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連4天零確診!中研院研究全球病毒有6大類,台灣病毒變異高死亡率低;磐石艦官兵14天期滿需再次採檢;疫情趨緩,禁令暫不解除,陳時中:希望防疫能逐步退到個人】
台灣今天是第4天沒有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確診案例,也已經連續17天沒有本土案例,維持429例確診個案,包含6例死亡、331例解隔離,其餘隔離治療中。
此外,針對磐石艦案的抗體檢測結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之前抗體檢測的結果差異大,因此有一些官兵有重新抽血、檢測,專家再次判讀,仍需要一些時間釐清結果。目前指揮中心規劃在5月初官兵滿14天監測期後,再全數採檢一次;若有確診個案,送醫治療,其他官兵則多留一天,再次採檢。
■疫情趨緩能否解禁?陳時中:逐步將防線退至個人,做好基本防疫
今日第4天零確診,各項防疫禁令是否有鬆綁的可能?陳時中表示,有些國家做到封城,或是小規模區域的封鎖,台灣並沒有。台灣接下來的目標是希望將防線退到個人,民眾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將這些生活規範變成常態,不但可以預防COVID-19,也能防堵其他傳染病;其他社交情況、場所限制,都會慢慢放鬆,再隨疫苗、藥物發展而更加開放。
陳時中說,大家都有心理準備,未來個案可能零星發生,但目前醫療量能充足、治療情況也很好,維持個人防線,讓生活不至於受影響。不過能否回歸日常生活,就得看大眾是否能確實做好基本防疫。
但到目前為止,指揮中心依然沒有對現有的制度鬆綁。針對唯一強制停業的酒店、舞廳,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指揮中心會持續觀察防疫狀況,現階段還是拜託業者繼續配合,「再撐一下」。
此外,因為疫情而順延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陳宗彥說,已決議在指揮中心宣佈疫情結束的兩個月後舉辦。
■中研院分析全球病毒株,台灣變異性高死亡率低,張上淳:死亡率與醫療照顧也有關
中研院4月初透過「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全球1932株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後將病毒分成6大類:亞洲一、亞洲二、歐洲一、歐洲二、美洲、大洋洲/亞洲型。根據中研院初步研究個果,病毒變異程度與死亡率呈正相關,且隨著時間相關性越強。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的確有與他溝通討論。張上淳並認為,台灣的病毒變異大,是因為境外移入者將病毒從世界各地帶進來,不過台灣的死亡率不高,臨床觀點認為,死亡率跟照顧量能有關。
台灣現在確診病人不多,醫療照顧品質很好,量能也充足,讓照顧團隊都能妥善照顧病人,死亡率就會降低;反觀歐美國家照顧量能不足,已經到了不堪負荷的崩潰狀況,因此讓死亡率偏高。因此除了病毒特性,好的醫療模式也會影響死亡率。
■2名重症者成功脫離呼吸器;病毒可能導致腎臟等器官受損
上週張上淳表示,台灣有9名確診個案正使用呼吸器,其中3名使用葉克膜。目前已有2名患者成功脫離,剩下7名患者使用呼吸器,其中仍維持3名依靠葉克膜。
有媒體提問,COVID-19是否會造成腎臟受損。張上淳表示,COVID-19透過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進入體內,很多器官都有ACE2受體,因此學理上來說,確實有可能侵犯其他器官,腎臟也是其中之一。
張上淳說,台灣確診個案中,也有重症者腎臟受損,除了病毒本身侵犯腎臟之外,重症病人也容易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敗血症、休克,都會影響腎臟功能,甚至要靠洗腎來度過危機。
不過,他也說,COVID-19是一個全新的病毒,還有很多需要探討研究。雖然學理上認為病毒可以侵入許多器官系統,但並非絕對如此。病人受感染時病毒的多寡、吸入飛沫的大小,都會影響臨床表現。如果病毒只是從眼口鼻進入體內,並沒有進到血液中,就不會跑到其他器官系統。張上淳也曾經對確診病人的血液進行PCR檢測,發現幾乎沒有偵測到病毒,因此代表病毒侵入其他器官的機會較低。
至於COVID-19是否會變成終生帶原病毒?張上淳說,不能完全確定,但呼吸道病毒一般變成終生帶原病毒的機會很小。目前研究上關注的問題是,COVID-19在PCR檢驗時,確診者陽性的時間很長,會出現轉陰後又被檢測出病毒的狀況,這也還需要更多研究了解。
此外,也有媒體指出,美國今天將「發冷、發抖、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以及味、嗅覺喪失」列入COVID-19臨床症狀。對此,張上淳表示,喉嚨痛、頭痛、肌肉痠痛,在確診個案中都有出現,不過並不會納入通報條件中,因為這些症狀不會單一出現,都會伴隨其他症狀。只有味、嗅覺喪失,因為臨床上有看到確診者只出現這一項症狀,為避免漏掉個案,因此納入通報條件。
(文/陳潔 ;攝影/ 蘇威銘、陳曉威、吳逸驊、余志偉)
#延伸閱讀
【100天疫情推特戰:從中國外交部推文解讀大外宣布局】https://bit.ly/2KGxUrd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張延驊腎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蘭萱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心得] 腎臟癌第一期(台北榮總) - 看板Anti-Cancer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臺北榮民總醫院- 保留『腎臟』以確保打嬴『勝仗』 主講人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CNEWS】腎癌保命手術、藥物孰輕孰重?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張延驊腎臟、張延驊振興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張延驊腎臟、張延驊振興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張延驊退休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張延驊退休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張延驊腎臟 在 張延驊退休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PTT、MOBILE01 的評價
張延驊腎臟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多名網友的票選中,獲選為「泌尿外科」第一名好醫師評價的張延驊醫師,是「腎臟癌之部分腎切除手術」的第一把交椅,更是許多腎臟癌病患們眼中的最後救星。
張延驊的門診,在榮總是出了名的難掛,網路掛號往往在凌晨12點一開放就秒殺,媲美花東鐵路搶票盛況。集醫術醫德於一身的張延驊,最難得的是有顆同理病患的醫者之心,這背後有一段痛苦30多年的血淚故事......
👍好文溫暖你的心,按讚加入《良醫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whealth
張延驊腎臟 在 蘭萱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下週節目預告】
by 節目製作單位
07/15(一)《美食吃透透》
來賓:愛評網副執行長 葉卉婷
07/16(二)《經濟學人》
來賓:早安財經出版社社長 沈雲驄
07/17(三)《我們和地球的健康》
主題:《腎臟癌》
來賓: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張延驊
07/18(四)《漂浮圖書館》
主題:好書推薦---《中午吃什麼?》
來賓:中國時報資深美食記者 王瑞瑤
07/19(五)《台字六號夢工廠》
主題:《人物專訪》
來賓:設計師 葉裕清
張延驊腎臟 在 臺北榮民總醫院- 保留『腎臟』以確保打嬴『勝仗』 主講人 的推薦與評價
保留『腎臟』以確保打嬴『勝仗』 主講人:台北榮總外科部泌尿外科張延驊醫師99/02/01 名詞釋義: 腎器官保留(Nephron-sparing)的部分腎切除 ... ... <看更多>
張延驊腎臟 在 【CNEWS】腎癌保命手術、藥物孰輕孰重?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腎臟 癌分居國人男性癌症的第14位、以及女性的第16位,以105年為例, ... 國內泌尿科名醫、台北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 張延驊 強調,考量治療方式時, ... ... <看更多>
張延驊腎臟 在 [心得] 腎臟癌第一期(台北榮總) - 看板Anti-Cancer 的推薦與評價
前言
取之於抗癌版,回饋於抗癌版。如果不是因爲家人或親人遇到,我從來沒有機會踏入抗癌
版,這裡的文章與資訊帶給我們很多信心,希望藉由此次分享也讓大家更有希望。
正文
女友爸爸於2018年9月時在公司安排下前往醫院做健康檢查,在腹部超音波時檢查出腎臟
有一 5.7X4公分大小腫瘤,據醫生說腫瘤生長過程應該超過5年,但於兩年前健康檢查時
並沒有發現。
在檢查出腎臟腫瘤後我們相當難過,但積極尋找治療希望,經網路上資訊認識了榮總張延
驊醫師,榮總掛號並不是那麼好掛進去,因緣際會之下得知張醫師也有在振興醫院看診,
且相對來說較好掛號,於隔天立馬前往看診,並安排當週馬上於振興照CT確認腫瘤,並將
資料拿至榮總。
張醫師因病患眾多,於榮總網站上看的掛號資訊皆為全滿,但如果是第一次看診皆能當日
掛並排於最後時看診(也就是會等非常久,要有心理準備)
10/1號確診後於11/1號動刀,會由榮總於開刀前大約一個禮拜通知住院及開刀日期,於前
一天還有再次做一些檢查。
在照CT後張醫師判斷因腫瘤部分比較靠近中間血管及大腸(較可能為三期),詢問我們要
切整顆右腎還是局部切除,為求後續良好生活我們選擇讓張醫師做傳統局部切除手術。
手術時間含恢復大約為八個小時,於手術期間開刀房會呼叫並讓家屬看切下來的腫瘤,實
際上切下來的腫瘤大約為5X4公分大小,詳細必須將腫瘤送檢才會得知。
於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慢走,等順利排氣後就能開始慢慢進食,於第七天出院。
張醫師於第六天早上巡房時拿著報告說,很幸運沒碰到血管,是第一期,不用做後續治療
,三個月後再回診就可以了。
這四個月就好像一段旅程,充滿著不確定性與焦慮,但我們感激上天讓我們有這個機會順
利康復,徹徹底底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等等,並且更愛家人。
最後,想提醒大家健康檢查非常重要,為了您或您的家人請正視健檢的重要性,並且在所
有病理報告出來前不要自己嚇自己,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很重要,抗癌最重要的是心境,
太悲觀對病情不會有任何幫助。
感謝當時於版上私信詢問的版友數位,真的非常謝謝你們,也希望大家及家人親友們皆身
體健康,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53.2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nti-Cancer/M.1550676745.A.31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