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悲劇很虐,但好多悲劇都成經典
#beauty美人圈 #陸劇 #悲劇結局 #悲劇美學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上班族的米其林計畫Project Michel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煮牛原來可以在家做 #那個麻那個香 #家裡全嗆爆 --- - Miss米的頻道:https://pse.is/S5JC4 - Miss米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project_michelin/ - Miss米的粉專: https://www.faceboo...
「悲劇美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Beauty美人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上班族的米其林計畫Project Micheli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美學史] 亞里斯多德-論悲劇- 精華區FineAr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通識悲劇美學- 世新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悲劇美學-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悲劇美學 在 網議極致BE美學悲劇TOP9!《古劍奇譚》、《東宮》再上榜 的評價
悲劇美學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起來寫】#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四、完結篇):互文性、天皇隱喻與武士道、爆紅現象數據觀察、大正與物哀精神、大正幾年? //鄭雋立
.
目前網路上《鬼滅之刃》相關討論已相當多,鑒於觀點易重複、看膩、不適合長期連載,本集將一口氣探討幾個早先因劇透顧慮、鋪梗導致文脈過長等緣由,未能盡早發表的話題,也回應讀者提問、作為本系列連載『最終回』。因此本集字數創了新高,未追完漫畫的讀者還請多多見諒。爾後筆者仍會視續集上映狀況,用短篇介紹相關豆知識。照慣例先分享可愛的聯名海報當開場,恭喜《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台灣票房突破新台幣三億,杏壽郎表示:「よもや、よもやだ!竈門少年真不得了。」
◆見圖一:SEGA鬼滅咖啡廳海報
.
.
■ #互文的基本理解
.
《鬼滅》最可觀之處,莫過於劇情脈絡不斷浮現的「互文」。互文是漢學常見的文學修辭方法,《楚辭》以來確立的主要形式為:單句互文、雙句互文、隔句互文(宋曉蓉,2001)。簡言之,就是在文本結構兩側(或多處)各提出一則互有關連的詞語,使之相互 #映襯或互為補充(黃慶萱,2017)。例:唐.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是隔句互文。
.
後現代、後結構批評的標識術語「互文性」(Intertexuality)於1960年代由哲學家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她認為「任何文本都是諸多行文的鑲嵌品構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通常用以指示兩個(含以上)文本間發生的互文關係,通常有兩種類型:『#兩個具體或特殊文本間的關係』、『某一文本透過記憶、重複、修正,#向其他文本產生的擴散性影響』(陳永國,2003),在《鬼滅》的體現則是套用在正邪兩方關係或背景相似的角色上,將個人處境作為潛文本處理。
.
那田蜘蛛山篇,硬湊成的蜘蛛鬼家族VS炭治郎與禰豆子的兄妹真情,這段對照可說是動畫第一季最精彩的互文,甚至採取蜘蛛絲轉喻親情的「羈絆」(キズナ,kizuna),這種雙關手法與李商隱所寫「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絲=思」可謂異曲同工。
.
■ #鬼滅的互文結構與審美旨趣
.
承上段,每個角色的身世處境都是一種文本,因應劇情主線生出樹狀圖般的敘事結構。每個文本既相繫又相連,在主線像爵士樂各種樂器輪奏。英雄們用性命相博或犧牲成全,證得生命的意義,最後回到主線解開主角的身世之謎、成就個人武術的悟道。
.
在Jump系「王道題材」英雄格鬥文本的敘事傳統,敵我對立的理念經常隨著重要的戰鬥端上檯面,一邊武打一邊完成論證,很中二但也很帶勁。這種效果與朱天文讚許胡淑雯《哀艷是童年》「#既辯證又抒情」的原理相仿,可同時滿足情感、思辨雙方面的審美愉悅。
.
■ #劇情高潮與作畫風格進化直接引起爆紅
.
在「無限列車」前,「那田蜘蛛山」是公認最精采的篇章,同時也是無慘淺草現身以來,作畫水準提升且逐漸風格化的基礎。#筆墨線條粗細變化與造型幾何感、肢體結構甚至帶有「北齋漫畫」的影子,雖說作畫品質參差不齊,但前述特色被動畫版沿用並發展到極致。為了無限列車電影版宣傳所畫的『杏壽郎前傳』(206話特別短篇)透視空間感更上層樓,與動畫版幾乎無縫接軌。
◆見圖二,以無限列車為界,線條與透視的畫風變化對照:
.
據ORICON公信榜統計的銷售量,收錄蜘蛛山戰役的第5卷『地獄へ』於日本發行首週(2017年3月)累計銷量為6.6萬本,數值為前冊3倍,以新連載與少年Jump嚴格的讀者票選機制來說,可說是從新作「#質變」為名作的關鍵點。後續各卷銷量則呈現穩定成長。也就是說,戲劇張力的成功與銷售額為正相關,即使沒有因為動畫化造成爆紅現象,鬼滅也註定因為布局完整、見好就收,至少會是享有穩定評價的佳作。
.
■ #天皇信仰的隱喻與武士道實踐
.
承接互文性的探討,就不得不提主角與反派兩股勢力,可視為《鬼滅》整體文本裡規模最廣大的映襯,兩方面對最高領導者的態度、紀律性與組織同樣都有著天皇崇拜的影子,但也有著明顯的正邪差異,以下稍作對照(劍士VS鬼):
□互惠尊重(財務與社會資本)VS.威脅利誘(鬼血換永生)
□利他主義(保護民眾)VS.利己主義(吃人且追捧掩護無慘)
□明君法治(選拔、培養、溫和獎懲)VS.暴君專制(好戰、嗜殺、邪教化)
.
這種對照,可能影射傳統皇權為因應民主浪潮,不得不做出變化的兩極性決策,亦即:君主立憲VS.軍國主義。回頭看產屋敷、鬼殺隊、藤氏之間的合作,有著具體的武士道倫理──「#恩情與服務」,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指出:武士道的思想根源為「禪、陽明學、神道教」,小島毅(2014)解釋:朱子學「五倫」的影響產生「#忠義」觀念,後在鎌倉時代與宗教相融,加上陽明學派重「實踐」的理念占優勢(相對於朱子重研讀),成為武士道精神支柱。《鬼滅》主角群正是在近代實踐武士道精神的修行者,劇情後半密教般的苦修特訓正好可作為證據。
.
■ #爆紅絕非偶然
.
《吾峠呼世晴短篇集》裡2014年佳作短篇〈狩獵過頭反遭殃〉(過狩り狩り),精緻度不足但頗具潛力:殺鬼人選拔制度、軍警默許行動、血鬼術…這不只是前傳,而是類似工程原型(Prototype)的 #前期概念,1980年代三浦健太郎《烙印勇士》也有過類似雛型,是經營作品發展性的指標。
.
與屬性相近的動漫畫作品相比,《鬼滅》確實缺乏新意,但也因為治癒了讀者對業界過度求創新、發展可能性窮化造成的審美疲乏。借用書畫家盧福壽教授(2009)的解釋,這就是藝術中的 #崇古心理,也可解釋為鱷魚老師與Jump編輯在典型科幻、奇幻文本氾濫的生態下,成功的逆風操作。
.
■ #大正與物哀精神:
.
日前網友提問『為何設定於大正年代?』,事實上這也是筆者撰寫本系列的探問,但推測也常流於腦補。如果單看《吾峠呼世晴短篇集》作者自述,她只是想營造有歷史感的和風刀劍奇譚。讀者能有各種解讀,難用單一結論回答,但若細心回顧本系列前幾集論述,可發現《鬼滅》裡的所有「符號」最後都能導向日本美學特有的「#物哀」精神(もののあわれ,mononoaware),這正是筆者不得不鋪梗到這一集的原因,下段為論述不得不做出『劇情後半與無限列車的劇透』。
.
↓↓◆下方有雷,還沒追完漫畫的讀者請小心◆↓↓
.
.
.
短命的「大正民主」是史料上絕對必要的框架,浪漫色彩不說,還提供了鬼殺隊等「非政府組織」合理存在的社會因素、象徵物紫藤花與櫻花神似(眾多細緻物的結晶)、不斷鍛鍊並戰死的鬼殺隊劍士、密教苦修般的呼吸法訓練(苦修=離世的體現)、恐懼死亡而鬼化的人(對比)、蟲柱與珠世自願犧牲誘殺強敵、戀柱與蛇柱發願要做「來世夫妻」(犧牲與對彼世的渴望都是自殺傾向)…尤其炭治郎明顯別於典型陽剛英雄、甚至會憐憫鬼的溫柔性格,這些都能與物哀建立關聯。
.
美學家大西克禮著作《物哀》指出:「哀」(あわれ)是上古已出現的讚嘆詞,鎌倉時代曾區分出「あっぱれ」作為對勇壯之物的讚嘆,原詞則強化了 #對敗者或微小之物予以憐惜 的審美態度,與西洋、華人崇尚壯闊、冠冕堂皇的英雄主義徹底背離,甚至也不同於希臘悲劇美學的慘烈。
◆見圖三:藤與櫻,微小完美之物的聚合、憐惜的審美氣韻。
.
系列第一集提及《鬼滅》具有物語文學的影子,我們暫且放下『日本第一的桃太郎』,心理學家河合隼雄(2019)認為大多數物語文本都有「走向消逝」的趨向,他舉出「木之花開耶姬」短命、「輝夜姬」升天,說明#美麗之物須具備無常性質才能使人產生審美意義(花凋零、月陰缺…),無慘一脈惡鬼盲目求取永生卻必須吃人,恰巧對應「石長姬」般永恆但醜陋的存在,抗拒著整個物語「邁向消亡」的走勢;鬼殺隊不惜耗費上百年拚死對抗,展現悲壯之美後,卻坦然捨棄成就。故筆者推測:鱷魚老師選擇大正,也可能旨在展演 #式微的武士道與神怪譚在被近代化與昭和軍國主義祛魅前做出的最後一搏。
.
在已完結的漫畫結局,我們知道決戰勝利後,主角方並未名利雙收,反而是死傷慘重並解散鬼殺隊、存活者負傷隱居、安於平凡,然後立即轉向最終話標題〈命如長河星辰〉(幾星霜を煌めく命)的集體轉生,正邪大戰成為後代眼中『曾祖父寫的小說』,真假難辨。少數例外僅有:產屋敷少主活到現代成為知名人瑞、愈史郎成為唯一的善鬼,隱居並靠繪畫悼念珠世,他們仍記得那段過去,但並不對外闡述。惟剩下竈門家的傳家寶,幽微地支撐物語言說的真實性。
.
這裡正好呼應李維史陀(2011)對東方哲學特質的評價:「#對主體的抗拒」,結局也與塔羅牌『死神』的寓意相似──女性與孩童跪拜死神、順勢邁向虛無與彼世新生,而教宗與國王(無慘一派)因不願失去主體而被骷髏馬踩死。
.
『無限列車篇』後段,杏壽郎在無限列車篇與猗窩座的交鋒(漫畫63話),引出了整部作品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辯證命題,杏壽郎面對上弦利誘,回絕道「正因為人類會衰老、死亡才無比可愛、珍貴」,這段生命價值的激辯正是在文脈關鍵點說明『無限列車篇』在原作的地位,也為續集猗窩座的悲慘身世(倒敘)埋下伏筆。這裡可以先做個提示,猗窩座身上的紋飾顯然是江戶時代的罪人刺青(佈滿全身暗示他潛在的罪咎感),這個後日再詳談。
◆見圖四:無限列車篇的重要精神象徵──杏壽郎
.
.
■ #鬼滅故事線始於大正幾年:
.
最後講個豆知識。故事開端作者以旁白說出「時值大正」,而「藤襲山最終選拔」手鬼洩漏年代的線索:「又改年號了!已經47年了,那時還是慶應,鱗瀧那傢伙還在獵鬼」。慶應是江戶時代最後的年號,只維持3年,加上明治年代歷時45年、炭治郎喪親後至少要進入大正,且在鱗瀧家完成1年修行。如不考慮詳細月份,手鬼被捕時應為慶應2年。因此劇情開端,也就是炭治郎下山時應為 #大正元年。
.
文末,希望各位網友喜歡鬼滅文化導覽系列,請多分享、善用偽學術平台文章,讓各種「雖小道,亦有可觀」的知識能夠普及化,為個人或親友提升文化資本。如有任何疑竇也歡迎留言討論指正,讓我們往後在其他議題繼續對話!。
|
■ #延伸閱讀:
.
◆ #鄭雋立寫鬼滅文化導覽:
第一集回顧: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3622909825328
第二集回顧: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10903412430611
第三集回顧: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16436315210654
.
◆ #李長潔寫鬼滅聖地巡禮:
太宰府市竈門神社: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4343393086613
在淺草遇見無慘: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11075655746720
台灣也有的無限列車: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17242968463322
|
■ #參考文獻
.
01.黃慶萱(2017)《修辭學》(增訂三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02.宋曉蓉(2001)〈《楚辭》互文辨析〉《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57-60
03.陳永國(2003)〈互文性〉《外國文學》2003年 第1期,頁75-81
04.小島毅著,郭清華譯(2014)《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台北市:聯經出版,頁52-55(日文原典為2009年出版)
05.大西克禮著,王向遠譯(2011)《幽玄、物哀、寂》,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
06.河合隼雄著,河合俊雄編,洪逸慧譯(2019)在《活在故事裡──現在即過去、過去即現在》台北市:心靈工坊,頁56-58(原典為2016年日本初版)
07. 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著,廖慧瑛譯(2011)《月的另一面:一位人類學家的日本觀察》,台北市:行人出版,頁59
08.盧福壽(2009)〈崇古摹古及其心態探因〉 《高雄師大學報》,高雄市,頁121-136
悲劇美學 在 上班族的米其林計畫Project Micheli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煮牛原來可以在家做 #那個麻那個香 #家裡全嗆爆
---
- Miss米的頻道:https://pse.is/S5JC4
- Miss米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project_michelin/
- Miss米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roject.michelin/
--
俗話說:粉絲團紅不紅,就看椒麻水煮牛!
沒想到竟然來到地1、6、8 集了!Miss米內心百感交集老淚縱橫,小女沒有什麼可以回饋給大家,但有滿滿的Miss米的變化料理可以每週繼續分(ㄊㄨˊ)享(ㄉㄨˊ)大家。
有時候會擔心自己的分享都太簡單了,今天很誠意的弄了一個備料超惱人,過程超嗆人的,要上桌時還可能會崩潰的椒麻水煮牛,大家不做沒關係,但影片要看完,喜歡請分享,YouTube請訂閱,Miss米影片長紅不敗!
#食材 : 牛五花肉片 200g、豆芽菜 100g、大陸妹100g、香菜 1把、蔥花 1把、蒜末 3-5 瓣、薑末 3-5片、乾辣椒 1把、花椒 一大匙
#調味料:豆瓣醬 4大匙、香油 1大匙、高湯 400ml、太白粉水 1大匙
#醃肉醬:米酒 1大匙、香油 1茶匙、蛋白一顆、太白粉 1茶匙
#步驟:
1/ 首先先來醃肉,肉片加入米酒、蛋白、香油抓醃至吸收,再加入太白粉抓勻。
2/ 大陸妹入滾水汆燙5秒,豆芽菜汆燙1分鐘,撈起擺入大碗中。
3/ 另起油鍋小火爆香薑末、蒜末、花椒、乾辣椒。記得不要炒到焦,會有苦味。
4/ 加入高湯,加入豆瓣醬,煮至滾。
5/ 滾了之後把醃好的肉片放入,燙熟後取出擺在大碗中。
6/ 在肉片上豪邁的撒上香菜跟蔥花
7/ 最後在高湯中倒入香油、太白粉水勾芡,再淋進大碗中,就完成了。
本次教學重點就是,碗一定要夠大!碗一定要夠大!碗一定要夠大!不然人生就是悲劇。雖然危機了一下下,但是不減椒麻水煮牛的魅力!大家煮的時候,記得注意通風,不然小心被嗆得不要不要的,就跟你在工作時被嗆一般。
悲劇美學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金獎導演吉勒摩·戴托羅代表神作,連後來勇奪奧斯卡的《水底情深》都無法超越的經典,13年後重新上映!
🔥女主角的三個挑戰融合了現實與幻想,卻又和歷史緊緊相連!
🔥羊男代表子宮?整個故事都是假的?瞳魔的原型竟然是聖露西?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上映至今已經13年的《羊男的迷宮》,在IMDb與爛蕃茄上始終都維持著極高的評價,而且本片也是導演Guillermo del Toro(吉勒摩戴托羅)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他近年來最為人所知的《水底情深》,更是為他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奠定了他在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Guillermo del Toro的許多作品都是自編自導的,同時他也習慣在拍攝之前,畫下整個作品的美學風格,所以也留下了他恐怖怪誕的個人印記。不僅是視覺效果,在他的故事中,也常以黑暗童話或寓言故事來影射現實中的人性與想望。
主人翁Ofelia所遇到的奇幻冒險,與現實中她所遇到的艱困挑戰形成了完美的對照。而墨西哥籍的Guillermo del Toro ,也將他成長階段,受到西班牙內戰流亡人士的影響,反映在作品裡,生動呈現了當時西班牙在佛朗哥政權管治之下的悲劇,以及法西斯主義的意識形態對人們造成的迫害。這可小可大的故事格局,為觀眾留下了許多解讀空間,非常值得我們重複欣賞與解讀,更是在13年後的今天,意外成為了現代集權與極端主義的借鏡。
所以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先分享電影中的三大『關鍵』;再用用奇幻、現實、歷史的三個角度去解析羊男給予Ofelia的三個挑戰;最後則會列出電影裡的象徵與彩蛋。相信不管你有沒有看過《羊男的迷宮》,這支影評都會讓你再度愛上這部人生必看的電影喔!
#羊男的迷宮
#人生遺片清單
#PansLabyrinth
悲劇美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悲劇美學 在 通識悲劇美學- 世新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小的今天才加選到通識悲劇美學,想問已經有上課的人,老師有說什麼規定、評分標準、課本之類的內容嗎,謝謝- 通識,問. ... <看更多>
悲劇美學 在 悲劇美學-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悲劇美學 ; 大黑天發發堂 · November 2, 2021 ·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雅痞Art Reading Cafe (雅痞書店) is at 雅痞Art Reading Cafe (雅痞書店). · October 7, ... ... <看更多>
悲劇美學 在 [美學史] 亞里斯多德-論悲劇- 精華區FineAr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有機整體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
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
,分別在劇的各部份使用;模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
採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
這個定義勾勒出悲劇的性質、表現方式與教育作用,也就是亞里斯多
德悲劇理論的核心。
他指出,悲劇含有六個成份: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歌曲,
他認為悲劇當中最重要的是情節,也就是事件的安排。延續模仿論的
觀點,他認為悲劇是行動的模仿,而不是模仿人的性格與思想-悲劇
的目的在於組織情節、模仿行動,通過行動才能表現人物的性格與思
想。
亞里斯多德並根據情節的安排上,提出有機整體的觀念。他認為情節
應當完整。所謂的完整就是戲劇要具有「頭」、「身」、「尾」的結
構:
「頭」:之前不必接續任何事件,但要能自然的引發後續事件。
「身」:承先啟後。
「尾」:與「頭」相反,之後不必接續任何事件,但要符合必然律與
事物常情的承接事件。
藉由頭、身、尾,聯繫為一整體,表現出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也因此
在情節安排上,必須排除偶然與不合理之處,且假如情節中的某部份
無關於整體劇情的發展,可有可無,就應該刪除,因為那就不屬於整
體的有機組成了。
亞里斯多德在此提出的是戲劇要符合情節的一致性,形成一結構緊密
的整體感,不過到了17世紀的法國,則曲解了亞氏的思想,變成了所
謂的「三一律」-情節一致性、時間一致性(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
地點一致性(故事發生在一個地點),結果束縛了戲劇創作的發展。
‧過失說與淨化說
亞里斯多德非常重視悲劇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劇達到倫理教育的目的。
過失說:
他認為悲劇應該模仿足以引起恐懼與憐憫之情的事件,因為這樣才能產
生悲劇應有的心理效果,所以在佈局上他認為悲劇不應有以下三種安排:
1.不應寫好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好人轉入逆境會使人厭惡。
2.不應寫壞人由逆境轉入順境:因為這樣不能打動人的慈善之心。
3.不應寫極惡之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充其量那只是罪有應得。
這三種情節都不足以引起人的憐憫與恐懼,亞里斯多德認為:
「憐憫」是由一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所引起的;
「恐懼」是由這個遭受厄運的人與我們相似引起的。
因此他主張理想的悲劇主角,應該是介於好人與壞人之間的人-一個犯
過失的好人。這個人他並不十分善良,但也不為非作歹,他之所以陷於
不應有的厄運,只因他犯了過錯,導致一連串的不幸發生。亞里斯多德
認為這種人名聲顯赫、生活幸福,如伊底帕斯,但卻遭逢不應有的厄運,
由順境轉入逆境時,就會引起人們憐憫,又由於他與我們相似,使我們
害怕會跟他一樣遭逢厄運,所以會引起我們恐懼。
不過這也看出亞里斯多德因為他出身於貴族的侷限,因此認為主角應該
出身於貴族(與亞里斯多德這階級的人相似),但他認為悲劇不是來自於
宿命註定的命運,而是來自於人犯了過失錯誤,則是一種不同以往的觀
點。
淨化說:
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探討裡,從情節的探討裡引入出有機整體的觀念,
從悲劇的心理效果裡,則有「過失說」與「淨化說」,「過失說」雖是
指悲劇主角塑造,他是一般人但犯了過失遭遇了不應有的厄運,而塑造
這樣的角色是要引起人的憐憫與恐懼心理;「淨化說」則是在延著這樣
的心理來談悲劇的效果。
「淨化」一詞是當時希臘常見的概念,用在醫療上指的是宣洩,宗教上
則有洗滌罪愆的意味。
他在《詩學》裡對於淨化的定義這部份的章節已經佚失了,主要是依據
他在對悲劇的定義最後一段話:「藉由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
到"陶冶"」,亞里斯多德用的這個字是「Katharsis」,有人翻作陶冶,
朱光潛則翻作宣洩,主要是依據他在《政治學》裡涉及淨化問題的一段
話:「音樂應該學習...為了幾個目的:1.教育,2.淨化,3.精神享受...
有些人受宗教狂熱支配時,一聽到宗教的樂調,就進入迷狂狀態,隨後
就安靜下來,彷彿受到了一種治療的淨化。這種情形當然也適用於受哀
憐恐懼及其他類似情緒影響的人。某些人特別容易受到某種情緒的影響,
他們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為音樂所激動,得到淨化,因而心裡感到一種
輕鬆舒暢的快感。因此具有淨化作用的歌曲可以產生一種無害的快感。」
雖然在亞里斯多德的論述裡,關於淨化一詞是語焉不詳的,但由此看來,
指的就是藉由對藝術的審美感受,使人得到一種無害的快感、使心理情
感得到陶冶、宣洩,回復身心的健康狀態,而且藝術所具有的教育目的,
更可潛移默化提高人的道德水準,這也正是悲劇的崇高目的與作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97.100
※ 編輯: RAYBO 來自: 125.229.97.100 (12/20 18: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