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後進先出資料結構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日曜日式散步者》
◼︎ 選片關鍵字: #歷史的人文與地景記憶
★第53屆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 #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讓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這本書: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
◼︎ 作者介紹 ◼︎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陳允元/主編
詩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台文、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研究主題為「殖民地前衛: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的生成」。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孔雀獸》。
出品| 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出版社| Editions du Flaneur 行人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14 、8 / 15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大稻埕走讀:從大稻埕出發的浪漫古蹟紀行 】
以繪畫記錄繪畫台灣古蹟地景,曾經多次探訪大稻埕的古蹟,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古蹟插畫圖片,此次跟隨麥克筆先生年輕的步伐,從大稻埕開始,重新思量台北城內迷人且動人的老屋顏吧!
📣 海岸線三部曲《乾兒子》《等歸人》《第一鮪》——孫介珩
「孫介珩導演的海岸線三部曲,皆關乎於海洋。」
大稻埕碼頭是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透過港口,能夠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孫介珩 導演以電影刻劃出國際社會與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天然資源稀缺、國際移工條件低落等困境,這是國際間結構性的問題,值得對國際議題有興趣的人深度了解。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陳允元 #黃亞歷
後進先出資料結構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共同關注與記憶太魯閣號事件
先說說感想
花蓮地檢的起訴書,只能呈現近因,無法全面梳理與解決台鐵長年結構性問題。只見近期大家的焦點又轉移到善款的運用,但真正該投入且長期關注的,應該是如何協助讓台鐵從小處改善,徹底提升品質與安全,讓旅客能夠真正有感,洗刷或扭轉對台鐵的印象。
—————
太魯閣號事件發生後隔幾天,#報導者 宣稱獨家取得台鐵內部照片,2016年10月,有一顆巨石掉落在和仁隧道與清水隧道、東西正線之間的空地(隧道口外),一名北上的普悠瑪號司機經過後緊急通報。從2016年事發後至2020年4月1日,台鐵為了避免再有落石掉落衍生意外,處置的方式是要求工務段 #派人瞭望、以人工方式進行監控有沒有落石或外物進入軌道,夜間則是改由監視系統監看。
2019年3月,台鐵以「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的經費招標,斥資1.27億元興建西正線的明隧道工程。此計畫是2015~2020年的招標案,台鐵直到計畫結束前不久才順利發包。明隧道工程進行後,台鐵員工說隧道內長期亂堆雜物,「即使慢速通過都很擔心會不小心擦撞到,這個工地施工紀律非常差,連最基本該淨空軌道周邊的觀念都沒有。」
👉新聞連結
https://reurl.cc/mqbWl7
軌道上突然冒出的工程車,是這次令太魯閣號出軌的主因,肇事的李義祥為了怕工程延遲被罰款,在台鐵要求停工的清明連假仍找人來施工,操作不當下導致車輛掉落。而在今年1月間便曾出事的便道,並未讓施工、監造與台鐵人員心生警覺,輕忽、姑息、拚運氣的結果則是近因。
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104至111年)是行政院在2014年10月14日核定的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台鐵先匡列220億2260萬元總預算(截至目前來到275億元),再逐項分年編列去執行。主計處曾點出,這幾年來,這個計畫因招標作業延宕,流標狀況頻仍,致執行率太差,還曾遭立法院凍結預算。
太魯閣號發生事故的上方正在施作的邊坡安全維護工程,正是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的執行項目之一。我把這個計畫的相關標案整理成表格,從這些資料中,確實看見計畫因招標作業延宕,完工期程一直拖延的情況。
火車出軌的位置大致是在崇德=和仁間東線(k51+250)、清水隧道北口。現場看到施工告示牌上,工程名稱是 #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北迴線 K51+170~500 山側邊坡安全防護設施工程)、施工廠商是 #東新營造,由#聯合大地工程顧問 負責監工。施工時間是2019年4月26日至2021年1月20日。經費是1億2987萬元。
🤔邊坡工程從設計到完工竟需花上四年以上時間
台鐵在2016年7、8月間先後進行 #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邊坡全生命周期維護管理(委託專案管理技術服務)和 #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邊坡全生命周期維護管理(委託設計及監造技術服務),中棪工程顧問公司和聯合大地工程顧問公司同時參與兩個標案,最後中棪拿到委託專案管理技術服務,聯合大地取得委託設計及監造技術服務標案。
直到2018年2月26日,台鐵材料處才公告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北迴線西正線K51+300~500山側邊坡安全防護設施工程)招標案,預算金額9658萬9101元。案子流標了兩次,最後還與其他計畫併案執行,不再按照原案繼續公告招標。
2019年1月31日,台鐵材料處公告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北迴線 K51+170~500 山側邊坡安全防護設施工程)招標案,預算金額1億2987萬9348元。期間流標一次,3月11日開標後當日立即決標,預定在2020年5月24日完工。
兩案的最大差異是,#標的分類 從其他土木工程,改為橋樑, 高架快速道路, 隧道及地鐵,應該就是明隧道工程,併案後預算總金額增加了三千多萬元。由東新營造得標。這個案子採最低標方式決標,但從決標金額來看,約莫是預算金額的96%,且只有一家投標,看不出有 #低價搶標 的跡象。
📌疑點一
上億元的工程,為何只有一家來投標?照理,有甲等綜合營造業資格的廠商比比皆是,負責設計與監造的聯合大地開的規格,難道是高難度,嚇跑一堆廠商?檢方的起訴書中,李義祥給付工程總價4%價金予東新公司。500萬元算是不小的金額,一般工程案件的利潤落在5%,李義祥借牌就給出了4%,自己從中賺了多少?預算金額和底價金額是不是一開始高估了?才讓廠商 #有多餘的利潤可均分。
📌疑點二
隧道口的落石是在2016年10月發生的,距離台鐵明隧道工程的招標作業完成大概過了兩年半,這段時間幸而未再發生落石,但工程從設計到招標,各種的延宕,雖是監造和管理單位應負起最大責任,但台鐵列車每天行經該路段,肩負旅客的安全,員工看到工地的各種亂象,難道一直冷眼旁觀,不曾有人上報或警示嗎?施工現場的四周沒有圍籬防護,難道一直都是 #正常的現象嗎?這樣的施工設計圖,招標機關從未置喙,處之泰然嗎?
👉起訴書新聞連結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416/1961767.htm
#太魯閣號
#通車
#台鐵
#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