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研究還滿有意思的,摘錄重點,和我的一些初步想法。
(Ingrid 不在家,Emmy 竟敢鬼混成讀書僮了哈哈)
Emmy牌翻譯機出動了,本文重點如下:
1. 2002年以後,勞動報酬佔GDP的比例其實是穩定的,並沒有下滑。這個研究裡面說,GDP有成長,而勞動報酬佔GDP比例不變,所以其實報酬也是有成長的,不像大家想的,勞動報酬沒有成長。
2. 然而大家會覺得薪水凍漲,這是因為全民健保、勞退新制,使非薪資收入的比例變高。這個研究證明了,薪水在整個報酬結構的比例在下滑,雖然報酬跟GDP是同步上漲的,但漲的是非薪資收入,這才是薪水凍漲的原因。
3. 上述兩點有一個tricky的地方,就是那是名目帳簿的情況,你得換算成實質GDP和實質薪資,才能知道實際情況。真正會影響實際感受、覺得薪水變薄,那跟買東西時錢好不好花有關係,你的薪水要跟物價相比,薪水不變物價卻在上漲,就會覺得薪水很不夠用,這叫做購買力下滑(用名目薪資除以物價CPI 指數)。
4. 另一個感覺錢變薄的原因,是我們生產的東西價格在下滑。雖然我們的總產量在上升,但是我們生產的東西,市場價格是在下滑的,那我們就會感覺到花了很大力氣生產出來的東西,其實賣不到多少錢,例如以前賣一百台電腦可以賣一百萬元,但現在賣一百台電腦只能賣到五十萬元,那我就要生產兩百台電腦以上,才能維持一百萬元收入。這個在經濟學裡面,表現為「GDP平減指數下滑」。講這些術語真的很煩,白話就是我們生產的東西價格太低了。(你以為白話文不用學對不對,放屁噗噗噗噗噗)
5. 很不幸台灣就面臨到這個情況,生產品的價格下跌,消費品的價格上漲。我們主要靠販賣資訊產品為生,越來越不值錢;但我們進口的商品,隨著原油上漲而上漲。
(媽啊作者你完全忽略了中央銀行貶值新台幣的作用!我們等於全民在買很貴的東西,補貼給這些價格下滑的出口廠商,央行讓新台幣匯率很低,讓出口廠商可以賣出低價貨品,然後我們買進口品時都會很貴,因為我們賺到的每一塊錢新台幣能換到的美元很少,能買到的進口品很少!這就是幾百A總裁彭淮南先生的重大功績。然後賴功德還不給我們一例一休,說我們其實都很愛加班,南部勞工愛加班,愛補貼賤價出口品。吼,越打越生氣,有看過翻譯機一邊翻譯一邊發脾氣的嗎。AI人工智慧翻譯機來的,有人性。)
6. 作者認為:「大家會很直觀想到分配問題,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分配給勞工。但從前面提到的資料來看,勞動報酬在過去 15 年其實沒有太大變化」,他認為這不是錢沒有分配給勞工的問題,而是生產模式的問題。
(我覺得作者這一段完全都是廢話,「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分配給勞工」當然是對的,因為他前面就證明了沒有經濟「成長」果實這件事情。實質生產力是在下降、實質購買力是在下降,而薪水收入佔比在下滑、非薪資福利收入在上漲,勉強維持勞動收入不變而已,作者出來講這段話跟他前面研究矛盾,這段完全沒必要講。
我同意生產模式是有問題,但不能就此說沒有分配問題。因為在具有競爭力、生產模式在上升軌道的經濟體裡面,勞工是有機會分配到更多,例如作者圖二,1985-1995年台灣勞動報酬比例是上升的,2015年之前幾年的中國,勞動報酬比例一定也是上升的,因為生產模式在更新。
生產模式和分配模式往往就是一體連動的,根本很難拆開來談,分配問題就是生產模式問題,在一個向上的生產模式裡面,分配問題就會獲得比較好的解決,在下滑的生產模式裡,分配問題就是勞工要承擔,你沒機會分到更多,實質薪資甚至在下滑。你不能因此去說,這裡沒有分配較少的問題,建議作者把這一段去掉,你不要去證明沒有分配問題,因為這又是另一個很大的課題,跟你前面去證明的命題所需要的effort可能是一樣大,甚至更大的,分配問題裡面的名目、實質、國際比較、感受等,可能比薪資收入還複雜。)
7. 那南韓跟台灣經濟結構那麼像,為什麼沒出現一樣的情形?作者認為,南韓的工業經濟出現的問題跟台灣一樣,但是服務業經濟卻得到很好的發展,補充了工業經濟的下滑。這一點就是佐證了前面講的,生產模式的問題,其實就是南韓有比較新穎的、上升的生產模式,所以他能比較好的應對工業品價格下滑的問題。
8. 作者在想有沒有方法可以改善這個情況,他提出馬英九總統時期曾經考慮過「負所得稅」政策,就是反而還發錢給沒有收入的家庭,看看能不能刺激消費和就業情況。結論是沒用,而且台灣逃避稅的中小企業主太多,你會發錢給很有錢的人。(哼哼,林全不是說要全體公司登記股東嗎,那為什麼現在不做呢?賴功德?我需要一個貼文裡面詛咒你兩遍嗎?)
9. 作者說他在研究開放新移民是否可行,一起找人來把餅做大。那我覺得作者這邊有點傻呼呼,因為他全部的架構都證明了生產品價格下滑才是問題所在,但其實開放新移民為什麼會造成生產品停止下滑、或上漲,才是應該去證明的環節。這不是無用的思考,因為作者可以補充他的邏輯環節,例如新移民可以開創怎樣的新經濟,在生產總量,或生產價格上,創造出新的GDP,但目前文章的情況就僅止於說說而已。
好了,我要去看 Lizzy 介紹的 Miss Sloane了~~
(有看過翻譯機翻完還要看電影娛樂的麼,超人工智慧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必 應 創造 比薪水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2016.10.03 觀點—《每日電訊報》Janet Daley ※
川普 vs 柯林頓:攸關美國國本的選戰?
紐約大學的醫學教授告訴我:她想投票給川普,因為她認為希拉蕊‧柯林頓會威脅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美國夢。
------------
上週,我在紐約遇到的每個人都想要談總統大選,就美國人民政治參與的標準來說,這的確是非比尋常的現象。雖然美國政治的兩極化確實讓更多人開始參與全國議題的辯論,但一般而言,即使在大選年,造訪美國的外國人還是可以做自己的事,不會感受到即將發生大選的氛圍。
在我的記憶之中,即使第一位黑人總統候選人都沒有像這次選舉一樣主導著所有的話題。每個人似乎都覺得這次選舉跟以往不同,大家都想要拿出來談,特別是跟外國來的訪客討論,也許外國人有不一樣的觀點,或者只是想說服外國人,美國人並沒有集體陷入瘋狂。
既然我所造訪的是紐約,美國最自由主義、最多元化的城市,也是柯林頓家族定居的地點,我以為這裡會成為希拉蕊之鄉:民主黨人自然覺得勝券在握,而共和黨支持者則既抱歉又絕望。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支持希拉蕊的人並沒有特別熱情高興,而是對她當總統感到相當無可奈何。我的共和黨老朋友們,是一些是我所認識最有文明有教養、心胸最開放的人——他們都在考慮是否投票給唐納德·川普,其中包括一些學有專長、絕非一般認為川普支持者都是沒知識、沒水準的人的新朋友。(註:這是在第一次電視辯論舉行之前。)種種現象加起來,似乎再再印證了這次選舉的潛規則:左右這次大選的遠非表面上所能看到的東西。我從來沒見到美國選民這麼無所適從、這麼困惑,不只是美國這次選舉怎麼會搞到只剩下兩個糟糕的候選人,更是對其美國根本立國原則的迷惑。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正打算投下賭爛票,不是抗議另外一位可憎的候選人,就是毫無熱忱地、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打算某個人為總統——以及他們背後所代表的計畫。
美國作為一個曾經一度樂觀向上、對民主機構毫不質疑、信任有加的國家,這次選舉引起大失所望的感覺——以及它所引發的無止盡焦慮感,表示不論此次大選鹿死誰手,對於美國人未來的心理勢必都會有長遠的影響。
然而,了解此次大選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觀點是很重要的:左右這次選舉的力量,相當複雜,遠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單純。正如同「英國脫歐 Brexit」遠非批評家所說的,只是為了解決移民問題而已——美國人民對希拉蕊‧柯林頓的反感也不只是因為她的包袱(不誠實、腐化醜聞、政策失敗,等等)而已。我的共和黨老朋友們、新結識的川普支持者,打算預防的,是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柯林頓女士所代表的一整套社會經濟計畫在美國全面根深蒂固——現在該套計畫因為她需要贏得柏尼‧山德斯(Bernie Sanders)支持者的認可,已經演變成為更加極端了。許多人都跟我明白地說,美國假如再經過四年的社會福利計畫、反自由市場的經濟計畫,美國政府、美國的政治文化就會遭到徹底改變,走上不歸路了。
對英國人來說,這種論點聽起來怪怪的。確實,英國人也擔心社會福利倚賴症、或者英國正創造社會福利金比薪水更優沃,因此許多人寧可坐領救濟金,也不願工作的生活形態。但左派的政治人物在二戰後,就提出完整的社會福利津貼計畫,以消除上班族(有工作的人)與失業者之間的不平等,這已經變成英國主流的政治論述一部份。批評這種政策的人——認為領社會福利金的人,拿到的錢,不應該比工作的人所拿到的薪水更多——屬於激進的少數。但美國情況完全不同。我所遇到的許多美國人都說,美國有許多州居然可以讓人只拿社會福利過活,換言之,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可以選擇不工作賺錢養活自己與家人,只跟國家伸手拿錢,這是完全令人震驚的事情(而且非常邪惡)。
對美國的社會良知來說,工作賺錢養家活口、獨立更生,是最基本的原則。如果政府介入,刻意地消除上班族與失業者之間的不平等,不只是不公平而已,它還會荼毒、甚至摧毀美國立國的根本。我這次在美國所遇到的最有趣的人物,是一位三十年前從蘇聯來到美國的女性。她初到美國的時候,除了兩個年紀很小的孩子外,什麼都沒有,但她持續不懈地努力,現在她不但在曼哈頓開設了一間很賺錢的診所、還在中央公園南端擁有一間公寓、還是紐約大學的醫學系教授。這位專業、英語流利的女性告訴我,她想投票給川普,因為她認為希拉蕊‧柯林頓會威脅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美國夢。
她自然非常了解川普看起來實在是一個很無知、很荒唐的政治人物。但她認為這些都是他偽裝出來的:他故意做出這些動作,以爭取到特定選民的支持,求取勝選。選戰版的川普跟總統版的川普事實上不會是同一個人。然而,川普的真性情究竟如何,對她而言,並沒有希拉蕊的失敗來得重要——因為她相信希拉蕊的主要目標是摧毀美國的立國根本:美國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使得一窮二白的人,只憑著一已的決心與才能,就能夠發家致富、自我實現、個人自決(self-determination)。
這一直是美國優越(exceptionalism)的基礎:畢竟來到美國的人,是自行做出的選擇(或者他們祖先所做的選擇),他們非常了解他們到了那裡就必須跟其他人競爭。(最顯著的例外是奴隸的後代,他們並非自行選擇到美國去,對於他們絕大部份人來說,美國夢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替人民著想的父權主義(Paternalism)所造成社會福利國家,對美國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東西,因為它是貴族文化的一部份,而貴族文化正是美國人來到新世界時就背棄的東西。一直到最近,英國常見的布爾喬亞罪惡感(按:因為出身權貴顯赫之家,所以才力主階級平等),美國人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即使到現在,許多美國人還是很難相信社會福利所創造出來的平等是什麼好東西。美國社會的深層結構,依然是清教徒的道德感,勤懇工作、不斷追求新知、改善自己,這是美國人的原點與真貌。
我的一些比較世故的共和黨老友們,很坦白地認為川普的表象跟本質並沒有不同:他就是一個愚昧無知、眥睚必報的可憎人物。但他們無法拒絕這個讓希拉蕊敗選的機會,畢竟她的政治計畫代表著美國根本歷史目的的沉淪。我也很坦白地對他們說,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無論怎樣,我都沒有辦法把票投給一個嘩眾取寵、愚昧到危險的政治人物。但是我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想要投票給川普。我想我能夠了解美國立國的基礎——個人自決——的神聖性,而失去它的危險,已經大到任何反對動作都可以被接受的事。也許,最後拯救美國的,將是這種無法壓抑、個人自決的獨特信念。
http://www.telegraph.co.uk/…/donald-trump-may-be-danger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