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 7 點,韓國名導洪常秀的新作《#引言》,在 #台北電影節 的唯一放映場次順利完成,今日最新出爐的觀眾票選獎則未入前 20 名榜單,從外觀察這場觀眾應該對於《引言》不甚滿意。
不過,從去年的《逃亡的女人》到今年的《引言》,洪常秀的作品連續兩年在北影亮相,且幾乎皆以秒殺姿態完售。然而影展搶票的魅力常常未能延燒至商業院線,使得洪常秀的作品在台灣票房仍不盡理想。因此本篇文章替《引言》暖暖身,在剛放映結束、院線之前,聊聊這部我認為還是相當有趣的洪常秀作品。
📝圖文好讀版請見【500輯】👉https://bit.ly/2YbT4b4
若有關注歐洲三大影展,便會發現今年 10 月底將滿 61 歲的洪常秀,連續兩年在柏林影展悄悄地拿到大獎,2020 年《逃亡的女人》收下最佳導演、2021 年《引言》獲頒最佳劇本獎,若再算上 2017 年《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金珉禧的柏林影后,這是洪常秀的作品 5 年內 3 度在柏林有所斬獲,而洪常秀今年 7 月再憑藉新片《在你面前》前往坎城影展放映,這名正值花甲的韓國導演,創作能量仍不見消散。
洪常秀早期鏡頭下的角色,或男或女,幾乎皆在燒酒中酩酊大醉地探尋愛情的多變姿態,到了洪常秀的後期創作,則能發現咖啡逐步取代了燒酒,比起一醉解千愁,透過漆黑咖啡的苦口醒腦,似乎更能理解人類慾望之本質,如「愛情」這道在洪氏電影中常見的母題。
而在這些作品當中,得以窺見洪常秀經常將觀點置於兩性間擺盪,不過,仔細思量當中趨近於「日常對話」的台詞與人物關係時,不難發現,片子更多時候是以男性本能質問人性,或許更可以這樣理解,洪常秀的男性視野幾乎皆以女性為軸轉動,再透過女性具備的某種功能性,進一步讓男性在懷疑、困惑中爬梳脈絡,並試圖找到救贖。
不過,在《逃亡的女人》中幾乎是以一種全然的女性觀點敘事,男性在片中基本上完全缺席,似一種幽魂藏匿於身後,並讓女性掌握積極的主動性,從這點來看,《逃亡的女人》為洪常秀更明確轉身勾勒女性所思所想的提問。
正以為洪常秀在爾後創作生涯要持續朝向「女性」視角挖掘時,新作《引言》就反向回望男性自身狀態,透過一名心思極其敏感的青年,展開對愛情、家庭、創作等哲思對話。而雖然《引言》與《逃亡的女人》有著不同性別的敘事主角,但在結構上類似,皆分成三段敘事,觀眾就此跟隨角色走入日常生活。
對於不熟稔洪常秀的觀眾而言,《引言》或許會顯得有些跳躍式的鬆散,在還沒正式沈浸於故事之前,僅 66 分鐘片長的電影便嘎然而止,留下一地問號。
然而,對於洪常秀的影迷而言,在三段結構中拼湊人物關係會是趣味盎然的體驗,看似凌亂的劇本結構,散落一地的日常,皆在洪常秀靈動、隨性的鏡頭中凝結成獨樹一幟地拼貼肖像,數種排列組合都能各自解讀成戲,且洪常秀近年喜好採用低對比度的黑白拍攝,更加強了其詩意質地。
《引言》在技法上也仍能窺見洪常秀的作者印記,招牌古典的鏡頭焦距變化,從定鏡的中景縮移至近景特寫,老派地在重要時刻提醒觀眾睜著眼珠子瞧仔細,在典型的鏡頭語言之中,仍能有效遞予角色情緒,強調當下的重要性。
例如《引言》第三章,同時也是全片最重要的餐桌戲,經驗豐富的老演員(奇周峰 飾)幾杯燒酒下肚後,厲聲赤責年輕演員(申錫鎬 飾),怒吼而道:「無論真心還是演戲,愛就是愛,愛是如此珍貴美麗,何錯之有?」這句台詞便搭配特寫鏡頭凸顯,全片題旨核心便震響而出——「虛實間的愛情觀」。
《引言》的劇本聰明地將戲中角色的職業身份設定為「演員」,演員上戲時的情感、下戲時的生活,當中投入的情感是否真能拆分,是否就是虛偽?《引言》就在真假、虛實疊合的雙重邊界中,透過兩代演員間的對話,激盪出戲劇張力,並引領觀眾思索愛情的本質,然而,洪常秀做到的就僅是拋問,全片最終對於愛情仍無解答,或者說,本就無力對愛情的複雜性做出定論。
而再從上述這句台詞後設地來看,奇周峰在洪常秀的電影宇宙中幾乎成了某種「代言人」的角色,因此這場戲或許就能視作洪常秀的「肺腑之言」,不過,此台詞是否鏡射了洪常秀的私人生活不得而知,但總是影迷們另一種的解讀樂趣。
可能讀者也發現,《引言》中再度透過燒酒、餐桌的閒談,體現洪常秀的男人愛情心事。至於本片三段敘事結構中,角色所喝的飲品也成為堆疊張力的道具。此次洪常秀不喝咖啡,改以雙和茶入戲。
第一、第二章節在雙和茶滋補調和的特性中做敘事鋪陳,年輕演員的浪漫、恣意的愛情觀便在閒聊之中緩緩塑造而出,申錫鎬能在抽菸的吞雲吐霧中,突然擁抱藕斷絲連的前任對象;也能秒瞬間從韓國遠赴柏林,只為見上女友一面,也正是這樣的率性衝動,快速浮載了愛情的價值觀,因此,申錫鎬在歷經分手之後的迷惘,進一步對於演戲/現實產生的「虛實」困惑,也才有了第三章兩代演員間的對話。
最終,《引言》的收尾來到海灘(海也是近年洪常秀喜歡作收尾的場域),洪常秀則再度透過剪輯的特性,於非線性的時間軸上虛晃一招,讓角色遊走在現實、夢境的恍惚狀態,因此觀眾很難透過時間的指向性確認所謂虛與實,申錫鎬與女友的分合狀態以及內心處境,就成了本片最後一層待各自解讀的符旨。
至於男性對愛情的百般思緒,就在白紋浪濤之中化為無盡神殤,角色與觀眾能做的,僅僅是漫步於冰冷刺骨的汪洋中,任寒意侵襲,徒留疑問。
解讀洪常秀,很難僅看過其一部電影就完成論述,建議觀賞新作之前補上舊作,相互對照觀看,就能產生更多樂趣。而我認為,洪常秀的創作步入此階段,儼然已臻至完熟,藝術、影像等創作內化成不可或缺的自身生活,走入一座城市,手持一台攝影機,就俯拾起生活哲思,鏡頭是他的筆,寫下對愛情/生活的念想看法。
然而,無論是假戲還是真做,或許愛就是愛,是美麗的;人生又或似夢,如不曾停歇的浪潮,起起落落。
🎬《引言》將由【可樂電影 Cola Films】在台發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
性別比台灣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也是看法白才知道:曾經有一段時間,女性司法官的人數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
——
⠇司法官
根據考選部的統計,2020 年總共有 175 人錄取司法官考試。
「司法官」根據《司法人員人事條例》的規定,指的就是法官和檢察官。在台灣要當司法官,多數人都是透過司法官考試,並在通過考試後受訓,最後才是正式的法官或檢察官。
司法官考試又分成三個階段,簡單來說就是要考三次,每次都會刷掉一些人。2020 年的司法官考試,第一試有 10245 人報考、總共 2962 人通過;第二試再砍掉超過 9 成的考生,只有 212 人通過;最後的第三試,只剩下 175 人通過考試。
簡單來說,司法官考試的錄取率只有不到 2%。
——
⠇ 幾乎沒有女性的司法體系
去年通過司法官考試的 175 人中男性 81 人、女性 94 人,性別比例大約是一半一半。
不過在古早的年代,女性司法官卻是少之又少。
1896 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以後,總督府在台灣建立法院制度,但直到 1931 年才出現第一位台灣人判官黃炎生。但直到 1945 年日本統治結束為止,都沒有女性司法人員的身影。
戰後,中華民國開始統治台灣以後,除了帶來法律制度之外,也有司法人員。其中兩位汪優琴、邵祖敏成為台灣首次出現的兩位女性司法官。
1955 年,黃雅卿成為首位台灣本土的女性法官。
1956 年,最高法院出現第一批女性法官,其中張金蘭在 1967 年成為首位女性大法官、范蘭香在 1972 年成為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1965 年,劉惠霖擔任屏東地方法院院長,成為第一位女性法院院長。
1977 年,范馨香成為最高檢察署首位女性檢察官。
1994 年,楊慧英成為第一位台灣本土的女性大法官。
時至今日,司法官考試錄取結果男性和女性則是各占了約一半。
——
⠇ 考上了就此一帆風順嗎?
在當時性別平權觀念仍不足的時代,即使考上了,司法官的環境對女性仍相當不友善,懷孕、育兒甚至成為影響受訓期間的考評。在職場上,女性檢察官幾乎都不會被分派外勤,無法承辦重大案件,甚至因此被認為工作能力不如男性,而影響考績。
這 100 年來,女性司法官的數量從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到後來比例不斷上升,但這條路卻走的異常艱辛。
司法是如何往性別平權的方向前進?即日起在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展出的「臺灣近代女性司法官特展」,一起來回顧這段很少人知道的過去!
——
🏠 參觀資訊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
開放時間:每週二~五 9:00-17:00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 307 號
——
#法律白話文運動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 #司法博物館
性別比台灣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除了對先生以外的人很少發脾氣🤭
尤其是在工作,我真的很少對病人或同事發脾氣
支援這麼多次快打站跟疫苗診,今天真的遇到一位奇葩奶奶👵🏻
奶奶一來就說👵🏻:妳什麼科的?
👩🏻⚕️:我兒科~
👵🏻:好,兒科應該知道,我告訴妳啊,我有三高,#我的疫苗要調整劑量!而且我的heart rate都偏慢(冊子上寫今天47beats/min),我的疫苗劑量需要往下調~(奶奶就是用晶晶體沒錯喔)
👩🏻⚕️:三高跟心跳比較慢不是打疫苗的禁忌症,按照標準流程也無法調整劑量喔~妳上次打莫德納有沒有不舒服,如果沒有不舒服這次也是可以打~
👵🏻:為什麼不能調整劑量?我有三高耶!#你們醫生就是都不調整劑量才造成這麼多sudden death‼️
👩🏻⚕️:按照全世界目前的規定,都不用調整劑量~
👵🏻:我給妳看我台大的data(一般的血球跟生化檢驗)!#妳一個醫生都沒有guts調整劑量‼️妳不是兒科嗎?#照體重調整劑量妳不知道嗎⁉️美國人這麼胖跟我們台灣人有一樣嗎?(奶奶目測起來就是一般正常體重,5-60公斤)
👩🏻⚕️:我們30公斤以上就當成人,就算BNT小孩也不用調整劑量,如果妳有顧慮,我們這次可以不要打疫苗~
👵🏻:我沒有不打疫苗啊~我只是要調劑量~
(盧了好一會兒想打調整劑量後的疫苗)
👩🏻⚕️:真的無法調整劑量,如果妳這麼擔心,今天真的不適合打~ (奶奶就悻悻然離去了⋯)
這個疫情真的人人都是疫苗專家🤦🏻♀️
所有的藥物、針劑、疫苗都是經過動物實驗、大型的臨床試驗,調整到適合的劑量
醫生都是照著guideline(準則)治療病人,不是今天我不高興就給少一點,高興就多給幾顆藥💊
目前的文獻顯示,不過哪種COVID-19 疫苗、不管體重、肝腎功能、心臟功能、裝了幾個支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年紀多大、人種、國籍
➡️都。不。用。調。整。劑。量‼️
我這個人很實事求是,遇到問題就來解決~
如果奶奶想知道「要不要照體重調整劑量?」
那就是奶奶要先聯絡到疫苗的藥廠
🔜寫一個研究計劃,有控制變因、操縱變因
人數多少、劑量怎麼調整、病人的年齡、人種、疾病複雜度、體重、性別等等最好平均,
🔜找到合作的醫院,開始收集人數
🔜照時間打完疫苗,紀錄副作用
🔜一段時間後抽取抗體
🔜開始跑統計、看數據有沒有意義
🔜寫成一篇論文、投稿看有沒有期刊accept
🔜經過跟editor來回修改跟潤稿,大概「幾年後」奶奶就可以知道自己要不要調整劑量囉~如果發現需要調整劑量其實也是功德一件,全世界都會感謝您🙏🏻
西醫就是科學化講求數據的地方,不是用fu來治療病人~
不過我覺得有新的想法蠻棒的,可惜實踐才是最難的部分😓
如果有idea得以實現那是科學家👩🔬,如果空有idea只是夢想家👵🏻
#早上疫苗診下午快打站嗓子都要啞了還被氣得一肚子火
#莫德納目前台中只有快打站造冊施打沒有開放診所打喔
#當然今天不管是BNT還是莫德納最紅的一句話都是有沒有稀釋😓
#其實我本來是想跟後面那隻大鳥合照因為我覺得他長得很像諧星🤭
#以前常常在校園看到那隻鳥不知道是什麼品種就是了😅
(記者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喔)
性別比台灣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