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了然後呢?遲不修法的《精神衛生法》,什麼時候才能補破洞?
這幾天屏東發生了一件震驚社會的矚目案件,一名具有傷害前科的男子在超商攻擊店員,造成了年僅 30 歲的店員受到嚴重傷害,根據報導指出,該名男子患有精神疾病,目前已經啟動強制就醫程序。
此時此刻,我最關心的是被害人以及家屬們,是否得到足夠的支持與協助,度過這一段難熬的時間?
被害人雙眼受創,往後恐怕仍要面對諸多困境,而且,頓時失去了工作與經濟收入,接踵而來的,是手術及照顧的龐大費用,然而犯罪被害人補償金的審議平均長達半年之久,這段期間他們的經濟支持是否足夠?
除了身心的重創,接下來被害人即將面對的是漫漫的司法過程,這些他們所面臨的不幸困境,我們的國家除了事發當下的慰問及遺憾之外,後續必須要提供更多的保護與支持。
類似的案件在這幾年間不斷上演,然而,每當發生精神危機事件時,除了遺憾、憤怒,社會大眾更想知道的,是我們的政府和社會還能做些什麼,來避免這樣的悲劇一再重演?
此次屏東傷人案的行為人其實已有長期就醫的記錄,但是卻反覆地往返於「病房」與「家門」之間,在社區中沒有足夠的支持機構與網絡,能夠成為病人在社區中生活的支點。
這也再次凸顯了我們一再強調在社會安全網中的嚴重問題,除了醫院與返家之外,中間的轉銜機制、甚至是離院前的評估,都相當缺乏。
理想的社區服務,重視的是病人、照顧者與家庭的整體生活。藥物與住院能協助穩定疾病,離開醫院之後,則需要有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到宅深度服務、社區據點型服務、居住服務、家屬支持服務、同儕支持服務、危機支持服務、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等服務等來承接。這些服務在國內外,其實都有具成效的經驗,但是,仍極度缺乏中央政府在政策與經費上的支持。
目前所謂的中央所提出的強化社會安全網政策,事實上也只是一再地將壓力下放給第一線的社工人員,導致資源及人力上嚴重的分配不均,也凸顯了政府長年以來不夠重視心理衛生政策的問題。
去年,在我們所舉辦的《精神衛生法》的修法公聽會中,第一線醫療人員表達實務上所面臨的困境,是面對病人的醫療自主權、家屬的束手無策、以及民眾對社會安全的關注,精神醫療從業人員夾在其中,往往進退兩難。
甚至在協助強制住院治療的業務時,因涉及病人人身自由的拘束,後續陷入訴訟糾紛的處境。因此,無論是強制住院、強制社區治療或其他替代處遇的審酌與決定,我們認為都應由司法單位為第三方裁定,衡平「病人自主」、「醫療需求」、與「社會安全」的重大爭議。
還記得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先前在就職演說提及:「精神疾病、藥癮與家庭暴力等問題,不只是個人或家庭的事,更是政府的事。當家庭無法妥善照顧這些患者時,政府就有責任介入協助」。
然而現實是,目前積極介入的狀況恐怕仍遠遠不足,亦或是方向錯誤,長年缺乏完善的心理衛生機制,導致危機因應與處理機制仍然相當不足,精神疾病病人與家庭照顧者,需要的社區支持服務,更是付之闕如。
進入立法院後,針對精神衛生相關的議題,我們質詢了無數次,也積極地提出政策方向、召開多場公聽會及記者會,更在全國各地以及校園內進行倡議以及對話。終於在去年底,我們整合了各界的意見提出《精神衛生法》全案修法版本。
但,讓人不解的是,已經多年未修的《精神衛生法》,早已不那麼符合現今的社會情勢,行政院卻遲遲不肯提出相對應的版本,更別說在委員會有任何排審、修法的跡象。
修法只是補起社會安全網的其中一個環節,但如果連這個環節都不肯做,要如何讓民眾相信政府的決心?
取而代之,卻是在每當類似的事件發生時,只能看到行政官員出面表達遺憾、抱歉、會努力。
一次次的事件,往往是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漏洞之後造成的結果,我希望我們的政府除了遺憾之外,能給予社會大眾更實質的具體改進措施,才有可能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
復健病房費用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做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部分給付住院看護費用我不反對,不過,這 #錢從哪裡來?
一邊跟民眾說「減輕住院看護負擔」,一邊卻未提升護理照護給付(然後護理師工作不見得減少),一邊繼續用總額苛扣醫療處置與藥品點值給付,這樣嗎?‼️
病家因為「在醫院被顧得好好的」,更有 #急性病房佔床誘因,怎麼辦? 「趕人出院」或是「健保核刪」的平衡這種事,壞人讓臨床醫師來當,好人衛福部來做,安捏?
由醫院提供護理之外的住院輔助照顧,是好的,尤其此次疫情,大家也發現減少家屬等閒雜人等進出醫院陪病,是好事;但是,縮短急性病房住院日數,慢性病房需求 #銜接順利了嗎? 剛手術後暫時無法自行復健或照護,卻又不適合在急性病房的 #亞急性照護和轉介措施與機構在哪裡?有多少?尤其缺乏年輕人照顧長輩的偏鄉,建置了嗎? 夠普及嗎?實行了幾年的居家醫療又能否已能取代患者自行就醫的需求?
對家屬而言,健保給付讓人在醫院從醫療到護理到吃飯翻身擦澡都有人做,出了急性病房反而四顧無人不知如何取得協助,我請問,家屬會選擇什麼?
簡單來說,我也支持在醫院的全人照護,但是,
1. 健保支出與給付如何平衡甚至不壓擠?
2. 如何有更好的制度、服務與誘因讓患者與家屬更傾向會到社區、回到家、回到慢性照護機構,而不會因此更傾向急性病床?
👉 #健保會 有配套討論嗎?
👉 #健保署 有承諾維護現有給付點值嗎?
請回答。
復健病房費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幸福的人,沒有故事說】2021 許律個人線上講座
⠀⠀
⠀⠀
『幸福的人,沒有故事說。
也許是因為擁有這麼多的不幸,
所以我才能成為有故事的人吧。』
⠀⠀
.
.
我是許律,今年27歲,是一個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的人。
我沒有製造故事的興趣,但上天給了我很多機會遇見故事。
⠀⠀⠀⠀⠀⠀⠀⠀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那年我高二。
因為突然的全身癱軟,而被診斷罹患了一輩子都無法痊癒的「重症肌無力」
⠀⠀⠀⠀
⠀⠀⠀⠀⠀⠀
這十年來進出醫院的次數多到——幾年前我去醫院請2011年該年住院的病歷時,病歷室問我:「你今年住了12次院,你要請哪一次?」
⠀⠀⠀⠀
發病、倒下、開始住院、打針、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加護病房、血漿置換術、復健、出院、發病、倒下⋯⋯
像是一種永無止盡的輪迴,每年都在重複上演著。
⠀⠀⠀⠀
這樣的生活,直到2019及2020,開始有了翻騰的變化,我經歷瀕死被急救回來的時刻、也因著藥物副作用,經歷著身體功能上的各種喪失——使我視力逐漸喪失、單耳急性耳聾、髖關節缺血性壞死⋯
⠀⠀⠀⠀
也直到今年重新回過頭,我才發現那些並不僅僅是重蹈覆徹,只是我還沒能看見自己那些日子所堆疊的孤獨與重量,因為擁有了它們,所以我蛻變到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請一起來看看27歲的許律、與10年的重症肌無力,如何譜成現在浪漫的靈魂伴侶。
=========================
新冠肺炎,是世界每個國家正在面臨的,近幾年來最大的挑戰之一。
每一個發生都突然得令人難以接受,我們不斷承受、不斷失去,想抓住什麼,但那些「什麼」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逝。
在死亡之前,什麼東西都變得特別渺小。
生命的課題遠遠超出你我想像的範疇,生活的重量以不同的形式包裝,但這些卻也在一次次的面對死亡之下,顯現了生命最真實的樣貌。
.
⠀⠀⠀⠀
從過去一路背負的所有苦難,都在淬煉中成了生命中最特別的疤痕。努力繼續向前走著,才有機會碰到這一路上的種種相遇,
而這些相遇,讓我能不斷的補充能量,也更有面對死亡的勇氣。
來聽故事吧!
用故事來療癒彼此,給世界一點溫度。
🔽活動資訊🔽
🌟2021 許律個人線上講座🌟
【幸福的人,沒有故事說。】
⠀⠀⠀⠀
✔️ 活動日期:110/09/05 (日)
✔️ 講座平台:google meet
✔️活動時間:13:50進場 — 14 : 00開始 — 17 : 00結束
✔️報名費用:隨喜制 (請依照活動結束後「你能力所及的範圍」x「你所認為的收穫價值」給予講座小小的支持)
⠀⠀⠀⠀
去年年底的六場個人講座、邀請講座的報名費是介於250-350之間,但今年疫情影響,擔心大家沒工作沒收入,所以改為隨喜制,讓有困難的人能夠無壓力的依照自己能力參與,有能力的人還是能夠支持:)
⠀⠀⠀⠀
*許律雯個人講座所得,主要還是將用來支付許律永無止盡的醫藥費黑洞QQ
❗️❗️注意事項❗️❗️
因為線上講座還是有人數上限的問題,所以還是採報名的方式。
當天如果你是在家裡,用「同個裝置」多人一起看也是沒關係的哦!歡迎找家人一起來聽 :D
⠀⠀⠀⠀
報名成功後,會在活動的前一週及前一天都通知大家,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這個FB粉絲專頁與我聯繫 :)
⠀⠀⠀⠀
🌟🌟🌟報名連結在這裡🌟🌟🌟
https://forms.gle/2dpvBW1JBGMSD5i17
復健病房費用 在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 復健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 復健中心 ... 我們擁有專業的醫師來評估處理骨科相關疾病,也有完善的物理治療計畫提供給各位大眾. 更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