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 急診現況 https://disp.cc/b/163-dzEK
『非造謠
沒有揭露病人病況也未違反個資法
病人個案數 死亡病例以指揮中心記者會為主
我是位於北部醫院的急診醫師
想跟各位分享一下急診現況
這篇不是造謠也不沒有要造成群眾恐慌
只是單純讓廣大的社會大眾瞭解疫情的嚴峻
與正確的衛生知識教育
(不希望記者採訪、可轉貼)
#目前台北區域的大醫院急診應該都面臨類似的情況
#而且有的醫院比我們更慘
急診為面對所有人的第一線
無可避免的承擔所有高風險病人與疑似染疫的病人
#目前情況是任何病患(無論有無可能染疫)
#都會先當成「#疑似有COVID」
你胸口痛=> 先驗COVID PCR
你頭痛=> 先驗COVID PCR
你肚子痛=> 先驗COVID PCR
你便秘=> 先驗COVID PCR
你腸胃道出血=> 先驗COVID PCR
所有患者一律COVID PCR陰性才能入院
因為如果有COVID而不知道的情況去住院會造成嚴重的院內感染
因此許多醫院的政策就將戰場定為急診
那COVID PCR要多久會出來呢?
在我們醫院實際流程大約是24小時左右
而且會因為最近爆量的緣故更久
大家一開始聽到一定覺得很恐怖
怎麼可以把急診當成髒區(熱區)呢?
我們急診醫護一開始也很無法接受
畢竟我要每個病人都等PCR出才能住
就代表病人全部都卡在急診
除了照顧上的數量會更多而影響原本護病比外
最恐怖的是
「已感染者與未感染者同處同一空間長達數小時」
這件很恐怖的事情原本是可以被避免
假如在急診病床是可以區隔很開甚至很多負壓床
那應該不會發生
不過相信大家只要有來台灣的醫院急診看過病
應該都知道我們的病床很多只靠窗簾隔開
好一點的有幾塊板子
而急診負壓床的設計也不是為了容納這麼多病患的
一間醫院急診負壓床頂多2-4間(我們是2間)
你問我到底可以放幾個人呢?
合法與合理的情況是2人
其他情況可以請大家自行推測
上述的政策一定會被詬病
但當每個人仔細冷靜的思考就會發現
「要COVID PCR報告陰性才能住院」的邏輯
其實是感控為了防止更嚴重的院內感染而制定的
假如戰場不在急診能在哪裡呢?
假如不在急診把病人擋住還能去哪裡擋住呢?
當了解到這樣的「犧牲」
是為了更大的病人安全
大家也只能摸摸鼻子欣然接受
這時又出現其他幾個問題
「有病沒病放一起 沒病的怎麼辦」
「他可能只是發燒腸胃炎來看醫生怎麼就得病了」
「我咳嗽只是來看醫生怎麼旁邊就躺肺炎病人」
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院動線
也沒有完美可以區隔所有人的界限
現在因為疫情的問題
每間醫院的工務與行政體系都在快速運作
希望可以做出合理的動線
蓋更多負壓或是做出一堆隔板
但最近這一週已經發生太多事情
可能短時間也緩不濟急
我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很重要的事情
「現在來看急診 真的都要是大病 不然你來急診的風險高的無法想像!」
關於病人的情況與人數
因為我不是指揮中心也沒辦法公布什麼
(不知道為什麼講出事實還會被當造謠啦)
只是告訴各位現況
「大概就是我們已經遇到很多中獎的阿公阿嬤」
「甚至有的還獨居?!」
別問我獨居怎麼得病因為沒人知道
而老人得病的死亡率很高很高很高
我們常常看到CXR(胸部X光)再看年紀
就可以腦中盤算一下他的治療、預後
更慘的是這些老年人的家屬也幾乎是被隔離的情況
我們已經有幾個掛了卻沒人可以辦後續手續
=> 非造謠 沒家屬沒社工甚至社工也感染早就有新聞
這種喘到不行或是一看CXR就要插管的病人
我們插管的過程也是百般艱辛
在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必定會有飛沫
也需要正面對決患者呼吸道
(因為要挑起會厭才能看到聲帶與氣管)
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都穿著完整全套PPE
大概有3層防護衣、3層手套、2層口罩、護目鏡
你會覺得身體很難受控不是自己的
走個路就會爆汗更何況做這麼多急救措施
有時後還需要CPR壓胸
這樣的病人有多少呢?
我無法告知各位數量 =>一切以指揮中心公布為主
而且這種老人家插管後的死亡率也很高
因為他們本身就有太多共病
可能本身心臟差或是腎臟功能差
都會惡化COVID造成的急性呼吸窘迫ARDS
疫調與TOCC的重要性已經沒有想過去重要
「萬華居民是有被規定要在萬華不能移動嗎?」
「獨居都會中鏢了我還不知道什麼樣不會中」
按照我挖到陽性的病人
真的沒有人會誠實告訴你他去過哪裡
也有人問
「看似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不多?」
可以參考前幾篇新聞提出的
「昨天確診者可能今天還沒公佈」
=> 非造謠 確實已經是新聞
現在醫護人員都擔心的問題是
「我們病房與負壓床還有ICU是不是足夠的?」
這個問題我們也沒答案
貼心又安心的政府昨天回答是「對自己有信心」
我們第一線只是擔心未來可能沒床大家都卡在急診插管
走道上放滿者插管病人
COVID的重症比例在有症狀的患者是4-6%
再加上目前傳染力驚人的快
且初始感染區域的感染者都是中老年人(萬華多)
這些都是使台灣更加嚴重的情形
也是醫療體系會被壓垮的主因
1000人得到COVID就有40-60人
可能需要插管呼吸器加護病房
相較過去一個大家害怕的流感病毒
重症率極低 只有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
疫苗證實可以有效較低死亡率與重症率
我們醫療人員目前最大的希望與解決COVID
似乎只能仰賴疫苗
而且全民至少50%接種後的2-4週才能看出成效
在急診的我們有幾個建議
1. 現在儘量不要生病
2. 生病如果是小事也不要來掛急診
#你來急診的風險高到沒辦法想像
3. 家中老人請保護好
你得病可能沒事 他得病是大事
也請你儘量不要出門帶病毒回來給家人
4. 能打疫苗就快點去打 你沒得選了
(我們一開始也幾乎不打AZ 現在全部認命打)
我們也有問題想詢問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
1. 雖然現有醫療資源雖然不夠完善
但重症病人目前還可以有ICU床與呼吸器
如果未來在幾週後開始重症病人量大增
我們假如連加護病房、呼吸器也不夠的話該如何?
希望警察不要找我約談說散佈謠言
也希望記者不要採訪
因為我還要穿著防護衣上班12小時
也不要有人一直拍拍肩膀跟我講辛苦了
#你真的只要好好待在家裡不要亂出門
#就是對我們第一線醫護最大的鼓勵
因為我真的不想幫你插管還有接上呼吸器
現在每次在換隔離衣PPE的時候
腦中都會有bee gees: stayin’ alive的旋律
https://youtu.be/I_izvAbhExY
大家加油
Stayin’ alive』
#三級警戒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COVID19 #COVID2019
急性腸胃炎症狀如何治療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過年後大家忙著搶廁所😰😰😰
最近門診, 常見的感冒幾乎絕跡, 反而是拉肚子, 噁心嘔吐的病患變的很多, 尤其是小朋友的腸胃炎, 更是比大人需要注意更多細節與照顧
#魏子翔醫師 很貼心的幫大家整理了腸胃炎應該注意的事項,與小朋友該如何照護與預防喔
#什麼是腸胃炎??
「腸胃炎!?是吃壞肚子嗎?還是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嗎?」
父母帶著又吐又拉的小朋友來到門診,聽到醫師解釋後常有的反應。雖然不潔的食物或飲水會造成腸胃炎,但 #病毒性腸胃炎 才是腸胃炎的大宗。
腸胃炎典型的症狀為「嘔吐、腹瀉,也可能會合併發燒、腹痛、腹脹或食慾下降」等,病程平均大約一週可緩解,但較嚴重者症狀可持續更久。急性胃腸炎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若發生在嬰幼兒,易合併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嚴重時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造成急性腸胃炎原因
急性胃腸炎主要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
🔸病毒性腸胃炎(較常見):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傳染力強,接觸者易受到傳染。輪狀病毒感染年齡多為幼兒,成人較少。諾羅病毒在兒童及成人皆常見。
🔸細菌性感染:可能致病菌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腸炎弧菌等,特色是糞便較常出現血絲與黏液。
👉治療與照護👈
1. 急性胃腸炎無特效藥,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部分情況需使用抗生素,由專業醫師評估)
2. 不需要完全禁食,除非嚴重嘔吐導致無法服藥或進食、嚴重腹痛腹脹,才需暫時空腹,讓發炎的腸胃道休息
3. 以清淡飲食為主,如白飯、白土司、饅頭為主,水果可選擇香蕉、蘋果。
4. 應避免高油脂或高糖份食物,以免刺激腸胃道而加重嘔吐、腹瀉
5. 暫時避免牛奶和奶製品。哺育母乳的嬰幼兒應該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配方奶可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直到症狀緩解,但不需長期使用
6. 建議可以使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體液及電解質,可減少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之狀況發生,市售運動飲料因糖份高、滲透壓高及鈉離子低,不建議替代電解水使用
⚠️嬰幼兒需請家長特別注意脫水現象⚠️
1.尿量明顯減少(換尿布次數下降,尿顏色變黃變深,每次尿布重量明顯減輕)
2.口腔黏膜或皮膚乾燥,甚至哭沒有眼淚
3.體重減輕
4.前囪門凹陷或眼球下陷
5.精神活動力下降或嬰兒躁動哭鬧不安
🔹如何預防傳染
1. #確實執行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尤其嬰幼兒的家長或其他照護者,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對酒精性乾洗手有抗性,效果不佳
2. 對於腸胃炎病患的嘔吐排泄物以及污染的衣物寢具,應妥善清理
3. 食物應煮熟且避免放置過久或重複加熱,飲用水應避免山泉水及地下水
4. #嬰兒建議接種口服輪狀疫苗以預防感染。
更多相關資訊可至官網衛教天地👉
http://www.entclinic995.com.tw/article/news_in.php?id=46&group_id=
#腸胃炎 #病毒型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 #台中耳鼻喉科 #西屯耳鼻喉科 #陳亮宇耳鼻喉科
急性腸胃炎症狀如何治療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在門診還是零星會看到腸病毒
腸病毒已經被很多醫師跟衛生單位衛教又衛教了~
我想 我這邊先講幾個簡單的重點
⚠️ #急性腸胃炎的病毒不是腸病毒‼️
⚠️ #腸病毒的症狀不是急性腸胃炎‼️
腸病毒有幾十種分型,其中比較容易產生重症的有幾隻:
1️⃣#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肺水腫、心臟衰竭或肺出血。
2️⃣#克沙奇病毒B型:#心肌炎、心包膜炎、心衰竭、休克或新生兒感染。
3️⃣#伊科病毒:#新生兒感染 、新生兒敗血症或新生兒肝炎。(常常喉嚨沒水泡易忽略)
4️⃣#腸病毒D68型:腦炎、#急性無力脊髓炎(acute flaccidmyelitis, AFM)甚至呼吸衰竭等。
(呼吸道症狀,飛沫傳染為主)
5️⃣#小兒麻痺病毒:#延腦型腦炎、脊柱前角神經炎 。(疫苗施打後已根除)
除了以上幾型,大多是比較常見的是以下:
✔️ #疱疹性咽峽炎:多為克沙奇🅰️型病毒,症狀多為發燒、嘔吐及 #懸雍垂兩側軟顎處有小水泡或潰瘍。
✔️ #手足口症:多為克沙奇🅰️型、🅱️型病毒和腸病毒7️⃣1️⃣型(71型疹子多像針頭大小),症狀多為除了發燒、軟顎處有小水泡或潰瘍及 #身體手部、足部、屁股出現紅疹或小水泡(不會痛或癢)。
‼️腸病毒是因為傳染方式為”#糞口傳染”才叫腸病毒!不是因為造成腸胃炎。也可飛沫、接觸傳染。
👉🏻診斷:病毒培養、RT-PCR、ELISA。
👉🏻治療:無抗病毒藥,支持性療法。
‼️預防方式:
1️⃣飯前一定要 #濕洗手❗️此病毒無套膜,對酒精、乾洗手無效!
2️⃣高溫(50度C以上)或紫外線也可消毒。
3️⃣可用 #稀釋漂白水(500 ppm)做環境清潔,嘔吐物需要1000ppm。含次氯酸的次氯酸水(不耐久放)和米爾頓錠也可使用。
❗️腸病毒並非都需要住院,一般輕症可採症狀治療在家休養觀察精神食慾。
‼️一般重症多見於五歲以下幼童,如若觀察到 #異常嗜睡、#肌躍型抽搐頻繁、#持續嘔吐、#心跳或呼吸加快,應盡快送至大醫院就醫。
⚠️所以小孩生病要請假多久?
👩🏻⚕️腸病毒傳染力 #一週內最強,最好可以在家休養一週減少傳播。
🔽此圖是門診二歲多小病童,對焦沒對到軟顎😅(要邊哭邊抓小孩邊拍難度太高🥲)此小孩軟顎到嘴巴外側都有多個水泡(要小心跟皰疹性齦口炎辨別)
🔽圖二為如何稀釋漂白水。
以上資料參考疾管署
#佳鴻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