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兩難:教你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
每天都要做好多的決定,
舉個例子:到底要不要和A合作
提到這個問題,腦子裡可能會馬上跳出這幾個問題:
預算夠嗎?會有效益嗎?能帶動銷量嗎?
不管你煩惱的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工作上的困難
我們都時常遇上決策的兩難
其實,我們可以培養「整合思維」來應對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
✅考量重點
✅因果關係
✅決策架構
✅解決方案
尖人士決策背後不自覺的心智習慣,其實人人可學!
好書推薦《決策的兩難》http://bit.ly/31e2ijd
威融TryTalk #決策的兩難
【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決策的兩難】
「釐清複雜問題,你需要整合思維。」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學習之路。
一開始,我想講述一段你一定耳熟能詳的歷史,二戰後的「美蘇對抗」。💥
面對共產主義的入侵,二戰殘破等待重建的歐洲與亞洲地區,美國必須做出回應!當時,美國主流有兩派看法:一是發動全面戰爭解決問題,看似一勞永逸,但其風險是擦槍走火爆發核戰,帶來的惡果是世界毀滅不可挽回的浩劫;二是承認蘇聯帝國,和平共處,但它的代價是可能讓美國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失去資本主義在世界的話語權,違背了美國精神。🇺🇸
如果你領導者,面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問題,你的選擇是什麼?
著名外交家喬治.肯楠,善用了整合思維,找出了新解:圍堵政策。
運用文化、外交、經濟壓力、軍事威嚇等手段(甚至太空競賽),走出了戰爭跟認輸的兩個選項,採取複雜的動態系統,最終讓蘇聯走向解體。
整合思維帶給人們希望,創造無限的可能性;而傳統思維則傾向選擇難題,接受難堪的現狀。💡
那麼,整合思維者是如何思考的?他們如何考量眼前的選項,把結果導向新的可能,而不只是妥協或者不合適的選項?
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決策的兩難!
讓你擅用整合思維,看透複雜世界,破解決策難題!,
↠↠↠
一、一般人的思考跟整合思維者的差異
一般人思考的習慣,會優先列出所有重要的考量點。比方說年底度假,我有三個選項:一是搭渡輪一個禮拜的探險、二是東南亞跟團旅行,三是日本自助旅行。
這個時候,你會列出以下問題🔍
★每個地點的旅費是多少?
★住宿的選擇?
★旅程中帶給我的新體驗?
★每個地點的安全性?
★景點停留的時間?
★交通來回所需時間?
以上等等問題都是你認為「重要的考量點」,其他思考角度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沒想到:渡輪上的生活你是否能適應?同團旅客的素質如何,會有很多家庭客,小朋友在路上哭鬧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我們都有盲點,會遺漏了心中認為的「重要事項」。
你可能會想辦法簡化問題,或專注思考行程中的小環節,但最後,你容易忽略了對整體決策的影響。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是:
1.考量重點:把更多因素納入思考重點
採取更寬廣的看法,整合思維者不怕複雜,因為可以確保他們沒有錯過任何關鍵資訊,最佳的答案往往來自複雜。
2.因果關係:考慮多方向與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多數旅館業者認為房間數越多,則利潤越高;但實際上,房間數與顧客的感受度是負相關。再者,公司對員工有良善的犒賞機制,提升認同感,員工會更願意做超出工作份內的事。👥
3.決策架構:考量個別問題仍掌握整體的問題
整合思維者不會把一個問題拆解成幾個獨立部分、分別解決。例如在沒有考慮製作成本的前提,去設計產品,而是設計產品的同時,考慮產品是否值得製造。
4.解決方案:衝突對立中,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寶僑公司面對廉價品牌競爭,市占率節節下降。公司一派主張跟著降價,提升競爭力,另一派主張全力投入創新,做市場區隔。
執行長決議除了強化自己品牌,做高級產品提升價格做出區隔;另一方面推出與賣場自有品牌價格差不多的肥皂、洗衣粉等。新策略讓公司起死回生,四年股票翻倍成長。📈
↠↠↠
二、世界很難懂,你更要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事實上,除了人的本能(吃、喝、原始慾望),並沒有什麼知識是你天生就會,都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學習,你需要了解你的知識系統。
每個人在知識系統的最頂層,就是一個人的觀點。觀點定義了你是誰,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世界的定位。🌏
你我都必須承認,你我身處的世界太複雜,複雜到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在未來仍保有競爭力。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大家都不夠好,沒什麼好丟臉的。
最怕的就是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盲點,蒙住耳朵,抱怨世界對你的不公,實際上你從未對你的人生多付出過什麼。
擁有開放的觀點跟心胸,你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
你可以為了錢而push自己不斷前進,你也可以為了熱情當燃料作為每天的推進器,但我更希望,你能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知識系統的第二層,是你用來思考與理解世界的工具。工具可以是正式的理論,也可以是經驗法則。
我們常自嘲,台灣人是世界無知排行榜前三名,我不這麼想,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善用不同的工具,請教每個優秀的人,蒐集到最全面的資訊。💻
理論再好,沒有實證都是紙上談兵,沙盤上的推演好了,請你實做驗證吧!
知識系統的最底層是經驗。經驗是我們最實用、最具體的知識。觀點和工具會引導我們產生某些經驗、遠離其他經驗。
如果你是個喜歡交際的人,你想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你可能會建立實地拜訪的工具或線上app,透過與消費者對話累積經驗;而不是用複雜的量化模型,去分析消費者行為。
總結一下,知識系統的三要素會彼此影響。觀點引導我們取得哪些工具,工具又會讓我們累積特定經驗;而經驗又會告訴我們要再學習哪些工具,反覆練習內化後,你就擁有辨認模式,有能力做出優秀的策略決斷。✅
↠↠↠
三、思考的升級:三大整合思維工具
南非創新學院(CIDA)創辦人布萊契,運用創意思考不斷產出無中生有,讓建築系學生幫忙蓋房子、觀光系學生協助經營旅館、地方企業主管免費教商業及創業課程等,讓每個學生每年教育費用降到1000美元,協助了60萬南非年輕人就學。
⬇布萊契運用的整合思維工具是:
1.生成性推理:
提問可能是什麼(Might to be),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穩定的架構。
簡單說,就是判斷一個特定命題是否為真,常用演繹法和歸納法(這裡略過)。
我這裡特別想介紹的是溯因邏輯(abductive logic)。
溯因邏輯是針對不符合現行模式的新資料,尋求最佳解釋。以南非為例,傳統觀察南非黑人,會認為他們貧窮、未受教育、看不見未來。但是,布萊契觀察到只要在適當環境下,他們是可以改變的,於是建造大學,並透過企業家協助他們自立更生。💪
2.因果模式建構
系統動力學主張:我們忽略了重要的因果關係,或者錯誤解讀因果關係,會讓決策結果令人失望;而多向的反饋迴路,會加速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以台北市為例,新建旅館後,房間定價後來多半會下滑(或折扣變多)。
原因是:新旅館提高住房供給量,其他同業通常的回應是降低成本跟房價,但這會傷害原本旅館的高級形象,影響入住率及獲利,讓旅館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房價戰,惡性循環直到破產。💸
這就是「加速反饋迴路」。系統動力學工具可以協主整合思維者在建立模型時,考量複雜的因果迴路、著眼整體。隨時掌握整體,才能瞭解所有的因果反饋迴路。
3.肯定式詢問
肯定式詢問是誠懇的探索他人觀點(你可以幫助我了解你為什麼有這些看法嗎?),以及試圖填補認知上的落差(你可以用舉例或圖表,幫助我釐清這個論點嗎?)
肯定式詢問不是在挑戰對方,而是方向明確的溝通,目標是明確探究自己與他人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考量重點和因果地圖後,運用從中得到的洞見,為雙方模型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四、總結
我認為做決策,換個角度看,就是對未來做預測。👁🗨
你現在的決策,會不會讓未來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隨機是世界的本質,十年前你要做youtuber你很有可能失敗,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不成熟;今天你想開始做也很有可能失敗,因為市場太飽和。
歷史不可以被預測,因為歷史充滿偶然,而個體有機會被預測,因為你可以選擇持續的努力與投入。
一個系統的變數越大、越複雜,你就不太可能預測;但一個系統的變數少,可能性少,你就比較好預測了。
善用模型工具,發揮你的創意跟專業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知識,並建立一個正向的知識系統!
相信我,你比你想像的更有潛力!👏
打磨出一根夠長的知識槓桿,你可以撐起自己的夢想!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我是威爾遜,我們下次見。
底層邏輯2 理解商業世界的本質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決策的兩難】
「釐清複雜問題,你需要整合思維。」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學習之路。
一開始,我想講述一段你一定耳熟能詳的歷史,二戰後的「美蘇對抗」。💥
面對共產主義的入侵,二戰殘破等待重建的歐洲與亞洲地區,美國必須做出回應!當時,美國主流有兩派看法:一是發動全面戰爭解決問題,看似一勞永逸,但其風險是擦槍走火爆發核戰,帶來的惡果是世界毀滅不可挽回的浩劫;二是承認蘇聯帝國,和平共處,但它的代價是可能讓美國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失去資本主義在世界的話語權,違背了美國精神。🇺🇸
如果你領導者,面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問題,你的選擇是什麼?
著名外交家喬治.肯楠,善用了整合思維,找出了新解:圍堵政策。
運用文化、外交、經濟壓力、軍事威嚇等手段(甚至太空競賽),走出了戰爭跟認輸的兩個選項,採取複雜的動態系統,最終讓蘇聯走向解體。
整合思維帶給人們希望,創造無限的可能性;而傳統思維則傾向選擇難題,接受難堪的現狀。💡
那麼,整合思維者是如何思考的?他們如何考量眼前的選項,把結果導向新的可能,而不只是妥協或者不合適的選項?
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決策的兩難!
讓你擅用整合思維,看透複雜世界,破解決策難題!,
↠↠↠
一、一般人的思考跟整合思維者的差異
一般人思考的習慣,會優先列出所有重要的考量點。比方說年底度假,我有三個選項:一是搭渡輪一個禮拜的探險、二是東南亞跟團旅行,三是日本自助旅行。
這個時候,你會列出以下問題🔍
★每個地點的旅費是多少?
★住宿的選擇?
★旅程中帶給我的新體驗?
★每個地點的安全性?
★景點停留的時間?
★交通來回所需時間?
以上等等問題都是你認為「重要的考量點」,其他思考角度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沒想到:渡輪上的生活你是否能適應?同團旅客的素質如何,會有很多家庭客,小朋友在路上哭鬧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我們都有盲點,會遺漏了心中認為的「重要事項」。
你可能會想辦法簡化問題,或專注思考行程中的小環節,但最後,你容易忽略了對整體決策的影響。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是:
1.考量重點:把更多因素納入思考重點
採取更寬廣的看法,整合思維者不怕複雜,因為可以確保他們沒有錯過任何關鍵資訊,最佳的答案往往來自複雜。
2.因果關係:考慮多方向與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多數旅館業者認為房間數越多,則利潤越高;但實際上,房間數與顧客的感受度是負相關。再者,公司對員工有良善的犒賞機制,提升認同感,員工會更願意做超出工作份內的事。👥
3.決策架構:考量個別問題仍掌握整體的問題
整合思維者不會把一個問題拆解成幾個獨立部分、分別解決。例如在沒有考慮製作成本的前提,去設計產品,而是設計產品的同時,考慮產品是否值得製造。
4.解決方案:衝突對立中,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寶僑公司面對廉價品牌競爭,市占率節節下降。公司一派主張跟著降價,提升競爭力,另一派主張全力投入創新,做市場區隔。
執行長決議除了強化自己品牌,做高級產品提升價格做出區隔;另一方面推出與賣場自有品牌價格差不多的肥皂、洗衣粉等。新策略讓公司起死回生,四年股票翻倍成長。📈
↠↠↠
二、世界很難懂,你更要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事實上,除了人的本能(吃、喝、原始慾望),並沒有什麼知識是你天生就會,都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學習,你需要了解你的知識系統。
每個人在知識系統的最頂層,就是一個人的觀點。觀點定義了你是誰,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世界的定位。🌏
你我都必須承認,你我身處的世界太複雜,複雜到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在未來仍保有競爭力。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大家都不夠好,沒什麼好丟臉的。
最怕的就是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盲點,蒙住耳朵,抱怨世界對你的不公,實際上你從未對你的人生多付出過什麼。
擁有開放的觀點跟心胸,你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
你可以為了錢而push自己不斷前進,你也可以為了熱情當燃料作為每天的推進器,但我更希望,你能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知識系統的第二層,是你用來思考與理解世界的工具。工具可以是正式的理論,也可以是經驗法則。
我們常自嘲,台灣人是世界無知排行榜前三名,我不這麼想,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善用不同的工具,請教每個優秀的人,蒐集到最全面的資訊。💻
理論再好,沒有實證都是紙上談兵,沙盤上的推演好了,請你實做驗證吧!
知識系統的最底層是經驗。經驗是我們最實用、最具體的知識。觀點和工具會引導我們產生某些經驗、遠離其他經驗。
如果你是個喜歡交際的人,你想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你可能會建立實地拜訪的工具或線上app,透過與消費者對話累積經驗;而不是用複雜的量化模型,去分析消費者行為。
總結一下,知識系統的三要素會彼此影響。觀點引導我們取得哪些工具,工具又會讓我們累積特定經驗;而經驗又會告訴我們要再學習哪些工具,反覆練習內化後,你就擁有辨認模式,有能力做出優秀的策略決斷。✅
↠↠↠
三、思考的升級:三大整合思維工具
南非創新學院(CIDA)創辦人布萊契,運用創意思考不斷產出無中生有,讓建築系學生幫忙蓋房子、觀光系學生協助經營旅館、地方企業主管免費教商業及創業課程等,讓每個學生每年教育費用降到1000美元,協助了60萬南非年輕人就學。
⬇布萊契運用的整合思維工具是:
1.生成性推理:
提問可能是什麼(Might to be),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穩定的架構。
簡單說,就是判斷一個特定命題是否為真,常用演繹法和歸納法(這裡略過)。
我這裡特別想介紹的是溯因邏輯(abductive logic)。
溯因邏輯是針對不符合現行模式的新資料,尋求最佳解釋。以南非為例,傳統觀察南非黑人,會認為他們貧窮、未受教育、看不見未來。但是,布萊契觀察到只要在適當環境下,他們是可以改變的,於是建造大學,並透過企業家協助他們自立更生。💪
2.因果模式建構
系統動力學主張:我們忽略了重要的因果關係,或者錯誤解讀因果關係,會讓決策結果令人失望;而多向的反饋迴路,會加速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以台北市為例,新建旅館後,房間定價後來多半會下滑(或折扣變多)。
原因是:新旅館提高住房供給量,其他同業通常的回應是降低成本跟房價,但這會傷害原本旅館的高級形象,影響入住率及獲利,讓旅館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房價戰,惡性循環直到破產。💸
這就是「加速反饋迴路」。系統動力學工具可以協主整合思維者在建立模型時,考量複雜的因果迴路、著眼整體。隨時掌握整體,才能瞭解所有的因果反饋迴路。
3.肯定式詢問
肯定式詢問是誠懇的探索他人觀點(你可以幫助我了解你為什麼有這些看法嗎?),以及試圖填補認知上的落差(你可以用舉例或圖表,幫助我釐清這個論點嗎?)
肯定式詢問不是在挑戰對方,而是方向明確的溝通,目標是明確探究自己與他人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考量重點和因果地圖後,運用從中得到的洞見,為雙方模型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四、總結
我認為做決策,換個角度看,就是對未來做預測。👁🗨
你現在的決策,會不會讓未來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隨機是世界的本質,十年前你要做youtuber你很有可能失敗,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不成熟;今天你想開始做也很有可能失敗,因為市場太飽和。
歷史不可以被預測,因為歷史充滿偶然,而個體有機會被預測,因為你可以選擇持續的努力與投入。
一個系統的變數越大、越複雜,你就不太可能預測;但一個系統的變數少,可能性少,你就比較好預測了。
善用模型工具,發揮你的創意跟專業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知識,並建立一個正向的知識系統!
相信我,你比你想像的更有潛力!👏
打磨出一根夠長的知識槓桿,你可以撐起自己的夢想!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我是威爾遜,我們下次見。
底層邏輯2 理解商業世界的本質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讀完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書籍~ 真是讀完拍手叫好、欲罷不能(成語是這樣用吧~ XD) 我覺得這本書分析架構和描述方式都值得稱讚,也因為收穫實在太多,覺得自己不順道整理分享一下自己的讀後心得太對不起這本書的三位作者,所以這一篇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天元的讀書心得分享"就這樣寫出來了~~ 話說、整理心得製作簡報是花上一點時間,但~ 值得啊~~~ 以目前全球營收排名的這些企業當中,以"平台模式 "而非傳統生產模式的就佔了快一半,這已經是"改變商業模式"非常重要的顯學! 你還不想好好認真地了解學習什麼是"平台經濟模式 "嗎? 有興趣第一手自己先拜讀的朋友!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快下手就對了! 好了~ 讓我們開始 進入 書與知識 的世界吧!! 傳統產業、製造業、零售...等等 基本上都是以 "線性生產 Pipeline" 的經營模式運作。 "生產者" 負責 設計產品或服務 ,"消費者" 顧客 進行 購買或尋求服務 ,生產者 同時 製造和供應銷售 也會 建立提供服務的整個系統,整條以 循序漸進的方式創造和轉移價值,學術上常稱呼為 "線性價值鏈 Linear Value Chain" 以單向模式的形式運作。 那... "什麼是 平台 Platform 呢?" 平台經濟模式 是新的商業模式,中央核心是 "技術" 以三個要項環繞(許多重點是書中描述,但我個人以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組合、歸納,可能會和原作者們想傳達的意境不太相同,真的建議你有興趣的話,應該自己閱讀過它!) "人"、 "組織" 和 "資源" ,進行 "創造與交流" 並且建立 龐大價值的互動生態網絡 ,發揮出比傳統線性模式更巨大的能量! 平台首要目的是 媒合用戶 並 促進產品、服務或社交貨幣的交易/交流 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這三件事同時對應上面提到的"人"、 "組織" 和 "資源" ! 而 生產者 和 消費者 進行交流互動時,轉換這三項 "資訊"、"產品或服務"、"某種貨幣"。 這"某種貨幣" 不見得是"錢",它可能是: 關注 名氣 影響力 聲譽 無形價值 而 設計成功的平台模式 目的為產生核心互動 ,這核心互動 涉及三個要素 "使用者+價值單元+篩選機制" ,平台也必須具備三大關鍵功能 "吸引用戶+促進互動+媒合" ! 仔細看看(我用圖式的方式去表達我的感想心得),"使用者+價值單元+篩選機制" 和 "吸引用戶+促進互動+媒合" 兩部分是可以互相對應的。 而平台外部的影響,市場失靈原因 有這四點 "資訊不對稱"、"外部性"、"壟斷力量"、"風險" 同時對應可以治理的工具 "法律"、"規範"、"架構"、"市場" 建構一個平台,把上面本質性、架構底層精神抓好,並且認識市場風險有哪些、找到可利用的治理對應規範要點是什麼,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多擔心不足之處了。 而執行設計的關鍵心法 "零摩擦參與" !! 使用者能簡單、快速加入平台並為平台創造價值 快速成長的關鍵! 不只是UI/UX還有技術都是需要銜接的上才行~ 有深入認識 數位行銷、網路行銷 本質的一定聽過 "網絡效應" 這個名詞,它產生兩大類四個分支影響: 同邊效應 消費者對消費者 正向同邊效應 使用者因同類使用者增加而獲益 負向同邊效應 供應商數量太多供需雙方反而更難找到搭配夥伴 跨邊效應 消費者對生產者 正向跨邊效應 使用者因平台另一邊使用者增加而獲益 負向跨邊效應 平台互相競爭商家訊息廣告太擾人導致另一方使用者離開 正向同邊效應 舉案例:貝爾電話公司,因為擁有電話機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它的被需要性就越來越高。 正向跨邊效應 的案例: VISA卡,因為擁有VISA信用卡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願意接受的商家也就越來越多。 有了平台,那怎麼開始呢? 書中 啟動平台策略 給了八個建議: 跟兔策略 亞馬遜書店 搭便車策略 PayPal與ebay 兩者關係 播種策略 google的安卓手機系統 招牌策略 微軟Xbox買下製做 "最後一戰"的遊戲公司 這四個比較容易理解~ 剩下這四個就稍微需要解釋一下了~ 單邊策略 單一群提供產品或服務,再吸引想與第一群互動的第二群,再轉為平台模式。 如OpenTable線上訂位服務,先提供給少數餐廳,用餐者想要進行餐廳訂位。 傳教士策略 先設法吸引生產者,生產者會誘導他的顧客成為平台的使用者。線上教學網站udemy服務,找到知名講師開課,想找講師課程的使用者成為平台使用者。 大爆炸策略 一或多種傳統推銷策略創造高度關注,引爆同時加入效應瞬間創造完整網絡。如Twitter剛開站同時使用各項傳統型廣告行銷方式,搭配線上服務啟用。 微型市場策略 瞄準已經在互動的小市場,即使還在初期成長階段平台已經具備大市場有效媒合特質。最佳案例 Facebook臉書了~ 剛開始只是大學的小型交友系統,但初期架構已經完善但只給特殊一群人使用。 了解這八個啟動策略後,有沒有想到如何利用在電子商務或是品牌經營型的網站該怎麼運用呢? 平台賺錢的方式有什麼? 網絡效應價值貨幣化 這四個方向是作者想傳達的: 手續費 把互動留在平台上! 創造對供需雙方有益的工具和服務,消除摩擦、降低風險 通路費 簡單稱呼廣告、但非只增加雜訊,讓核心互動更頻繁並強化正網絡效應! 進階通路費 提供生產者付費進階服務、或提供特別有價使用者互動的機會 進階策展收費 消費者付費取得有保障的品質 但記得別為了小錢丟了大錢!! 總是為顧客創造價值 別為了利益濫用你的力量改變規則 別貪圖公平以外的財富 而從免費到收費該怎麼進行? 如果可能、避免對以往能免費獲得的價值收費 避免減少使用者已經習慣獲得的價值 努力創造新的、額外的價值,讓收費合理 一開始設計平台就將可能的貨幣化策略納入考量 想著怎麼賺錢的同時,請思考以下的問題: 如何不降低正網絡效應又能創造獲利 ? 能否設計一種定價策略既能強化正網絡效應、又能降低負網絡效應 ? 策略能不能鼓勵所期望的互動、遏止不想要的互動 ? 而 談到 如何衡量成效這件事,作者這章節 "指標 Metrics" 讓我一半喜悅、一半生氣了!! 新創期的運營指標 流動性 追蹤『固定期間』內引發『互動』的貼文比例 媒合品質 降低使用者搜尋成本、銷售轉換率 信任度 例如 雙方的互相評價機制 還算能了解該怎麼做,但談到另外兩階段 "成長期的運營指標" 和 "成熟期的運營指標" 就有點...飄啊~~~ 該說清楚或是舉出實際衡量方式的都含糊帶過去! 吼~~~ 是留一手呢? 還是作者自己都不清楚呢? (挖鼻孔) 但補充從另一本書<精實創業> 提到的 "慎防虛幻指標 " 確保運營指標通過三A檢驗: 行動 Actionable 易於理解 Accessible 可查核 Auditable 數位顛覆了許多產業與經營模式,而這影響從目前已經感受到的第一階段開始來到第二階段了! 第一階段 有效率的通路吞噬效率不佳的通路 傳統媒體、線上音樂與唱片業、網購與零售通路 第二階段 平台吞噬線性生產型企業 下一波平台革命 還會革誰的命呢? 未來可能最快加入的產業類型 資訊密集產業 例如 內容與軟體、教育 因守門人而無法規模擴張的產業 例如 出版業 高度切割分散的產業 資訊極度不對稱的產業例如 醫療、保險、房貸 但也並非各行各業都馬上會感受到 平台革命帶來的數位顛覆,具備以下 可能抵抗平台顛覆破壞特性者(發現到簡報有錯字啦~ 哈~) 可以稍微喘口氣,有點時間調整腳步喔~ 高度管制 例如 銀行 失敗成本高 資源密集 例如 採礦、石油與天然氣開發、農業 但千萬不要以為你面對這平台經濟模式帶來的革命就會沒事!! 也別以為都靠政府去阻擋或是干預就能再躲幾年~ 社會必須發展出創意對策、因應變化帶來的挑戰 這是遲早必須面對的、要解決的! 企業需要有平台經濟模式的 DNA 而這DNA就是: 用平台思維模式研究所屬產業,建立自己的價值創造生態系 記住這句話: 企業存在是為了媒合並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動 最後、我個人的心得: 閱讀完這本書並不會讓你的企業變成獨角獸公司! 但它確實能讓你避免許多的錯誤也許因為這樣你會更接近成功!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這本真的很值得各行各業都認真組個讀書會研讀並分享彼此心得與交流,想想自己身處的產業該怎麼面對這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並且我自己也想試試看讀書心得是不是還可以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呢? 所以我自己試著整理簡報、順邏輯、也進行一個不太長的線上影片錄製的方式,如果看不過癮~ 來聽聽我說書吧~~~
https://9i543.com/801/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