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是湯姆漢克(Tom Hanks)的生日,今天就來複習《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不過,不是認識阿甘,是認識珍妮。
《阿甘正傳》是改編自溫斯頓.葛來姆(Winston Groom)的同名小說,由曾經導演過《回到未來》系列(Back to the Future, 1985, 98, 90)的勞勃·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執導,湯姆漢克與羅蘋·萊特(Robin Wright)主演,關於一個智商不高的善良小孩,卻因為有來自母親的鼓勵、自己的努力、相信上帝、還有傻人有傻福,於是一生順遂,甚至成名致富。
#導演與漢克的電影合作
湯姆漢克和導演澤米基斯在《阿甘正傳》之後,又在《浩劫重生》(Cast Away, 2000)合作,湯姆漢克以此電影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此後,澤米斯基又導演動畫電影《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 2005),這次,湯姆漢克則是擔任列車長、聖誕老人與旁白的配音。
除了漢克,飾演女主角珍妮的萊特也是有來頭,如果你曾經看過《紙牌屋》,應該也會認得這位總統夫人 Claire Underwood。
.
#阿甘與珍妮
小時候看《阿甘正傳》不懂為何珍妮不喜歡阿甘,也不懂為何珍妮始終不接受阿甘,只有在自己得到愛滋快過世之前,才跟阿甘求婚。當時,還覺得珍妮真是個自私的女人。
但是過了二十年,對於美國歷史與政治有些了解,也對於家庭和女性有更多的認識,再看《阿甘正傳》,就明白為何珍妮一直拒絕阿甘?
.
#阿甘祖先應該曾是地主
阿甘的母親雖然單親,但是他們家有幢南方的大房子,這是有家產的中產階級,過去或許是曾經畜奴的南方地主。阿甘的母親一方面出租家中多餘的房間,偶而也以姿色換取機會(兒子的入學資格等等)。
當母親提及阿甘的名字是如何取的,她是這樣說,因為成立三K黨的其中一名主席的姓氏是Forrest,為了與這位偉大的人物同名,於是將阿甘(這是姓氏)的名字取為 Forrest——這是曾經從事奴隸貿易的前邦聯軍隊將軍的姓氏。
由 Forrest 這個名字的連結,即可看出阿甘母親的南方地主價值觀,以及阿甘家庭的保守主義。
.
#珍妮是南方的貧窮白人
珍妮與阿甘來自不同的階級。珍妮住在田野中的一幢破房子,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則是酗酒又暴力的失業男子,還會性侵兩個年幼的女兒。珍妮從小就不曾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受傷、抵抗、與逃脫反而才是珍妮生活的主調,而追求自由也成為珍妮一生的渴望。
成人之後的珍妮,於是走上嬉皮路線,吸毒、酗酒、性愛,參與各種解放運動,站在自由主義的一端,與阿甘的保守主義對立。
當然,珍妮肯定不會認為阿甘真的懂得他所代表的立場,就是主流的保守主義。但是,橫亙在兩人之間的距離,不僅是階級的差異,已經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也是將兩人日漸愈遠的主因。
.
#珍妮不受眷顧比較可憐
以前看《阿甘正傳》,覺得阿甘傻人有傻福,只要乖乖聽話、認真工作,就能獲得上帝的眷顧,而一路順風。當時認為,珍妮真是不懂珍惜阿甘的愛,總是自私任性地投入壞男人的懷抱(其實是父親的影子),一再找理由與阿甘分道揚鑣。
但是再看一次《阿甘》,覺得珍妮真是倒楣可憐。她也是一直認真生活的真誠平凡人,到處打工,低頭忍辱,只是單純地想要活出自己的理想,找到一個舞台歌唱罷了。(只是,電影中的珍妮,政治不正確,於是無法受到眷顧。)
.
#真誠活在自由價值觀的珍妮
倘若珍妮真要濫用阿甘對她的愛,她盡可在阿甘發達之後,接受阿甘的求婚,自此過著貴婦人生。但是珍妮仍舊跟隨著自己的意志,保持著她一直秉持的自由主義,在幸福已經到來之際,放飛自我。
珍妮從小到大,沒有改變過初衷,始終活在同樣的價值觀。甚至,阿甘還必須感謝珍妮,因為「Run! Forrest, Run!」這句話。
.
#快跑的生存本能
每當阿甘遇到困境,珍妮就會以「快跑」鼓勵阿甘。相信這句話不只是珍妮對於阿甘的建議,也是她給自己的生存之道,尤其是在與隨時都可能施展暴力的父親生活在一起,「快跑、逃、躲避、與追求自由」絕對是她長久以來學會的第一種生存本能。
若說阿甘要感謝母親為他建立起的樂觀善良與敬神價值觀,阿甘肯定也要感謝珍妮在他大腦裡鍵入的「快跑」關鍵字。
因為無論是從小學的被欺侮、高中大學的橄欖球員、越戰救人、跨州長跑等等,如果不是珍妮的「快跑」關鍵字,傻傻楞在那兒的阿甘,肯定就不是那位成功富有的阿甘了。
.
#作者沒拿到分紅
《阿甘正傳》以五仟五百萬美金的預算拍攝,結果贏得六億八千萬的票房,導演與湯姆漢克都分別獲得四千萬美元的分紅,但是,小說的原著作者葛來姆,卻只有拿到35萬美元的劇本改編費。
雖然作者與派拉蒙電影公司已經談好分紅,但是派拉蒙當時的宣傳費支出過高,加減核算之後認定《阿甘正傳》是個賠錢貨,加上作者在合約上的分配協定,與演員的分紅方式不同,於是,最後作者分文未得,相當令人為他感到難過。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57
#第41部電影
#2021年7月10日
#阿甘正傳1994
#ForrestGump
#保守主義戰勝自由主義
#獲得67屆奧斯卡六項大獎
建漢分紅 在 誠實大叔 張誠博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防科技的發展,應與藍綠無關吧?
#看懂聲量背後的制度
「菲律賓提出採購10架F-16C Block 70/72及2架F-16D Block 70/72」,雖然報導中沒提到,但是,中華民國將在這筆美菲的軍事交易中,獲得分紅獲利。
相信國人都會期望F-16 Block 70/72在全世界賣得更好,因為可以分紅。
但是,大家是否知道,2011年,若不是馬英九總統支持「鳳展專案」建案,今天會有這個分紅嗎?可惜,當今的輿論,對於馬總統當時對「鳳展專案」的支持,聲量很低。
媒體報導,現任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將轉任國防部副部長,繼續推動潛艦國造。其實,中華民國潛艦國造的「海昌計畫」,也是在馬英九總統任內完成建案及預算編列,蔡英文總統2016年5月20日就職後,有預算有計畫,才能下令啟動潛艦國造,但是,同樣的,所有的聲量只將潛艦國造的榮耀歸于蔡總統。
(潛艦國造,因為是編列105年的預算,總統選舉在105年1月出爐,我猜想馬總統是尊重接任總統,才沒在其任期內宣布啟動)
高教機自製案?先談談武獲建案的流程。撇開美國軍售有政治干預的外,特別是自製案,有其應走的建案流程,從可以納入五年建軍規劃開始算起,也要五年時間,這中間不止預算獲得,國軍總人數就這麼多,接裝、換裝的編裝規劃是何等的複雜。高教機,最後漢翔自製,的確是在蔡總統任內定案,前面的武獲流程難道不是在馬總統任內啟動的嗎?
(高教機,104年度建案完成,105年度獲得預算,106年開始執行。不過,104年度建案完成後,仍未決定高教機的構型,在蔡總統就任後,拍板定案採用漢翔勇鷹機)
#今天不談馬總統對國軍的不友善,總工程師談事情,不東扯西扯,專一。今天只談,不能將所有的功績歸於某一任總統,#國防科技不分藍綠,以中華民國為前提,有必要的延續性。
#雄三飛彈總工程師
軍情動態》美政府宣佈出售菲國12架F-16及兩款飛彈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81670
蔣介石做不起來 小英:潛艦國造我做起來了
https://www.facebook.com/PhDChang/posts/2403312446590151/
「F-16V」v.s 「F-16 Block 70/72」,分不清?
https://www.facebook.com/PhDChang/posts/2985808198340570(
建漢分紅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失去真相的台灣史
清大 彭明輝
在國民黨的遮掩與扭曲下,我那一個世代的「台灣人」很難了解真正的台灣史;後來,在綠營各路人馬的遮掩與扭曲下,野百合和太陽花世代很難了解另一面的台灣史。
當我看到年輕一代對日據時期的瘋狂愛好時,心裡很悲哀:台灣人似乎永遠脫離不了「認賊作父」的史觀,永遠被愚弄,永遠感謝、崇拜剝削我們的「賊」。
當媒體與大學教授紛紛成為政黨的爪牙時,台灣人永遠只有知的權利,而沒有知的機會。
"別把日據時期浪漫化"
年輕一代紛紛想要了解被國民黨遮掩掉的歷史,而瘋狂地迷戀跟日據時代有關的故事。在海角七號等一系列「懷日」電影裡,台灣人跟日本人只剩浪漫或淒美的情感,而徹底忘記慰安婦的故事,也忘記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
但是,容我跟你講幾個很簡短的小故事。我媽在日據時代拿到新竹州(桃竹苗)國小畢業考第一名,而成為新竹州畢業生領證代表,日本人群起抗議——台灣人不是「二等國民」,而是「被殖民者」,所以不可以當日本國小畢業生的「領證代表」。
日治時代台灣的治安很好,是的。但是這故事沒講另一半。我爸在日據時代當學徒,因送貨而返店時間較晚,在街上被日本警察毫無理由地懷疑是賊,就被逮進警察局,毒打一頓到皮綻肉開,然後才開始問話,並打電話到店裡求證——台灣人是沒有基本人權的「被殖民者」。
請你記得這些事實,然後再去看看近年流行的「瘋日據」電影,看看他們多麼歪曲史實,多麼地認賊作父。我沒有要鼓勵仇日,我只希望台灣人可以客觀而完整地面對台灣的歷史。
"被浪漫化的日據史"
我很早以前就聽過社會學界與人類學界的說法:日本人比國民黨更認真地建設台灣,日據時代的台灣遠比中國更進步,日據時代的台灣有很多項目甚至比日本本國更進步。我不否認這些事件,但是很難認同這個「史觀」。
日據時代的台灣是全球熱帶流行病學最出色的地方,或許是事實,但是動機呢?我相信是因為日本處心積慮地要進犯中南半島,因此他需要研究熱帶流行病學,而「熱帶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當然不適合設在酷冷或溫帶的北海道與東京。
日據時代台灣有好幾個城市的都計規劃水準遠超過日本本土(譬如台中市)。或許這也是事實,但是原因呢?盡管日本政府從明治維新就開始積極引進西方的學術、技術與制度,但是日本民間的既得勢力一直都排斥自行流洋的學生(政府派出國考察者例外),因此很多留歐的建築師與都市規劃專家在日本本國被排擠或找不到發揮機會,只好到台灣來發揮,不是因為「愛台灣」。
"日本積極地建設台灣的農業、礦業與經濟"
是的,但是你聽說過這個俗諺嗎:「第一憨(傻),種甘蔗去給會社(株式會社)磅。」——國民黨以「肥料換穀」、「青果合作社」等手段剝削農村應得的經濟回報,其手段與日本如出一轍,甚至可以說是「以日為師」。
日本建設台灣,是把台灣當標準的殖民地去建設,目的不是「平等對待台灣人」,而是把台灣當作「香蕉共和國」一樣地供養日本,支持日本去侵略中國與東南亞——台灣是日本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我爸媽都對「外省人」心結甚深,也都常講日語,但是他們從來不曾說「日據時代我很幸福」,更從沒跟我說過「我是日本人」。我媽倒是跟我講過:她跟日據時代的老師通信(用日文),老師很得意地拿給他身邊的日本人看,並說:「你看,這是我在台灣教出來的學生。」
上面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在日本人的心裡,台灣人就不是日本人!
「日本人李登輝」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念頭。台灣人是不可能跟日本人平起平坐的,所以不可能有「日本人李登輝」,「日本人李登輝」只存在於幻想或妄想的世界,而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所以光復之初才會有全省同胞歡天喜地地到碼頭迎接國軍這樣的事。
" 誰在殘害當今的年輕人?"
我爸討厭外省人,因為他在法院工作的數十年內老是受到外省同事的欺負。不過,他一輩子銘記在心並每年去探候的恩人也是外省人。我外祖父原本富甲一方,卻因三七五減租而家道中落,所以我媽討厭外省人,但她也沒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外省人中有好人,新竹中學校長辛志平就是全新竹人敬重至今的外省人。反過來說,本省人中有漢奸與台奸,他們危害台灣之慘烈,猶遠遠超過外省人。
我爸媽曾告訴我們,今天台灣最著名的十大本省家族有哪些人是日據時代當漢奸,而得到日本政府經商的特許權,從而發跡致富;又有哪些家族在蔣氏王朝裡利用特許權來擴張財富。
外省權貴令人不恥與厭惡,「本省」權貴又好到哪裡?解嚴之後「專業退位」與「黑金政治」傳聞甚囂塵上,使得黑道勢力大舉進入農會、漁會、地方議會與國會,其危害台灣政治與經濟發展之深,至今猶深入骨髓而難以治療。
陳水扁當權期間,各種綠營的新舊權貴以「小蝦米吃大鯨魚」之姿侵佔公股銀行,趁著WTO逼迫台灣,「公營事業私有化」的過程「賤賣國產」,以及通過「股票分紅費用化」和「內線交易」的模式,進一步癱瘓台灣產業界「優勝劣敗,多元競爭」的市場機制。這些作為不但是貪污,甚至更扭曲了台灣的產業發展路徑,毒害台灣的產業體質,導致今天台灣經濟疲軟無力,全台灣人看不到未來。其為害,遠遠超過蔣氏王朝。
自從解嚴以來,綠營奸商、權貴與政治人物相互勾搭成一個權勢龐大的集團,集媒體、金融、房地產、新興科技產業於一爐,以媒體的扭曲報導、名嘴的巧辯歪曲和網軍的力量愚弄選民和無知的大學教授(包括很多形象良好的綠營教授),以便從房地產、金融、行政院國發基金的補助、扭曲的產業政策等各種手段,侵佔國產,榨乾政府的錢,更無法無天地炒作房地產。
平心而論,蔣氏王朝對台灣人的傷害是一時的,隨著他們的逝去而煙消雲散;解嚴以後綠營政治人物、教授、奸商、權貴對台灣的傷害,卻是與時俱增,禍害無窮。
今天台灣的非典就業已經高居就業者的7%,幾乎都集中在年輕人;此外,全台灣除極少數人之外都深受高房價之害。這兩條大罪,完全跟蔣氏王朝無關,全部是解嚴以後綠營政治人物與教授縱容(甚至勾結)奸商、權貴的結果。
可悲的是,許多年輕人卻誤把這些奸商、權貴、爛政治人物當作偶像,誤把殘害自己的賊人當恩人,這不也是另一種「認賊作父」?
"坦然面對自己的歷史"
柏林有猶太博物館,因為德國人願意面對醜陋的歷史;波蘭把最血腥的Auschwitz集中營改建成博物館,因為他們願意面對自己曾經既被納粹蹂躪又曾協助迫害猶太人的歷史。
人必須坦然面對自己過去所有的歷史,不被仇恨蒙蔽地面對過去所有的歷史。
然而,蔣氏王朝遮掩了一部分台灣的歷史,解嚴以後的綠營教授和媒體則以另一種手段扭曲、遮掩了台灣的另一部分歷史。
先是為了「去中國化」,而故意美化日據來醜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接著,年輕一代因為「去中國化」,竟然把一切「非中國」的東西都當作台灣史的珍貴過去,肆意美化而歪曲日據時代的事實。綠營老是把政治、文化與血統三個問題混為一談,搞到最後,年輕人根本就不認識真正的台灣和自己的血脈、文化。
絕大部分「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漢人和平埔族(原住民)的後代,我們不該否認自己血液中的漢人成分。「撿骨」的風俗反應的是(國民黨治台以前)台灣人都自認為故鄉在中國的事實(鍾理和就曾把大陸當「原鄉」),我們也無法否認我們使用漢文,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事實(而且漢文化確實是值得我們珍惜與傳承的可貴人類文化)。
我們不該美化國民黨治台史,我們可以在政治上主張台灣獨立,卻不該因而否認我們血液中和文化中的漢元素。
我們是不該否認日本建設台灣的事實,但同樣地也不該忘記我們是被當作殖民地的事實。
一味排中、反中與去中的結果,年輕人搞不清楚自己血液與文化中的漢元素,甚至還把日據時代美化、浪漫化。這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台灣史觀」?
"被埋葬掉的「後解嚴台灣史」"
綠營為了激勵年輕一代的仇中意識,來滿足自己對外省人的仇恨,或者作為選戰中廉價地賺取選票的噁心手段,不但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許多大學教授都被愚弄而不自知,甚至甘為犬馬供人役使。
解嚴後,綠營媒體變成「本土」政治人物鞏固政治勢力的關鍵工具,他們用扭曲的報導來跟本土政治人物交換炒地皮等牟取暴利的手段;當綠營官商勾結以侵吞公營銀行、賤買國產時,他們也以扭曲的報導、以偏概全的攻擊等手段,為本土政治人物的貪污腐敗遮掩,至於換取到的是什麼利益,一般人更加難以耳聞。
當年輕世代把綠營政治人物不分賢愚不肖地當英雄崇拜時,我很心痛;當綠營大學教授跟我說:「民進黨沒有黨產,所以不會貪污」時,我更為他們的幼稚感到痛心。
一位年輕人看完我寫的「了解時事與政治人物的幾個要領:一個教案」後,義憤填膺地寫信來譴責學術界沒有盡責協助台灣大眾釐清真實的台灣史,並且欣慰地寫下幾位「有良心」的「學者」,而我卻發現這份名單裡至少有一半是「深綠教授」——這些人觀點偏頗, 只會挖藍營的瘡疤,而不願意客觀地看見綠營的醜陋,因此只能阿為「教授」,而沒被稱為「學者」。
當媒體與大學教授偏頗到這種程度時,要期待綠營粉絲的年輕世代去了解台灣史,恐怕永不可能。而在綠營教授不顧一切地去中與排中之下,年輕世代難道真的要學「日本人李登輝」一樣地去歌頌日據時代?
'結語'
國民黨開始走入歷史,這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台灣人不去認識解嚴以來綠營政治人物、媒體、名嘴、教授、奸商、權貴如何相互勾結魚肉台灣人,則台灣將永遠走不出經濟與政治的黑暗期。
清大 彭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