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老景观影-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父辈的旗帜》是由美国梦工厂电影发行公司出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监制的战争电影,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得利和朗·鲍威斯撰写的同名畅销书。影片讲述代表硫磺岛战役的知名摄影作品《M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的背景始末。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
张洋记者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张洋记者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经常听到有人说,三观相合才是一路人,要跟三观一致的人相交......
可每个人出身阅历不同,所处环境不一样,很难在观念上完全一致。
世间没有完全契合的灵魂,所有好的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
真正成熟的关系,并不要三观完全相合,重要的是不争对错。
01
不争对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网上曾有人问,你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有位网友在帖子下面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说,作为儿女我觉得,有时最伤母亲心的,就是在对与错面前,与她争一个理。
网友的母亲,七十多岁了,经常会为了几个免费鸡蛋,一大早就去超市排队,但母亲有关节炎,一劳累就腿脚疼,经常是排完队还得去看医生。
每次带母亲看完病回来,他就会大发脾气,几个鸡蛋值多少钱? 你咋就这么能折腾呢?
母亲还很迷信。
总爱在朋友圈转发一些伪养生文章,他每次看到都要数落一番,妈,这些都是假的,你能不能别给我丢人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又兴致勃勃来问他,「我在网上花500元买了一套黑发素,你帮我看下我的白发是不是少了很多?」
他正想开口指责,抬眼望去却看见了母亲的满头白发。
是的,500元钱买来的黑发秘方一点也没有用,相反,母亲头上的白发,更多了。
但在那一瞬间,他忽然意识到,妈妈并没有什么错,她只是老了。
小时候用来教育他的那套观念,如今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小时候为他撑起半边天的人,如今却被时代抛下了。
他好像忽然之间读懂了母亲。
「原来,她想省几个买鸡蛋的钱,以为就能多点保障,她迷信那些养生类文章,是想有个好身体,不拖累自己的儿女。」
但作为子女的我们,总是明白得太晚。
我们总是很轻易就能揪出父母的错,无比正确地告诉他们什么可以,什么不行。
我们赢了道理,最后却换来了父母的沉默。
《礼记》中说,「孝子之养」,首先要「乐其心」。
当我们讲道理、争对错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父母需要的,不过是关心和陪伴。
父母的很多观念行为,在我们眼里或许是过时的、迂腐的,但那是他们过去的人生铸就的。
与其争论,不如共情。
看见父母的局限,体谅他们的脆弱,凡事包容,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02
不论高下,是对朋友最好的尊重。
听过一句话说,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优秀,而是因为他很优秀。
人越成熟,越不会将自己的做事准则强加于别人,自己发光的时候,不会去吹灭别人的灯。
自媒体作者@小念曾写过她室友的故事。
室友从小家境优渥,大学之前,就游历了数十个国家,成绩也十分优秀,在校期间,年年都拿奖学金。
她呢,出身小镇,并没有什么特长。
但因为两人同在一个宿舍,又都爱好文学,很快便成为了朋友。
平日里,室友喜欢吃西餐,小念则喜欢路边小摊,室友喜欢读外国名著,小念则喜欢王小波的有趣和犀利。
两人一起走过四年,未发生过任何争执,小念一度以为,自己和室友是三观相合的有缘人。
直到后来她们毕业分开,小念在社会上认识了很多人,见识过更复杂的人性,才明白原来之前室友一直在兼容她的三观,在乎这份情谊。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遇见合得来的朋友,但比一开始就情投意合更难得的是,我们为维系这段关系所作出的妥协和包容。
喜剧大师卓别林,有一位十分仰慕他的观众朋友。
这位朋友是个棒球迷,他乐此不疲地拉着卓比林参观自己的各种棒球藏品,卓别林也兴致勃勃地跟着。
后来卓别林还专门托人找到朋友喜欢的棒球明星,要了签名的棒球帽送给自己的朋友。
卓别林和这位朋友,地位悬殊、趣味不同,但却能做到如此用心,令人羡慕。
所以他的朋友直到两鬓斑白,依旧记得这一份珍贵的情谊:
「我今生能够成为卓别林的朋友,是我最大的荣幸。
是他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他的人格光芒,照亮了我的一生。」
人们常常容易感叹人心易凉,也总说好的关系需要脚步一致,但世上根本没有思想行为能够完全同频的人。
求同是一种追求,存异才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珍贵的友情,从来没有身份感,没有高下之分。
比三观相合更重要的,是彼此在意,共同经营。
很多时候,在人生路上你扶我一程,我渡你一段,到了最后彼此都不走丢,才是世上最珍贵的事。
03
不争输赢,是对伴侣最大的温柔。
《奇葩说》有一期节目中,有位辩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女友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两人都觉得自己有理,谁也不肯让步。
作为辩手,他很轻易就逮到女友的逻辑漏洞,于是列出论据逐一反驳对方。
没想到他刚说完,女友却更生气了。
他那时才意识到,自己可以用理智去打压对方,但女友需要的却是爱和温柔。
年轻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咄咄逼人,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去碾压别人,获得一份精神上的优越感。
等到经历人世风雨,才知道在琐碎的日子里,比起争输赢,尊重才能让一段关系更为长久。
所谓举案齐眉的动人故事,不过是两个人相互包容,在平淡流年中缔造的温馨光景。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跟妻子张允和,一个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一个是家境优渥的大家闺秀。
如此身份背景不同的两个人,在生活中从不争高下。
他们一个喜欢西洋乐器,一个热爱中国音乐,一个爱喝咖啡,一个爱喝茶。
但两人从不比较谁的爱好更高级,还会抽时间陪着对方去做他喜欢的事情。
两人也会吵架,但周有光的态度永远都是不生气,他从不会用责难的语言去指责妻子,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识。
要问他们幸福婚姻长久的秘诀,大抵就是琐碎光阴中的妥协与尊重。
作家艾小羊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不要动不动在亲密关系中谈三观、争对错,而是要懂得自省与感恩,明白亲密比正确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因为这世界上,比一见钟情更珍贵的,是相伴一生。
听过一句话说,世上所有关系,归根结底是你跟自己的关系。
一段关系趋于成熟,离不开其中个人的智慧和修为。
懂得求同存异、懂得尊重体谅,才能让感情在岁月中更加温暖绵长。
点个赞吧,愿在你身边的人,都能够长久相伴。
张洋记者 在 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父辈的旗帜》是由美国梦工厂电影发行公司出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监制的战争电影,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得利和朗·鲍威斯撰写的同名畅销书。影片讲述代表硫磺岛战役的知名摄影作品《M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的背景始末。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M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M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M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老景观影】没有恶搞,只有一本正经的尊重原作!
#老景观影 #电影解说
张洋记者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今天我们讲一讲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潘博文事件…其实很多up主都已经讲过啦,整个事件也都被描述的很清晰。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这个事儿或者想听听壮哥讲的版本就留下来,不然赶紧换台…因为所有博主的参照物是一致的,整个事件的细节脉络都来自于2019年8月18号知乎的一篇匿名帖文,所以内容难免雷同,只是每位博主的讲述方式和个人看法略有出入而已。这篇帖文的作者是天津塘沽人,当时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发帖呢?因为在他的记忆中8月18号是潘博文的生日…他整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不存在的同学”,通篇就是在回忆2013年4月25日周四那一天的经历,当时他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距离高考还有43天,但是他们学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的氛围,一来天津高考压力没有其他省份那么大,再来这所高中也是以素质教育闻名,三来这也是他们整个高中生涯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上课的形式也很特别“走班选修”!整个操场各个班级的学生都有,篮球、瑜伽、武术自由选择所以你也会在自己的项目中遇见其他班的同学…作者选择的是羽毛球,因为带这个项目的老师喜欢动漫、摄影,是那种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很好相处的老师。师生聚集之后相互说了一些道别的话,又用手机拍了一段加油高考的视频各自散去。
作者就跟自己同班的小温结伴,找了个相对人少的地方打球。羽毛球嘛…就啪啪啪啪你来我往的对打,不到10分钟两个人都觉得这大太阳底下太晒了,要不咱换个地儿吧…于是就走到宿舍楼旁边有阴凉的地方,这栋建筑与食堂相连,自从他们学校实行全面走读之后,宿舍楼就一直停用,也不能说废弃反正就是很久没看到有人进去过,走到附近正好看见10班的L君和潘博文也在不远处打球。所以此时此刻在场一共四个人,作者、小温、L君和潘博文,这个环境也并不是那么隐蔽幽静,稍远一点就能看到熙熙攘攘的老师同学三五成群的各自活动…因为作者与潘博文之前就是初中同学,此刻的四个人又是同年级相互也都认识,所以没什么隔阂就一直轮换穿插着对打。作者与潘博文一组,两个人手劲儿都大…一来一往之间潘博文猛然扣杀,硼!这颗羽毛球就正好打进了宿舍楼半地下室的气窗里面。这半地下室啊…好像只有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一些的地区有,南方的小伙伴应该见的比较少,因为南方潮湿,不是特别适合这种建筑规格。就是如果你以房间内作为参照,有三分之二是在地下。站在屋内看窗户是在墙体上面,有人经过看到的都是行人腿脚,所以站在外面看到的窗户都是紧贴地面的…这颗羽毛球呢,挺贵!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品牌叫做YONEX尤尼克…我去查了一下单买一颗差不多30块钱。对于学生党来说,确实能算得上小小的损失,几个人犹豫之间,潘博文提出进楼捡球!这一点也很可以理解,因为是潘博文把球打进去的,如果自己打丢自己的球,可能很轻易就算了!但是我们总是不希望朋友因为自己的原因,哪怕有一点点损失…
经过一番沟通小温原地不动,在这看着球拍。作者和潘博文、L君一行三人来到宿舍楼大门口,也没多想伸手一推就很自然的开了门,一股凉风伴随着年久发霉的气息扑面而来、呼呼作响。当时那一刻可能并没有留意,但是作者事后回想起来总会充满疑问,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栋大楼平时都是上锁的。为什么单单这一天我们可以这么轻易的进来?一进大门就是一堵屏风墙,上面写一些住宿规定。左转进去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有很多两面相对虚掩着的老式木门,走廊尽头是厕所,转弯角落是阴暗的楼梯间,而且一路上弥漫着刺鼻的氨水气味。好在正午阳光充足照进房间再透过门梁上面的悬窗折射,走廊里不至于太过昏暗…但楼内楼外的温差和明暗对比,还是让他们三人略感慌张,心里莫名的发怵…走到尽头在转弯,三个人惊呆了!楼梯间全是横七说八杂乱无章交叉堆叠的课桌椅…看到这一幕作者就说,咱要不别捡了!L君说哎没事,来都来了。说话间开始往里面爬,作者也开始行动时不时还回头拉一把潘博文…同时越往里面爬越接近地下室光线也就越暗,而且越往下面堆叠的物品就越杂乱、越紧密,这三个人在这里整整折腾了近一刻钟,他文字中的描述提到说他们走下过一条没有护栏的水泥楼梯,哇!这样的场景我好熟,好像经常出现在那种尚未完工或者即将拆迁的建筑里,三个人终于来到了地下室,这里就明显比一楼还要昏暗很多,如果顺着楼梯间再回转向下,是地下室下面还有个地下室,但是有铁拉门,被铁链缠绕好几圈上了个大锁。
那地下室的格局呢?跟一楼完全不一样,是一个类似大厅一样的空间。走到角落有一扇敞开的小门,门里面是一条窄窄的走廊,能看得出穿过这个走廊还有一个很宽敞的空间,很里面很里面的尽头有些许光亮。两个人刚要进去,潘博文突然说:“呀,我钥匙呢?好像刚才掉在楼梯间了…说我得回去找一下,作者和L君此刻也没太当回事,就让他先去了。两个人进了小门穿出走廊,就真的有点害怕了。里面的感觉特别像一个空的停车场,壮哥就曾经在停车场里面迷路,好像是在上海徐家汇一个巨大的商场,一个多小时!找不到车、找不到出口、看不到人…当时我就有那种鬼打墙的感觉!这里也是一样,感觉非常大有很多柱子但又并不是很规则长方形的开阔空间。作者就拿出自己的小米2手机跟L君说:没事我带手机了现在还有3g信号,万一被困住咱们就打电话求救,大不了领两张过失单,因为学校是不允许带手机的,而且咱马上就要毕业高考了,老师也不会太为难我们!说话间两个人就顺着光线的方向往前走,但是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儿,那完全不是我们羽毛球掉下去的地方,于是两个人都恍惚了!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对光线充满执念。明明知道自己在大步快速的往前走,但是那束光线却没有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样子,整个人的内心又一种非常强烈的与世隔绝感,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我靠漆黑一片!也完全不会想着转身回去!这个作者就突然一闪念跟L君说:跑,朝光跑!我估计L君当时内心也是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因为眼看着作者回头看了一眼,转身大喊一句就撒丫子开跑,这他妈可想想的空间也太大了吧?谁知道你回头到底看到了什么呢?两个人已经恐惧到无意识了,一口气跑到光线尽头,一看到转角的楼梯,两人此刻的状态,可以说完美的诠释了一句非常典雅的成语叫:屁滚尿流…
是连滚带爬的往楼梯上面跑,上了一楼穿过走廊夺门而出,两个人终于到了室外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看到熙熙攘攘的街道人群才恢复意识,原来这里是学校的后门,正好面对着一所小学,又正赶上中午放学所以学生、家长人潮涌动,作者就跟L君一起从后门返回学校。作者回到教室看到小温,小温说自己在门口等了很久你们也不出来,后来下课自己就先回来了。作者看着小温带回教室的球拍,说潘博文那副呢?李宁也挺贵的别给人家弄丢了!小温呆呆的看着作者说:潘博文是谁?10班跟咱打球的那个呀!小温说我没见过这个人啊,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争执,作者觉得小温可能把球拍弄丢了不想承认,小温觉得作者肯定是把别人的球拍弄丢了想找我碰瓷儿。但是同学嘛能怎么计较呢,稍微吵了两句也都觉得莫名其妙,就这么不了了之。午休之后,作者去10班找潘博文可能想沟通一下球盘被同学弄丢了的事…迎面就碰到L君面红耳赤的过来,噼里啪啦非常大声说了一大堆话引来周围无数目光,连教室里面的人都以为外面打架探头出来观望。作者也没太听明白,说你先别着急慢慢说到底怎么了?L君几乎用怒吼的方式说:潘博文消失啦!作者赶紧说会不会在里面摔伤了呢?L君把眼泪都急出来了说:不是!他们所有人都说不认识潘博文,说我有神经病…说话间正好有一个老师路过以为他俩在吵架,就赶紧过来安抚二人。10班也有几个学生听见吵闹出来观察L君的情况,想说他是不是中暑脑子迷糊了!过来一个女生看见作者说:一回教室就找潘博文,我们都问潘博文是谁呀?我们班就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不知道他搞什么鬼。作者听完这话,再联想到跟小温的对话…彻底蒙了,赶紧转身下楼一路狂奔跑到刚刚那栋宿舍楼的大门口一看,这汗毛可就炸开了!一把巨大的大锁,锁的严严实实根本进不去!再跑去找体育老师,体育老师也是一脸懵逼,说不知道有这么个学生呀!然后还看了上午跟老师一起拍的加油高考的视频,每一个人都洋溢着青春的笑脸,但是没有潘博文!作者又要来体育老师的授课表,表格上10班一栏也没有潘博文的名字。
大家知道人一旦遇见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很容易就沉寂其中无法自拔,这一下午作者都是蒙圈的状态,思绪非常混乱。晚自习班主任回来说同学们马上就要面临高考,精神压力都很大。10班有一个学生已经开始说胡话了,下午打电话让家长接回去的,大家一定要放松心态…作者看着老师讲话一阵耳鸣就听不见他说话了。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态已经彻底崩了…回家路上想用手机登陆qq,手机突然断电关机。回到家里就赶紧打开电脑登陆,滴滴滴一顿狂响,原来是L君在年级群里发了几百条关于潘博文的消息,最后被骂成神经病踢出群。手机充电之后自动开机显示时间1970年1月1日11点52分,作者突然一阵混乱赶紧回头看看日历和时钟,再回头看看手机,哦原来连上Wi-Fi之后才能正常显示时间…然后就开始查qq好友、相册、空间,查家里的同学录、通讯录、毕业照、班级名册,完全没有这个人,连全班的学号都顺着潘博文向前提了一位…这个人就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出现过或者被什么力量抹去了。只是他自己分明记得初中的时候跟潘博文关系特别好,几乎可以说了解他的一切。小学是新港四小,初中是塘沽二中,生日是1996年8月18号。甚至还跟潘博文一起坐107路公交车去过他家,就在北仑里附近有一块“新港路大队”路牌的地方。他家一室一厅的房间,父亲在国企母亲在中原百货卖化妆品。当天还拿出一套dior的护肤品说送给作者的姐姐…可是此时此刻作者就是证明不了他的存在,真是怎么想也想不通,晚上吃饭的时候就跟家里人说起这件事,结果!被她姐带去看心理医生了…再回到学校,10班班主任也来找到作者说,你跟L君最近不要走的太近了,他最近情绪不是很稳定。作者就想说:老师,难道你真的看不出来我的情绪也很不稳定吗?高考之后作者、L君、小温各自天南海北的上了大学,也逐渐失去了联系…一直到2019年8月18日,他都无法释怀于是将自己的经历编辑成文发文,同时还有一部分与L君的微信对话截图。此文一发引起很多关注与争论,也有很多博主把事件与虚拟世界、平行时空、记忆失真联系起来。但是更让我着迷的是很多细节,并且由此产生的很多联想。比如说地下室怎么会有那种没有扶手的水泥楼梯呢?前面也说过只有那种尚未完工或者即将拆迁的建筑里能看到,但是尚未完工和即将拆迁,你一看这情境就会给人一种开始结束的时空过渡感。另外作者在地下室看到自己有3g信号,还好没打电话…大家不觉得对方不接电话的嘟嘟的声听起来很不舒服吗?而且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是空号…就是这个电话录音本来就很阴森。还有像壮哥这种想象力丰富的阴谋论晚期患者,就一定会联想。为什么地下室的地下室会上锁呢?里面锁着什么?很明显这栋楼有很多空间可以整齐的摆放课桌椅,为什么以如此杂乱的形式交叉堆叠在这里呢?为什么几年前这所高中会突然从寄宿制改成全面走读?是发生了什么事?学校为什么不将这栋老宿舍楼改为它用,而是大门紧锁任其荒凉呢?难道这里面关押着退隐江湖的“火云邪神”?这一集潘博文就讲到这里…
张洋记者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敬坛神仙佛道,奇闻鬼怪魔妖。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最近突然火了一首神曲叫做“耍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啊!哇!那真是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你不得不说唢呐这个乐器真的很妖,感觉可以瞬间穿透三界。我第一次对这个乐器产生非常诡异的印象是听到黄沾为“倩女幽魂”写的索命梵音,那唢呐一响就让你觉得整个世界一片乱糟糟,且雾气昭昭、妖魔丛生!再加上黄沾写的歌词,你仔细听护国法丈普渡慈航出场全是有头无尾、似是而非的佛经,南无阿弥陀…没佛!就是通篇该有的地方都没有,这真的太厉害了,把乱世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再一首就是这耍猴,同样给你一种诡异、烦躁、心神不宁的感觉!那它来自于哪里呢?其实是二手玫瑰梁龙为黄渤沈腾的电影“疯狂外星人”写的配乐,然后就看到很多视频博主,给它配上阴间嫁娶的电影画面,还挺协调!就突然想说:诶!是应该给大家讲一讲冥婚这个主题了。首先这肯定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习俗,全世界每一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传统!远到欧洲中东、近到日韩东南亚…时至今日在法国都是合法的…一战的时候有很多士兵战死,他们生前的女友、未婚妻难以割舍彼此之间的爱情,就会举行冥婚!听起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人鬼情未了。2002年beyond乐队鼓手叶世荣的未婚妻许韵姗在家中浴缸溺毙,其实死的也很蹊跷啊,毫无征兆的在浴缸泡澡时淹死了,而且身上有淤青伤痕!叶世荣以为她昏倒了,就赶紧把她抱出来放在床上打电话叫救护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警方也确定是意外死亡,同年10月24日举行葬礼,叶世荣就在灵堂与许韵姗举行冥婚,当年在香港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所以说白了就是结婚双方,至少有一方已经死亡了,古人又把这种与阴间相关的嫁娶称为阴婚。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习俗呢?尤其是格外在意阴阳调和的中国人,风水古籍雪心赋曾言: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所以阴阳除了相对,还有相互转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单阴单阳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尤其是有那种宗祖祠堂的大家族,未婚而死阴阳不调是不可以进祠堂的,哪怕仅仅是一座孤坟,都会觉得影响家族子孙后代的昌盛之气!
那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称象的神童“曹冲”,东汉末年不但连年战乱,而且各地持续爆发瘟疫,据说鬼才郭嘉也是死于瘟疫。曹操爱子曹冲因此早早夭折,大家仔细想这个事儿,特别合情合理啊!曹操、摸金校尉、盗墓、瘟疫爆发、神童爱子英年早逝。就是当你以上帝视角纵观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因果循环在无规律的围绕着每一个人。这一事件记载在三国志魏书: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就是曹操亲自为曹冲筹办葬礼和祭拜仪式,伤心欲绝。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文帝就是曹丕,安慰说:父亲节哀顺便、不要太伤心了。曹操说我当然伤心了,但是你们这一班曹氏子弟,心里都乐开花了吧?一句话把曹丕噎个半死,言则流涕…说完话便泪如雨下。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甄氏就是曹丕的皇后,美女“甄宓”的家族,正好也死了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子,于是就给二人举办冥婚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就是给曹冲册封了官职“骑都尉”,也就是禁卫骑兵团团长。这个官职也特别有深意,曹操年轻时讨伐黄巾之乱,最开始的官职就是“骑都尉”,于是命宛候据子琮奉冲后。就是命令宛候“曹据”,曹据是曹冲同母的亲弟弟,说你以后有了儿子,要将长子过继给曹冲作为曹冲的子嗣,所以后来曹据生了曹琮,就按着当年的约定认曹冲为父。可见曹操对曹冲有多么爱惜,妻子、官职、子嗣,也就是成家立业香火延续全部安排妥当。
其实在汉朝以前很久很久,远至商周就一直有这样的习俗。周朝还曾经明令禁止禁止过,周礼说:禁迁葬与嫁殇者。就是禁止把已经埋葬的女性尸骨挖出来,嫁给未婚而死的男性。耗费人力财力,毫无意义!只是后来曹操这么一弄,就让这个习俗有了非常具体的参照。逐渐在民间流传演变,又因此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出现了专业操办冥婚的职业叫做“阴媒或者鬼媒人”,她能把这生意整合到什么程度?认识方圆几十里各县村镇的郎中,随时知道哪门哪户有少男少女夭折,于是上门牵线搭桥,这就已经不存在什么门当户对了,请来算命先生只要生肖八字匹配即可,富户多出钱,男聘礼、女陪嫁,穷人家也愿意配合。这整个恐怖的氛围,来自于红白双喜的极端对立。大家想一想那个迎亲的场景,唢呐开路,身后有人扛旗、打番,引路之人念念有词挥洒纸钱,加上四个轿夫。全体白衣白裤的人群之中抬着一个火红的花轿。里面捆绑固定着一具红色嫁衣的女尸,就是这事不需要亲眼目睹,脑补一下就一身冷汗!迎亲队伍过门,家中几桌喜宴没有一个宾客,全是空桌空碗!双方儿女亲家一面流泪哭泣,一面互道恭喜。然后红烛、红布、红喜字,挂着白色灯笼的厅堂正中间摆着两口棺材,你就想吧…这场景…依然是那种大悲大喜、至阴至阳的极端冲撞。就这么一门恐怖的生意,为什么还人愿意干这个呢?是真挣钱,几乎是正常嫁娶二三十倍的收入,因为有意向要办的都是豪门大户,喜帖、喜饼、服装、首饰、器具、纸活、婚礼、司仪、棺椁、陪葬、墓地一条龙。总之这个阴媒可以在每一个环节上,抽水挣钱!那她当然要到处宣传讲故事,给民间造成一种,如果不办就会有亡灵怨气不散惊扰家宅的印象。但其实真正能做到我们之前描述的那么完整的全套礼仪的富户,肯定不多!唐宋两代最为鼎盛,元明清向下流传到普通百姓家就会逐渐简化,可能两个人就提前合并下葬了,迎亲的轿子也变成空轿!再之后就去掉酒席,只有两人的牌位,像晚清、民国的时候用照片或者纸扎人,这样一来也就没有大笔服装首饰之类的花费。好像之前还流传过一张冥婚的照片,但是我在看那两个人的时候并不觉得很像,感觉两个人都还挺活生生的!总之富有富做,穷有穷做也就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但因为实在利润丰厚,这里面的花花就开始多了起来,真正豪门显贵有这方面的需要,匹配不到合适的怎么办?就会出现活嫁活娶的冥婚,有钱人家的公子因病离世,买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善良一点的挂个名分,从此之后这姑娘就留在这家当儿媳妇养着,终生不再嫁人。邪恶一点的就会把女孩活生生的钉在棺材里,入土下葬!甚至也有阴媒与郎中合谋害人的案例。
其实历朝历代也有过很多开明君主对冥婚陋俗的废除禁止,后唐明宗李嗣源就曾说:儒生的作用是发扬孝道,移风易俗。婚礼明明是吉祥礼仪,怎么可以用在死人身上呢?但是没用它始终是一个顽疾,哪怕到了现代社会,各个国家都很难禁绝。你说这个法条的边界要定在哪里呢?类似叶世荣这种确实相爱的未婚夫妻,他只单单做一个形式,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和念想,这个要判他有罪吗?所以只能从这个核心事件的周边的定性,像我国刑法有“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罪”而且尸骨、骨灰都算,这是要判刑的!2011年陕北延川县农民庞新明伙同多人,盗墓挖尸10具最年长的死者89岁,再经过尸体美容处理之后,伪造医院尸体出库证明和死亡证明,再分别倒卖到陕北、山西等地,根据尸体情况报价,竟然卖到5-10万人民币。更恶劣的像2016年有一个案件,甘肃男子“马崇华”杀害两名妇女,准备将尸体卖到陕北,在运尸途中被吴起县交警临检拦截时抓获…其实我有点真的想不明白这些人干这样的事情,赚了钱他真的能很安心的花吗?吃吃喝喝、孝敬父母、盖房娶妻、养育子女!我真的也挺难理解的…大概四年前吧,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个女生的导演,想过要拍这个主题的电影,让我帮忙给他捋一条故事主线,其实我当时就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后来呢!我给他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特别简单!一个16-7岁女孩得了绝症奄奄一息之际,就已经有中介得到了消息,来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谈定30万的高价,也是因为这家特别急需另一笔钱,给这个女孩的哥哥提亲。亲家收了礼金定了婚事,一一操办!这女孩奇迹般的病情好转出院,然后中介就找人来威胁闹事加倍赔偿,这母子二人经过一番挣扎,联手用被子将女孩闷死,这姑娘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死在亲妈亲哥哥手里,然后哥哥喜气洋洋的办着婚礼,女孩的尸体在另一家办着冥婚。下葬入土之后这女孩一口气上来,原来只是假死,你说这命有多硬,但是命硬又有什么用呢?硬不过人性的恶,棺木之中仅有一具陌生男尸,和自己泪眼婆娑的绝望。那个导演听完故事看着我说:靠,你怎么这么阴暗?我说我他妈免费帮你捋剧本你竟然说我阴暗?后来她还是觉得太血淋淋、太压抑了,整个故事没有好人、没有希望!我自己是觉得,只有写实的绝望才会让人有深刻的反思吧!好抽奖,三枚鎏金山鬼花钱。依然是b站、油管、微博,参与评论、点赞、弹幕、投币,壮哥会统计参与者姓名录入抽奖器抽取,咱们下集再见…
张洋记者 在 北京小伙开首家国产铁皮玩具收藏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5000件玩具带你追忆童年】11月25日, 记者 走进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铁皮玩具收藏馆进行探访。馆长张洋正忙碌着给老古董们安新家。 张洋 说,因为怀旧,他收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