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為端午節而辦的直播中,有提到屈原這位老兄,其實嚴格來說並不叫屈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開頭提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根據這句話的內容,後人可以歸納出屈原的真實姓名應該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好的,我想大家看到以上資訊,立馬就有疑問了:「羋姓,屈氏?姓跟氏不一樣嗎?」
簡單來說,早期人口少,為了區分不同的部族,每個部族會取不同的「姓」好作區別,但隨著人口逐漸擴張,每一個「姓」內部也需要有所區別,於是每個姓底下又出現了「氏」。所以大家可以很簡單的理解:氏就是姓的再分化。
以屈原的「羋姓」來說,這一個血脈後來又逐漸細分。
像楚王一脈為「熊氏」,那個不信任屈原而導致楚國衰弱的楚懷王,他就是「熊氏,名槐」,所以可以叫他「熊槐」。
羋姓底下還有一個「項氏」,這是楚國王族─公子燕,因為擁有一塊叫「項」的封地,所以後來的子孫就以「項」來當作自己的氏。「項氏」在羋姓的眾多分支中可謂赫赫有名,這多虧他們後來出現一個霸王級人物:項羽。
(又話說這個項羽,其實他應該是:項氏,名籍,字子羽。所以他老兄的姓名應該是「項籍」才對,光榮三國志對於這一點就有相當到位的還原,至於為何後來我們都比較熟知他叫項羽?那是因為項少龍他......好了,不瞎掰,是因為項籍自己覺得子羽叫起來太累贅,所以索性單稱為「羽」,而司馬遷寫史記,不知出於何種考量,為項籍列傳時,篇名取名叫「項羽」,所以我們後來人才會習慣性叫項羽。不然《漢書》可是叫他項籍,《史記》大部分的稱呼,其實也是項籍。)
屈原的祖先被封在「屈」這塊土地,所以後代子孫就以「屈」為氏。從以上已經讓不少人混亂的訊息我們可以得出:屈原跟楚王是有些親戚關係的。所以屈原早年能夠擔當朝政重要職務,與他的貴族出身有非常大的關係。
「名」跟「字」就比較好理解了吧?因為不少人是接觸過三國演義的,很多人都知道:
劉備字玄德,人送外號:織席販履。
張飛字益德,人送外號:屠豬賣酒。
關羽自雲長,人送外號:天下無敵。
為何古代人沒事要有「名」跟「字」?主要還是上古的禮儀,在《禮記》中提到:「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意思就是說:連名帶姓的稱呼,是只有長輩、師長、上司,才可以這麼做。如果不是以上這幾種身分而直接連名帶姓的叫人,那是相當沒有禮貌。
所以,古人在成年後,會在師長的幫忙下取「字」,讓平輩或晚輩稱呼。所以我們才會在三國的戲劇中看到腳色之間會互相稱對方「玄德」、「雲長」、「子龍」之類的。
(我個人極度推薦的電視劇神作─走向共和,在這點就有相當好的還原,裡面常聽到「慰廷」「逸仙」「克強」,其實這分別是:袁世凱、孫文、黃興的字,所以這部戲不僅考究,同時也是在考驗關穎人的清末民初的知識門檻,實不相瞞,最一開始我聽到「菊人」「芝泉」「華甫」,完全不知道那些腳色到底是誰,直到他們後來自報姓名: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霍!這幾位都是民初響噹噹的大人物呀!我也為當時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慚愧。)
話題重新兜回到屈原身上,屈原是當時平輩、晚輩對這個人的稱呼,而如果細究他的姓氏,其實就能夠反推他的出身,進而了解他背後的家族曾經經歷過的跌宕起伏。這種充滿「血緣」以及為釐清及維護血緣而設下的「禮儀」,是先秦時代的特色之一。
(後來隨著貴族社會的沒落,姓跟氏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及細分,人們往往只區分「氏」而不講「姓」。至於「名」「字」,則是在清末民初的西方化浪潮下而逐漸淡出。
所以如果以後想裝逼,等到有人問你:「姓名?」
你可以學我這樣回答:「姓,不可考;氏:金;名:哲毅;字:霸王;號:老ㄕ;AKA:地表上最無聊的歷史老師。」
如何?是不是有滿滿的逼格呀?)
或許隨著時間的演進,我們與古代的社會早已脫節,但這並不代表現代已經與古代毫無瓜葛。古代的遺產,只是以陌生又不明顯的方式遺留。而先秦時代的上古史,正是探究華人文化的重要起點之一,但如同我前面提到:我們已經與古代脫節太久,以至於對於當時的時代環境相當陌生。
所以就要跟大家推薦一本書,並且進入今天的主題:抽獎啦!
(想要直接進入抽獎環節的,484覺得終於從前面那一堆廢話解脫了?其實前面那麼多廢話,大家可以先記住一個關鍵點就好,那就是......大家覺得我的AKA好聽嗎?)
專門研究先秦史的野蠻小邦周出版新書《周公哪有這麼神:課本沒教的兩周史教室」,有比上一本更有趣的筆法,還有更有料的古文字解析,絕對是想要了解上古時代的朋友,可以入手的佳作。
那如果想要省錢,碰碰運氣,請完成以下步驟:
1.
按讚及公開本篇文章
2.
在本篇底下留言「周公哪有那麼神?」並且也留下你的AKA(你覺得我只會讓自己做蠢事嗎?都說我無聊了嘛)。
就有機會獲得本次的獎品。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3位幸運的朋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參加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433
#周公哪有那麼神
#遠足文化出版
#端午節的今天還是要謝謝屈原的想不開為後世締造假日
#謝謝你屈原_有你真好
意 公子 屈原 在 跟著黑羊遛小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又是超大陣仗的帕比四歲生日
🥰親愛的教師節寶寶祝你一輩子都健康快樂~我們都好愛你!
又到了一年一度累死媽媽的帕比生日! (怎麼辦明年有兩隻要慶祝😱 好可怕!!!)
今年一樣只邀請帕比自己點名的好朋友~ 除了周末常一起玩跟參加活動的部落客好友、也邀了幼兒園之前共學的麻吉跟帕比幼幼班的同學! 看到都是自己認識的小朋友來,整個霹靂無敵開心,結束後還念念不忘,一直跟我說明年"也要"邀請這麼多人喔)))
#只好辦在小巨蛋🤣🤣🤣
.
這次我們邀請了最最幽默的 小祿老師戲劇狂想曲 來熱鬧一下,果然戲劇天王一出手,所有的小朋友都笑得合不攏嘴~~~~~ 重點是有老師來上課,媽媽們才可以在一旁放空休息啊😂
小祿老師真的超用心,會先示範講解再輪番點名小朋友們上來表演! 這次為了配合生日主題,除了模仿動物、還有變魔術跟一定必備的折氣球~ 所有小朋友都被老師逗得人仰馬翻!! 帕比上幼兒園前也是固定會去上小祿老師,我自己很愛老師的戶外課程跟節慶課程(例如端午節會上演屈原的劇情超好笑XDD)~ 平常的繪本故事示範課程也超級寓教於樂!! 非常推薦大家一定要帶孩子們去體驗看看老師的魅力 <3
.
今年的🎂蛋糕🎂我們是訂 Y.D 手作甜點 ,考慮到現場還有大人,除了小孩最愛的 #藍莓潛乳酪磅蛋糕 跟 #巴斯克乳酪蛋糕,我們還訂了 #酥頂日本靜岡抹茶磅蛋糕~
✅#乳酪蛋糕 用的是法國頂級LESCURE發酵奶油跟LE GALL燈塔奶油乳酪跟、來自日本的埃及豔后麵粉跟砂糖、還有台灣嘉義小農雞蛋跟台東初鹿生乳製純鮮乳!! 選用的食材都好用心又高檔~ 一切蛋糕就秒殺!!!!! 大家都問我是那一家的~ 超級濃醇香!!
✅#藍莓潛乳酪磅蛋糕 原料跟乳酪蛋糕差不多,但多了屏東產銷履歷檸檬跟鹽之花法國頂級海鹽~ 所以完全不會甜膩! YD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們家的磅蛋糕完全不會乾柴~~~~ 非常厲害!!
✅最後是大人一致大推薦的 #靜岡抹茶磅蛋糕!!!!! 這條真的大推薦,上面的酥脆抹茶頂超級厲害超級香!! 而且這條超超便宜!!!!!!! 我自己是一定會再回購~~~~ 連吃貨飛媽、小雯、吉太都讚不絕口!!
但最傷心的是因為我在控制血糖,都只吃一點點,中秋也要忌口,大家幫糖尿孕婦寫個慘😭😭😭
.
好笑的是去年壽星切蛋糕時,因為蛋糕先被碰了大崩潰,今年切蛋糕堅持坐在最醜的位子哈哈哈哈哈哈 完全就是辜婦媽媽的精心佈置! 然後各種不想拍照完全不給媽媽面子~ 算了反正壽星最大! 看他超級興奮忙進忙出的~ 就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最最重要的是非常感謝老天爺讓我跟帕比同時結交到這群好麻吉!! 媽媽們感情好~ 小朋友們也都常常聚在一起你儂我儂! 大家體諒懶散孕婦每年都千里迢迢來我家XDDD 每次都隨便吃吃,沒用心招待樓下還沒空調哈哈哈哈哈哈 真的就是只有麻吉才敢這樣指定禮物、指定需要哪些支援、連兩年帕比生日都下大雨風雨無阻! 這份情意永生難忘~
小雯媽咪愛漂亮
吐司兒&小籠包 育兒生活
Ryder林公子有四下巴 x 捲毛媽's 育兒正能量
艾比。全職媽媽育兒記
吉先生與吉太太的吉霸婚生活
小飛媽媽咪呀
每年拜託都要一起大集合!
另外也超感謝帕比共學跟之前私幼的爸媽們
雖然帕比改念公幼後依然單飛不解散
每天群組依然很歡樂
萬分感恩兒子生命中能認識這麼棒的一群好朋友!
最最後要謝謝我最偉大的公婆,每天為了孫子忙進忙出,連生日趴都招待我的朋友比我自己還殷勤~~~~ 回家時還幫我打包垃圾帶回他們家🙇♀️🙇♀️🙇♀️ 如果沒有神公婆,不要說老二,連老大我也絕對不敢生!! 有你們真好~~ 我何德何能🙇🙇🙇
意 公子 屈原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國名將生死錄】匡章─才運兼具的人生
歷史通常留給勝利者較為正面的描述,比如在戰國時代,身為最終勝利者的秦國似乎自商鞅變法後就一直維持進攻的態勢,打的關東六國毫無喘息之機。
但在先前濟西之戰的描述中,老ㄕ有提到,身為東方霸主的齊國曾屢敗秦國,以至於秦國有段時間不敢出兵關東,齊國這段鼎盛時期,有賴於一位橫跨三朝的齊國名將。
匡章,《戰國策》中的齊之名將。他的一生征戰,不僅樹立齊國的霸權,也將為我們後人詮釋戰國列強間的複雜鬥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仕威王,桑丘之戰
匡章在史書中的初次登場,是在齊威王末年,那時秦國向魏韓兩國借道進攻齊國,齊威王命匡章領軍迎戰。
當兩國軍隊在桑丘相遇搶占陣地時,雙方軍營出現犬牙交錯的情況,換言之,雙方彼此都有據點特別突出以至於離對方陣勢特別近,甚至陷入包夾之中。這時匡章實施一波極為詭譎的操作,那就是趁開戰之前雙方會派使者團進行交涉時,讓部分齊軍變更旗號混雜到秦軍之間,其目的就是在兩軍對戰時,讓潛伏的齊軍攪亂秦軍的佈陣。
於是匡章麾下的齊軍日漸減少,這不只迷惑了秦軍,連來到前線視察的齊國官員都不明白匡章的調度,於是向齊威王報告:「匡章放任士卒逃亡,他根本無心領軍只怕要帶兵降秦呀!」
眼看每一位視察官員都告發匡章,收到報告的齊威王倒是蠻不在乎的已讀不回,這讓朝中大臣心急如焚地建議:「這麼多人都說匡章背叛,看來一定是真的,大王還不趕快發兵攻擊他?」
然後威王表示:「安啦,匡章絕對沒有背叛,相信我吧。」
威王的回覆讓大臣著急到抓狂:「我們大王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呀?如此漫不在乎,只怕我齊國子弟要慘敗於秦人之手了。」
過一段時間,前線戰報傳到齊王廷:「捷報!匡章將軍向秦軍發起進攻,日前相傳逃亡的士兵,其實是潛入秦軍之中,並在關鍵時刻發起襲擊,秦軍在內外夾攻下潰敗回國!」
這個消息對朝中大臣簡直是雙重震撼,一是看起來怯懦的匡章用兵竟如此高超,二是看起來狀況外的威王竟洞悉真相,大臣們彼此相賀的同時,也忍不住詢問威王:「大王何以認定匡將軍不會謀反?」
這時威王說:
「你們不知道,匡章的父母曾因失和,結果他的父親把老婆殺了並埋於馬棧下。後來匡章父親死了,我曾告訴匡章:『若是打了勝仗,就為你母親改葬。』可匡章拒絕了,他告訴我:『父親生前並沒有吩咐我可以為母親改葬,所以即便有大王的好意,我也不能擅自做主。』匡章為人子,尚不欺死父;為人臣,又豈會欺生君哉?」
好吧,我說真的,即便威王有所解釋我依然不懂這其中的關聯。我只能先提醒大家:每個時代的價值信念都有所不同。
比如:以前男尊女卑,關鍵在於生產方式下,是因為體力較好的男性承擔較多經濟壓力;時間來到現代,生產方式有所改變,體力不再是賺錢最重要的考量條件,男尊女卑也就站不住腳。
很多人會覺得讀歷史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將前人的判斷是做自己的依據或經驗。我不能說這是錯的,但這概念卻非常危險,因為幾乎沒有人會與自己的處境相同,更何況時間相隔甚久的前人?因此對於前人的考量或決策,我認為一定要先放大眼界去了解當時人事物的條件,如此能較不容易與現實脫節。
所以對於威王,我會以結果論來解讀:「他能洞悉細節並正確解讀以此達到知人善任的好領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奉宣王令,伐燕破楚
威王在桑丘之戰後數年內過世,其子接班,後世稱為齊宣王。在齊宣王六年,燕國爆發內亂,齊國乘機派匡章以救援的名義進軍燕國,由於燕國當時內耗嚴重,加上老百姓急迫的希望有人可以穩定局勢,結果匡章僅用50天就攻占燕國首都。
本來匡章已經立下不世之功,可是被勝利沖昏頭的齊宣王竟下令齊軍開始在燕國大肆劫掠,這激起燕國百姓反抗,而其他國家也因畏懼齊國吞併燕國實力會過於強大,所以組成聯合軍對抗齊國。
為了確保戰果,匡章連忙聚集軍隊與聯軍對抗,沒想到當聯軍發動攻勢時,本來屬於齊軍盟友的宋國軍隊竟臨陣脫逃,導致齊軍陣型露出破綻,聯軍因此大敗齊軍,齊國副將戰死,身為主將的匡章落荒而逃之後集結殘軍撤回國內。這場戰役被後世稱為「濮上之戰」,也成為匡章履歷上的污點,同時也讓列國爭霸的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當時一級強國有三,分別是:自商鞅變法後富國強兵的秦國、擁有漁鹽之利而經濟實力強大的齊國、土地最廣人多勢眾的楚國。
這三國之間,時而倆倆結盟,時而又背盟跳槽,而齊宣王時期本來與楚懷王結盟,但後來在秦國相邦身兼超級嘴砲的縱橫家─張儀的忽悠下,楚懷王決定背棄齊楚同盟,這讓齊宣王火冒三丈,於是命令匡章統御韓、魏、齊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
當時齊楚雙方隔著沘水駐扎並僵持6個多月,因為雙方主將都很清楚,如果貿然主動進攻,那防守方很容易實施「半渡而擊」的戰術,也就是趁敵方一部分上岸,但其餘部隊還在渡河以至於首尾不接陣型混乱之際,防守方突然搶攻,到時進攻方不僅會死傷慘重甚至是徒勞無功。
(事實上,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涉水而過的進攻方都要承受極高的風險或是傷亡。
中國古代較為有名的半渡而擊戰例,是楚漢相爭時,當時項羽的部將─龍且渡河向韓信發起進攻,結果被韓信使用水攻將渡河部隊衝得七零八落,最終龍且部隊全軍覆沒。
到了現代,涉水而過的「搶灘」的慘烈戰例比比皆是,例如二戰中的諾曼地登陸,當時有4萬多美軍搶攻奧瑪哈海灘,結果遭到8千多名的德軍反抗,在擁有海陸絕對優勢下,美軍曾被打到進退不得,最終損失3000多人才攻下陣地,由此可見涉水搶攻的難度。)
雖然雙方無戰事,但作戰經驗豐富的匡章自然不會消極待機,而是一直在尋找楚軍佈陣的破綻,準備往敵軍虛弱處搶攻。但在國內大後方的齊宣王卻非常不耐煩,他派使者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結果匡章直接向使者懟說:「大王你可以把我撤職、把我殺了,甚至滅我全家;但你不能要求我在戰機不成熟時要求出戰、戰機成熟時要求不戰!」
知道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什麼事情最容易讓他們爆氣嗎?那就是「外行領導內行」。由此可見,宣王不及其父威王呀。
雖然匡章對齊宣王撂下狠話,不過他也清楚:「王上對我有懷疑了,若是再打不出戰果,對我乃至對全軍的情勢發展都堪憂呀。」
於是匡章配人偵查尋找容易渡河之處,問題是:沘水視野開闊,守備的楚軍也不是瞎子,當然想盡辦法阻攔。於是負責偵查的士兵,往往快到合適的觀察點時,立馬遭到楚軍放箭攻擊而慌亂撤退,使匡章完全蒐集不到有用的情報。
就在匡章都一籌莫展時,一位當地人這麼說:「你們這些士兵怎麼那麼死腦筋?要想知道哪邊容易渡河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一定是容易渡河的水淺之處;反之,楚軍兵少的地方,那就是水深難渡之地,就不明白你們幹嘛傻呼呼的渡河觀察被人射?」此話傳到匡章耳朵,他不由得大喜過望:「有道理,還是鄉親們看透徹,這下敵可破矣!」
夜幕降臨,楚軍主將唐眜準備和衣而眠,大部分將士也仗著沘水的天然防禦而放鬆戒備,畢竟最近齊國偵查兵看來一無所得,而自己也需要適當的放鬆才能面對不知何時結束的戰爭嘛……
殺!!!!!!
伴隨殺聲,齊軍從水淺之處趁夜渡河突襲,並瞬間攻破大營。楚軍被打得大敗而逃。這場敗仗對楚國影響極深,因為除主將以及2萬多士卒戰死,甚至有楚軍將領直接領導敗軍掀起叛亂並一度攻下楚國首都,楚國因此陷入一段分崩離析的亂局,自此國力大衰。
(順帶一提,為後世締造端午節的屈原,就曾經勸告楚懷王千萬別背棄齊楚盟約,但懷王依舊選擇背棄盟約,好獲得張儀口頭許諾的600里土地。結果楚國被齊國打的國家動盪,而張儀還很不地道的後來毀約,這讓懷王怒而功秦,結果又被秦國殺的損兵折將,只能割地求和。
也難怪屈原後來負能量大爆發,回想懷王的前任─楚威王,曾建立「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一級強國威勢,如今卻因決策失誤而使楚國一蹶不振,他又怎能不痛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揚威於湣王,函谷關之戰
雖然史書並未記錄匡章的年齡,但要嘛他長壽、要嘛他出生時間點非常巧妙,使他在齊宣王過世後,依舊能為齊湣王效力並活躍於一線戰場。也正是在湣王時期,匡章將迎來他在後世中留下最大意義的戰役。
話說湣王時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田文,回到母國擔任齊相。這位孟嘗君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蹟就是雞鳴狗盜,此事的緣由,是秦國原本延攬孟嘗君擔任秦相,誰知後來突然想翻臉不認人,孟嘗君在底下眾多門客使用跑酷(學狗潛入秦功府庫偷東西)、口技(學雞叫騙守關人員以為天亮而放行),這才逃離險境。所以等到孟嘗君擔任齊相,他決定把當年在秦國窩的一肚子火加倍奉還。
(北宋王安石曾經diss過孟嘗君,認為他不是一個真正懂得用人的領導,原因在於:他只能用雞鳴狗盜之人幫自己逃走,而真正會用人的,應該會啟用英才及良將打爆秦國才對。
如今看來......王安石歷史沒學好呀,孟嘗君在逃離秦國後是有執行軍事行動的。事實上,這也是我自己讀歷史有時候會陷入的誤區,就是對人事物只存在深刻但片段的印象,而沒有拉長遠去看完整的脈絡,那就難免要鬧笑話了。)
在孟嘗君的主導下,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而聯軍的統帥正是匡章。此戰的過程不詳,但聯軍最終攻破秦國的函谷關,秦國只能求和並歸還魏、韓兩國一些土地。
為何會說此戰是匡章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戰役?這裡就要先提一下函谷關,這是秦國最重要的門戶,一但攻破此處,接下來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秦軍將再無任何險要地勢可做防守。不過做為最後門戶,函谷關超級難打,甚至有曾經五國聯軍強攻,最後還是慘敗收場,以至於後世不少人認為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函谷關的強悍防禦有極大關連。而匡章正是整個戰國時代唯一攻破函谷關的將領,換言之,他是最有可能KO秦國的人。
但也僅止於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函谷關戰役後,史書再無匡章的紀錄,所以匡章應該在樂毅伐齊之前就過世。
其實對於匡章,我實在很難做總結。從他輝煌戰績,他是位強將,但不像其他戰國名將有留下決定性影響的代表作(比如:商鞅變法、吳起著兵書、孫臏圍魏救趙);他也沒有什麼人格魅力,職場生活幾乎處於順遂狀態,所以也沒有曲折離奇的經歷可做文章。
除了透過匡章的戰歷突顯齊國曾稱霸一時已及戰國時代歷史,到底寫匡章還有什麼意義呢?想來想去,我的總結是:匡章是個幸運的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不得其時或不得其主?在重重限制下,最終無法展現自己。匡章的幸運在於人生中遇到知人善任的齊威王,或是廣納人才的孟嘗君,並且身處大國崛起的齊國,使他能運用雄厚的資源去支持自身不俗的實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而且在歷史長河中,他還能留下紀錄被後人討論,所以匡章真不是普通的幸運呀。
當然,幸運是難以複製的,可自身若無真本事,那即便良機來臨也難以掌握。不只是匡章,戰國時代有太多人都在等候崛起的契機,正如下章的主角,他將在生涯發展中主動改變環境為自己創造機會,最終成為一舉翻轉齊燕強弱之勢的全能型名將。
圖片為:函谷關位置圖
函谷關為何重要?因為當時要攻打秦國,如果走北方,必須先經過草原民族的地盤、如果走南方,也就是要從水路進入巴蜀,當時的航運沒有這個能力,況且巴蜀道路狀況極差;所以位於秦嶺及黃河缺口的函谷關,就成為關東各國進攻的最快捷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