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才会如此喜欢你 :)
15年前的杰伦,没钱,没名,没女友;而且因为在单亲家庭长大,他性格沉默而孤僻,走起路来更是低着头;他逛街买不起昂贵的,却也看不上便宜的;家里唯一的收藏品就是母亲买给他的吉他和自己弹断的一根根琴弦……杰伦第一次参加选秀节目,评委批评他唱歌时口齿不清,第一轮就惨遭淘汰。下台之前,坐在评委席的吴宗宪提出要看看参赛选手写的谱子。唯独杰伦,连草稿都写得干净而整洁,别的创作型歌手,谱子画得一团乱麻。看完吴宗宪说:“下周来我公司报道。”因为认真,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机会。那一年,杰伦18岁,他一无所有,只有对音乐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认真。也许是惺惺相惜吧,杰伦在公司遇上了同样怀才不遇的填词人——方文山。然而他们辛苦的付出却不被认可,他们给当时红极一时的歌手写歌,却没有一首歌得到保留:写过一首名为《眼泪知道》的歌曲,被吴宗宪推荐给刘德华。刘德华只不过轻轻瞟了一眼歌词,竟连摇头的说“眼泪怎么会知道,眼泪要知道什么呢?”最后给了温岚唱;他们为了向李小龙致敬,给张惠妹写了一首《双截棍》,阿妹却认为曲风怪异,因此不接受;《可爱女人》写给吴宗宪,宪哥写好了词,叫《春夏秋冬》,可是宪哥实在是唱不来,于是退货,之后让徐若瑄填词;《忍者》写给张惠妹,阿妹当时根本无法想象这种稀奇古怪的曲风,更不用说拿来自己唱了,认为不合适被退;……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依然没有歌手愿意唱他们的歌。2000年的一天,吴宗宪找到他说:“你这些歌曲,别人不喜欢唱,但是我感觉还不错,那就你自己来唱,如果你三天之内能写出个十几首歌,我就从中挑出十首歌,给你出一张专辑。”杰伦深知这也许是自己唯一的机会了。他先去买了一整箱的方便面,然后把自己关进工作室了,那次真的完全拼了命,居然写歌写到流鼻血……十天之后,同名专辑《Jay》横空出世,当年在台湾拿下五十万张的销量。杰伦红了,杰伦的名字,传遍台湾,吹到大陆,后来当电影导演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他和方文山也成了绝配的搭档。周杰伦不容易,也知道自己的长短,自知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儿”,他从不花费时间去做跟音乐无关的事。一个男生,可以不帅,可以不念书,可以没钱,可以不善言谈,但是一定要对自己所钟爱的事业认真!否则,你的一生也就这样了。正如杰伦所说:一个厉害的人、不平凡的人,书不一定要读得多好,但是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周杰伦,万千青少年为他的歌声而痴迷、崇拜的一位天皇巨星,对母亲叶惠美有着似海深情,因为在他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是妈妈用温 暖 爱的臂膀支撑着他。所以周杰伦一直说,「只要妈妈高兴,我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音乐天才破裂的家 周杰伦出生于1979 年1月,妈妈叶惠美是台北淡江小学的美术老师,爸爸是淡江中学的物理老师。周杰伦4岁读幼儿园时,叶惠美把他送到淡江山叶幼儿音乐班学钢琴。平时活泼好动的小杰伦一站到钢琴面前,竟是出奇的安静,听老师弹奏一遍自己就能复弹出来,老师告诉叶惠美,这孩子很有天分! 为了培养杰伦的音乐素质,叶惠美主张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为杰伦买一架好钢琴,请最好的钢琴老师为杰伦辅导。而杰伦的爸爸则认为不必这么认真,男孩子嘛,随意一点,没必要拿出全部积蓄投资。最后,叶惠美还是背着丈夫为杰伦买了一架钢琴,弄得杰伦爸很不高兴。小学三年级时,杰伦偶然听到世界名曲《天鹅湖》,被大提琴忧伤凄美的曲调迷住了,叶惠美没和丈夫商量又为杰伦购买了大提琴。 杰伦爸对妻子叶惠美「孤注一掷」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回家就指责叶惠美的不是,家庭里的温馨越来越少,争吵越来越多。杰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总要找妈妈吵闹,他用自己稚嫩的诗行记下他的困惑和伤感: 从小到大只有妈妈的温暖为什么我爸爸那么凶 如果真的我有一双翅膀两双翅膀随时出发 偷偷出发我一定带走我妈妈…… 这伤感的诗行杰伦后来为它谱了曲,就是那首令万千歌迷伤感的《爸,我回来了》。 周杰伦初中二年级时,父母终于离婚。 14岁的周杰伦写道:「爸爸妈妈彼此没有爱,难道这就是生命的真谛?」沉默、倔强和叛逆已经塑造了另一个周杰伦。 世人不识君苦闷中的徘徊 周杰伦有音乐天赋,但功课却很糟。高中联考总分只有 100多分,连普通高中也没考上,前途一片黯淡,母子俩相对无言,难道儿子就这么完了?恰好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正在招生,周杰伦考上了。 因为弹得一手好钢琴,拉得一手好大提琴,又时常活跃在篮球场上,周杰伦成为许多女同学关注和谈论的对象。但是,周杰伦却常常面无表情,很少露出一丝笑容,除了音乐成绩出类拔萃以外,其它科目成绩几乎全线红字,老师们纷纷认为他智力低下,他的英语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对叶惠美说周杰伦有智力障碍。叶惠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还是决定要把杰伦培养成才,至少当一个钢琴师吧。叶惠美没有指责杰伦,她认为杰伦走到今天冷漠、叛逆的地步是家庭的不和睦造成的,并且深信自己的孩子没有智力障碍,于是她尝试用姐弟式的关心来「驯服」周杰伦,规定自己「三不」:不唠叨、不指责、不胁迫儿子。 果然如老师们的预测,周杰伦没有考上大学。叶惠美多方打听后,鼓励杰伦去考台北大学音乐系,结果他没有被录取。周杰伦咬着牙考第二次,还是失败了。妈妈和外婆外公都为杰伦的前途担忧,这孩子究竟将来能干什么呢? 极度迷惘的周杰伦无所事事,只好等待服海军兵役,这期间,竟得了殭直性脊椎炎,令人沮丧的是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缓解,到了晚期全身甚至会像殭尸一样僵硬,也可能导致瘫痪。叶惠美和外婆说起杰伦就垂泪。 母爱呵护下一飞冲天 病缓解一些后,周杰伦到一家餐厅打工,作为端盘工的他因为时常打翻菜盘,每个月的工资几乎被扣掉了一半。餐厅中有一台钢琴,一次闲暇时周杰伦弹了一曲《肖邦舞曲》,把老板惊呆了,老板灵机一动,叫周杰伦不要端盘子了,就在餐厅弹琴,然后请来电视台记者炒作,不但使得餐厅生意火爆起来,还节约了一大笔请钢琴师的费用。 叶惠美感受到了杰伦的音乐潜能,她替儿子在台北星光电视台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报了名。周杰伦精心创作了一首歌曲《梦有翅膀》,但他对自己的演唱实在没信心,请了一位歌手演唱。演唱者不能理解他的曲风,而他的钢琴伴奏又显得怪异,弄得台下听众嘘声一片,初出茅庐的一场表演彻底搞砸了。 叶惠美急了,性格内向的她鼓起勇气找到了主持人吴宗宪,把《梦有翅膀》的曲谱拿给他看。吴宗宪当时是台湾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他对周杰伦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应付似的拿起曲谱扫了一眼,却是眼睛一亮,歌谱不仅抄写得工工整整,而且谱得十分复杂。慧眼的他立即改变了主意:「这孩子还可以,明天叫他到我公司来上班!」 周杰伦进了音乐公司任音乐制作助理,在妈妈的鼓励下,每天主动帮同事们买盒饭,大家对这个沉默寡言但又勤快的小伙子有了好感。而叶惠美总担心杰伦冷漠而倔强,又不善言辞,生怕他无意中把老板和员工们得罪了,于是常常在下班时间站在公司门口,准备一些可口的比萨、炸鸡送给员工,请他们包涵杰伦。一来二往,叶惠美对公司员工比周杰伦还熟悉,同事们都知道周杰伦有一个好妈妈。 周杰伦很快创作出大量的歌曲,但让吴宗宪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创作的歌词总是怪怪的,音乐圈内几乎没有人喜欢。一次,周杰伦又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吴宗宪审读。这次吴宗宪连看都不看,便将那首歌曲揉成一团,随手丢进身边的垃圾桶里去了。周杰伦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 是放弃还是继续?妈妈每天来公司门口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如果放弃,太对不起妈妈了,周杰伦硬着头皮支撑着,他吃住都在办公室,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进行创作。叶惠美每天晚上都到公司看望杰伦,望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她强忍着不让自己的泪水流出来,尽量说一些鼓励的开心的话,然后将杰伦换下的脏衣服拿回去洗干净。一连一个多月,吴宗宪每天早上八点钟上班时,总能准时见到周杰伦新的作品。终于,他被这位小伙子的勤奋和天赋深深地感动了,他「嗅」出了周杰伦的歌曲隐隐有一种味道,答应找歌手演唱他创作的歌曲。 吴宗宪将周杰伦的《眼泪知道》推荐给天王歌星刘德华,刘德华看了一眼就拒绝了。不久,又将他的《双节棍》推荐给火爆华语歌坛的张惠妹,没料想,张惠妹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吴宗宪决定给周杰伦最后一次机会,让他自己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这样也不行,他就只好请周杰伦走人了!他将周杰伦叫到办公室,十分郑重地说:「阿伦,给你 10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10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 老板的话刺激得周杰伦兴奋不已,他打电话告诉妈妈后就跑到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搏击。 周杰伦熬红了双眼如约写出了50 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写得结构合理,谱得工工整整。吴宗宪终于有了赞许的笑容,他挑选出10首,2001年初制成了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杰伦》。 公司对这张唱片没抱多大希望,能收回制作成本就算不错了。然而《杰伦》横空出世后,犹如一场猛烈的台风横扫台湾,很快被歌迷抢购一空。《杰伦》一举夺得台湾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 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大奖。《杰伦》的成功让公司始料不及,让台湾的歌星们大跌眼镜,纷纷询问哪里冒出来的周杰伦?如果说第一张专辑小有成就的话,那么,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已经形成了风暴,席卷了大陆、港台、东南亚整个华语歌坛,各种大奖纷至沓来。 周杰伦终于成功了,他深深明白,没有妈妈黑暗中明灯般的温暖,他支撑不到今天,妈妈为他一直未再嫁,点点滴滴都是舐犊之情。他将所有的收入都交给妈妈掌管,尽管自己有了公寓,每个周末依然回家,同妈妈、外婆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叶惠美更是百感交集,当年丈夫的讥讽、老师的摇头、生活的艰辛都随风而去。 叶惠美退休后,周杰伦总担心妈妈寂寞,只要在台湾,他都回家同妈妈住在一起。周末时,他会约上妈妈一起去看午夜场的电影,妈妈喜欢看经典片,周杰伦就陪着看,而周杰伦喜欢看的前卫片,叶惠美也陪着儿子看,幸福的暖流萦绕在母子心间。周杰伦的第四张专辑就叫《叶惠美》,这是儿子献给母亲的礼物。 他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 比如他的孝顺 他的讲义气 对前辈的虚心态度 我最欣赏他的地方是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他在音乐方面才华的确是存在的 但他喜欢玩导演 做演员 很多人都不看好 刚开始拍拍MV 没人当回事 那时候也算是一个突破吧 几乎没有歌手包办自己专辑的MV 在外人看来价值不大 周杰伦却不是心血来潮 没有接受过导演方面的教育 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的他 悄悄的变成了大海绵 直到他足够强大 不能说的秘密横空出世 跌破大众眼镜 他闯入好莱坞 成了电影里有灵魂有声有色的看点 他还在继续拍着MV 里面有很多他的小创意小灵感 掌镜的能力越来越熟练 我想他会越来越出色的 这么脚踏实地的进步着 作为一个天王很难得 放大的批评和谄媚的称赞 还能不骄不躁。他的词,他的歌,他的成长影响了很多人。
怪天气吉他谱 在 Ludwig 林樂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Han Min的詞,AlanS的演繹,希望大家喜歡這個新嘗試 :)新年。那些年
寻找新年歌
每逢农历新年将近,都为店里要播什么新年歌而烦恼。
这二三十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农历新年歌曲无非“财神到”、“迎春花”、“恭喜恭喜”、“大地回春”等等那几首,很少原创,换个人唱换个编曲,又推出市场。更要命的是,编曲数十年如一日,毫无新意,而且大锣大鼓,喧嚣吵闹,如浓妆艳抹的农村姥姥扭秧歌,呛俗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已经是21世纪。
更有一种新年歌,也说不上是Techno、Trance还是House,反正就是经典新年歌配上呆板的摇头编曲,鼓点频密,强大的贝斯轰轰轰轰,分明就像穿着爆乳装在夜店里疯狂甩头发的辣妹了。这,是摇头文化继入侵中元节盂兰盛会后,入侵又一传统华人节日的现象。以华人对这种摇头曲风的喜好和包容,也许,不久之后,连清明节也要来点强劲音乐,为地下长眠的祖宗醒醒神。
好吧,听歌口味非常主观,纯属个人品味。私下在朋友堆里做过调查,虽然有很多不喜欢新年歌,但也有部分就是喜欢如此喧嚣的新年歌,认为这样才够热闹,才有传统的味道。
但这就是问题所在啊。为何,市场上只找得到吵闹土气的新年歌,没有清丽雅致一些,温馨感性一些的。大鱼大肉固然是许多人过年的首选,但也得为吃素的人着想吧?
在旧上海时代,还有不少有趣的新年歌。白光的《向王小二拜年》,就来个中西合璧,加入了圣诞节的Jingle Bell。歌词也有意思,大意是小姐提着衣服食物给走霉运的朋友拜年,还劝他“年年你呀過年上刀山,今年你呀王小二要把身翻,不要哭﹐不要怨﹐你要活得更勇敢”。
至于无数人翻唱过的“恭喜恭喜”,我听过的版本里,最好听的,也是姚敏、姚莉两兄妹合唱的版本。整首歌只有一把木吉他刷出和旋,简单亲切,洋溢着拉丁风味。
而今,这些更“赶得上时代”的新年歌,竟然反而绝迹。
每次挑选新年歌,就像在干榜里的杂货店买东西,能选的,就那么多。另一边厢,选圣诞歌却像走进霸级市场,爵士的、摇滚的、蓝调的、嘻哈的、Pop的、Bossa Nova的,曲风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总有一款适合你。
Carpenters和Mariah Carey的圣诞专辑固然是经典,Christina Perri、Lady Gaga、Rihanna、Jewel,也都分享了他们对圣诞的情感。Coldplay在Christmas Lights里散发的淡淡哀愁,以及陈奕迅《Lonely Christmas》里的孤独,更是个人的独有圣诞体验。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我有个朋友说,世俗(secular)圣诞歌俗不可耐。但如果圣诞歌一成不变,都是供奉在教堂里的巴洛克音乐,那么,圣诞节一定不会成为今天那样普天同庆的节日。正是因为创作者们不再拘泥,圣诞歌剥去了神圣的意涵,加入了甜蜜的、温馨的、搞怪的,甚至忧伤的情感,圣诞节才因此受到非基督徒的认同。音乐,其实是推广一切活动,包括传统节日的最佳工具呀。
不久前,本地歌手兼制作人林乐伟到我店里挑选衣服拍摄新年专辑的MV,我就向他大发牢骚,还要他为我们这些“吃素的”听歌人做几首爵士或Bossa Nova版的新年歌。乐伟听了也觉得挺有兴趣,要我发几首我喜欢的新年歌给他。当晚,我就发了两首新年歌给乐伟,一首是蔡琴的《好预兆》,另一首是不知名中国歌手的网络歌曲。
乐伟这小子才华满到爆棚,他的专辑,一般都一手包办作曲编曲演唱制作等等职位,连MV都自己拍。和他大谈新年歌的时候,其实他正在制作的新年专辑《金蛇报喜2013》,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但听了《好预兆》后,他也觉得可行,便以惊人的速度,再谱了一首爵士风的曲子,两天后便发到我的电子邮箱,由我负责填词。
我当然不会填“金银财宝滚进来,合家团圆笑开怀”这类的歌词,但也不敢太冒险,便用了“那些年”这个当红词汇,以及过年和老同学相聚的主题,希望比较容易令大众产生共鸣。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新年 那些年》便宣告出炉,由很擅长唱爵士的Alan S主唱。
我听了《新年 那些年》的成品,非常喜欢。整首歌轻快明朗,很有过年的欢乐色彩,Alan S带点慵懒的感性声音,也唱得非常到位。
这首歌到底会不会被市场接受……嗯,那就只好看“吃素”的人有多少了。希望我的提议,不会害到乐伟吧。
本文已刊登于2013年二月份《JMEN》杂志《铭眼看时尚》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