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問題,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習慣。」習慣逃避、習慣隱瞞、習慣承擔、習慣忍耐,都是避免當下衝突,可是造成自己內在更多衝突的不良習慣。
⠀⠀⠀⠀⠀⠀⠀⠀⠀⠀⠀
靜下來
傾聽內在的聲音
#初和的幸福課
#自我保護 #心理防衛機轉 #自我照顧
〰️LINE:@ true_heart
〰️IG:@trueheartcounseling
〰️Youtube:初和心理諮商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多重人格 #24個志祺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
心理防衛機轉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許多人喜歡想躲在小確幸裡面,持續安慰自己的失落?
心理防衛機轉 在 奶奶心理學 ‖ Psycholo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再也感受不到情緒的麻木
-
與世界失聯疏遠的「解離」
▶︎ 是為什麼而哭的,怎麼不記得了?
曾經想過,如果再也沒有眼淚,是不是未來被別人怎樣說嘴,都不會再感到難過了?哭著哭著好幾個禮拜,某天看著鏡子問自己是誰,卻怎麼的,有點答不出來 ......。
儘管還是會想起難過的事情,但比起「覺得」難過,更像是「知道」自己在難過。真正的自己與現實隔了片玻璃,感受不到溫度,只剩一片朦朧。
▶︎ 和世界失聯一樣的「解離」
「知道」自己在難過、在開心,卻無法立即性的做出反應,對過往的創傷也隨之模糊,與自己、與世界周遭疏離,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解離」(Dissociation)。
經歷過「解離」的人們,在多數時候是源自於童年的慢性創傷(chronic trauma)導致。因為創傷大到身體無法負荷,於是,身體透過封閉自己的五感自欺欺人,從與世界的疏遠來讓自己不再受傷,而這也導致了整個世界變得不再那麼真實。
▶︎ 「解離」的十大症狀
精神科醫師們一直以來嘗試概括所有「解離」症狀,但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大相同,根據 BetterHealth 可知,概括有以下十種:
・和自己的連結疏遠,比起「感覺」更像「知道」
・無法承受更多的情緒
・情緒起伏劇烈,常沒有來由的又哭又笑
・憂鬱或焦慮,有時兩者都有
・整個世界都變得扭曲疏離
・對於身心狀態的失衡沒有任何記憶
・無法好好專注一件事
・忘記最基本的自己 (e.g. 名字、喜歡的東西)
・不知道怎樣的行為才是原來的自己
・覺得任何行為都像在「扮演」
▶︎ 為什麼會發生「解離」?
「解離」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也就是內在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的應對措施,多數心理學家認為「解離」源自於童年造成的慢性創傷,儘管如此,成為大人後,仍有可能經歷解離。
發生解離的瞬間,往往是因為生活中的某個觸發物導致。像是過往曾經遭受家庭暴力,於是遇到身邊的人再次想對自己施暴 (觸發物),就進入了解離。然而,單純的一個景象、氣味、聲音,都有可能觸發過往創傷,導致解離產生。
▶︎ 「解離」常見的五個治療方式
「解離」的學術研究數量不多,治療方式大多源自臨床研究,簡單來說,在治療上會針對以下五個方向:
・創造安全的環境
・精神藥物
・催眠療法
・心理諮商
・壓力調節
・結合其他症狀治療(解離通常伴有其他症狀)
關於日常的舒緩方式,因為「解離」普遍難以被察覺,加上學術研究較少,因此建議還是尋求醫療協助為佳。
▶︎ 無法感受難過,只是身體放棄感受難過
在《全裸監督》導演內田英治撰寫的《午夜天鵝》中,女主角一果也有類似解離的徵狀。一果從小被媽媽呵護,後來因為經濟壓力,一果媽媽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把一果當成沙包般拳打腳踢。
原本的一果就和平常人一樣,會哭、會笑、會感到幸福,但到了某個瞬間,他變得安靜,不再感覺到難過,腦袋像被清空一樣,對任何情緒都不再有反應。一果的媽媽再怎麼用力打他,他也只「知道」身體會痛,卻不「覺得」難過。每當不安,一果就習慣性的啃咬自己的手,透過疼痛來發洩內在的害怕。
▶︎ 關於脆弱、關於自我、關於愛的日本文學
內田英治的《午夜天鵝》,是一本關於脆弱、關於自我、關於愛的日本文學。
在四個與《午夜天鵝》相伴的夜晚裡,我的內心糾葛不斷,想是內田英治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實地考察,讓每個角色都活了起來。比起劇情畫面感的精彩描繪,更多的是因為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描寫,觸動到沈澱內在深處的情感,而一次性迸發出的感嘆吧?
📍書籍資訊
書名:《午夜天鵝》
出版社:采實文化 @acmebook01
作者:內田英治 《AV帝王:全裸監督》導演
小註記:首刷還送衛生紙,但我是哭到直接去廁所洗臉啦... :)
👉 追蹤 @psycho._.tw,每周日準時遞上暖暖心理文
✨簡單用心理學,找到潛意識埋藏的真相!✨
———————————————————————
參考來源:BetterHealth 《Di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Mind 《Di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心理學 #心理 #解離 #憂鬱 #情緒 #想太多 #dissociation #depression #psychology #mood #emotion #合作推廣
———————————————————————
心理防衛機轉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多重人格 #24個志祺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7 什麼是多重人格?
01:16 DID其實只有一個人格?
01:51 DID患者可能面臨的危險
02:32 DID常見特徵有哪些?
03:11 為什麼會出現解離性身份障礙?
03:54 DID和精神分裂其實不一樣?
05:03 那有DID的人,可以主張刑事免責嗎?
05:36 可能構成「免責」或「減刑」的情況
06:03 可能無法「減刑」或「免責」的情況
06:45 我們的觀點
07:40 提問
07:53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多重人格」?解開「多重人格障礙」17個秘密:http://bit.ly/2JlmtoS
→ 解離乃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http://bit.ly/360vm0L
→ 多重人格障礙症及其治療:http://bit.ly/2PgaEUK
→ 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多重人格的真相:http://bit.ly/2W8hNb7
→ 《九分之一的我》:一位多重人格症(DID)患者的真實故事:http://bit.ly/33Va6HR
→ 【一件事】人格解離 (下集)│隱形香港 |01社區:http://bit.ly/31HCZWn
→ 【一件事:性侵】14歲遭性侵後人格解離:現在我只能看強暴片自慰:http://bit.ly/2PlGAHn
→ 精神分裂症:http://bit.ly/2Jj6qaU
→ 罪責之意義|三民輔考:http://bit.ly/2Jlnq0q
→ 心智障礙與刑事責任之謎(二):責任能力之謎—刑法第十九條的構成與內涵:http://bit.ly/2p8Db3P
→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度上重更(一)字第4號刑事判決|維基文庫:http://bit.ly/2WaYNJ5
→ 從司法精神醫學觀點論殺直系血親尊親屬罪:http://bit.ly/2W8v6Is
→ 感恩與吃苦|洪蘭:http://bit.ly/2JjqxWz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心理防衛機轉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心理防衛機制與個性的關係#常聽到的心理 ... 的推薦與評價
對於心理防衛機制,最通俗簡短的解釋來自於英國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徹(Donald Meltzer)。他說:「一切防衛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 <看更多>
心理防衛機轉 在 [心理] 防衛機制的問題- psy | PTT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2 F →lynner:我覺得不像人格心理學很少談這麼多的精神分析..除非老師. ... 4 F →tiun:現實,因為防衛機轉的作用就是保護"EGO"免受傷害,所以如果用 10/30 23:11. ... <看更多>
心理防衛機轉 在 [心理] 防衛機制的問題- 看板PSY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上的精神分析,有點跟不太上這種動力式的思考方式,以至於有一些地方搞不太懂....
想在這邊請問一下各位前輩一些有關防衛機制的問題.
1.防衛機制到底是意識的,還是在潛意識之中的?
個人能不能選擇使用哪種防衛機制?(因為成熟的防衛機制、理性化、合理化....等,
感覺上好像都是在意識之下的,而且可以被"選用")。
2.防衛機制中的投射-認同,其中的投射在書中說是一種self的input,是『進入into』
而非『附著onto)』,這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在投射者的認知中,
被投射的客體整體轉變為投射者的部分,而不是同時保有客體本身以及
被投射的部分這樣?
3.除了反向行為以外,還有哪些是可能永久改變人格的防衛機制?
3.1 分離(dissociation)和隔離之間的差異到底是?
可以用什麼實例解釋嗎?
3.2
內攝(introjection)和內化(internalisation)的關係?
內化和認同的關係?
反向行為和認同攻擊者間,符合邏輯的解釋是?
4.課本中的案例題目,請問可以怎麼解釋呢?
example:
有位沉默寡言又害羞的患者,小時候常常被他爸爸威脅、羞辱、責打。通常在他父親想
打他的時後,他會先跑進房間裡,而越來越暴怒的父親則緊跟在後。在一陣你追我跑之
後,小男孩會突然間沉靜下來,然後俯身,接著,他爸爸就開始打他。在被打的時後,
他會變得完全靜默,並進入一種『意識隔離的狀態』*。此刻,這個男孩正脫離
(dis-identify)他的自我表徵,並且開始認同他的父親(攻擊者),這個攻擊者正在
打他那頑皮的壞身體。成年後,他仍然繼續認同這個虐待他的父親,他嗑藥,並且常
割傷自己。顯然,他讓施虐者和受虐者在他的心靈和身體裡持續互動。
*那邊是指分離?還是隔離?
*脫離(dis-identify)他的自我表徵,自我表徵是指什麼?
我們PBL小組有幾個聯想,僅憑記憶寫出:
大前提-防衛機制就是為了緩解、消除焦慮。
a.
男孩愛他的父親,但是他父親的行為表現,反而讓男孩產生憎恨和憤怒。
恨和愛間的衝突是一種焦慮,然後他為了消除這焦慮轉而反向『認同』父親(攻擊者)
(包含他的一切,責打、辱罵和『自己-壞的體認』)
然後後續的自傷和嗑藥則是這反向防衛機制內化到人格中的結果。
b.
男孩的逃跑行為意指他一開始並不認為自身該受他父親如此的對待-他沒有"不好"。
但後來依然被責打(羞辱..etc),於是他面臨了一個矛盾的衝突,
這份衝突即是焦慮的來源。因此,他轉而認同父親-認同自己是"壞的";
壞的-該被處罰,消除上面的矛盾引發的焦慮。
然後這份認同被內化進他人格之中,往後有許多機會(包含犯錯、遇到挫折)提醒他的壞。
只是攻擊(處罰)者不在了,他轉而擔任起處罰者,用自傷和嗑藥處罰、對付自己"壞"
的那部分。
c.
男孩愛他的父親,但被父親責打卻無法抗拒、反抗。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愛他父親所以不能反抗,另外一方面則是他無力反抗。
因為愛而不能反抗則同A解;因為無力反抗則產生自己是無力的、無用的焦慮。
.......(這次的討論沒紀錄,所以目前只記到這樣)
--
一生中,好歹要玩過一次的即時戰略遊戲-《Men of War》
1.遊戲介紹: 兵種介紹: 3.特殊物品使用簡介
https://0rz.tw/ef4P4 https://0rz.tw/744OA https://0rz.tw/ed4KY
4.(部分)多人連線模式簡介
https://0rz.tw/184M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45.17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