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森信男專欄 #西裝與非裔
先前紅遍網路的 #迦納棺材舞隊,為何各個舞者都西裝筆挺?從法國影像民族誌導演讓.胡許(Jean Rouch)於1955年的重要作品《#癲狂仙師》以及塞內加爾導演烏斯曼.塞姆班(Ousmane Sembène),1975年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薩拉》(Xala)兩部影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西裝在討論西非的獨立性時,扮演了某種殖民結構及政治權力的象徵物,甚至被賦予了負面的意涵。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影像民族誌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紀錄片帶我們認識各式各樣的主題故事,在人類學領域,影像民族誌意指用影像來為研究對象民族留下影像紀錄,並藉此探討重要的文化課題。
這篇來自【噓!星聞】上的文章介紹了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的故事內容,帶我們看到排灣族大後部落的大頭目繼承人廖莉華如何面對各種困難,成為部落的領導人。也讓我們看到當代原住民領導人所要面對的各種難題,不管是自己人生的,還是部落的。
------------------------
《阿查依蘭的呼喚》,是描述排灣族大後部落的大頭目繼承人廖莉華(族名日日滿),在父親的期許栽培下,從護專畢業,成家立業。但父親意外病逝,來不及教育她排灣族的文化,讓她陷入一連串人生的風暴。
經歷父親猝逝與丈夫離異的雙重打擊,年輕的她曾經逃避頭目的身分,也曾經逃離部落,因為她想跟一般人一樣,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後她還是明白了,這個小小的願望,這一生是無法實現了。因為祖靈的召喚不斷,她終於還是回到部落,承挑重擔。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0/4656787?fbclid=IwAR1fFJM8HL5AMnCsTpgKzx_lL-jUqmQmg-wVvTHdhGZ7huz4NfqjFIsXEjA
影像民族誌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視覺人類學、影像民族誌有興趣嗎?台灣目前沒有專門提供視覺人類學的學程,但在大學與研究所,有不少學習機會。傅可恩(Kerim Friedman)老師分享了包括他在內,共六位人類學家在台灣各大校園所開設的視覺人類學課程。
另外「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正在全國各地巡演,免費入場,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喔~ (https://www.facebook.com/tieff.fans/)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58
影像民族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影像民族誌 在 「百年公會堂人物影像民族誌」為藝術工作者留下印記-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新竹公會堂記憶紋理互動體驗館暨藝海揚芬~百年公會堂人物 影像民族誌 》,落實文化部「三感一力」政策, ... ... <看更多>
影像民族誌 在 影像民族誌有興趣嗎?台灣目前沒有專門提供視覺人類學的學程 的推薦與評價
對視覺人類學、影像民族誌有興趣嗎?台灣目前沒有專門提供視覺人類學的學程,但在大學與研究所,有不少學習機會。傅可恩(Kerim Friedman)老師分享了包括他在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