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控制的大吃特吃: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
然而嚴重的情緒性進食,或幾近暴食的情形,但又不像暴食症狀中會讓自己催吐,則可以評估是不是「嗜食症」。
根據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談到的嗜食症有以下幾點:
A.重複出現暴食發作,在一段時間內(例如兩個小時),吃下遠大於多數人在類似時間和狀況下能吃的食物量,並且在該時段內對吃東西有失控的感覺(例如覺得自己無法停止或控制吃的食 物和量)。
B.以下五項符合三項以上:吃的比平常快;一直吃到肚子脹的很不舒服;就算不餓也會吃下大 量食物;躲起來吃以免被看見;暴食後伴隨著自我厭惡感、憂鬱、羞愧的情緒。
C.暴食行為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壓力很大。
D.暴食頻率每週至少一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
E.不會出現催吐、吃瀉藥、節食等補償性行為,不適用暴食症或厭食症。
在我的實務案例中,我發現這現象出現在女性身上的比例遠高於男性,而通常在談及家庭關係某特定狀態時,即時案主沒有主動跟我談「飲食」的困擾,我也會在詢問之下,容易出現飲食問題的描述。
而他們的生活環境,與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夾縫裡求生存」的感受,也就是生活中出現強烈窒息與壓制的感受,包括有可能是夾在父母兩顆意見不合的大石頭中間,覺得自己難以選邊站;有可能是生活中各種決定都被剝奪與侵佔。簡單來說,是一種空間被入侵的感受,包括物理與心理空間。
飲食問題往往跳脫不出對「控制感」的渴求,雖然在飲食問題中感覺失控,但卻在飲食過程獲得控制的爽感,以及撐爆肚皮的「擴張感」,相對於生活中很多無法控制與被壓制的情境,基本上大吃大喝就是最快紓解的方法了。
而常見的成年女性案例,他們在生活中都容易被當「孩子」般養育或照顧,經常感覺父母對自己「虎視眈眈」,是不是哪裡又沒做好,是不是又被過度關懷,讓他們感覺生活缺乏隱私,也缺乏自主感,但是對關係的恐懼又讓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表達真實的心情會引來更多責難與衝突,因此他們選擇壓抑和息事寧人,卻在狹宰的山縫裡匍匐前進,所以,他們也往往有一種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展比其他人都更為緩慢的感受。
如何幫忙自己走出飲食的問題,需要能建立起心理界限,也要能自信地表達自我,好好體認自己的存在與「我是誰」,理解對關係的恐懼,為自己破除種種害怕,才不會活在被決定的人生中。
Reference:
原文網址: 是真的餓or壓力大?一張圖教你分辨 4招減少「情緒性進食」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飲食障礙症簡介與其合併的身體症狀。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5(5),135-143。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31/05/2021 肥仔@ERROR回應分手事件︳賭王何鴻燊下葬昭遠墳場 各房子女送最後一程 01/06/2021 【李我設靈】靈堂播生前點滴影片 遺孀蕭湘:骨灰撒紀念花園|「食神」梁文韜巨腩不再 體重激減130磅 02/06/2021 姜濤被指壓力爆煲 Ian:佢比以前更開朗|周嘉洛不捨金城...
恐男症發作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Netflix上架韓劇「醫生耀漢」,它稱不上新片,是2019年的舊劇了,在此我不是要推這部劇,只是對於此劇圍繞著「疼痛」這個主題的探討很有共鳴。
拜此劇之賜,我發現醫院竟然有「疼痛科」這種門診,是我過去所不知的。
我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要當疼痛科的醫生並不簡單,得要橫跨多領域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有效協助病患找出痛因,對症下藥。(我並非專業人員,若是資訊有錯誤,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啊!)
男主角是疼痛醫學的權威醫生,偏偏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罹患罕見的「先生性痛覺不敏感症」,不只感受不到痛覺,也完全接收不到溫度的刺激,意即不知道何謂疼痛和冷熱。
一個從小到大都不知何謂疼痛之人,竟然試圖了解疼痛,並努力為病患找出原因,聽起來是不是一種極為衝突的設定?
先不論男主角究竟能否對病患感同身受,但他對於疼痛的詮釋深得我心,他如此定義:「疼痛是身體對我們所說的話。」
意思是,身體有危險或異常的時候,會透過疼痛來告訴我們。
疼痛不過是個警訊,提醒我們身體已然失衡,需要做出調整,因此疼痛本身並不非壞事,而是確保存活的自然機制。
反觀與男主角一樣的疾病患者,大腦無法接受到疼痛的訊號,身體也就無法對周遭的環境做出適當的回應,通常都要危急性命的明顯症狀出現,才會得知身體出問題,因此這類患者的壽命大多很短暫。
由此可知,疼痛反而是值得感謝的一種禮物,讓我們知道太燙的東西不能碰、冷要加衣服避免失溫、痠痛需要休息、刺痛有可能是發炎要注意。
劇中男主角在接受訪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沒有無原因的疼痛。」
往往會去到疼痛醫學門診的,都是較為特殊案例的病患,已經去過其他科別門診,做過許多檢查都找不出肇因。
劇中的醫生們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非給個止痛藥,單純解決疼痛的感受就好,畢竟如此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疼痛依然有可能反覆發作。
他們得要試著抽絲剝繭,一步步排除單一因素,運用整體全面的角度,追根究柢去找出造成影響的是哪個身體系統病變,亦或是何種外在入侵的病毒。
這樣的過程,不禁讓我對聯想到「情緒」。
「疼痛」與「情緒」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為一種展現在外的表徵,差別在於,一個是身體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目的是讓我們有機會意識到自身的狀況。
當疼痛出現,基於想擺脫不舒服的感覺,便會促使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找出應對及調整的方法,以至於有機會正視過往習慣的身體使用模式,是否不符合目前身體所需。
因此疼痛絕非是來折磨我們,反倒是來協助我們傾聽身體的聲音,提供更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機會。
畢竟人體是一個極度複雜且龐大的組織,縱使現代科技如此進步,仍有許多未能全盤解密的部分,即便同樣身而為人,也會由於基因、環境、飲食等因素而產生各自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運作機制。
比起無法時時刻刻觀察我們的專業醫生,也許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
唯有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並與身體連結,才會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身體的解藥。
情緒亦然如此,常常我們都希望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趕快消失,就像我們祝福的話語總喜歡加上「快樂」兩個字,生日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天天開心等,好似開心快樂才應該是常態,不屬於正向的情緒只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好通通離開。
當我們感到憤怒、失望、恐懼、傷心、焦慮、內疚等情緒時,絕非情緒本身是個錯誤,需要被擺平或消滅。
反而要恭喜自己,藉由情緒的發生,有了停下來檢視自己的機會,意識到必定是自己內在有某個議題存在,情緒才會被觸發。
進而向內探索,追本溯源找到困住自己的枷鎖究竟為何。
有可能是舊時未被處理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已不再能支持到自己的某個信念在作祟。
覺知就是一道療愈的光,埋在底層的根源才有可能被照亮,帶來自我轉變的契機。
當我們有意識地一次又一次超越慣性反應,同樣的人、事、物便不再會產生左右自己行為的情緒了。
既然聊起疼痛,就必須來推一下自己的Podcast單集,在「EP22. 疾病不是身體的枷鎖,反而提供釋放自我的線索」,透過節目搭檔馬妮陪伴媽媽治療癌症的過程,以及我們各自從身體上的症狀所察覺到的內在議題,一起來探討看看我們是如何讓自己「病由心生」的。
不論是疼痛還是疾病,也許都是靈魂想說的話,透過有形的身體展現出來,為我們帶來生命蛻變的可能。
你是否也曾經對於健康感覺到焦慮?
撇除現代人更容易發生的那些心理疾病,各種過敏、皮膚發炎、頭痛、關節炎、胃痛、腰背疼痛等等大家也都不陌生的吧!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因為各式疾病資訊的頻繁流通,反而使得大多數人對於健康都有著隱隱的焦慮。
相信從小到大,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不同的疼痛或是疾病,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想著趕快消滅病原或是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背後更大的秘密。
若是更有意識地去覺察,也許會看見病痛真正想要傳達給自己的訊息。
而那些小病小痛也夾帶著身體寫給我們的情書,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面向好好愛自己。
如果看到這裡你也對這集的主題有興趣,那就趕快打開Podcast聽一下吧!
收聽連結放在留言處喔!
#瑜珈是很好與身體連結的方式
#因此選了這張照片
恐男症發作 在 暴躁的凱蒂林 Grumpy Kitty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來到每美人魚系列的第二幅,畫線的時候眼睛真的要脫窗@@
-
《如果我是一條美人魚-尋找防空洞》
創作內容:
研究所期間我有一個好朋友和我分享他內心的恐懼,他很害怕死亡,但不是害怕自己死亡,而是他的家人如果死亡了,他的不安會使他的恐慌症會發作,發作時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他說他不知道怎麼面對這件事情,甚至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都能讓他發瘋,時至今日他還是沒有辦法克服這個障礙,他覺得自己很奇怪,跟同年齡的人的想法總是格格不入,即便他在朋友、男友的安慰下他感覺到的害怕居然比平時更強烈,這種時候他反而希望能躲進狹小的空間中,他說他會在房間裡面大哭、大叫來排解這種喘不過氣的壓力。
這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經驗,可能是聽到朋友的歷程,我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面對孤單時都和我一樣,都在尋找那個能讓身體、心靈同時感到療癒的地方。當這種無力的孤單、寂寞的情緒湧上心頭時,對我來說我習慣躲進狹小的空間裡讓自己放空,而這個空間就是廁所,它能讓我感到安全、安心、放鬆,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離開負面情緒躲進的「廁所」。
恐男症發作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31/05/2021
肥仔@ERROR回應分手事件︳賭王何鴻燊下葬昭遠墳場 各房子女送最後一程
01/06/2021
【李我設靈】靈堂播生前點滴影片 遺孀蕭湘:骨灰撒紀念花園|「食神」梁文韜巨腩不再 體重激減130磅
02/06/2021
姜濤被指壓力爆煲 Ian:佢比以前更開朗|周嘉洛不捨金城安 爆喊暫別「熊家」|余文樂驚恐症發作「我怕我以後好不起來」
03/06/2021
【調教你MIRROR】入營花絮曝光 12子真情流露灑男兒淚|朱千雪沒有「造人」時間表 惡補廚藝識煲靚湯|陳自瑤感激汪明荃代發聲盼望有合作機會
04/06/2021
李璨琛 一件item 破壞潮look ︳譚詠麟擔任《聲夢傳奇》主理人為學員特訓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恐男症發作 在 喵哈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光敏感性癲癇症警告
本影片的遊戲含有連續閃光效果
有可能產生光刺激誘發癲癇症
少數人在觀看一些視覺影像時可能會突然癲癇發作
遊戲名稱:快樂遊戲Happy Game
音樂素材:
Youtube 音樂庫
フリーBGM素材 音楽の卵
後製軟體:威力導演18
成為頻道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dC3qxcjqC8sZ42jOWmqYw/join
喵哈LINE表情貼:
https://store.line.me/emojishop/product/5c186f15031a670084d929bb/zh-Hant
恐男症發作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DHD少女拍片自白 「有精神病唔一定綁手綁腳」
「Hi,你好,我的名字叫Rachel,不知道你認不認識我,今日這條片,我想講我的故事給大家知……」Youtube上歷時六分十九秒的片段,剖白式的開場白,鏡頭中的少女一臉倦容,背景應該是房間,感覺很壓逼。此刻,坐在草地上的女子也叫Rachel,「我是較hyper的人,做事很誇張、大反應、很開心;不過當病發時,我會忽然靜下來,呆坐不動,說不出話,很驚。」
第二個Rachel告訴我,九年前,她於飛機上第一次驚恐症發作,自此之後,她就再沒有離開過香港了。根據香港心理輔導中心資料顯示,香港有27萬人曾驚恐症發作,症狀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手心冒汗、手震、心胸翳悶、肚痛及肚瀉、頭痛……我不是充字數,但當你明白情緒病是何等一回事,以上的資料,都不及她一句「那種怕,等同你坐在跳樓機上」般具體。「試過有三個月,我連落家樓下都會病發,越來越多事不敢做,屋企的床最安全,我永遠攤在床上。」我想那感覺,就如當你置身於非洲大草原,必定不會落車一樣。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尋找以色列 - 足本版】日日炮彈聲送飯 港夫婦耶路撒冷開麵店女兒當兵「呢度係全世界最安全地方!」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yfMJ1OOPK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癌妻疑腫瘤增大再入院】林子博心力交瘁 感激汪阿姐報紙包錢相贈渡難關(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gk83T58fTIs)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頭條動新聞】孕婦被拉跌 社會關注度不及細So與美斯《頭條動新聞》Ep.6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4MaqWS-XFEc)
#驚恐症 #活躍症 #ADHD #精神病 #坐飛機 #精神健康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