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後遺症: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台灣從5月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防疫在家,靠打電玩渡過漫長時光,轉眼間暑假過去了,即將開學,你家裡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宅在家期間對我們身心的長遠影響,似乎現在才浮現。例如,螢幕成癮問題。疫情爆發前,家長們從來不用擔心螢幕時間的問題。不是因為紀律嚴明,而是因為生活中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天氣好的日子可以游泳、可以跟朋友打球,天氣不好的日子也有各種室內遊戲場、購物中心裡的遊戲區可供選擇,家裡兩個小小孩,七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壓根兒不會主動想去看電視或玩電玩。
但是疫情爆發後,這些活動都沒有了。居家防疫期間,兒子開始跟同學連線玩「太空狼人殺」,女兒開始在迪士尼頻道上看「米奇妙妙屋」。我跟女兒約法三章:「每個週末可以看三集米奇妙妙屋」,但每次關掉電視時,她總會撲倒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哭至少半小時。兒子的談話內容也總是圍繞著狼人殺遊戲打轉,好像對生活中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跟媽媽朋友們聊天時,我開玩笑地說:我的小孩玩電玩、看電視上癮了。她們都表示有類似的困擾,我們互相表示同情,但都解決不了問題[1]。
■電玩的回饋造成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多巴胺」是人類大腦的一種酬賞物質,當我們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玩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2]。
■「成癮症」有兩大條件:耐受性和戒斷症狀
▸耐受性
指的是成癮者必須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玩遊戲,才能帶來快樂感,這代表主掌情緒中樞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已經受損。
▸戒斷症狀
則是指只要不打遊戲,就會出現焦慮、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暴力、自殺傾向。
不過,與菸癮、酒癮、毒癮這類的「物質成癮」不同,像網路成癮這類的「行為成癮」並沒有讓人體攝入像尼古丁、酒精這樣的額外成分,但在精神醫學上看來,也確實影響到大腦運作,達到精神疾病的等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正式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也追隨WHO的腳步,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之內,加以預防及推廣相關輔導治療[3]。
■「電玩成癮症」: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說,「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假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比較容易「成癮」。
▶大帥,被媽媽帶來安南醫院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但媽媽卻一直駡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
王文隆醫師表示,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到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的責駡,處罰與禁止,若造成個案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們,應把玩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所以更應迅速就醫,就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因此日益嚴重。
個案中的大帥在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真正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王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許多,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暗黑淵世界[4]。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
為了解國內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情形,「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萬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113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手機成癮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較高,手機遊戲成癮的國小學童中,有21.4%願意花錢購買手遊點數或寶物,國中生為36.3%,高中生更高達42.2%,遠遠高於一般學生的消費意願。
▶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只要回答4個問題,每項敘述可選擇1(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若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成癮風險。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題目如下:
1.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2.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
3.在過去3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
4.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5]。
■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
▶「網路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
根據世衛網站的資訊,包括打線上遊戲(digital-gaming)或電玩(video-gaming)的行為,連續長達12個月以上,已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學習和工作等,並危及身心健康者,就可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症。
「這個問題被關注十多年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網路成癮後的症狀和酗酒、吸毒很像,都有戒斷問題」,「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說,令人擔心的是,臺灣、大陸、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臺灣兒童和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上網時間早已名列全球前茅,很需要提醒。
根據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民國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可發現,全球青少年網路成癮高風險比率約為4.6%,台灣的網癮高風險族群,國小為9.9%、國中19.2%、高中職19.4%,均較其他國家高出甚多。以假日實際上網時數來看,國小平均3.5小時、國中5小時、高中職6小時。
研究「網路遊戲障礙症」的林煜軒醫師,曾以8000名青少年網路玩家為分析對象,發現經過專業診斷後,被確診的比例是3.1%。[6]。
■遊戲成癮具體有哪些表現?
《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以縮短。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症狀:
1. 完全專注於遊戲
2.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的時間
8.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7]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
「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8]
■網路遊戲成癮是警訊,家長應及時介入
「桃園療養院」邱献章院長表示,網路遊戲成癮這個現象或許可發揮預警功能,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孩子的心理危險因子或精神疾病。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林峯立醫師提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家長務必帶孩子就醫,經由謹慎且完整的評估,再採取不同的介入協助方式。
林峯立醫師強調,即使沒有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家長們仍需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
除了積極就醫外,他提醒家長,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家人更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加強溝通技巧[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親子天下)「居家防疫後遺症:我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857
[2](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為什麼別人小孩打電動不會成癮?彭菊仙:把孩子從電玩拉走,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488
[3](數位時代)「電玩成癮「5年增3成」!不上網就無法生活,科技發展何以讓網路難以戒斷?」: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99/internet-addiction
[4](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電玩成癮症 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醫呼籲尋求專業幫助回歸正常生活」:http://www.tman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796
[5](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10分以上即有成癮風險!」: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7989
[6](Yahoo 新聞)「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 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https://bit.ly/3jwva2a
[7](風傳媒)「孩子一直打遊戲怎麼辦?心理師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4招帶孩子走出遊戲成癮」: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427615?page=3
[8](健康醫療網 )「你遊戲成癮了嗎?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39
[9](健康2.0)「孩子整天上網玩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恐暗藏這5種精神疾病!」: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6168
➤➤照片
[2]
[10] (Yahoo新聞)「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https://bit.ly/38vDWXy
▶圖說:網路遊戲成癮症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精神疾病 #成癮 #成癮症 #遊戲成癮 #電玩成癮 #螢幕成癮 #手機成癮 #手機遊戲成癮 #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遊戲障礙症 #多巴胺上癮
衛生福利部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衛福部心口司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 署立桃園療養院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60的網紅陳威全 VChu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數位平台 iTunes :http://bit.ly/QiOv69 KKBOX:http://bit.ly/ODG44N myMusic:http://bit.ly/1kbubi6 Omusic:http://bit.ly/1gNZCh9 愛,是一生的課題,我們失重在愛與不愛的天秤上,無論對的錯的...
心口 壓 住 情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有美智女巫對黃色的回應
一看到腦闆分享沉心減壓組,我就馬上下訂了🤣不是瘋狂腦粉的支持而已,而是這商品太打中我的點了!有原本就喜歡的面膜,還有美智館長自調的沉心油,以及親自錄製的香氣指引。觸、嗅、聽覺還有心靈都照顧到了,真想不到有什麼理由不買(敗家總有理由🤣)
趁著前晚夜深人靜,讓美智館長帶我走這一趟30分鐘的香氣之旅。滴上沉心油後在手掌搓熱,放到鼻子嗅聞時很舒緩放鬆。掃描全身時感覺到喉嚨與心口的悶燒、不適!自從疫情以來,時常覺得有痰、咳嗽、胸部偶爾抽痛,那股感受就聚焦於喉心圈。
接著感受到肩胛骨的緊和痠,隨著指引把手上的油帶到不適的部位做按摩。疫情期間無法去做臉和SPA,幫自己按摩的感覺竟是如此簡單與美好。
拿起黃色的超恆定修護面膜,敷上後,馬上感覺到面膜的服貼緊密,又從袋裡擠出許多精華液,用手掌凹狀接住都快溢出的程度,均勻抹到面膜上和按摩頸部。
然後閉上雙眼,隨著音樂,慢慢地呼吸。這當中當然有許多念頭浮現,但就只是讓它們飄過。最後在館長的帶領下,寫下屬於自己的第一份香氣地圖(找不到紙就隨手拿了拆下的收件貼紙😅)
體驗完,覺得這個組合很適合沒接觸過芳療或靜心的使用者入門。我之後應該會買來當成朋友的生日禮物喔,感覺實用,也希望能讓他們感受我體會到的美好。
後記:看到腦闆提到脈輪,我回想起其實我第一眼看到的顏色是藍色,一查發現青色(淡藍色)正是對應了喉輪,好神奇!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我選了 黃色🤷♀️(可能理智腦介入了)
謝謝提提研X印茴,充份發揮品牌價值與產品聯名的綜效,在疫情期間為身心靈帶來安定的力量♥️
===以下是美智女巫的回應,對黃色的回應==
謝謝妳給了自己和我們30分鐘的機會, 讓你能夠想起來,
原來妳也有一雙非常療癒的雙手。然後好好把香氣地圖收著,
有一天會知道為什麼的。
我想和你分享:黃色在脈輪中代表著第三脈輪 / 太陽神經叢。
位置在:肚臍上約三指處。這個顏色的議題和自我認同、意志和
自尊有關。掌管消化系統、肝臟、胰臟、膽囊這些部位。第三脈輪
是儲放食物與情緒能量的位置。將你給予的消化,轉化成能量供給
身體和心靈。當你選擇到黃色,可以想一下是不是有一些需要消化的
物質, 或是某一些累積較深的情緒, 在你身心放鬆後, 是準備把這些消化
並且排除的呢?
然後妳應該是思考型的人 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用頭腦去做決定。
所以你的直覺選擇的是藍色, 但最後還是讓大腦做選擇。這樣沒有
好或不好, 但在直覺的藍色裡, 可以去想一下:有哪些事你一直都是
沈默不語的?有些話要練習表達出來,。你自己的解法都很準確,
你有相當好的直覺(這很適合當女巫), 當妳開始和身體重新連結後,
也希望你能多去愛她和聽她的聲音。
by 美智館長。
心口 壓 住 情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沉默
「學姊,我今天要檢查。」遞上孕婦手冊。她是眼科門診的護理師,雖說不同科,但也不算陌生。
「你懷孕囉?」Eva接過P的孕婦手冊,笑著說。
「嘿啊,也該AP了。」前年結婚,來門診送過喜餅。在臺灣,被催著結婚之後,下一步就是被催著懷孕,要說沒有壓力,大概是騙人的。
P身後還跟了一個中年婦人。
「我婆婆。」P介紹。
「不好意思,麻煩你們啊。」這是P的第一胎,婆婆喜孜孜的。彎腰跟我們打招呼,笑得嘴都合不攏。
「阿姨麻煩你站這邊喔。」Eva說。
「好,謝謝。」婆婆年紀不大,簡單燙過的染黑及肩捲髮,對襟黑底繡花毛衣,黑長褲,低跟鞋,顯得優雅。P的老公是外院醫師,是護理師和醫師的常見配對。這樣的產檢老公通常缺席,因為「你們自己院內會照顧你」。
P躺著,不好顯得忽略婆婆,貼心地問,「媽你這樣看得到嗎?」
「可以。」婆婆緊盯著螢幕。其實還沒開始檢查,螢幕還是黑的。
「第一胎很開心吧。」我站在 Eva身後,對P笑了一下。
「有點緊張。」P吐了一下舌頭。
「很開心啊,我期待很久欸。」婆婆的高興完全隱藏不住,雙手握在胸前,帶著「夢想成真」的表情。
「這個是頭,我們先量一下頭寬……」Eva開始檢查。
「啊,這是頭喔。」婆婆看著營幕上羊水顯示的黑色背景中,圓圓一圈的頭骨。其實的P懷孕週數才大約十六週,胎兒不到三百公克。
「你看,小朋友手手放在頭兩邊喔。」螢幕上胎兒的手臂在頭的兩側,這是胎兒在子宮內常見的姿勢。
「啊,好可愛喔!」婆婆提高了聲調,彷彿眼前看到的是一個粉紅色的棉花糖。
「媽,他現在只有骨頭,還好而已啦。」P有點囧,試著緩和婆婆的誇張。
「這是大腿骨,是十六週的長度沒錯。」Eva 繼續檢查。
「喔,大腿喔。」婆婆跟著覆誦,「有沒有很長?」
「阿姨,現在這週數,都一樣啦。」Eva忍著笑。
「啊,沒有比較長喔。」婆婆有點失望,對每個檢查結果都好認真。
「現在沒有差啦。」Eva 笑著回答。
P有點不好意思,「媽,現在才幾公分而已啦。」
「啊哈哈,我想說我兒子還滿高的。」婆婆總是想炫耀一下兒子,我們都一起笑了。
「沒關係,快足月的時候再看看。」我緩頰,婆婆覺得這說法讓她滿意。
「男的還是女的啊?」婆婆問。
「阿姨,我看大腿沒辦法知道是男是女欸。」Eva拿婆婆的語病開了個玩笑。
「啊?」婆婆愣了一下。
「我現在在檢查大腿啦,大腿沒有在分男女的。」Eva只好正經地再講一次。
「哈哈,對啦對啦。」婆婆有點不好意思。
「唉呀,媽你不要急啦。」小聲勸了一下。
「好,頭寬、大腿骨長標準,預產期不用調整。」Eva跟P說明,「羊水量和胎盤位置也正常。」其實這些才是檢查重點。
P認真聽,笑著回答,「好。」
「男生還是女生啊?」婆婆實在耐不住,一直沒聽到她要的答案。
「你要知道性別嗎?」Eva特別問P。偶爾會碰到表明「不要告訴我性別」的夫妻,所以我和Eva會特別先確認一下孕婦或先生的想法。
「好啊。」P一派輕鬆。
「我看看喔……」Eva手上的超音波探頭在P的肚皮上滑動。
「嘿啊嘿啊,看一下啦。」婆婆持續著很興奮的語氣。
「喔,這邊,」Eva指著螢幕,「腳開很開,很清楚,沒有雞雞,女生。」
突然一片沉默。原本一直在興奮狀態的婆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我和 Eva像是目睹了一件不該被看到的事情,尷尬了起來。P被突然的沉默嚇到了。
半晌,婆婆才吶吶地出了聲,「女的喔……」再次陷入沉默。
超音波室裡幾分鐘前的興奮笑聲彷彿突然被抽空,空氣中充滿了從四面八方冒出鬼魅似的尷尬,而且,鬼魅們帶著冷意。
「女的也很好啦。」婆婆打破沉默,硬擠出了像要說給其他人聽,可是其實是安慰自己的話,「沒關係,還有第二胎啊,再生就好了。」婆婆再補一句,試圖降低自己的失落感,但是,這句「安慰」,簡直像插在P心口的一刀。
直到檢查結束,我們都沒人再說一句話。P沉默地拿著孕婦手冊走出檢查室,婆婆陷入自己難以收拾的失望情緒中,無暇顧及任何人。
.
本文摘自《#診間裡的女人2》
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
作者:林靜儀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不知道如果各位版面上的朋友是P,接下來要怎麼面對婆婆?
讓婆婆陪著產檢,這實在壓力太大。找自己比較熟悉信任的親友陪,會自在很多。
我在猜,會出現這種狀況,有一種可能是,婆婆表面上一直都是說「男女都好」,P也這麼相信。是直到檢查結果出來的這一刻,婆婆忍不住在失望後的沉默,P才明確知道婆婆重男輕女這麼嚴重。
不要說是姻親,男女雙方在剛談戀愛的時候,有些都只會裝出最好的一面。但進入婚姻之後,便逐漸原形畢露,關係不但疏於維繫,還開始惡言相向。
如果是姻親,在婚前給的承諾,在婚後就會變卦,這是常有的事。我還聽過一個例子,婆婆本來要求,「只要生一個男孩就好」,後來真的生出男生了,又說「兩個男生才可以一起玩」,媳婦只好再繼續拚。
我們都知道溝通很重要,但是對於沒有自覺的人來說,就算他滿口說「好」,一切也都要等遇到了才知道。真的遇到了,有些就承受不了了,關係因此產生變化—
P跟婆婆的關係可能就會這樣。
「她們的問題在胯下,也在心裡;對抗的不只病魔,還有心魔。」
看這本書,會了解某些傳統還深深地影響著人心。不但禁錮著女性的軀體,最後男性也不會好過到哪裡去。
祝願您,能藉著病魔,認識自己的心魔!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心口 壓 住 情緒 在 陳威全 VChu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數位平台
iTunes :http://bit.ly/QiOv69
KKBOX:http://bit.ly/ODG44N
myMusic:http://bit.ly/1kbubi6
Omusic:http://bit.ly/1gNZCh9
愛,是一生的課題,我們失重在愛與不愛的天秤上,無論對的錯的,那全是愛。
王牌作詞人、資深媒體人何厚華老師說過:「愛 是一生的課題。」
曾經瀕臨死亡看淡生死的何厚華老師,在病痛中重新審視對愛的理解和感受,歷經時間與傷痕淬鍊而成的文字,在陳威全歌聲的詮釋下,訴出愛裡的深刻與脆弱,反映現代人對於愛情的嚮往和恐懼,在愛與不愛之間徘徊拉扯。落在旋律裡的琴聲,彈奏出的是失重愛情裡的孤獨,而在新專輯中嘗試加入弦樂的陳威全,與新生代編曲人溫奕哲,以旋律勾勒出愛裡的千絲萬縷,我們都是在愛裡傷過的陌生人,擦身而過卻忘了愛情的真實模樣。
--------------------------------------
全是愛
詞:何厚華
曲:陳威全
轉身後的你 偷偷在哭泣
此刻世界都屏住呼吸 窗外剛好下起了雨
總是明明還在意 卻心口不一
寧願選擇自己委屈 直到最後拉開距離 Oh~
心拋到外太空 因為愛你而失重
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我該如何詮釋愛
留下怎樣的證據才能夠證明它曾存在
我們都是受過傷的小孩 已經忘了該把心打開
用盡多少的力氣 才換來你的明白
所有那些關於我和你 好的壞的全是愛
還會傻傻的困在愛裡只因為不想分開
如果將兩顆心綁在一起 就可以不再受到傷害
你是不是就願意 和我一樣相信愛
如果將兩顆心綁在一起 就可以不再受到傷害
那些關於我和你 錯的對的全是愛
陳威全官方粉絲專業: https://www.facebook.com/Vchuan
愛是一人一半的包容和體諒,命中註定的兩個人,以二分之一的愛完整彼此,無論喜樂貧窮陪伴一生。
陳威全與金獎寫詞人姚若龍老師首次溫暖合作,細膩譜出關於樸實愛情的動人之處。
姚若龍老師以貼近生活的文字,堆疊穿插點出維繫感情靠得不是甜言蜜語,能夠相知相惜、體諒包容才是最難得的幸福不二法門。原來愛不是只有一方完整付出掏空所有,而是兩個人共同經營相互承受,才得以完成與完整。MV更邀來陳威全生命中的第一女主角 - 老婆Jenny入鏡,從開拍時兩人的僵硬羞澀到後來的甜蜜擁抱、親貼臉頰咬耳朵的小動作頻繁,溫暖樸實的感情自然流露,這是一首陳威全送給老婆的溫暖情歌,更與天底下有情人共勉之。
-----------------------------------------------------------------
兩個人
詞:姚若龍
曲:陳威全
大環境不景氣 那我就更用心
再苦也努力絕對不委屈了妳
妳偶爾有情緒 無條件地讓妳
從沒忘記答應好好照顧妳
綁住的兩個人 用真情 互相完整
牽手的兩個人 讓心靈 暖和豐盛
不認輸的一個人 不求和的一個人
變成了會替彼此想的我們
綁住的兩個人 用珍惜 學會容忍
不介意承認愛得比妳還深
就讓妳保持純真
讓我更成熟呵護妳一生
瞭解妳很細膩 會在乎小事情
做什麼都要考慮妳感受才行
妳感性又貼心 憂慮藏成秘密
就怕給我壓力讓我怪自己
數過星辰 擁抱清晨 愛更深
持續沸騰 吻一生
陳威全官方粉絲專業: https://www.facebook.com/V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