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統整桃園市與衛福部資訊】
資料來源:鄭文燦市長臉書/衛生福利部臉書
今日公佈之桃園確診者足跡分布於桃園、蘆竹、龜山、中壢、平鎮、八德,詳細資訊請見圖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2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3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天桃園新增4例本土確診個案,因為前一個接觸者確診,連帶傳染給家人,也傳染給同事,居家隔離人數411人。
昨天公布在同公司、同部門上班的案15610、案15596,昨天緊急擴大採檢2公司744位員工,檢驗結果2人確診。分別是案15621與案15623,2人因業務或同部門關係,接觸而確診,再匡15位親友隔離採檢。
另外,新增的案15622以及15640都與15543有關係,這兩人發病前都曾接觸,在7/7至7/15,9天內連續住了5家旅館的案15543,針對2人活動範圍,共匡列17位親友。
這一段時間,特殊交友圈群聚案,需要有很多的對策,其中一部分就是 #加強旅宿業的防疫稽查:
首先,業者須通報違反防疫規定房客(疑似吸毒、開派對等),第二,若是旅館業者未盡通報義務,最高可罰15萬元罰鍰。第三,若民眾檢舉旅館內有相關違規群聚,最高可獲2萬2,500元獎金,最後,我們也會加強旅館臨檢。
從上週開始,桃園動用214位員警,查緝138間汽車旅館,從公共衛生防疫來講,防疫期間還是避免不必要、過度親密的社交行為,尤其有一些社交行為還涉及違法,我們會嚴加取締。
為了阻斷特殊交友圈群聚案,這10天內我們擴大匡列、採檢4個職場,共採檢1345人,匡列居家隔離131人、自主健康管理142人。其中桃園機關、中壢工廠、蘆竹車站採檢結果皆為陰性。而桃園某公司在這次的篩檢中,則驗出2位確診者(今日公告的15621與15623),目前已收治且再次擴大匡列。
任何一個傳播鏈,都有可能在家庭、職場、交友圈這三個方面,形成二度傳播,我們必須從源頭,特殊交友圈裡來圍堵、截斷。所以這段時間除了精準疫調,把確診者足跡找出來外,擴大匡列、擴大採檢、加強稽查,都是我們會徹底執行的重要政策。
病毒傳播很快,市府會給確診者最好的照顧,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找回健康,一起合作、清楚交代足跡,相信就能迅速阻斷傳播鏈,若是拒絕調查,甚至故意隱瞞足跡不說,我們也會依法重罰6萬至30萬。由於特殊交友圈群聚案,部分個案是從網路交友軟體延伸,疫調人員與警察單位會持續追蹤,務必把每一個個案找出來。
✏今日新增之23例本土病例(其中11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9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7月10日至7月22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3例為最多,其次為臺北市及桃園市各4例、宜蘭縣及高雄市各1例;其中18例為已知感染源,餘5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今日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7734為8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者接觸史;5月26日因出現發燒、咳嗽及喉嚨痛症狀前往就醫採檢,同日返家後死亡,並於5月29日確診。案14617為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者接觸史;個案於6月2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及全身無力症狀,同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26日確診,7月20日死亡。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1日累計公布 14,280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5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5%。
✏今日新增1例境外移入(案15641),為克羅埃西亞籍未滿10歲男童,6月28日與家人自瑞士返臺探親,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7月10日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為陰性,但因同行家人確診(案15370),故由衛生單位安排至其他住所進行居家隔離,7月22日居家隔離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9);個案在臺期間並無症狀,已匡列接觸者2人,均列居家隔離。
✏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535例確診,分別為1,254例境外移入,14,22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6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7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91例、臺北市294例、基隆市27例、桃園市24例、彰化縣14例、新竹縣10例、臺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臺東縣、雲林縣、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全民防疫
#COVID19
#防疫好隊友
#防疫大作戰
#立法委員黃世杰
彰化汽車檢驗廠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本土確診加校正共472例、21例死亡;日本贈124萬劑AZ疫苗下午抵台;苗栗電子廠群聚擴大、成立前進指揮所】
台灣今(4)日新增339例本土案例,校正回歸133例,合計472例,另有2例境外移入個案,並新增2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坦言,昨日原本擔憂新高點的出現,以確診與校正回歸後的數字分析,跟前一波高點落差不大;若從發病日來看,整體疫情趨勢算是往下走,至於是否考慮延長全國三級警戒的期限,陳時中則表示:「還沒有想到要降級,也沒想到要升級。」
另外,苗栗縣電子廠群聚感染案今日再新增32名確診案例,累計確診達77人,指揮中心已指派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與4位防疫醫師前往苗栗成立前進指揮所,協助快速採檢、集中檢疫、醫療後送等事項,並將強化桃竹苗有接觸之移工的防疫及管理措施,避免病毒蔓延進入社區。
日本贈送124萬劑AZ疫苗於今日下午抵台,指揮中心表示疫苗已進入封緘檢驗階段,會儘速完成相關作業並供國人施打,以第一至第三類人員及高風險地區為最優先,未來會陸續開放必需維生產業及國防人員施打,同時也感謝日本政府在台灣疫情最危急的時刻出手相助。
■新增確診與校正回歸472例,21例死亡個案
今日新增之339例本土個案,為170例男性、16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10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日至6月3日。另外,校正回歸的133例個案,為57例男性、7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日。死亡的21例個案中,男性14位、女性7位,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
新增確診個案與校正回歸共472例中,以新北市227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52例、苗栗縣51例、桃園市11例、台中市及基隆市各7例、彰化縣6例、新竹市及南投縣各2例,花蓮縣、宜蘭縣、新竹縣、屏東縣、高雄市、嘉義縣及雲林縣各1例。雙北以外縣市共93例中,1例有萬華活動史,76例為已知感染源,14例關聯不明、2例疫調中。(見最新疫情概況圖)
陳時中表示,雖然雙北地區有最多確診個案,但苗栗新增確診數值得注意,主要是電子廠的群聚事件所致。另外採檢和報告塞車的狀況已逐步解決,過去最高峰累積5萬多件,「現在歸零,這是比較好的情況,讓接下來的速度能夠加快,讓隱藏期變短,」不過他也提醒,這兩日新增病例數較多,國人要維持高度警覺,疫情仍處緊急狀態。
■苗栗電子廠群聚:成立前進指揮所,擴大篩檢並加強移工宿舍管理
根據苗栗縣府指出,截至今日上午11點為止,該電子廠確診新增32例,包含移工29例、本國3例,另有19例仍在調查中,預計全廠篩檢7,300人,目前已篩檢2,247人。確診個案已收治隔離中,其中移工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先送往公司宿舍一人一室隔離中。
為避免疫情擴散造成另一波的社區感染,指揮中心今日上午已指派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擔任指揮官,率4位疾管署防疫醫師進駐該電子廠成立前進指揮所,以便統籌相關資源,與規劃篩檢地點、動線安排、檢疫隔離和後續送醫給予協助。陳時中也強調,應保留當地醫療機構的量能,也會調度中央的集中檢疫所來使用。
指揮中心已訂出應對措施,電子廠與宿舍須增設篩檢站,並落實檢體分流,確保檢驗結果即時通報上傳,快篩陽性者優先送至集中檢疫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此外,仲介公司應儘速盤點移工名單,移工宿舍相關人員從今天起之三日休假禁止外出,內部降載並將移工與本國勞工分流,相關宿舍管理和翻譯作業已請勞動部和內政部協助,未來桃竹苗整體區域和全國的移工防疫也要儘速啟動。
■日本贈124萬劑AZ疫苗下午抵台,目標讓第一至第三類人員完全接種
日本政府提供124萬劑AZ疫苗,於今日上午11點裝貨完畢起飛,下午2點40分抵達桃園國際機場,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後,將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檢驗和封緘作業,指揮中心已責成食藥署儘速辦理,儘早提供國民施打。陳時中表示,相關技術資料已在前兩天送達並完成檢查,但還須經過品質及安全性檢驗,本批疫苗的有效期限可到10月14日,時程規劃上較充裕,但仍會儘速施打。
陳時中也提到這是目前獲得數量最大的一批疫苗,非常感謝日本政府伸出援手,直接提供給台灣,若經過COVAX平台分配,時間和程序上相對耗時,「基於兩國的情誼,長久以來人民打下深厚的友情基礎,日本展現有情有義的一面,我們非常感謝。」
至於這批疫苗的接種順序,陳時中表示,「一、二、三類高風險人員一定要打全,」其次是長照機構中的住民和75歲以上民眾,會儘速往下開放,另外必須維持運作的產業或國防需求,已請國防部和經濟部提出相關計畫,未來也會針對高風險的地區增加疫苗配發的比例。
■重症率達17.5%,建立重症北病南送機制、加強查核輔導專責病房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從4月20日開始統計,確診個案8,894例中,有1,560人屬於WHO分類中的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佔17.5%;而年長者重症率較高,60歲以上的3,330位個案中,有1,087例為重症,佔32.6%。
面對高重症率,且雙北醫療量能緊繃的情況下,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北病南送」基於安全顧慮,即將變成重症的患者會提早轉送;至於已有使用呼吸器的病患,若北部沒有合適的加護病房可收治,會調配桃園、新竹、台中等地的加護病房資源,並使用加強型的救護車,在安全的前提下運送。
至於專責病房開設,羅一鈞說明,指揮中心要求全國的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都應將急性病床的十分之一清出為專責病床,沒有針對特定醫院,病房也不限制一人一室,在集中照顧原則下,亦可考量實際需求多人一室。因COVID-19以飛沫傳染為主,通風良好可減少傳播機會,目前專責病房希望透過物理性的做法創造「微負壓」環境,以保護醫事人員的健康安全。
羅一鈞表示,從SARS以來醫院都累積了相關經驗,也有SOP,但「專責ICU是重中之重,有請醫策會的工務、工程跟照護專業的專家去了解,確保開設的病房符合條件,」若醫院在設置時遇到困難,也會有相關人員做查核和輔導。
■陳時中:各方採購疫苗重點在「原廠供貨證明」,仍拚10月底群體免疫
針對各民間團體、企業及個人採購疫苗的規定,陳時中表示,目前疫苗進口到台灣還是根據《藥事法》第48條之2,以「因應緊急公共衛生情事之需要」為由,申請專案核准,也就是所謂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所有疫苗都還沒有正式的藥證許可。
指揮中心審核的關鍵在於採購者是否確實能獲得疫苗供貨,陳時中說明,應提出原廠會如期供貨的確認文件,指揮中心也會向原廠確認,「如果大家都非常熱心,卻沒辦法有真正的貨品,反而造成空轉,」根據過去官方簽約採購的經驗,各大疫苗廠都只願意與中央政府往來,市面上幾乎沒有現貨,因此指揮中心必須知道疫苗來源是否正確,並非刻意為難,但如果是中國製造的疫苗,根據法規目前確實是無法進口。
另外,陳時中表示國產疫苗按照原訂計畫執行,還是需要由專家會議來認可安全性和有效性。隨著疫苗供應量增加,會盡量提高施打效率,一樣把目標訂在10月底,期待能達成群體免疫。
■AZ疫苗施打出現不良反應,將由健保先支付醫療費
林口長庚醫院證實,一名30多歲男性在他院施打AZ疫苗後引起血栓反應,於5月22日至該院就醫,經醫療團隊搶救後,27日已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並於6月1日出院,持續追蹤觀察。而該名患者除健保給付項目外,另自費70萬元施打免疫球蛋白。
考量患者家庭經濟狀況,院方亦協助當事人申請預防接種藥害救濟補助,桃園市衛生局在接獲申請後也呈送相關文件給衛福部審查。對此,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回應,疫苗的傷害只要提出申請,政府會來受理,但需要時間,已請健保署先支付費用,未來再向藥害賠償處理單位溝通,算是「代位求償」。他也強調,「希望這段時間大家都能夠安心養病,不要因為經濟造成就醫的障礙。」
不過,陳時中提到的「代位求償」說法不精確。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解釋,健保代位求償是依《健保法》第95條依據,目前只有汽車交通事故有汽車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代位外,就是公共安全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公害或食品中毒事件中已經有投保責任保險,才由健保署事後向事故單位求償醫療費用,除此之外都沒有代位求償的法定條件。
因為,健保基本上對被保險人的給付是不論「傷病原因」的,無論是因互毆受傷、做醫學美容有醫療事故、因為醫療用藥引發藥害,或因接種疫苗而有副作用就醫,「不管任何原因去看病,只要是健保給付的項目、都是會給付」。至於,使用藥物或接種疫苗(無論公費或自費接種)的不良反應,民眾則可根據救濟法申請「藥害救濟」或「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這也與健保給付或不給付或是代位求償沒有關係、也沒有衝突。
滕西華指出,但如果這名患者治療的免疫球蛋白屬自費項目,政府若體恤民眾自費需要經濟援助,應是由其他愛心管道協助。病人若要獲得救濟,則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企業自行篩檢須醫事人員協助、社區篩檢避免動用醫療院所人力
對於民間企業希望自行快篩,陳時中回應現在並未禁止,也沒有強制報備,但篩檢應由醫事人員協助,因篩檢後仍要完成通報流程,希望可以參考醫療外展服務的作業方式,利用健保或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以加快速度,才不會延遲後續處理。民間企業若有疑問,會請地方政府的衛生局和中央的防疫醫師給予指導。
有關篩檢量能,今日上午指揮中心也與22縣市召開防疫會議,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擴充社區篩檢站的同時也應注意以基層醫事人力為主,避免運用到醫療院所人力,才不會影響到醫療量能。而為加快疫調速度,建議各地政府儘速建立共同調查中心,強化公衛人力運用,迅速掌握確診者相關足跡與接觸對象,匡列出可能遭傳染者以圍堵疫情。
目前全國在6月14日前仍處於三級警戒狀態,指揮中心已請各縣市政府加強管理,近日各大賣場和傳統市場的人流依舊偏高,提醒民眾應減少採購次數。端午連假將至,陳宗彥提醒民眾非必要不要返鄉,以視訊問候家人,指揮中心已請高鐵、台鐵、公路運輸,將每一班次運輸量能降低到2成以下,減少跨區移動帶來傳染風險。
(文/陳德倫、陳潔;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黃適敏;攝影/鄭宇辰、余志偉、葉臻、管瑞平)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吐口水就可以驗COVID-19,準確性還不輸鼻咽採檢?】https://bit.ly/3vQd8LL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https://bit.ly/3czTegL
【【不斷更新】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https://bit.ly/3w3jffK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快篩 #群聚感染 #疫苗 #AZ疫苗 #緊急授權 #EUA
彰化汽車檢驗廠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衛生局、環保局業務報告】
本日(5月10日)是衛生局與環保局的業務報告,我特別針對衛生局的 #防疫措施(活動舉辦把關與疫苗接種)、 #進口豬肉及加工品檢測和把關 等大家關心的議題來討論。在環保局的業務報告則是討論 #廣告物管理、 #溫室氣體管制方案與低碳永續家園,以及我的非常關心 #國家新城 後山等產業道路 #偷倒垃圾的問題與 #獵鷹計畫執行,並附議 #電動共享機車的議題,希望環保局能與交通處以低碳運輸的規劃來評估。
衛生局業務報告
🖥 衛生局業務報告D-live: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10DR_0.mp4
💉防疫措施:活動舉辦把關、疫苗接種情形
近期國際疫情趨勢緊張,再加上本土案例也有增加,同時,又碰上媽祖生與母親節,有些廟宇直接取消媽祖繞境、有些仍持續舉辦;而母親節活動也有在里民活動中心吃蛋糕等室內外群聚活動(有的有維持社交距離、有的因為人潮太多沒有),發現不少民眾可能由於天氣變熱,參與活動時並未全程配戴口罩,雖然最近幾案本土確診案例的足跡並沒有來到基隆,但都是在鄰近且很多基隆人每天會經過的新北、台北市繁忙地區,因此我特別請教是否會因為近來的疫情發展加強防疫措施,或是和民政單位配合加強活動舉辦方以「Covid-19因應指引:公眾集會」評估活動舉辦必要性與舉辦後的相關措施。
在疫苗施打上,今天(5月10日)開始開放第七(軍人)、第八類(65歲以上長者)公費對象進行疫苗接種,除了衛生局報告中提到的醫事人員疫苗接種狀況外,我請教衛生局其他類屬的公費對象接種狀況及宣導情形如何。
👨💼衛生局長回覆:
中央已經頒布大眾集會指引,包括必要性審查(有沒有必要舉辦),以及要舉辦必須要有條件(社交距離、口罩、流量管制、量體溫、萬一有狀況的後送等等)中央早期公布有分四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有社區的案例出現,第二階段比較嚴重,其標準是有未明的感染源,此時集會室外500人、室內100人以上不准舉辦。
目前比較接近上述的第一階段,因感染源都能追蹤到,並未達到第二階段的狀況,活動劇版是根據大型集會指引,衛生局已經精簡成一張表,讓活動舉辦方利用這張表查核,若有集會問題,可以跟疾管科聯絡。
針對疫苗的部分,目前施打1708人,醫事人員476人。施打率不高,雖然媒體報導很多,但是AZ疫苗在聯合國觀點,是極低機率(百萬分之1.5)會造成50歲以下女性血栓,但這個機率遠小於不施打的風險,由於國際疫情嚴峻,施打疫苗很重要。今天開始目前會努力以流感疫苗推動、有經驗的院所,極力尋找適合的合約院所來增加施打率。
🐖進口豬肉及加工品檢測把關
去年政府去年11月提出五大步驟宣示把關,除了進口前查廠、邊境查驗、新增貨號並將第一層流向通知在地衛生局外,在豬肉生產鏈末端的消費者選擇相關的就是衛生局如何確保各通路末端「清楚標示」,以及如何「嚴格稽查」是否「標示確實」。
目前豬肉原料(生豬肉)的使用上會要求下游攤商依規範「清楚標示」,並檢具與上游廠商的進貨單、交易憑證、輸入產品的進口報單或其他足以證明產品原產地資訊資料,然而還是有魚目混珠的疑慮。
例如,上下游報導(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4332/ )中提到,某小吃店老闆出示一張屠宰證明,可以證實店內的小腸、豬肚購自台灣肉品市場。然而單據上並未註明購買重量,店家多久可以消化掉一次購買量,也無從得知,或是若餐廳使用多種豬肉原料,絞肉購買證明是證明店家自製的紅燒獅子頭來自台灣,卻無法順便讓進口豬肉製造的香腸加工品被認知為台灣原料。這些例子要問的是用部分原料取得台灣豬的證明卻沒有標示清楚其他產地,該怎麼確定標示確實、同時給消費者讓具有「知情權」下做出選擇?
而在豬肉加工品上,因為有調味與過多干擾因子,業提到快篩試劑無法檢測萊劑含量,可能會造成偽陰和偽陽的狀況,僅能檢測生豬肉(快篩試劑業者也特別提到)。我特別提到,我知道在進口、查驗後,第一層流向會通知在地衛生局,但我特別以加工製成為例、提出假設:某批進口豬肉在通關,先到彰化等工廠加工成肉鬆或早餐肉送到基隆早餐店來,那基隆衛生局會被通知嗎?最後,像這樣的標示與後端查驗要如何確認與進行?衛生單位要怎麼稽查呢?
👨💼衛生局長回覆:關於萊豬的管制,若有美豬進口的話中央都會知道,並分配到各個地方縣市衛生局。四月份基隆衛生局有接到有兩家,已經查核快篩完畢,基本上豬肉都是透過這個系統管理。關於「加工原料是否能夠使用快篩」其實是有疑問的,能否檢驗的關鍵在於準確度如何,必要時可以檢驗,陽姓代表存在、陰性卻不代表不存在,若加工過程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則需要檢驗專家做正確回答。
🙋♀️薇仲會後討論:由於時間不夠,我在會後特別和局長與食品藥物管理科長確認,科長特別補充,快篩試劑確實無法檢驗許多加工品(如肉鬆)。在進口豬肉成為加工品的生產鏈,若以我假設的案例來說,進口豬肉會在進入某地工廠通知該地衛生局,並由該地衛生局確認使用原料與標示,並以「原料產地」、「(加工)產地」標示於包裝上。若真的進入到基隆,基隆衛生局則會透過標示查驗確認包裝和相關上游證明資料。
---
環保局業務報告
🖥環保局業務報告D-live: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10DR_1.mp4
廣告物管理:旗幟廣告管理與稽查
《基隆市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修正上路後,我們發現未經核准、沒有標示核准文號的旗幟廣告,懸掛狀況不但沒有比條例修正上路前改善,還有更惡化的狀況,不用特別稽查,經過某些主要幹道就可以看到大量未核准的旗幟廣告。
根據《基隆市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張貼廣告及旗幟廣告是環保局的管理範疇,業務報告內容中,環保局也有提到民眾付費使用的狀況。我特別請環保局說明關於違反條例第六條——沒有經過審查、沒有核准文號的張貼廣告及旗幟廣告,環保局接到檢舉的狀況,以及稽查、勸導及開罰的情形與金額,並說明未經核准就張貼廣告和廣告旗幟,環保局是否會主動巡查或拆除?以及相關規定的宣導情形如何?
👨💼環保局長回覆:沒有經過申請的廣告就不得懸掛與張貼,張貼廣告依照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處1200到6000元,因手邊沒有資料、相關處罰金額再回報。
🙋♀️薇仲追問:依據《基隆市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第二十條(前略)除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依建築法規定、張貼廣告依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處罰外,那旗幟廣告是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若未補辦手續則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或命其自行拆除嗎?👨💼環保局長則回覆:執行細節的部分跟我們目前處理模式有出入,我們會把相關的SOP順過後再提供議會。(薇仲orz:2021年1月5日修正施行的條例怎麼現在還沒有確定SOP...)
🌍溫室氣體管制方案與低碳永續家園
溫室氣體管制方案中有許多各局處的目標,在環保局主管的目標上有輔導協和減少重油、回收量與垃圾減量、綠色採購機關執行率等,除了空品淨化區有特別以二氧化碳吸附的公斤數作為量化達成目標,想特別請環保局說明其他目標的設定預期的溫室氣體減量或是其質化意涵?另外,輔導協和電廠減少重油使用量的成效上,2018年的成效比預估的還要好,但在2019年、2020年沒有達到溫室氣體管制方案核訂本中原本訂定的策略目標,請環保局說明原因,並說明今年開始的輔導目標和規劃。
另外,在先前低碳永續家園計劃中的節電種子是不錯的公民節能教育與社區協作,未來是否還有相關經費或計劃能加深社區的廣度與深度,讓公民更能經由相關知識培訓並透過社區參與並了解家戶節電?同時因為減碳是未來城市的重要目標,市府目前也正在進行《基隆市發展低碳城鄉自治條例(草案)》,我特別請環保局說明研擬狀況,以及本市的減碳目標及規劃。並特別請秘書長也督導各局處儘速檢討節能、減碳相關計畫(低碳永續家園、縣市共商住商節電計畫與溫室氣體減量方案)之目標達成率,並基於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的方案。
👨💼環保局長回覆:溫室氣體減量方案會盡量去做、目前府內也在檢討將官,協和電廠減少重油記得有達標,但相關的二氧化碳減量數據手邊沒有資料,會後再提供。另外,二氧化碳減量主要針對的是業務報告中提到的管制對象:協和電廠和敦南科技基隆廠。並再次說明低碳永續家園過去是環保署補助的相關計畫,目前由於綠電發展和綠能基金的設置,節電相關業務回到能源局,環保署不再給補助,環保局需要用局內預算去執行。低碳自治條例正在開始準備相關擬定,不論是作為補助依據或是相關計畫目標之依據,目前正在參考其他縣市案例。
💣偷倒垃圾問題與獵鷹計畫執行狀況
許多產業道路因較少人煙,因此被鎖定為不肖業者偷倒裝潢廢棄物的熱點,我特別也以國家新城後山(我家)的自強產業道路為例,由於垃圾偷倒點是非常多私人地主共有的地,很難有一致性的防治設施投入,因此去年我們有與環保局討論除了協助清除外,是否能設置移動式監視設施以預防不肖業者或亂丟垃圾之民眾。同時,我也請局長局長說明「獵鷹計畫」的啟動機制、執行次數、巡查範圍、執行內容等相關成效,以及移動式監控系統6組的使用狀況。
👨💼環保局長回覆:自強產業道路兩處道路入口有監視器,環保局有嘗試在偷倒點附近設置移動式攝影機,每次都被拆掉,需要有強制力的警察局去設置。另外移動式攝影機都是以市預算去購買的。
🛵電動共享機車與交通處研商評估
討論到最後,我也附議張顥瀚議員提到的電動共享機車固定示範點計畫,尤其是目前交通處與公車處正在進行公車營運改革,其中一個項目則是發展跨區公車,然而,大眾運輸的發展並沒有辦法如此快速,因此也許能在期間透過固定點的電動共享機車設置、提供跨區通勤的共享運具。由於電動共享機車低碳排量,同時也不會如汽車佔用過多的既有道路空間,若以固定停車點來設置,也比較不會佔用市區既有的機車停車格,希望環保局能和交通處來研議與評估,並思考此類低碳運輸的可能性。
👨💼環保局長回覆:此部分會跟交通處來討論,並納入低碳自治條例補助或試辦機制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