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無解的教養文章,請慎入~~
#高敏媽與直男兒
#帶馬去水邊容易_但讓馬喝水卻很難
昨天看書,讀到一句話:「帶馬去水邊容易,但讓馬喝水卻很難。」
我拍案叫絕,這不就是在形容每個男孩媽的心情嗎?養育兒子,生活中常有讓我渡劫一般令人窒息的突發狀況。
比如說昨天,晚(安)托(親)班老師對我進行開學以來第N次告狀,基本上每天都有告狀,有時還一天兩次以上。
(關於告狀的人性哲學,我想另外開一篇文章寫寫,但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以先跳過。)
「又」是字體龍飛鳳舞的老問題。
/
聽起來似乎是小問題,但如果每天持續被小問題困擾,積少成多便是大問題。
就像有些人覺得每天抽一根煙沒什麼大不了,不足以對身體構成影響,但日積月累之下,其實已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重點是當事人消遙自在,沒感覺自己造成他人困擾,一副不把問題當成問題的模樣,著實讓身旁人血壓飆升。
/
舉個例子,直男兒一直習慣把數學方程式裡的×寫成簡體字「儿」,而且為了一筆劃完成,中間會連在一起。
老師跟他說了好幾遍,我也跟他說過不要為了偷懶簡化筆劃。
「老師就是看得懂我寫的×,為什麼還要我改?」
如果你再持續跟他糾纏,他會表面答應改,但不去做,堅持寫自己的。
這些讓人無語的時刻,是我每天面對兒子的日常,一個人常常默默生悶氣,難怪那麼胖(大誤)🤣
/
有些教養毒雞湯會說
「這些都是成長路上的小問題,解決不了就放一放,時間到了自然會改的。」
「你要盯到幾歲,小孩要靠內在動力,要靠自律才會真的成長。」
老實說,我以前也很相信這一套,還寫過不少毒害別人和自己的文章。(在這裡跪下來謝罪,不過只有謝罪沒有切腹)🙇
但我發現在兒子身上不適用,這傢伙懶性堅強,一沒認真盯著,他真的會放心自己胡亂生長。
基本上多數小孩應該都屬我兒子這類,人性以偷懶為樂,少數自動自發的小孩,大概是父母上輩子有拯救星球。
父母養到自動自發的孩子,會誤以為自己的教養很厲害,殊不知孩子的表現,來自天性的影響佔90%以上,父母的教養和學校的教育能佔到10%就要偷笑了。
至於青少年的孩子,同儕影響佔到99%吧!尤其是好朋友的影響,我本人實際但不負責任的觀察。
/
跳回來字跡的問題。
我可以包容他字寫得難看,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我能要求別人包容他嗎?對不起,我沒資格,也說不出口。
個性如何與現實世界相協調很重要,而不是打著我孩子就是這種個性,要別人無限包容。
也有人說,把標準降低一點,不要一開始就要求那麼高。
是的,我和爸爸目前只要求兒子「把字寫得讓別人看得懂」,正因為是這個標準,所以兒子才認為既然老師看得懂,為什麼還要他寫得更清楚。
這個世代的孩子普遍有個現象,沒辦法要求他們多做額外的事情,講好聽是捍衛自己的權利,講難聽就是套句我兒子的原話「多做我可能會直接去世。」
世代與世代之間肯定有衝突,我也常常反思過去堅信的努力文化,但是,努力也並非完全沒有效果,偶爾躺平我可以認同,永遠都躺平除非本來就得天獨厚,否則真的接受不了。
/
回到一開頭說的「帶馬去水邊容易,但讓馬喝水卻很難。」這句話。我當然知道想讓馬喝水,除非他自己渴了願意喝的道理。
但是,作為父母,只要尚存一口氣,我會不厭其煩把馬帶去水邊,每個有水的地方我都試著帶去看看,不斷轉換管教孩子的方法,是我的責任,不可能放下。
很多時候事情本身還不足以讓父母感到崩潰,再賭一次的心理,才是真正將父母推入失落陷阱的最後一腳。
至於他要不要喝水,要喝多少的決定權在他自己身上。灌水灌到飽的行為我是不會做的,灌下去吸收不了,最終只會全部吐出來。
如果哪一天我再也帶不動,那也只能讓馬兒自己決定要不要去水邊,期待馬兒會自己找到喝水的辦法,或者遇到一個願意給他水喝的人。
不管馬兒喝到的是河水、湖水、井水、海水還是礦泉水,能在口渴時找到水喝就夠了。
寫到這裡,想想兒子說的理由,在我眼中雖然是歪理,卻也不無道理,或許那就是他自己找到的喝水的辦法。
我要試著不光只是看到,而是看進去兒子的整個世界。
雖然這麼說,男孩媽我還是感覺生活不易,還總是嘆氣,希望每次嘆氣都能少一點生氣。(結尾不忘壓韻)
/
#後記
跟一個前輩媽媽聊天,她的兒子已經大一,她說當男孩媽崩潰是日常,男孩的成長期時間拉得很長,不過一旦成熟了就會非常成熟,現在看不到盡頭不要失望,總會看到的。
說完她心虛大笑,因為她也不怎麼有信心,最後我們隔空擁抱了彼此,也看到對方藏在崩潰表象之下,那顆深愛孩子的心,果然男孩媽需要抱團取暖啊!👩❤️👩
/
#照片故事 | 兒子四年級參加孔孟夏令營的照片,去之前他吵著要參加,回家之後狂抱怨,拜託一聽名字也知道很無聊好嗎?
我當時被他吵得腦袋嗡嗡叫,偏頭痛發作一整晚。
結果只能靠他的搞笑行為和照片,拯救我的一條小命😅
從夏令營回來,兒子帶回一支戒尺給我當禮物,把我跟爸爸逗得好樂,有哪個孩子會自己買武器回來,太搞笑了。
留言區有戒尺本人的照片😉
譚惋瑩
愛之適足以害之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到底要不要打疫苗?」
日前好幾個群組都在傳不要打疫苗,其中有一個影片特別聳動,在愛爾蘭的安養院,高比例的老人打了疫苗之後就過世了。
我擔心八十幾歲的媽媽打了疫苗會出事,就把影片轉po在家族的群組,問我的醫師哥哥:「我們要讓媽媽打疫苗嗎?」
我哥哥留言臭罵我一頓:「一派胡言,我等一下跟你通話,不要放這種影片到家裡的群組上,完全沒有根據!」
我都還來不及看清楚以上文字,就已經接到他的電話,把我狠狠的罵了一頓。
我哥罵超久,簡而言之就是,我有能力閱讀英文,也有能力查證新聞的真假,更有能力去閱讀論文,但是我竟然連三分鐘都不願意花,想都不想的就相信了「老人家打疫苗很容易死掉」,還轉傳出去。
由於我哥哥超氣罵很久,我就趁他哇哇哇一直罵的時候,一邊動手把影片中的關鍵字輸入到google去查。
不到三分鐘,就已經查到那個影片裡面所說的數據不是真的。
我自己也是很羞愧,我們都跟學生說要媒體識讀,而我自己當老師的,卻慌慌張張的就相信了沒有查證的新聞,而這個假新聞卻可以決定我媽媽的健康。
我哥哥心情平復以後,跟我說,他怕自己說的話會害家人,害民眾,所以如果沒有科學證據,他就不會說。
在學術界是這樣的,你做了研究,得出來的結果敢發表在期刊上,那就得經得起別人找幾百個受試者再做一遍,檢驗看看是不是會得出相同的結果。如果一個,兩個,三個,十個學者複製你的研究,卻發現結果和你不一樣,那你的名聲就臭了。
因此,如果有十幾位,二十幾位,甚至上百位學者進行了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那麼多人拿自己的名聲掛保證之下所得出來的結論,那才是比較可信的。
我哥哥舉一個例子,雖然我是看我哥哥吃了五年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沒死沒事,我才敢跟進,因而瘦了六公斤,但是他敢讓我跟進,並不是因為他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成功而鼓勵我跟進的。他敢讓自己的妹妹跟進是因為,很多大規模的研究都證實多吃脂肪,少吃碳水化合物對身體有益。如果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只對他很好,對我有害,那他不是害了自己的妹妹?
同理,有人做咖啡灌腸覺得很有用。我哥哥去查了文獻,實在找不到好的研究,他就不建議我們也做咖啡灌腸了。我哥哥說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持,而是因為某某人這麼做而跟著做,那是很危險的事。他還跟我講了一個肝膿瘍的病患,明明抗生素有用的科學證據很紮實,但病患堅持使用咖啡灌腸和維他命C,不肯使用抗生素,最後喪命的例子。
回到要不要打疫苗的事,我哥哥說,人類能夠在短短百年之內,將平均壽命提高一倍,疫苗功不可沒。以前的孩子會夭折,現在多數能順利長大,是因為從小就打疫苗。連Bill Gates 都發現,想用最少的錢,救最多的生命,就是投錢到疫苗上,因為疫苗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許多科學與公共衛生研究的基礎上。
他身爲醫療從業者,政府規定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即使會有不適感,從所有科學證據來看,他都覺得非常值得!他還說,如果未來每年都要打 Booster shot,他也完全接受。
雖然我被狠罵一頓,還被加碼續唸,但我心服口服的接受:
凡事要有科學證據,至少要查證,切莫亂轉,切莫輕易相信。
如果你對於打疫苗有疑慮,或許可以參考以上我哥哥的觀點。
然後,郭葉璘醫師,這篇文章應該足以表達我有聽懂,那下週六見面就不要再唸我了(抱頭)。
愛之適足以害之例子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孩子欺負人或被欺負,大人請先做這件事!】
有很多家有三歲以下孩子的家長,常常都會詢問我一個問題:「當孩子打人或咬人,或者是被打或被咬的時候,大人應該怎麼處理?」在孩子三歲以下,這件事確實發生的機率高很多,為什麼呢?原因以及處理方式,我將在本文依序說明。
一、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發展成熟度尚不足
「三歲以下的小孩內在的衝動比意志力強,請理解此年齡階段的孩子不是故意的。」有時候當有其他人侵入了他的安全範圍,或是他當下在做的事情被其他人打斷、他的東西被人搶了,而那些讓他感覺到不舒服的人,其年紀跟他相若、不是一個大孩子或是大人的時候,基於動物本能,通常三歲以下的孩子會很直覺的做出反擊。
來自反擊的情況通常都是用推的、用打的、用咬的。我也見過有一些小朋友他們打人時,還會連發做出這些攻擊行為。可能有些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哎呀~你怎麼這麼沒禮貌你打人!」、「你為什麼不用說的?」。
其實這是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發展社會性行為,能力還不足夠讓他當下可以用語言去表達他的需求,所以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把我們對五六歲孩子的要求,放在兩三歲的孩子身上,」這樣我們是錯怪了孩子的。
當然我們作為一個父母也知道,我們的孩子很可能在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情況下,被人這樣對待,心裡是很不好受的。當下若你感到很生氣、感覺到很傷心,也請你們要了解,對方的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發展的成熟度還沒有辦法足以讓他控制好自己,去做正確的對應。
如果你的孩子都是三歲左右,或三歲以下,孩子在一個幼兒團體裡面跟別人互動,你看到有些孩子特別會有這種情況,請不要對他貼標籤,不要讓那個父母、那個孩子傷心。我知道有些孩子可能衝動比較大,但學習正確的應對行為是需要時間的。
二、勿用情緒話的方式處理孩子行為:只會創造更不和諧的環境氣氛,讓這些行為增加
根據我在幼兒園這麼多年的經驗,我發現在孩子打人、咬人間的攻擊議題上,「大人愈情緒,孩子的問題愈持續,」這是我們需要省思的。為什麼這樣?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大人習慣用負面的情緒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從中也讓孩子吸收到這些負面情緒。當孩子下次再出現這些案件的時候,大人與孩子間會有更大的情緒、發生更大的爭執。
在幼兒園裡面,我曾經看過有些老師是比較浮躁的,他面對孩子這些問題會感到比較厭煩,那他的教室裡面出現這些問題的頻率,也是比較多。但是在一個情緒較穩定老師的教室裡,當這些問題出現時,孩子相對都會比較溫和。所以,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在家裡,永遠都一直在打來打去、鬧來鬧去,而且越來越激烈,或許這是一個給我們檢視自己的機會。
三、先關心受害者,並以身教示範正確的處理方式
發生打人事件時,我們要首先安撫受害者,而不是先去罵那個是施害者。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說先去罵那個施害者,就是我們保護受害者最好的方式,其實不是的。你的罵、你的兇,其實並沒有長期的教育效果。舉個安撫情緒的例子,提供各位參考:
「哎呀~你發生什麼事情了?」「嗚嗚~他打我」
「他打你,你覺得很傷心是嗎?」「對」
「你有沒有哪裡受傷了?」 「嗚嗚嗚~這裡~」
「這裡有點痛是嗎?」
你先去安撫、照顧那個受害者,在你照顧受害者的同時,施害者他看到你這樣做,情緒也會因此而慢慢地緩和下來。在場的任何小朋友看到這個情況,也可以透過你的示範來去了解到:「要怎麼去安撫一個受傷或是哭鬧的孩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身教行為。
四、再了解施害者為何如此
再來,當你安撫完受害者之後,我們再來處理施害者發生什麼事情了:「你剛才打他了,是什麼原因呢,可以跟我說嗎?」(請注意,不要用質問、對立、批判、責備的方式,而是要用一個有愛、好奇的方式,來詢問發生什麼事情了。)
「剛才他搶我玩具~」
「哦~原來是你的玩具被搶了,所以你覺得有點生氣是嗎?」「是」
「你生氣了,所以才動手打別人了對不對?」「對」
「但是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打人會讓別人很傷心喔!」
當大人這樣講,我相信孩子一定能漸漸的接受到你的教育,去修正他的行為。
五、在孩子沒有被同理或理解時,強迫孩子說對不起,並沒有真正教育意涵
相反的,用負向語言去修正孩子行為,其實是沒有辦法達到長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是會嚇到孩子的。例如:「你這樣子很沒禮貌,你知不知道!」「你怎麼可以這樣打人呢?!你害別人哭誒!」然後很多時候我們大人會有一句話:「請你跟他說對不起」!
其實,在孩子還沒有被同理、被理解,且沒有了解自己的行為錯在哪裡時,你逼著他對不起,這個對不起就算說出來,也沒有真正的教育內涵。所以我認為透過對施害者予以關懷、予以好奇的對話,才是比較合適的處理方式。
不著急讓孩子跟別人說對不起,要先讓整個事件都被同理、被了解,我們最後再做「對不起的善後」。當你了解他為什麼做這件事情的原因,同時讓他感受到你也是同理他、你願意幫助他的時候,這時候你再說你剛剛打到這個小朋友,讓他很傷心,你願意跟他說對不起嗎?他的道歉才是有真正的教育意義,這個做法跟大家分享。
希望在孩子的爭執裡面,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接納,不要對孩子貼標簽。願我們在孩子的這些事件裡,能用更正向、情緒更穩定的處理方式,逐漸培養他們怎麼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關愛。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心練習
愛之適足以害之例子 在 釋心念- 佛法大海佛菩薩做擔保人懺悔有兩種功能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 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