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我不夠好,我辦不到……」「我糾結好久了,到底要不要換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擅長什麼?……」
⠀⠀⠀⠀⠀
你很容易太過焦慮嗎?你為各種人生議題感到不安嗎?
⠀⠀⠀⠀⠀
焦慮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自己的焦慮來源,找出消除它或是將它轉化為力量的關鍵與方法!走出焦慮,其實一點都不難!--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
⠀⠀⠀⠀⠀
【陳鳳馨 #財經起床號】星期五 (2021-09-10) 早上八點 #每週選書早起讀書 特別邀請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 導讀《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博客來購書連結 >> https://bit.ly/3l3hknx
⠀⠀⠀⠀⠀⠀⠀⠀⠀⠀⠀⠀⠀⠀
News98 FM98.1
首播/2021-09-10 Fri 08:00
重播/2021-09-11 Sat 18:00
⠀⠀⠀⠀⠀⠀⠀⠀
🎧 歡迎 #收聽廣播 #收看直播 >> https://youtu.be/34tSN8oMSTg
⠀⠀⠀⠀⠀⠀⠀⠀⠀⠀⠀⠀⠀⠀⠀⠀⠀⠀⠀⠀
#陳鳳馨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 #不焦慮的心理課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 #不再窮忙 #商周出版 #News98 #九八新聞台 #臺灣全民廣播電台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拆除三大溝通障礙
其實無論溝通對象是老人還是孩子,我們所面臨的溝通障礙,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而了解這些障礙,加以調整,就能逐漸緩解你的焦慮。
#第一個溝通障礙 就是「在溝通中沒有傾聽」。
不傾聽的表現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走神和打斷別人說話。比如長輩或者孩子回到家裡,興高采烈地和你分享事情,但是你並沒有打算聽,心不在焉的玩手機,或者強行打斷對方,就會讓對方覺得非常冒犯。我了解大家每天上班都很忙,回家就想要休息一下,但如果你能給對方一些簡單回應,例如「哦?」、「嗯?」、「這樣啊?」或者「然後呢?」,也能讓對方更好受一些。
#第二個溝通障礙 就是「控訴式表達」。
很多人在和長輩溝通的時候,都會聽到「你怎麼怎麼樣」的句式,比如「你真是太不像話了」、「我看你就是心太野了」,這種表達似乎是把所有的過錯和責任都推到了我們身上,也很容易激起情緒。
但是如果你有孩子的話,請仔細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地用這類句子去教育孩子呢?當我們認為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也經常會脫口說出「你腦子裡天天都在想什麼?」之類的話。為什麼這種表達如此常見?因為它非常方便傳達我們內心的不滿和擔心,也能快速否定掉你的溝通對象。
然而,這樣的控訴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矛盾和憤怒情緒一點點累積起來。很多時候我們說這些話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我們的情緒,才會用這種簡單粗暴且直接的方式。
#第三個溝通障礙 就是「代間溝通」。
相信大家對這點都不陌生,也就是長輩和晚輩溝通的時候,文化和價值觀不同。這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忽略的事情,因為我們沒經歷過父母的時代,有時候確實很難真正理解父母教育的邏輯。
有一本很不錯的育兒書《Love, Money & Parenting》(簡體中文版為《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育兒行為。作者在書中說道,我們的父母生活在比較動蕩的年代,為了保證家裡孩子都健康安全,不擅自冒險,日後能繼承家業,家庭教育以權威式教養方式為主,也就是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專制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並且不接受質疑。這也會讓我們的父母或多或少繼承了這樣的思想或育兒思維,傾向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子女,對於兒女的情感需求也不是非常敏感。而我們又是在更加開放的時代中長大,更嚮往獨立生活和自由成長,所以我們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和父母之間會有很多衝突。
.
本文摘自《#不焦慮的心理課》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作者:黃揚名, 張琳琳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指責是我們文化中,超級常見的互動方式,但很多人誤認為這是一種溝通。這當然不是溝通,或者通常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因為指責常常把對方推開,傷害關係本質,讓下一次的互動困難度增加。
疫情期間,家人互動的時間變多了,想說分享這篇文章,彼此做個簡單提醒。能多傾聽,互動就能改善很多,還能做到同理,就相當了不起。實在都做不到,那也難免,因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那就欣賞自己的努力就好。
能善待自己,就能自然地減少對他人的控訴。
祝願您,能多理解,少糾結!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要更好,先練習疼惜自己吧
專門研究「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理論的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發現,對於自己以及對於他人的關懷,比如同情和幫助他人的行為之間,兩者並無關係。也就是說,一個善於對他人展現慈悲的人,並不一定就會對自己也展現慈悲。
與之相對應的是,缺乏自我慈悲的人常常會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在他們大腦中似乎一直存在一個尖銳的、消極的、指責自己的聲音。就像前面提到那位女同學一樣,習慣用負面方式激勵自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總是習慣告訴自己:「連這麼愚蠢的問題我都會犯,我就是個魯蛇(loser),一個失敗者。」他們總是透過讓自己討厭當下的自己,來敦促自己改變,獲得改變的動力。
相反的,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那些能夠做到自我慈悲的人,通常他們在三個方面做得特別好:
⑴發自內心欣賞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外在。
我們身邊或許就有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顏值不高,或者身材不好,但他們依然喜歡自己的樣子。
⑵面對負評能夠保護自己。
即使被說長得不好看或不夠聰明,他們在收到這些負面評價時,不會因此陷入情緒低谷,更不會苛責自己。
⑶能感受到並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們也擁有能夠承認、欣賞、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於自己懷有積極的想法和樂觀的態度。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自愛,他和真實自我的關係將變得更融洽,既不會自欺欺人地放縱自己,放棄為好好生活付出努力,也不會透過自我苛責,去傷害或攻擊自己,消耗內在的情緒資源。像這種人即使感到煩惱焦慮,也不會陷入自我懷疑。
那麼,這種自我關懷的能力能夠訓練出來嗎?可以,下面同樣提供兩個方法,大家有機會不妨多練習,學習如何疼惜自己。
■ 故事思維,從「演員心態」轉化為「觀眾心態」
第一個方法是想像自己是個編劇,為困擾自己的事情重新換個主角。
當你開始自責,批評自己的時候,試著把你正經歷的事情想成一個故事片段,比如你現在是故事的主角,正為屢次減肥失敗而埋怨自己。然後試著為你的故事換一個主角,例如換成有粉紅豬暱稱的女演員鍾欣凌,或是你身邊任何一個胖一點的朋友。接著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他是我,面對這一切,會怎麼做呢?
當你將自己正在經歷的故事變成一個劇本,並把主角進行替換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抽身出來,從參與其中的演員變成了鏡頭之外的旁觀者,從被動演繹變成提高維度去看你自己的人生。換句話說,就是從「演員心態」轉化為「觀眾心態」。
所謂「演員心態」,就是你自己參與其中,扮演一個角色,正在為不如意的事情自我批評,而由於身處其中,你無法剝離情緒和事實本身。但換成「觀眾心態」就不一樣了,它讓你處在局外,重新看待困擾你的這件事,這時你能夠以朋友或陌生人的視角,去關懷正在經歷困擾的那個人。
繼續以減肥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故事主角換成鍾欣凌,她正因為減肥失敗而難過,甚至懲罰自己。站在「觀眾心態」的視角上,你會不會安慰她:「妳胖得很好看,不用再減了,也不必為此難過,我們喜歡胖乎乎的妳。」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缺乏自我慈悲的人往往是不會愛自己,但對朋友、陌生人能夠產生共情或關懷,而變身成為編劇,把困擾你的事情重新換個主角,利用的正是這一點。想像正在經歷這件事的,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敬重的人,你就會像關心朋友那樣來關心自己了。
■ 無條件接納自己
第一個方法是用換位思考和共情的方式,讓你試著體貼自己。如果說這是一種權宜之計,第二個方法則是讓你徹底放下自我評價,無條件的接納自己。
按照心理學家艾里斯的說法,無條件接納自己意味著:不管你是否做出了聰明、正確或有能力的表現,不管其他人是否認可、尊重或喜愛你,你完全的、無條件的接納自己。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堅強還是軟弱,是勇敢還是膽怯,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接納自己的全部。
但是我們從小都被要求要追求成功,展示自己優秀的一面,往往無法接受自己膽小、軟弱、不夠聰明的一面。正因為如此,要做到無條件接納自己,其實很難。所以我將會給你一個藥箱,裡面備有兩味藥,希望能幫助你在評價指責自己的時候,能夠停下來抱一抱自己,接納自己。
#第一味藥 叫做「與自我批判爭辯」
當你的腦海中一閃現這個念頭——比如被偷偷暗戀的對象拒絕了,你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就要立刻打住!在這個念頭從腦際閃過時,你需要為自己做一些自我爭辯:
「不是的,他拒絕我,可能是我們倆的性格不合適。」
「或者是他還沒有發現我身上的優點。」
「也有可能是我們的緣分還沒到。」
這幾句話提到的性格不合適、認識不夠深入、緣分沒到,都是一種自我爭辯。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就能夠有效降低內心受傷的可能性,停止負面的自我評價的聲音,從攻擊批判自己中跳出來。
#第二味藥 叫做「恢復自我價值,發現自己身上的亮點」
延續前面所舉的例子,「被暗戀對象拒絕這件事,雖然讓我感覺很難受,但這並不意味我是一個糟糕的人。」不要根據他人的意見和評判,或者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對於「我」這個整體做出定義,去發現自己閃光的一面。
你可以這樣想:雖然他拒絕了我,但我條件並不差呀,儘管長得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美女,但我性格溫柔,廚藝精湛,也很會體貼人,身邊還有那麼多喜歡我的朋友。而且和不對的人早一點結束,表示離對的人又更近一步,收拾好心情,準備迎接下一份情感的到來吧。
自我價值感在恢復自己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你看到自己身上的亮點,對自己充滿自信,也就更容易擁抱自己,接納自己。
…
心理學 小科普
雖然這裡提到要採用觀眾心態,但有時做個稱職的演員也好。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是當事人,正照著腳本演出,但實際上根本心不在焉,被其他事情困住,沒有扮演好演員的角色,使得其他演員也都受到影響,這是個牽一髮動全身的過程。而除了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也可以透過心理劇,假裝當個稱職的演員,對於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也有幫助。即便心理劇是依據別人給的腳本,或是自己杜撰產生的腳本,都有助於檢視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會有怎樣的感受,以及你做出的反應會引發什麼效益。所以,你也可以針對自己的生活情境,撰寫不同的腳本,並且當個稱職演員來預演不同的版本,或許也會對你有所啟發。
.
本文摘自《#不焦慮的心理課》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作者:黃揚名, 張琳琳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獨處的時候,如果能處在自我慈悲的狀態,那對自己是莫大的滋養。
用我的說法是,這才真正回到了家,一個可以遮蔽風雨感到安全的家。這世上能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也只有自己了,能走到這個階段,就會看到不斷尋求被他人所愛,是我們通往幸福的最終幻象。
祝願您,能看見自己的亮點,懂得欣賞自己的耀眼!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在 '21.09.10【財經起床號】黃揚名教授導讀《不焦慮的心理課 ... 的推薦與評價
主持人:陳鳳馨來賓: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主題:商周出版《不焦慮的心理課》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 ... ... <看更多>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在 不焦慮的心理課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書評/ 心得( 2021 年出版). 《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 ... <看更多>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在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 - استكشا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焦慮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自己的焦慮來源,找出消除它或是將它轉化為力量的關鍵與 方法 !走出焦慮,其實一點都不難!-- 生活中的 心理學... عرض المزي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