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Login無阻盡覽
✈️加拿大|#逃走他鄉的故事
97主權移交前,唔少香港人都移民加拿大,但近年唔少人因為錢問題,選擇日台泰同其他國家。不過,港爸Jeff就睇中咗位於加拿大嘅王子島,同加國其他地區比勝在有較低嘅門檻。呢個島位於加國東部偏遠地區,無論人口面積都係最少,絕對可以用山旮旯嚟形容,但係為咗下一代,Jeff 覺得要走趁早。 bit.ly/3djiNQH
〖#移民潮〗
>柬埔寨退休全球最平 越南月使$6,400做中產 泰柬越三地簽證、醫療、開支比較 bit.ly/3fQ59pV
>Freelancers零成本移民歐洲!愛沙尼亞推出「數碼牧民」簽證 bit.ly/30zGUaM
#山旮旯王子島 #遇著武肺封島
==============
🇹🇼成功個案經驗之談 融入台灣資訊大合集🇹🇼
《移居台灣手冊》尋找安樂窩👉🏻 https://bit.ly/3ctLidN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bit.ly/33tEOZC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bit.ly/2PB0vn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移民加拿大—為女兒移民加拿大廿四孝老豆無悔由零開始 港人靠IT工申請永居租住三層獨立屋 前有線主持移居溫哥華政府資助4萬元養仔 港版國安法殺埋身,人人都說想移民,心動的你,有沒有動力行動呢?Jeff Wong是成功透過申請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省政府提名投資移民計劃(PEI PNP)」移居當地的港人...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籽想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素顏天使 PLAINFACE ANG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Tommy Cheung 張秀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新聞] 為什麼加拿大不要中國富人了? - 看板CrossStrait 的評價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偽中產的移民夢- Posts 的評價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愛德華王子島移民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4月 的評價
- 關於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nCoV2019 - [整理] 20220508加拿大疫情整理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素顏天使 PLAINFACE ANG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安裕最新文章]:人民不會忘記
安 裕 2016年6月3日
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在巴黎多處地點發動襲擊,造成大量傷亡。在此一對現代文明的殺戮發生後,鄰國英國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不約而同以柔性態度表達支持法國的敵愾同仇:沒有馬上發兵不開一槍一彈,而是引吭高唱法國國歌《馬賽曲》,在劇院,在球場,在音樂會,在電視台,都是如此。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臨時加演西班牙男高音杜鳴高(Placido Domingo)指揮演奏《馬賽曲》;費城交響樂團全體站立以慢板奏出這首二百二十四年歷史的《La Marseillaise》;同一做法的還有美國陸軍軍校樂隊、結他大師James Taylor。如果說,美國獨立是借助法國之力,法國義軍將領拉法葉(Marquis de La Fayette)1777年自組兵團到美國抗擊英國殖民主義者,美法二百年交情應當如此,那末一海之隔的近鄰英國則更有意思了:事發四天後,英法足球隊在倫敦溫布萊球場交鋒,英國王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及首相卡梅倫出席,全場先唱《天佑女王》,之後球場亮起藍白紅法蘭西國旗三色霓虹,《馬賽曲》轟然而響,不分英法,同聲謳歌。
英國不同於美國,英國與法國是世仇,十四世紀英法有長達一百一十六年的「百年戰爭」,之後有特拉法加海戰、滑鐵盧之役;英法互相嘲笑的謔而虐笑話至今未見稍歇,英國人述說法國人矮小怯懦,法國人恥笑英國人食制馬虎,類似內容在兩國主流媒體時常讀得到看得見。可是去年十一月十七日晚的英法球賽,恩怨情仇脫歐公投中東政策暫放兩廂,人類文明遭受戕害、人類生命面對殺戮,主義云乎國家云乎,皆比不上萬丈淵邊的人類尊嚴。
想起這些,是因為今年六四前夕的紛爭。
今年六四意想不到是變成本土派與大中華派論爭焦點,而不是中共同路人與拒絕遺忘六四的本格派火併。先不說大學生的「鴇母論」,單看網上交手比諸實體紙本文字來得拳拳到肉。對於爭論我一向遲緩,不夠口舌便給固然是主因,而是有些論點未能弄得清楚,比如「行禮如儀」的說法:參加燭光晚會但沒有「行禮如儀」參加日間遊行,應如何解說?燭光晚會參加者沒有跟著喊口號,這些人是否入於「行禮如儀」一類?毋庸諱言這是相當有意思的抗爭行為檢視。曾經參加這些活動的或許知道,這是看似集體實是十幾萬人的各自單獨個體行為,早到遲走遲到早走不必上報,不去一年兩年之後再去毋須記錄。至於是不是本土派與「大中華膠」水火難容,那天晚上人在維園但誰都知道銀包裏的是香港身分證。
於香港2003年五十萬人示威以降的社會與政治發展而言,本土思潮在年輕世代無可爭議是沛然莫之能禦的大趨勢;從皇后像廣場喜帖街兩役至於迄今打出自決旗幟,倘硬是不認同這一說法,那是選擇性的弱視。走進其中,以1997年設為主權交還元年,那年出生的正紅旗下一代,今天只差一歲便是弱冠之齡;時間往前推,六四當年出生的今年已是二十七。時空轉換帶來新思維,難得是絕大多數新香港人沒有刻意盲目,對「天安門沒死一人」那種看多了自會發笑。況且,也有人稱講這些話的今天若在天安門廣場打出標語讚揚解放軍清場定必給國保轟走。因為當今中共領導層唯恐與六四拉上關係,遑論為二十七年前的血腥鎮壓解套。
訕笑之間,香港社會出現另一種聲音,包括「鴇母論」。我一直同意自由社會的言論必須暢通無阻,二十七年來每年六四都去維園燭光晚會是自由,舉起標語「沒死一人」也是自由的一種,至於觀感如何是另一回事。不過,這當中有一條不容糊模的清晰界線,那是良心。英國如今不滿法國奧朗德政府的歐洲政策,昔年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豎起大破法西聯合艦隊納爾遜將軍銅像,縱是如此百代世讎,仍以深厚的同理心對法國恐襲表達關切,為著死傷的是無辜平民,是挑戰人類文明的集體謀殺,與愛德華三世和拿破崙無關。英國今次的態度,令過往被形容是「睚眥必報」的小器觀感一掃而空。
蔡英文宣誓就職那天,我看了一整上午的電視直播。簡潔樸素,沒有對岸三軍武器盡出的揚威耀武,也沒有美國滿街人造嘉年華式的同歡,但就被三三兩兩在從前滿見封建殘餘的「介壽路」改名而來的凱達格蘭大道看台前走過的遊行隊伍吸引。簡單來說,這是台灣史的表述。到「二二八」事件隊伍出場,青灰色軍裝演員手持道具槍步步進逼升斗巿民,現場掌聲特別響亮。那刻深有所感是台灣社會對這場六十九年前的屠殺永誌不忘,從國民黨部隊犯下的罪行開始,歷盡白色恐怖開放黨禁撤消戒嚴還政於民,中間有國民黨一黨專政,黨外初生代挑戰獨裁,美麗島事件鎮壓,先後實現兩次政黨和平輪替,政見雖然迥異,「二二八」始終沒有放下。我想起這些年間的台灣認知:1970年留學生黃文雄紐約行刺蔣經國未遂,80年代黨外打進議會朱高正大鬧立法院,90年代中共文攻武嚇美國航母進台海;有獨派,有溫和派,有形統實獨的李登輝,然而「二二八」事件以高於黨派及統獨之爭的超然成為台灣人民共同印記,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消費屠殺後迎風而立的道德良心。
香港本土派大纛起於社會意識嬗變,有說源自多場保育抗爭,有說是七十年代「後六七暴動」的家園堅守;無論如何,大路迤邐而來是珍惜吾土吾民的文本。這條路最終走向何方,此刻無人能知亦無法得知,只是在這條確認一己身分的迢迢長路,早年以維護權利為主要訴求的一些本土派朋友何以與悼念六四屠殺死難者扞格,論述未見完整解說,至為可惜。社會上更有人嘗言六四是記念「中國人」的活動,稱與本土主旨大相逕庭,若是如此則斯言差矣,六四記念的是身死四十噸坦克履帶下的肉醬,是頭蓋遭子彈打成碗大血洞的青年,是手無寸鐵爭取民主的京城百姓,他們生前的崎嶇民主路其實便是與本土派殊途同歸。
「鴇母論」出現後眾議紛紛,有說是世代不同之故,這是一種可能。當年輕一代對中共阻撓香港民主政制發展充滿無力感,鐘擺來到盡頭自會晃回另一端。類似的社會發展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早有先例,60年代美國學運社運一炁化三清,當中包括力主武裝鬥爭的黑豹黨,多場火爆衝突後死的死坐牢的坐牢;日本學生變身震動世界的赤軍,血洗特拉維夫機場死傷枕藉。走上極端主義歪路絕非一隻手掌打得響,倘是一味指摘年輕人而缺乏深入肌理尋源究灶,更加偏激言行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必須指出,任何政治理念都有道德價值作為根本,政權殘害追求憲法賦予的自由民主的學生與平民,無論如何即屬違反人權;死傷者身分國籍僅是次要,誰來主持悼念更是微不足道,不喜者或惡之者大可不去與會。但是各人內心深處務須明白,言論輕重必須拿捏清楚,二十七年前北京的死傷、六十九年前台北的死傷與一年前巴黎的死傷一一俱是暴力下的受害者,他們是人類歷史長河當中不應遭到遺忘的一群。
2016.6.3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Tommy Cheung 張秀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民不會忘記
[安裕最新文章]:人民不會忘記
安 裕 2016年6月3日
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在巴黎多處地點發動襲擊,造成大量傷亡。在此一對現代文明的殺戮發生後,鄰國英國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不約而同以柔性態度表達支持法國的敵愾同仇:沒有馬上發兵不開一槍一彈,而是引吭高唱法國國歌《馬賽曲》,在劇院,在球場,在音樂會,在電視台,都是如此。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臨時加演西班牙男高音杜鳴高(Placido Domingo)指揮演奏《馬賽曲》;費城交響樂團全體站立以慢板奏出這首二百二十四年歷史的《La Marseillaise》;同一做法的還有美國陸軍軍校樂隊、結他大師James Taylor。如果說,美國獨立是借助法國之力,法國義軍將領拉法葉(Marquis de La Fayette)1777年自組兵團到美國抗擊英國殖民主義者,美法二百年交情應當如此,那末一海之隔的近鄰英國則更有意思了:事發四天後,英法足球隊在倫敦溫布萊球場交鋒,英國王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及首相卡梅倫出席,全場先唱《天佑女王》,之後球場亮起藍白紅法蘭西國旗三色霓虹,《馬賽曲》轟然而響,不分英法,同聲謳歌。
英國不同於美國,英國與法國是世仇,十四世紀英法有長達一百一十六年的「百年戰爭」,之後有特拉法加海戰、滑鐵盧之役;英法互相嘲笑的謔而虐笑話至今未見稍歇,英國人述說法國人矮小怯懦,法國人恥笑英國人食制馬虎,類似內容在兩國主流媒體時常讀得到看得見。可是去年十一月十七日晚的英法球賽,恩怨情仇脫歐公投中東政策暫放兩廂,人類文明遭受戕害、人類生命面對殺戮,主義云乎國家云乎,皆比不上萬丈淵邊的人類尊嚴。
想起這些,是因為今年六四前夕的紛爭。
今年六四意想不到是變成本土派與大中華派論爭焦點,而不是中共同路人與拒絕遺忘六四的本格派火併。先不說大學生的「鴇母論」,單看網上交手比諸實體紙本文字來得拳拳到肉。對於爭論我一向遲緩,不夠口舌便給固然是主因,而是有些論點未能弄得清楚,比如「行禮如儀」的說法:參加燭光晚會但沒有「行禮如儀」參加日間遊行,應如何解說?燭光晚會參加者沒有跟著喊口號,這些人是否入於「行禮如儀」一類?毋庸諱言這是相當有意思的抗爭行為檢視。曾經參加這些活動的或許知道,這是看似集體實是十幾萬人的各自單獨個體行為,早到遲走遲到早走不必上報,不去一年兩年之後再去毋須記錄。至於是不是本土派與「大中華膠」水火難容,那天晚上人在維園但誰都知道銀包裏的是香港身分證。
於香港2003年五十萬人示威以降的社會與政治發展而言,本土思潮在年輕世代無可爭議是沛然莫之能禦的大趨勢;從皇后像廣場喜帖街兩役至於迄今打出自決旗幟,倘硬是不認同這一說法,那是選擇性的弱視。走進其中,以1997年設為主權交還元年,那年出生的正紅旗下一代,今天只差一歲便是弱冠之齡;時間往前推,六四當年出生的今年已是二十七。時空轉換帶來新思維,難得是絕大多數新香港人沒有刻意盲目,對「天安門沒死一人」那種看多了自會發笑。況且,也有人稱講這些話的今天若在天安門廣場打出標語讚揚解放軍清場定必給國保轟走。因為當今中共領導層唯恐與六四拉上關係,遑論為二十七年前的血腥鎮壓解套。
訕笑之間,香港社會出現另一種聲音,包括「鴇母論」。我一直同意自由社會的言論必須暢通無阻,二十七年來每年六四都去維園燭光晚會是自由,舉起標語「沒死一人」也是自由的一種,至於觀感如何是另一回事。不過,這當中有一條不容糊模的清晰界線,那是良心。英國如今不滿法國奧朗德政府的歐洲政策,昔年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豎起大破法西聯合艦隊納爾遜將軍銅像,縱是如此百代世讎,仍以深厚的同理心對法國恐襲表達關切,為著死傷的是無辜平民,是挑戰人類文明的集體謀殺,與愛德華三世和拿破崙無關。英國今次的態度,令過往被形容是「睚眥必報」的小器觀感一掃而空。
蔡英文宣誓就職那天,我看了一整上午的電視直播。簡潔樸素,沒有對岸三軍武器盡出的揚威耀武,也沒有美國滿街人造嘉年華式的同歡,但就被三三兩兩在從前滿見封建殘餘的「介壽路」改名而來的凱達格蘭大道看台前走過的遊行隊伍吸引。簡單來說,這是台灣史的表述。到「二二八」事件隊伍出場,青灰色軍裝演員手持道具槍步步進逼升斗巿民,現場掌聲特別響亮。那刻深有所感是台灣社會對這場六十九年前的屠殺永誌不忘,從國民黨部隊犯下的罪行開始,歷盡白色恐怖開放黨禁撤消戒嚴還政於民,中間有國民黨一黨專政,黨外初生代挑戰獨裁,美麗島事件鎮壓,先後實現兩次政黨和平輪替,政見雖然迥異,「二二八」始終沒有放下。我想起這些年間的台灣認知:1970年留學生黃文雄紐約行刺蔣經國未遂,80年代黨外打進議會朱高正大鬧立法院,90年代中共文攻武嚇美國航母進台海;有獨派,有溫和派,有形統實獨的李登輝,然而「二二八」事件以高於黨派及統獨之爭的超然成為台灣人民共同印記,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消費屠殺後迎風而立的道德良心。
香港本土派大纛起於社會意識嬗變,有說源自多場保育抗爭,有說是七十年代「後六七暴動」的家園堅守;無論如何,大路迤邐而來是珍惜吾土吾民的文本。這條路最終走向何方,此刻無人能知亦無法得知,只是在這條確認一己身分的迢迢長路,早年以維護權利為主要訴求的一些本土派朋友何以與悼念六四屠殺死難者扞格,論述未見完整解說,至為可惜。社會上更有人嘗言六四是記念「中國人」的活動,稱與本土主旨大相逕庭,若是如此則斯言差矣,六四記念的是身死四十噸坦克履帶下的肉醬,是頭蓋遭子彈打成碗大血洞的青年,是手無寸鐵爭取民主的京城百姓,他們生前的崎嶇民主路其實便是與本土派殊途同歸。
「鴇母論」出現後眾議紛紛,有說是世代不同之故,這是一種可能。當年輕一代對中共阻撓香港民主政制發展充滿無力感,鐘擺來到盡頭自會晃回另一端。類似的社會發展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早有先例,60年代美國學運社運一炁化三清,當中包括力主武裝鬥爭的黑豹黨,多場火爆衝突後死的死坐牢的坐牢;日本學生變身震動世界的赤軍,血洗特拉維夫機場死傷枕藉。走上極端主義歪路絕非一隻手掌打得響,倘是一味指摘年輕人而缺乏深入肌理尋源究灶,更加偏激言行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必須指出,任何政治理念都有道德價值作為根本,政權殘害追求憲法賦予的自由民主的學生與平民,無論如何即屬違反人權;死傷者身分國籍僅是次要,誰來主持悼念更是微不足道,不喜者或惡之者大可不去與會。但是各人內心深處務須明白,言論輕重必須拿捏清楚,二十七年前北京的死傷、六十九年前台北的死傷與一年前巴黎的死傷一一俱是暴力下的受害者,他們是人類歷史長河當中不應遭到遺忘的一群。
2016.6.3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移民加拿大—為女兒移民加拿大廿四孝老豆無悔由零開始 港人靠IT工申請永居租住三層獨立屋 前有線主持移居溫哥華政府資助4萬元養仔
港版國安法殺埋身,人人都說想移民,心動的你,有沒有動力行動呢?Jeff Wong是成功透過申請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省政府提名投資移民計劃(PEI PNP)」移居當地的港人,一家三口準備在今年的7月中動身離港。賣掉本身居住的單位,在同屋苑短租了一個同樣面積的單位暫住,記者探訪了他們這一家,直擊移民前斷捨離的心路歷程。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621/ETD6F7F44EGCFUDJIWHBWFFCB4/
提起移民,大概會首先想到口袋要夠深,至少有幾百萬身家,才能投資移民。不過資金不夠,靠一雙手,仍然能為自己在世界各地尋找工作機會。去年10月,一家三口移民加拿大的King便是好例子。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625/I3W3FU3KYUU2MFJZC4SE7YVUBA/
「我們移民心態是希望找一個安全圈,現在只不過把安全圈擴展到世界,只要擁抱這個心態,你就不怕自己由零開始。」龍華琛(肥Sam)曾經從事電視台工作,廣為人知的有線電視講波佬,2017年選擇離開香港,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溫哥華。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906/FL6FVIDAQFFX5IPIOXLZGGDSI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移民 #加拿大 #溫哥華 #肥Sam #永久居留權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hJ_X3MvKf8/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Wym8Sv617ZaG4_09uuYM5X3tknQ)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偽中產的移民夢- Posts 的推薦與評價
唔係掛?早啲講吖嘛 · PEI移民 ; 支持✋ · PEI香港人 ; 愛德華王子島都有 · PEI姜濤應援 ; 愛德華王子島的極光 · PEI移民 ... ... <看更多>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愛德華王子島移民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4月 的推薦與評價
【逃走他鄉】為女兒移民加拿大山旮旯廿四孝老豆無悔由零開始:「唔想功課佔晒全家人時間」 ... 【逃走他鄉】 港版國安法殺埋身,人人都說想移民,心動的你, ... ... <看更多>
愛德華王子島香港人 在 [新聞] 為什麼加拿大不要中國富人了? - 看板CrossStrait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加拿大不要中國富人了?
時間:2013-8-17 來源:環球企業家
[提要] 像10多年前,開始席捲全球的中國製造所引發的驚唿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裔移民
也開始改變目的地國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越來越多出手闊綽的買家,越來越多
的中文標識和服務,越來越多中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越來越多的華人面孔的議員。
2005年,40位中國人來到加拿大東海岸的愛德華王子島。這個半小時車程即可通達的小島
風景尚可,但並沒有中國人通常所言的“著名景點”,也沒有可供購物的奧特萊斯這些人的
確不是為此而來。他們來此的目的是放棄中國國籍,移民至加拿大。
那時的加拿大很歡迎他們的到來。這些中國移民家庭合法資產經過嚴格考核,都已達到40
萬加元以上(相當於人民幣256萬元),並繳納了10萬(相當於人民幣64萬元)投資保證金。他
們是中國社會眼中的成功人士,大多都對“投資回報率”很有心得。這40個聰明的、富有
的中國人選擇愛德華王子島來入籍,是因為這裡移民政策寬鬆、審批神速、語言學歷要求
低、個人資產限制低這里相當於加拿大的移民“特區”,在2002年成為該國最早獲批設立
省移民提名計劃項目(簡稱PEI項目)的省份。
接下來幾年,登上這個小島中國移民幾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著,自2006至2009年分別增
至180人、395人、760人、1015人。但他們對這個愛德華王子島其實毫無興趣。中國移民
只是把這里當做一個跳板,華人較多的溫哥華、多倫多是他們機票的下一程。
即便如此,這幾千名闊綽的過客已經改變了愛德華王子島。比如汽車經銷商、房地產經紀
人已經紛紛聘用懂中文的僱員;蒙特利爾銀行(BMO)在ATM機裡增加入了中文;一個地產經紀
投資開辦當地第一份中文報紙;亞裔餐廳及食品雜貨店也出現在街頭。這亦是加拿大政府
計劃的一部分,移民也是一項生意,它會帶來人口增加、個人消費刺激,還有預期中投資項
目帶來的就業機會等。
但從7月起,島上的商業經營者都已知道,接下來面向中國人的生意或許要清單一兩年或者
更久,甚至存在再也不會有中國人到來的可能。他們必須等待加拿大政府最新的移民政策
出台才會知曉結果。因為從2012年7月1日起,加拿大移民局對於聯邦投資移民申請將無限
期停止。在有更新政策之前,這相當於加拿大對中國投資移民關上了大門。
“為什麼加拿大不要中國富人了?”加拿大的《金融郵報》發出這樣的疑問。但實際上,中
國人熱衷移民的國家,或許都會在最近一段時間內重新衡量其過去的移民政策。
新加坡已經這麼做了。這個對中國富人頗具吸引力的國家在7月份著手修改移民法上
一次修改是在2004年,那次修改後的條款對中國移民頗為友好,但新政策已給出收緊信號。
這很大程度上該國政府為了緩解過去一年中新加坡國民對外籍居民不滿情緒帶來的壓力。
今年5月,在新加坡甚至出現“應將中國人趕出新加坡”的聲浪。 31歲的中國富豪馬馳駕
駛一輛價值900萬元人民幣的紅色法拉利跑車,在新加坡市區超速闖紅燈與一輛出租車相撞
,造成3人死亡。違規、闖紅燈、撞死人等等都使得整個中國富人的形象受到很大的影響。
新加坡人擔心,富人壟斷房產市場,與中產階級爭搶就業和升遷機會,而普通勞動者的薪水
面臨下調壓力。這起事件引發了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不滿情緒的普遍共鳴。
像10多年前,開始席捲全球的中國製造所引發的驚唿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裔移民也開始改
變目的地國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越來越多出手闊綽的買家,越來越多的中文標
識和服務,越來越多中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越來越多的華人面孔的議員……這會引發
什麼樣的文明的衝突?
昂貴的門票
能夠成功投資移民的,當然都是富人投資移民的資產門檻大多在500萬至1000 萬元人民幣
之間。李先生即為其一他不願透露真實姓名,他通過魁北克省投資移民計劃在2005年抵達
蒙特利爾,他在富人區買了一棟房子,收購了一家有20個僱員的旅店。在中國1990年代以及
更早的移民潮中,極少人會有這麼多財富。但這正是加拿大政府最願意看到的“即時經濟
利益”。
但是移民歷來是爭論頗多的社會問題。多倫多大學的社會學家Jeffrey Reitz說,讓人能花
錢買身份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在國際上都會產生很壞的聲譽。
在李先生給新加坡政府提供80萬加元(約合560萬人民幣)5年無息的“投資” 之後,他們就
獲得了永久居住權,而這筆錢被放入政府運作的基金中,由政府來運作,因此這筆錢是否真
正產生效益取決於政府的分配和運作方式。所以加拿大的最新移民政策調整,不是他們不
要中國富人了,而是還沒找到更好利用這筆資金的辦法。
這些移民支付了高昂的“門票”,自然會有更多的要求,同時也促使這些人有意無意中也會
更加“張揚”他們具備與普通人不同的標籤。
相比之下,目前火爆的美國EB-5投資移民項目,美國政府用了與富人移民共擔風險的方式。
100萬美金投資2年,並創造10個就業機會,就可以移民美國。有錢的中國人不需要英語考
試,不需要等待,1年左右的辦理時間就可以飛赴大洋彼岸。在指定區域裡,投資金額只需要
50萬美金就可以。這個只相當於上海一套房子的投資額,看上去如此誘人。美國移民局的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投資移民美國的移民中,中國人佔了3/4,其次是來自韓國、台灣
、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富人。這個趨勢在2009年迎來高峰,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依然增勢強
勁,第一季度收到的新申請數相當於2011財年全年的73%。
這也相當於一種逆流的“招商引資”。美國方面以高達96%的通過率,以及美國參議院在8
月2日全票通過了將EB-5計劃延期3年的提案,體現了他們對於富人移民的歡迎。 2012年
,EB-5已經為美國募集超過20億美金資金,並創造40000多個工作崗位。對於目前失業率徘
徊在8.3%左右的美國來說,富人投資為美國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且不用給美國的財政帶
來任何壓力。
中國投資移民的財富已經創造出了價值。去年伊利諾斯州州長親自來北京給中國富人介紹
芝加哥O'Hare機場會議中心的項目。而如果你諮詢移民顧問,那麼夏威夷機場、拉斯維加
斯賭場、芝加哥老年公寓、南加州綜合購物廣場、佛羅里達市政中心等種類繁多的項目等
著向你介紹。可以說,早期中國移民的錢被投到了美國的公共事業上,包括公路、鐵路、橋
樑、航空設施、電廠、停車場、廢水處理設施等。但現在美國移民局批准的區域中心數量
越來越多,僅5年時間,就增加了將近20倍,達到近200個,所建內容也五花八門。
以“加州橙市醫療廣場”項目舉例,招募10個EB-5投資人,佔7%的股份。其中100萬投資用
來購買地皮,建成2層醫療大樓後預期出租率95%,以此來達到4%左右的年收益率。但是這個
4%的收益率根本不是中國投資人關注的。
生活在別處
EB-5項目回報率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回報率比起來不值一提,中國移民並不在意。
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宋全成教授說,這種投資移民通常都假投資、真移民。
對很多中國富人來說,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高福利發達國家為移民目的地的投資
移民,是拿錢去換一個身份、去投資給孩子的未來,靠這個身份會享受免簽證等待遇,方便
自己的全球化業務。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動機。
這便是中國富人對當地經濟產生真正影響力的先天不足。投資移民,帶去資金,無疑是帶動
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的。但是他們的投資只是滿足最基本的條件,主要事業仍然在國內。他
們對自己加入的國家經濟並不關心,也不會有真正的實業投資。
已經移民國外的新加坡籍華人鄭卓說,真正移民在國外做實業的人不多,其實企業家也不願
意移民,因為轉行不易,實業在國外生存很難。現在移民國外的富豪多數做貿易,另外有一
些,過去在國內做實業,移民後將業務延伸到貿易領域。
中國移民在國內的財富觀念,對一些華人喜愛居住的城市已經產生了衝擊,比如他們每到一
地就會熱衷炒房。 “在中國買房子,只可以擁有70年。但是在美國,這塊地就永遠屬於我
了。”美國南加州一名房產經紀人說,“我的客戶就是喜歡買'永遠'。”
“中國買家不講價,我們對此也很吃驚。”高力國際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柳維倫稱。中國買
家關心的是移民、貸款等技術環節,沒有人對當地房價過多關注。
中國投資客的闊氣程度與他們在當地受到的禮遇成反比了。去年7月開始,澳大利亞對外國
人實施房屋限購令,這在號稱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實屬罕見,看來對外國人(以中國人為主)
在澳大利亞炒房,當地人已經忍無可忍了。
中國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史上第三次移民熱已經發生,中國
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家。”舊中國給世界供應的是貧窮潦倒的工人,他們用
血汗去為美國修鐵路。和上世紀70年代末的“偷渡客”和90 年代初的“洋插隊”這兩波
也不同,如今中國人搭乘的是一架“投資者專機”,攜妻帶兒舉家離開的他們者頂著“投資
移民”的帽子,是去援助金融危機下的美國建設、加拿大發展的。
但中國移民迎來的卻不是感謝之聲,他們甚至已經有了一些不好的名聲。加拿大白石鎮華
裔“小闊佬”違法飆車被扣留的事件、前46歲的張慧琴在加拿大考駕照時試圖賄賂考官,
都在當地居民中引起廣泛討論。
事實上對於大部分中國移民來說,他們並不想特立獨行、招搖炫富。他們只是在學習,試圖
在文化上融入新環境、讓自己被社會接受。可惜,這並不容易。
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通訊與公共事務部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的中國內地移民以英語為主
要溝通語言的人僅佔7.6%,英語很好的人僅佔26.9%。對於移民的中國富人來說,語言關更
是難以逾越,因此在當地的社交圈子非常窄。另外,適合華裔移民的專業工作難找,“本地
工作經驗”這個要求就把很多人擋在門外。移民法國、德國的女性,移民後的生活主體就
是生孩子和照顧孩子,因為生孩子獲得的政府補助比他們工作可能還高。
在當地難以尋找到合適工作,以及中國機會的眾多,讓很多移民成功的人繼續穿梭兩地過著
“候鳥”般的生活。也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拿了“身份”後立刻打包回到中國。這些人,自
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融入當地生活,鄰居如何、社區如何都不在他們關心範圍。
真正居住生活、想要紮根在當地的中國人都在經歷艱難的社會融入過程。 “在西歐等國
家,你那張黃色的臉就意味著二等公民,這個在操作層面上的歧視會讓很多中國移民難以獲
得真正的歸屬感。”在德國留學的Wendy說。相比這些生活在那裡的人,瘋狂購物的中國遊
客反而成為一個更強烈的文化符號,衝擊著很多中國人在乎的國家和地區。西歐國家的商
店里中國導購員已經是必配。中國人就像五十年代的美國人、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人一樣,
讓西歐的老闆有復雜的情愫。在香港生活的Eva拍了一組反映內地學生在港生活的照片,被
記錄者大多是在香港讀書然後留下工作,希望7年後能拿到香港的身份。對於他們來說,學
習粵語、練好英文,守各種規矩、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必修課。他們要做的是學習並主
動 融入。但他們建立起的形象迅速被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摧毀,更多香港人記住的是那些
來港生子的大陸人。那些真正影響中國移民聲譽的“壞傢伙”當然是少數人。但隨著更多
投資移民者湧向海外,中國移民與移民地的衝突將會更加頻繁。畢竟這次移民潮才剛剛開
始。
https://www.eulam.com/html/201308/17/421206.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9.237.21.1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