿滿的,根本沒有空間去理解蕃茄。雖然我並沒有惡言相向,看似有給予蕃茄表達的空間,也說了「我知道你很難過啦」,但是我說出口的話是「空的」,裡面並沒有真心。我不想浪費時間。我不想讓我的心情被他「牽動」,因為這樣好麻煩又要拖好久。我想要維持我的冷靜和超然的態度,所以只想著給他哭一哭我就要來說教,完全沒有意願把蕃茄安撫下來。
我似乎也在不知不覺中,認定「你已經夠大了」,主動提高了對蕃茄情緒表達方面的要求,擅自訂出我認為他應該要做到的標準。所以,在蕃茄崩潰的當下,我早就私自判斷了蕃茄的情緒是否「適切」,如果我覺得適切,他才有資格得到我的同理;如果我認定不適切,我就不應該去「配合」他,讓他稱心如意。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我自己對激烈的情緒表達,有非常負面的觀感。我並不想去感受,也不想去理解,我只想要蕃茄停止,改掉這種動不動就崩潰的「壞習慣」。
所謂的同理對方的情緒,很重要的關鍵是「#不帶批判的接納」,還有「#主動理解的意願」,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跟他在同一個位置,願意分擔他內心裡的感受。我根本沒做到任何一項。這樣虛有其表的「同理」只是一種表演,讓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我想起以前,我的父母總是板著一張臉命令我:「說啊,我們是你爸媽,有什麼好不能說的。」他們總是覺得心累,總是覺得「方法用盡,我就是不肯說」。但是事實上,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早就用過很多的方法「說」,是他們不願意去聽,我再也不會上當了。
我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父母說:「你在學校都做什麼啊,有沒有在專心唸書啊。」
我跟同學吵架了,關在房間裡哭,父母說:「這些人你長大以後都不會記得,不要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
我被同學霸凌,跟父母說出具體細節,數年後那些細節被父母提出來,說是我人格有問題不討人喜歡的證據。
沈默,是一種自我保護。說出口的話如果不被接納,只會讓自己更受傷,所以寧可閉口不談。寧可抱著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無法被人理解的寂寞,住在很深很深的黑暗裡。
沒有同理,就沒有信任,就不可能卸下心防說出心裡的真正的想法。
如果,我還是堅持這樣「我比較委屈,我已經很努力了,你應該要知所回報」的態度,那麼遲早,蕃茄也會開始用冷冽的眼神看著我,半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吧。
我還不是很確定,能夠如何有計劃又有效果地,讓我自己同理他人的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但是至少,我可以先從「#在當下發覺其實我比較在乎自己」,還有提醒自己「孩子拒絕溝通時,#別急著責怪他」開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鴨牆--同理心](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1v85hlwpof0qc7ou)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E家愛吃愛旅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其實我真的不是一個對保養這件事有下太大功夫的人。
應該說照顧寶寶都沒體力,沒時間了,哪來的閒情逸致保養。
不過因為拍片很常會曬到太陽,又不想在鏡頭前太快速的老化,所以最近真的開始使用這個名叫《簡單JAN DAN》也真的很簡單使用的保養品。
我主要就使用她們三種產品:
1. 玫瑰青春露: 沒有酒精味的水狀精華液。不油膩,很快速吸收,塗起來很舒服。
2. 極淨白淡斑精華: 也是淡淡水,不會讓臉的肌膚感到負擔。不吸光,白天晚上都可以使用,非常方便!
3. 簡單高效賦活精萃 : 這罐是油狀精華液,一次只需滴一點點就可以塗滿臉。除了塗臉,它還可以塗在身體上,也可以抹在頭髮上當髮油,一罐多用,雖是油狀卻不會過油,很好吸收。
用到現在真的覺得質地跟吸收還有味道都是舒服讓人喜歡的。
台灣現在有很多很棒的品牌值得嘗試!
歡迎到簡單的官網逛逛喔:https://jandan.care/豆媽認證懶人愛用保養
真心推薦給我廣大沒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媽媽們!
E家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eanbeandiary/
E家IG:elliott_travel_stories
-----------------------------------------------------------------------------------------
推薦影片:
*錯誤餵食慘遭鹿群起攻擊!! 奈良Day2-Part 1: https://youtu.be/KlDQaz4cikU
*溫泉飯店送拉麵!?一晚$3000有找:https://youtu.be/3M3C0Qnrgd4
*京都錦市場10樣激推美食!! :https://youtu.be/Nu_MtZGsE88
*流浪26天到底拍了什麼?我們終於回台灣了!!:https://youtu.be/Nu_MtZGsE88
台灣旅遊影片:
*豆爸不正經Vlog教學 !?? 瘋玩高雄一整天!:https://youtu.be/zX5m62f391I
*黑鮪魚吃法全解析! 東港黑鮪魚季開吃中! :https://youtu.be/DyB-nQe0LxM
星加坡旅遊影片:
*絕對不能做的6件事?! 新加坡自由行:https://youtu.be/-2ta4c0HcL4
*星耀樟宜Canopy Park遊樂區全面開放:https://youtu.be/rmBwInURRjE
*熱門打卡踩點行程 ! 海南雞飯 , 沙爹雞好好吃!:https://youtu.be/TadkZ0pk87Y
*跟我們一起飛🇸🇬 :https://youtu.be/qO0RXhYI_nw
------------------------------------------------------------------------------------------
Jaz爸
影片合作/商業製作: jepvidz@gmail.com
跟Peggy媽訂翻糖蛋糕:https://www.facebook.com/PetalJar/
-------------------------------------------------------------------------------------------
訂閱頻道:https://pse.is/9HU2Q
-------------------------------------------------------------------------------------------
搜尋:
#E家愛吃愛旅遊 #保養秘訣 #九份番外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uS70MV7jPc/hqdefault.jpg)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曉得對你來說,「做決定」這件事情會不會很困難?而你通常會很容易卡在哪些事情上面,難以抉擇呢?
我曾經遇到一個學員,他自稱罹患了「選擇困難症」。
他從報名實體課程開始,就遲遲下不了決定;他很怕自己選了某一期之後,到時候會出差啊、太忙啊,去影響自己的學習而浪費了學費。
好不容易他終於進了教室,他似乎又把我當成土地公,任何事情都要先徵詢我的意見;從小到交通安排,大到選工作、買房子,他總想要透過我幫他做決定,他才敢放心的去執行。
表面上啊,這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但實事上這種決策風格,他常常會惹毛身邊的人。
他也知道自己會鑽牛角尖,可是他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停止這種習慣。於是呢,我就問他:「如果不要想這麼多,直接做一個決定,那會怎樣?」
他就很驚恐的回答我:「怎麼可以呢?做錯決定會有損失,不能這麼草率啊!」
於是我接著問:「可是你再怎麼小心,也不可能事事保證成功。假使真的跟預期不同,那又會怎樣呢?」
他就回答:「失敗了很丟臉,而且會被罵……」這個話講到一半,他突然收回去,有一點欲言又止。
我意識到喔,這背後有故事,就輕聲的問他說:「那被誰罵呢?」
他說:「沒事,他們都不在了……」他的眼神忽然變得有一點迷離,好像是自己的思緒,被拉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
原來啊,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不斷的對他耳提面命,說所有的決定都要小心,如果做錯了,輕考試會扣分,重呢,人生會壞掉。
像是某個親戚就是因為誤信了明牌,從此以後家破人亡;或是某個鄰居,就是因為夠幸運,他選對了產業、嫁對了人,從此以後吃香喝辣、生活無虞。
而他的父母親呢,也常常對他叨念,如果當年呢懂得多買兩棟房子,那早就當包租公、享清福了啊!
他的父母親不斷的灌輸他,人生只要做對一個決定,就有可能上天堂;但是也可能因為一時看走眼,從天堂掉到地獄,從此不得翻身。
然而像這樣子過於簡略的歸因,讓他完全沒有辦法思考,任何事情的詳細過程;他只會把結果歸因在「單一因素」上面。
進而讓他對於「做決定」這件事情喔,變得越來越焦慮,他深怕自己一不注意,就會變成自己父母口中當中的失敗者。
日積月累下來,他變成是一個「隱性的完美主義者」。他如果沒有辦法保證這個結果是好的,他就會開始拖延、他遲遲不敢下決定。
儘管呢,他總是誠懇的待人,他對品質的要求也不至於吹毛求疵,但是這種需要「正確」的習慣,還是讓他受盡折磨。
特別啊,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過去的成功方程式,一個個的被證明失效;在別人口中當中的「好決定」,放到自己身上卻變成了惡夢。
他就越來越害怕改變,他一想到要跨出舒適區,去做自己那些不熟悉的事情,腦子裡就會充滿災難性的思考;他會覺得對方不會錄用自己、老闆一定會質疑自己的能力…。
不管是生活或者是工作,都會變得越來越僵化;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產業正在走下坡,他要轉型,但卻因為恐懼而動彈不得。
因為他心裡,一直想要當爸媽心目中的乖女兒,他企圖做對一個決定,就讓自己永保安康;而不是喔好好的去面對現實,去長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於是我試著跟他分析,父母親跟他之間的差異。也許喔,在爸媽那個年代,真的可以透過選對一家公司,從此就做到終老、頤養天年。
而且那個年代,民風保守,很多人呢,他可能只談過一次戀愛,就直接嫁了或娶了,根本不敢認識多一些異性朋友。
再加上結了婚,還不能輕易的離婚,所以選擇伴侶,就會像一場賭博,選錯了,就賠上了一生的幸福,那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啊!
可是時至今日,社會越來越開放,很多過去的禁忌,一個個的被解放;所有顛撲不破的規則,一個個的被改寫。
所以從「抉擇」到「結果」之間,它的關連性會越來越低,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模樣。
這使我們所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只是一種「校正」的刻度,它的目的是要去重新思考我們下一個選擇,可以怎麼做?怎麼做會更貼近自己的期待?
這個時代裡面的「決定」,它意味著它開始了一個持續「修正」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論」。
所以呢,關鍵已經不是「做決定」的那個當下,而是做完決定之後,的觀察跟評估,如果情況不如預期,那該怎麼調整?假如一切順利,那要怎麼樣保持水準?
同時隨時隨地的去掌握最新的趨勢,去適時的去作出一些改變。
換句話說喔,如果你想在21世紀脫穎而出,你必須學會和不確定共處,去建立屬於自己的決策模式;幫助自己在多變的狀況底下,保持冷靜,穩定的朝向你的目標邁進。
否則啊,你越害怕做決定,就代表著你越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調整,當你把得失心放得太大,就沒有辦法對現況有真正客觀,而且全面的理解。
甚至於還把選擇權,交給所謂的「權威者」,讓他代替你思考,結果受騙上當,造成更大的悲劇。
如果你身旁真的有人企圖用做對一個決定,來獲得永恆不變的保障;那麼你可以合理懷疑,在他的心中有極大的機率,是想偷懶和推卸責任的。
就像有人結了婚,從此以後,就覺得伴侶必須為自己的幸福負責,而不再去努力的經營關係、時時刻刻的去注意對方的需要,你覺得這樣的婚姻可能快樂嗎?
你越想要一步到位,就越容易死在半路上。
沒有人可以跟你保證,選擇A公司一定會比B公司好,花錢學C技能,就一定能夠賺回D額度的報酬。這是沒有的事!但任何一個決定,都蘊含著失敗的可能。
如果你沒有克服問題的自信,遲遲不下決定,只想躲在猶豫的背後,再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是與世無爭啊、求穩定啊…但事實上,是你的完美主義在作祟,到最後你的命運,就只能掌握在別人手裡。
要能夠擁有「做決定」的能力,首先你一定要能夠擁有「期望值」的概念,而不是「絕對值」的思維。
任何事情都有發生,或不發生的機率,評估可能的機率它的背後,各自去分析不同的結果,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而哪一個代價是你負擔得起,而且更符合你的需求?
而不是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企圖一把翻身,這樣子會落入賭徒的心態,一次不成功,下一次就會放更多的期待,讓自己有一種「非得成功不可」的壓力。
反過來,如果你懂得「摸著石頭過河」,用「修正」的態度,取代「一把定生死」,那麼你已經具備了「做決定」的理性思維。
剩下來就是鍛鍊「做決定」的肌肉,懂得去計算最差的結果,做出合理的歸因;如此喔隨著時間累積,你做決定的準度和品質,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千萬不要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學員一樣,把別人的成功,歸結到單一因素,企圖把自己擺在神的位置,老想要預測未來,再回推自己現在該做的事,卻把自己卡的更死,更不得動彈啊!
假使你想精進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戒除「完美主義」的習慣,我很鼓勵你,可以參與我最新推出的【過好人生學】。這門線上課程,集合了我上千人次的諮詢經驗。
我會跟你分享,為什麼人很容易被卡住?怎麼樣去評估自己的處境?去恰如其分的,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跟決定,既不猶豫也不躁進,去過上一個你想要的人生。
其實任何人或任何事的成功或圓滿,都是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人生本來就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結合。
你企圖透過單一決定來控制人生,你會得到的只有無止境的挫折感。你需要學會跟「不確定」共處,任何決定不意味著此後就不能變更。
你學會「做決定」是幫助你建立修正的基準點,讓你做出下一個更適當的決定。
如果沒有這些參照,你就想像一個想確保行車安全的人,他卻蒙上眼睛、上路開車,那你覺得這樣的人,上路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在最後提到的【過好人生學】;我們詳細的相關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
這一門課,從推出到現在,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也幫助了很多人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去過去一個自己更想要的好人生。
期待你的加入,更期待得到你在學習之後的體會、收獲跟發現。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hCUbIwkLkc/hqdefault.jpg)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時間:3月4日10:00 ... 的推薦與評價
活動訊息|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時間:3月4日10:00 - 11:30am 地點:新竹市托育資源中心【東區】親子館新竹市東區中央路241 ... ... <看更多>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News98【鄧惠文時間】訪問作者孫明儀談《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主持人:鄧惠文來賓:作者孫明儀主題:早安財經出版《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 節目時間:週六11:00am-12:00pm本集播出 ... ... <看更多>
愛 上當 爸 媽 這件事 在 [心得] 大力推薦《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一本好書值得一讀再讀,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這本書,我一共讀了三次,老婆可能不只
。
第一次,是老婆安胎時,為當爸爸作準備。
第二次,是雙寶5m大時,有幾天忽然對弟弟失去耐性,看書找回一點父愛XD
第三次,是這兩天,為了寫這篇文章,同時印證我們的帶養方式。
三次都頗有收穫,大力推薦本書給各位(準)爸媽!
(ㄧ)三大亮點
1.談「要好好愛孩子」的書,坊間一大堆,這本有什麼特別呢?
本書共有十三章。一~七章談的是「心態」,從準備成為爸媽的心理建設,一路順著寶寶
的發展,直至三歲的心理變化。
八~十三章談的是「作法」,都是為人爸媽相當關注的議題,包含「進食、睡眠、語言、
如廁、情緒、學習」。
本書有理論、有實務,可以從頭讀到尾,也可以當參考手冊,直接翻閱自己需要的部分。
2.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是要以孩子為中心,回應他的一切需求嗎?
其實,這是一個帶養孩子的盲點。
不少爸媽因為深愛孩子,讓他「想睡就睡、想吃就吃」,以一句「我的孩子吃軟不吃硬」
,一切通通順著他。對新生兒,這樣的照顧方式,讓他產生安全的依附感是必要的,但隨
著孩子越來越大,若育兒方式沒改變,爸媽將會心力交瘁。
因此,隨著寶寶日漸長大,身為爸媽,有義務以他「可以承受的劑量」,逐步撤退,慢慢
讓孩子茁壯,最終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3.要如何教養出心理發展健全的幼兒呢?
作者列出了五大重點:
(1)建立一致性的生活常規
(2)平衡常規執行與引導自主
(3)當孩子的爸媽,而不是他的朋友
(4)理解與包容幼兒突然爆發的強烈情感
(5)將帶養的目標放在幫助孩子自我調節情緒
(不要急著塞給幼兒任何結構式的學習與知識,平穩的情緒能夠帶來專注,而專注才
能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四大金句
1.「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沒有一個人會
跟你一模一樣。
2.帶養孩子即將提供一個機會,一個無與倫比的機會,讓你循著血緣脈絡將你的過去、
現在及未來做整合與修補。照顧脆弱的寶寶,能攪動出許多模糊的記憶與感受,讓你回想
、思考,調整和改變。
3.(親子之間)要做到「同調」,很需要媽媽本身的情緒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不會過
度緊張或焦慮,這樣才可以看清楚寶寶經歷的情感挑戰和真正需求,然後結合語調與肢體
語言的方式來回應給寶寶。
4.明白了依附關係、默契、同調,在無微不至的照顧後,現在你要開始來找出這個可承
受的劑量。在嘗試的過程中,爸媽可能會犯錯(還好,孩子需要的只是「夠好」的爸媽,
而不是「完美」的爸媽),所以你要允許自己在錯誤中尋找,並不斷修正屬於你和寶寶可
承受的劑量。
(三)我的看法
這是一本既理性又感性的好書,我和老婆都從中獲益良多。
以理性來看,作者將許多學術性、專業性的知識,透過平易近人的生活實例來闡述,而我
們因為掌握了其中的方法,便對育兒多了一些自信。以感性而言,字裡行間不時透露出絲
絲暖意,閱讀的過程中,彷彿被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理解包容,也讓我們覺得有更多的愛可
以給孩子了。
這本書最打動我們的,是作者所提倡的育兒方式,和我們的育兒哲學完全相符:愛與原則
並重。
我們「愛」孩子,但要時時提醒自己,做到寵愛而不溺愛。我們深知「有原則」的帶養,
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至為關鍵,因此努力提供孩子「一致性」且「可預期」的常規與教養
。
「愛與原則」並重的帶養方式真的不輕鬆,不過看著長得跟自己那麼像的寶寶,在每一天
的喜怒哀樂中,漸漸擁有自己的人格和興趣,我真心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
我們不只是老師
歡迎在終生學習的道路上與我們同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41902734018676/?d=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23.8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84368693.A.6ED.html
※ 編輯: bin955099 (36.231.123.89 臺灣), 03/16/2020 22:25:24
※ 編輯: bin955099 (36.231.121.239 臺灣), 03/17/2020 07:46:40
※ 編輯: bin955099 (36.231.123.99 臺灣), 03/18/2020 06:24: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