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新景象】時裝業的可持續發展覺醒
時裝或許是當今最好的能夠幫助人類表達自我、獲得愉悅的產業,而如今它卻成為世界上污染最為嚴重和最浪費的產業之一。2018在時裝世界中關於行業可持續性的討論聲可謂此起彼伏,現代傳播集團時裝編輯總監、可持續發展創意機構YehYehYeh創辦人及BoF 500成員葉曉薇稱,「時裝產業再也無法迴避人們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人口壓力等全球緊迫性問題的意識和關心持續加強;時尚圈人也要因為沒有季節、全球化市場、新世代去改變自己的生產模式。」
價值3萬億美元的時裝產業確實成為影響環境的「緊急事件」。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時裝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了國際海運和航空業的排放量總和。到了2050年,時裝產業不僅每年產生的碳排放將佔全球總量的1/4,以及逐漸凸顯的困擾全球多數快速時裝(Fast Fashion)和奢侈品品牌的不道德勞動行為,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時裝產業無法規避的未來話題。
關於可持續發展,首當其衝的就是皮草產業,2018年底Chanel正式加入由Gucci、Versace、Bottega Veneta、Coach、Stella McCartney、Michael Kors等當下最主流的奢侈品牌陣營,成為國際零皮草聯盟的成員之一,以及全球最大的奢侈時裝電商集團Yoox Net-A-Porter也表示希望在可持續發展和零殘忍時裝方面更進一步,承諾將未來以動物皮草製成的所有產品全部從其網店下架。
另外,「焚燒經濟學」早已成為時裝品牌保持價值的一大秘密所在。H&M早前爆出2013年以來在丹麥焚燒了60噸滯銷衣物,平均每年12噸,引起業界廣泛議論,面對嚴重指控和質疑;奮力維持「奢華和高級」的奢侈品也難辭其咎,Burberry不惜在2017年一年的時間內總共燒毀價值超過2860萬英鎊的滯銷產品。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顯示,在過去五年中,該品牌已經燒掉了9000萬英鎊的產品,並遭股東質疑和環保人士抨擊。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 peace)的Lu Yen Roloff抨擊道:「儘管價格如此高昂,但Burberry一點也不尊重自己的產品以及它們所消耗的自然資源。」
有分析報告稱,普及的可持續時裝的必要性或許是影響人們去了解的第一步。Global Fashion Agenda的執行顧問及營運總監Caroline Chalmer在「由美至善」可持續時裝論壇上說,可持續是與環境、社會以及道德三方面息息相關的,不只存在於時裝行業的供應鏈,同時包括生產、銷售時裝如何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當然還有消費者如何消費時裝。
2018年,90後及00後對奢侈品市場的整體增長作出貢獻。年輕一代逐漸接受花更多錢購買具有可持續或符合道德的產品趨勢,奢侈品品牌無法否認年輕一代的觀念影響。
彭博新聞社也在專欄文章中指出:「可持續性會成為服裝購買決策時的重點所在,服裝零售商必須在這個問題上隨時做好準備,而不是把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隱藏在年度報告之中。」時裝機構Thredup的報告就進一步印證了產品的「可持續性」決定顧客的購買行為能否發生,有25%的女性消費者表示將從2019年開始不再購買快速時裝服飾,其中大部分為年輕消費者。
全球消費者的一步步覺醒,奢侈品品牌也在隨時順應這種趨勢,可持續領軍企業開雲集團(Kering)早在16年前就專門設立了可持續發展部門,並承諾在2025年前把環境影響降至40%;為了評估和追蹤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2015年首創了環境損益表(Environmental Profit & Loss)這個開源概念,它將環境影響換算為貨幣價值,從而得出環境損益,其評估範圍涵蓋了從原材料到生產製造的整個供應鏈;LVMH集團也逐步於院校開展可持續發展研究,並在節能減排方面簽訂相關承諾協議,H&M不僅大力推廣「舊衣回收」,且制訂2030年實現100%使用再生或其他可持續來源的材料的計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Make Fashion Circular項目倡議負責人Francois Souchet用迴圈經濟(Circular Economy)理念分析可持續時裝面臨的資源環境與發展模式問題:「再迴圈經濟當中主要有三個原則。第一個是從一開始的設計環節就要避免污染和浪費;第二點就是增加產品的使用率,這也能帶來更高的利潤;第三條原則就是進行迴圈不斷的再生,並且將自然的資源能夠反覆的利用、迴圈利用。」
開雲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總監兼國際機構事務主管Marie-Claire Daveu告訴《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對我而言,可持續是奢侈品行業中最核心的一環,不僅要生產出質量非常高的產品,同時也要保護地球,奢侈品和可持續發展是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
內蒙古鄂爾多斯集團品牌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戴塔娜談起中國消費者在可持續消費的觀念和進展上指出,「回到中國文化本身,你會發現中國人其實從歷史上來說,節儉、物盡其用、物盡其美是一種美德,所以00後或者成熟的人,骨子裡還是有這種內容。」
Marie-Claire Daveu對此表示:「中國的90後及00後,他們正在尋求更多關於『透明度』的答案,包括產品的可追溯性,原料的來源,產品的質地,以及是否遵循了動物福利。」
奢侈品線下零售門店也見證時裝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變化,2018年11月,出生於烏拉圭的紐約設計師Gabriela Hearst在紐約麥迪遜大街開設了一家同名「一切都可持續」奢侈品門店,將零售設計的可持續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門店裝修及裝飾全部使用環保材料,所售賣服裝所使用的羊毛材料都來自家族牧場,產品包裝採用100%可分解塑料製成。Gabriela Hearst在彭博新聞社採訪中談到,「時裝品牌向員工和客戶展現出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自豪感,人們同時也會尊崇這些品牌。」
此外,「可持續發展不意味著要停止消費,而是要以更好的方式去消費,從而延伸出以更好的方式去生產,它不是限制,而是巨大的機遇,」 Marie-Claire Daveu在接受採訪中表示。撰文/耿川迪
#時裝業 #可持續 #發展 #覺醒 #動物權益 #皮草 #H&M #Kering #Greenpeace #Gucci #Versace #BottegaVeneta #Coach #Stella McCartney #Michael Kors #LVMH
快速時裝全球化 在 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雜感/
前幾天一個朋友問我,做了四年半男裝,覺得台灣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 會這樣問,表示預設這個市場有問題對嗎?)
直覺的回答是年輕人太窮。
但這個回答不夠用心。退幾步自問:你有把握當大家有點錢,會花在台灣品牌服飾上嗎?
越熟悉這個市場,越發現這個市場太過對立:
品牌不信任消費者的品味,總覺得做了好的商品消費者也不懂;消費者對台灣品牌沒有信心,覺得都是做一些爛東西騙錢。
這樣的對立,就是很不好的循環,品牌裹足不前不敢挑戰,更讓消費者看扁、對台灣品牌更沒有信心。
·
忘記先前是不是在某篇雜感粗略聊過對快速時尚的想法。
一直覺得快時尚品牌是一個捷徑,降低初學者對於穿搭/流行的門檻,不用花很多錢,讓自己看起來體面體面的。
但快時尚終究在初階,沒有辦法滿足對於服裝有更多渴望的消費者,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跟設計師品牌聯名合作,他們得繼續抓住準備進階的顧客。
看過不少媒體的台灣設計師訪談,都導引到快時尚進軍對台灣品牌的影響,似乎預設這些國際大企業會瓜分台灣時裝消費市場。
我的想法是,前述這些對服裝期待更高的進階消費者,若台灣品牌做得出滿足他們期待的產品,那快時尚其實是促使市場進步的助力,培養出更多服裝需求。
·
當然,從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品牌的觀點,快時尚也讓消費者對衣服價值的認知更加扁平,全球化企業利用低廉勞力大量生產,然後在已開發國家大城市平價銷售,產業鏈的天平只會更加傾斜。
要抵抗這樣的商業模式,本地生產的品牌只有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才能說服消費者不選擇便宜的、選擇好的。
比如日本從早期代工到現在大家熟知的職人文化,本地消費者對自己國家產品充滿信心,才有辦法支撐產業。
然而,即便在生產端早已做出價值,日本內需市場也已出現警訊。
·
人必然是利己的,你很難說服一個人不去做看似最划算的選擇,這違反天性。
回主題,我看到這個市場的問題,但要怎麼解?
說到底,就是設計師本身要端出足夠好的產品,並且更真誠、更用心地傳遞這些價值讓消費者接受;只有消費者廣泛認同台灣設計師,這個市場才會活絡。
快速時裝全球化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開學系列之三 Back to School - 3
商學院為課堂教學適應實際工作架起橋樑
Business schools offer hands-on, real-life work
21歲的華裔學生何榮妮(Ronny Ho,音譯)畢業於匹茲堡大學(Pittsburgh University)。她在紐約長大,父母分別來自上海和台灣。她最近在紐約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實習。由於具有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與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一起從事集體項目的經歷,她認為她的工作能力遠不限於處理數字。相關的協作性項目包括在該校人機互動研究院(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製作前衛影片,學生們在這裡創造虛構的世界和遊戲,能更好地理解計算機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提供幫助。何榮妮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參與其中,進行實際操作,看看你可以有什麼樣的作為,這是很有趣的。”
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AACSB International)主席湯姆•羅賓遜(Tom Robinson)指出,“近年來,商學院注重於擴大有助於學生實際操作的實習和課程,類似於何榮妮和南吉亞的經歷。工商業現在希望學生能發揮實際作用,為此商學院正在考慮如何使學生獲得現實生活需要的實用專長。”
阿比•南吉亞(Abhi Nangia)是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本科生,他曾幫助尼加拉瓜婦女銷售用回收廢品製作的首飾,從中學會了市場營銷。他還為南非一家小型食品公司提供諮詢,為此學習了金融。他將在困境中奮鬥的印度尼西亞藝術家組織起來,從而培養了自己的領導才能。
南吉亞從波士頓的社會企業研究院(Social Enterprise Institute)畢業後,利用他學到的技能創建了“重織”(Reweave)網絡,“為創造美好事物的人打開進入市場的途徑”。這聽起來可能不像傳統商學院本科生的經歷,但卻是當今美國商學院學生典型的接受教育的創新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結合了越來越多的課程所具備的特色:教與學都注重實踐、創業精神和全球化。
南吉亞說:“社會企業研究院可能是歷來最酷的一個地方”。他在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長大,父母來自印度新德里。東北大學採取課堂教學與實習和實際工作交替進行的方式,在美國院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南吉亞通過自己的實際經歷認識到,國際商務遠不僅限於營利,而且能切實改善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商學院本科生歷來主要以會計、金融或市場營銷為主攻方向,現在還能掌握醫療保健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能力。美國一些商學院還為希望在谷歌公司(Google Inc.)或在線零售商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等技術龍頭企業就業的學生提供側重於技術的學位。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泰珀商學院(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的學生可以研究諸如大數據的課題。這類大數據紛繁複雜,難以用傳統軟件進行管理。
快速獲得MBA學位的途徑
平肖大學(Pinchot University)的前身是班布里奇研究生院(Bainbridge Graduate Institute)。熱愛大自然的學生可以在西雅圖(Seattle)近海的一個海島校區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教室周圍有100公頃的森林,學生們在這裡學習如何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以可持續的方式營利。
如果你更喜歡在全世界最令人振奮的商業中心之一學習,可以選擇距華爾街(Wall Street)僅幾個街區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學生們作為斯特恩諮詢團(Stern Consulting Corps)的成員,通過為低收入社區的商店業主提供諮詢或為新創業的時裝設計師制定商業計劃迎接實際的商業挑戰。
美國大多數全日制MBA課程需要兩年才能完成,但現在有些商學院提供一年制的強化課程。頂尖的MBA課程通常把具有多年工作經驗作為錄取條件。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只有幾年工作經驗的學生可以考慮攻讀一年制的專項碩士學位。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約翰遜管理研究生學院(John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提供一年制MBA課程,希望攻讀雙學位的學生可以同時獲得醫學、工程或法律專業的學位。雙學位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因為雙學位學生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根據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的數據,2009年以來北美MBA或相當於MBA課程的入學率下降了9.7%,與此同時專項碩士課程的入學率上升了37.2%。熱門專業包括金融、會計、市場營銷以及數據分析和信息技術管理等較新的領域。
羅賓遜表示,“入學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很多比較年輕的畢業生攻讀專項學位,希望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今後,隨著他們獲得更多的管理經驗,職位也得到晉升,MBA學位對他們進一步發展職業生涯就越來越有意義。
請注意ShareAmerica有關美國校園生活的介紹,訪問EducationUSA 網站開始為留學做準備。
English: https://share.america.gov/business-schools-offer-h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