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玩很火紅的Clubhouse ,剛好談到上週我們聊的「如何約炮不暈船」的主題,覺得大家聊的內容都很有意思,每個人分享不同的故事,而這些看似不同的故事裡,似乎都有同樣的靈魂。由於這是一個討論之後就會不見的群組,連錄音也沒有,所以我稍微摘要一下當時我們討論的內容:
●小鹿亂撞:有一種新的名詞叫做「鹿」,意思是說跟對方還沒有發生性行為,就愛上對方。有點類似單戀的意思,或者可以說是太快墜入愛河(falling)。
●關於「暈船」的定義:這個詞據說是這樣來的,「上床」跟「上船」發音有點像,所以後來衍伸做愛=上床=上船,在床上「暈」的人,也就是愛上自己炮友但是炮友對自己沒感覺的人,就稱之為暈船。
●怎麼樣的人容易暈?話題當中大家有討論到性愛分離,以及男生是不是比女生比較不容易暈船等等,我目前是沒有看到比較穩定的性別差異的研究,但是大家討論之後對於「什麼樣的人容易暈船」大概也有形成一些共識。
關於上面的最後一點,我想要再多談一點。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暈船呢?我把我上個星期寫的文章在clubhouse跟大家分享之後,大家也在會談當中提供了自己的看法。會談當中大概有20多個人加入討論,最多高達三百多個人聆聽,根據討論的內容我稍微摘要了一下,我發現大家有幾個共同的想法:
●如果你在內心空虛、心靈匱乏的時候遇到對方,那麼可能很容易陷入情網。
●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甚至不曉得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在所謂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或者是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很低落的情況下,就容易陷進去。
●有些人是要有感情或者是感覺才能夠跟對方打炮,但如果是「感情炮」的話,也就踩在危險的邊緣。所以,如果你在約會軟體上面寫「有感覺的就可以」的話,那麼某種程度上面你也讓自己在「容易暈船」的高風險區。
我覺得約砲某種程度上跟感情一樣,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你大概很難預測再來會往哪裡發展。我們都期待關係穩定,但也期待一些新奇的變化,如果一段感情過於平淡,很快你就會失去興趣;但如果你和對方的關係變幻莫測,你又會覺得焦躁不安。所以我們只能夠在每一次每一次付出真心跟等待回應的同時,給予彼此信任,但同時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畢竟,疼痛是愛情的本質之一:因為傷痛而不去愛,那麼最後什麼也不會留下來。
對這個主題的研究有興趣的朋友,詳細請參考之後我們會上線的podcast(到時候再分享給大家)。
後設認知 自我覺察 在 麥特教練 x 訓練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平凡愉快的臥舉日】- 後設認知,客觀看待自己行動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自己,就能判斷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思考、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
#平凡愉快的臥舉日:
110kg 4.5 x 1
110kg 3 x 3
⠀⠀⠀⠀⠀⠀⠀⠀⠀⠀⠀⠀⠀⠀⠀⠀⠀⠀⠀⠀⠀⠀⠀⠀
我在想認真練的人可能都常常想破PR或希望贏過其他人吧,對我來說,訓練這件事,有點像是跟自己內心恐懼的比賽。
⠀⠀⠀⠀⠀⠀⠀⠀⠀⠀⠀⠀⠀⠀⠀⠀⠀⠀⠀⠀⠀⠀⠀⠀
以前常聽到一句話:要戰勝的永遠是自己,曾經,還不太懂這句話的含意,比賽不就是優勝劣敗、存王敗寇嗎?如果能贏,那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
後來才漸漸地了解,那些輸贏,其實就是與自己內心世界的搏鬥與掙扎,人經常為了取得某個成就、又或為得到他人的認可、又或想得到某些標籤,放入自己的口袋,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
力量、技術以及身體能力需要持續地堆疊跟累積,心理層面的力量其實也是如此。⠀⠀⠀⠀⠀⠀⠀⠀⠀⠀⠀⠀⠀⠀⠀⠀⠀⠀⠀⠀⠀⠀⠀⠀
人為什麼總是容易產生嫉妒或者羨慕他人的情緒呢?
心理學認為「相似性」與「獲得可能性」越高,嫉妒越容易產生。
⠀⠀⠀⠀⠀⠀⠀⠀⠀⠀⠀⠀⠀⠀⠀⠀⠀⠀⠀⠀⠀⠀⠀⠀
「#相似性」表示性別.職業.興趣或嗜好等方面有多少共通性的指標。當立場與自己相近的人,所獲得的事物優於自己時,便容易讓人感覺不甘心。
⠀⠀⠀⠀⠀⠀⠀⠀⠀⠀⠀⠀⠀⠀⠀⠀⠀⠀⠀⠀⠀⠀⠀⠀
「#獲得可能性」是指自己獲得對方所擁有事物的可能性。
原本以為對方實力跟自己差不多,但他卻得到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或是達成自己無法達到的水準,這時就容易嫉妒感。
⠀⠀⠀⠀⠀⠀⠀⠀⠀⠀⠀⠀⠀⠀⠀⠀⠀⠀⠀⠀⠀⠀⠀⠀
「#後設認知」,是一種客觀看待自己行動的能力,從另一個我的角度觀察自己,就能判斷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思考,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周圍的人怎麼想,以及自己的行動帶給他人什麼樣的影響。利用這個方式來省視自己的心情,如此一來就能自我控制、自我覺察自己應採取的行動。
⠀⠀⠀⠀⠀⠀⠀⠀⠀⠀⠀⠀⠀⠀⠀⠀⠀⠀⠀⠀⠀⠀⠀⠀
Ref. 《理智斷線》
感謝福星隊友,幫忙出槓保護
Jason肌力體能 x 不只是訓練
⠀⠀⠀⠀⠀⠀⠀⠀⠀⠀⠀⠀⠀⠀⠀⠀⠀⠀⠀⠀⠀⠀⠀⠀
❇️如果你喜歡這次的內容❇️
➡️可以追蹤我 @m_ssc
➡️按愛心給我鼓勵
➡️或者分享給朋友
.
.
#就是刷存在感
#平凡愉快的臥舉日
#心理學 #嫉妒 #相似性 #獲得可能性 #後設認知 #理智斷線 #自我控制 #內心 #恐懼
後設認知 自我覺察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
很多人都懂得孔子「殺雞焉用牛刀」隱喻的道理,但最後還是經常選擇用牛刀,知道為什麼嗎?如何用牛刀是方法,為何選擇用牛刀則是方法論,套用在產業決策分析上就是「產業方法論」。所以那些用牛刀的人並不傻,而是方法論的視野讓他們看到其它可能性。而我們無法單從方法的層次去評斷某些決策上的突兀,唯有追溯深層的方法論,才會有同樣可以理解的視野。
方法論有中心思想在上一層指導著方法選用的策略。也因此能進到方法論得層次去分析找到見解,才能洞見每個決策背後的真正邏輯。這樣你會意識到,如果只是一昧的臨摹刀功,可能只是看到眼前的方法適合你,但忽略了背後的方法論長期可能會讓你水土不服。
#方法與方法論
廣泛涉略方法,能感受量所帶來效率最佳化的提升 ; 深究方法論,則能感動質所帶來效能有效性的提升。博觀厚積,然後可以意識到哪一種方法最適切 。約取薄發,在方法的執行操作上就更能收放自如,因為你深刻理解每個方法背後所對應的方法論,就更知道為何而戰、師必有名。
我們知道的方法論,學理上是研究「方法」本身的一種學問,也是一套可以評估採用何種方法的實務論述。這種退一步思考、深一層追問自己決策邏輯的道理,有點像後設認知(meta-)談的一種自我意識。認知的認知、知識的知識:這種自我覺察的經驗,知道自己是如何習得正確經驗的過程。不是說背後靈,但可以說是觀自在的靈魂,你能夠認識自己,你就自在了... 嗯~再講下去,理學就變哲學,哲學就變玄學了。
討論 方法 就好,為何還要懂 #方法論?
理解 認知 就好,為何還要理解 #後設認知?
知道 真相 就好,為何還要創一個 #後真相?
為何疫情事件分析還需要「Post Covid-19」分析。
我覺得這之間有一個共通性,螳螂捕蟬、麻雀在後。自己扮演著螳螂但同時也是麻雀,一種深思自我督導的多層角色。或許過度延伸一下,也可以說是機器學習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狀態。
「後」是事件的反思、挖掘自我意識是否改變,不是指事件之後。真相與後真相,就像同一個事實事件產生不同觀點的意識流。就像2016年度代表詞「後真相 (post-truth)」提到的,當真相逐漸被操控導致模糊混淆,真相與事實的重要性就會降低,每個人自我意識開始轉念,何謂真相已變成次要甚至不在重要。後真相的思考轉向每個人的意識和信仰,自己相信什麼而產生了自己理解的事實,所謂的合理不在是非,而是合誰的理,甚至只是倫理,那種我相信你是因為我對你的尊重。
同樣的,就像科技大老比爾蓋茲、賈伯斯早期 後電腦 (Post-PC) 對電腦存在本質的反思,得出部分取代電腦功能角色的 Smart Phone、iPod、iPad 等等遠比個人電腦更普及滲透你我日常的行動產品類別的存在,甚至有些國家地區對電腦的第一個認知,就是智慧型手機。
#形上學 (Metaphysics) 也叫後設物理學
以上筆記 如果產業方法論是一門課 ...
#後記:
有人說,方法是中階管理學、方法論則是高階治理學的範疇。但我覺得這樣分意義不大,尤其是在一個充分賦權文化的企業裡,方法論其實應該是一種顯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