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愛台灣|富邦啟動綠色加速器的正向力量 實現對環境和人的承諾
富邦如何運用正向力量帶來良性影響?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從支持小農到推動未來能源,每一件事都專注於「讓所有參與夥伴都能一起成為負責任、愛護環境的好推手」:
❤️打造員工的幸福食堂,支持小農契作並關懷土地
🤝透過ESG 主題投資,邀請企業一同關注環境,提升公司治理績效
🌲支持替代與再生能源發展,追求報酬,更發揮對環境負責任的金融影響力
👦提供弱勢族群具包容性的產品與服務,以關懷讓幸福持續
👊提倡運動風氣的同時,結合有力人士們,一起啟動綠色加速器
富邦金控推動永續環境的正向力量 -> https://bit.ly/2VvV6it
幸福良食esg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不要只問金錢回報 - 廖美香
香港經濟物質富裕,但人們並不快樂。2016年剛公布的聯合國報告顯示,香港人的快樂程度排第75位,與非洲貧窮國家索馬里(第76位)相近。然而,據(2014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香港人均本地居民收入於全球排行第八位,可算豐衣足食,香港的快樂程度卻是極低。
香港快樂程度,差過利比亞
亞洲四小龍之中,香港的快樂程度亦是最低 (第75位),差過新加坡(第22位)、台灣(第35位)和南韓(第58位)。香港甚至比政治動蕩的利比亞(第67位)還低,相比中國(第83位) 僅高幾位。
港人不快樂,與工作壓力大,具莫大關係。港人勤勞加班,聞名於世。去年底調查顯示,以每天8小時工作為界,全球約19%人平均每周加班2至4小時,其中香港打工仔超時是亞洲區最長,有2成人每周要加班4至6小時,比較內地、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為多。港人一周內5天加班,比率高於全球平均值。再看,有31%每周加班逾8小時(每周工作多一天),14%更要每周加班逾15小時(如同一周內七天都工作)。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2013)顯示,九成半港人出現亞健康徵狀:頭暈頭痛、難以集中精神、持續感到疲倦等情況,與人們長期工作壓力相關。
近年信息科技急速發展,加上商業激烈的競爭,已令香港打工仔怨聲載道。筆者朋友圈不乏職場困惑:律師為了替客戶融資,徹夜不眠,想增聘人手,但專才缺乏;一旦加聘,又擔心生意逆轉;老師除了教書,還要處理行政、督導、課外活動,責任過大,有升職機會,寧可錯過;公關搞活動不停手,沒法照顧孩子,只有辭職。在香港,做兼職,分分鐘變全職;做全職,也分分鐘變兼職,因為同事被裁掉,變成一身兼做兩職。被裁的傷心,不被裁的傷身。
長期超時工作,難以與家人相聚,難言幸福。沒有時間去做運動,健康自然差勁。在香港每十七名女性便有一患有乳癌。美國曾有研究發現,乳癌患者中不乏老師、醫生或護士等專業女性,估計與工作壓力較大有關。我的女朋友圈子,至少有三人患有乳癌。在香港打工,要神通廣大,手快腳快,與時間競賽。動作慢一點,難以辨解,很容易被評為能力低、無效率。
香港應借鏡外國經驗
香港政府以發展經濟為重心,商界以盈利極大化,學界以論文先行..... 但對社會、文化的作用,不太重視。聯合國報告顯示,首5名快樂程度高的是北歐國家,依次是丹麥、瑞士、冰島、挪威及芬蘭,加拿大排行第六。這些地方的國民開心快活,無論政府、商界及社會支持,都施以助力。香港人活在市場主導的經濟,須要自力更生,一旦成為弱勢,容易陷入無助感。近期香港出現較多的討論,如何令港人活得更幸福呢?
一. 港府方面,在制定時策時,不能忽視民生的社會價值。據一份名為「社會創新、惠澤香港」研究報告指出,港府施政不應只以國民生產總值為目標,而是須增加非物質性指標。除了改善政府管治質素,施政還要提升市民幸福元素、工作、居住環境、社交關係、個人財政、教育及自然環境等。該報告建議,香港應學習英國經驗,重視社會效益評估的作用,政府可考慮設立多間跨社會範疇的部門,與本地大學或專業團體合作設立,吸引不同的專家和學者一起為公共政策進行深入的社會效益評估,並將之量化價值。政府資源應有效運用,而不是花了資源,做了事情,只有產出,卻沒有真正令市民得到幸福。舉例說,政府撥款給長者醫療券,但不一定受到應用。
二. 商界企業應注重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即重視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而不只是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即企業社會責任)。港交所最新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提交ESG實踐情況,否則須在年報作出解釋。換句話說,上市公司要加強對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效益,且增加透明度,使其可持續性成長,取得投資者的信任,並獲得良好的公司聲譽。
三. 社企的社會效益應更受政府及商界重視。現時港府的採購政策,常被批評為價低者得。香港社企發展尚為稚嫩,難以跟商界在價格上取得競爭。英國、加拿大都容許在採購過程中考慮社會價值元素,香港不妨參照,以提升港人創意以及弱勢社群的幸福感。其實,社企能提出創新方法,可為弱勢社群取得社會效益;社企一旦發展緩滯,甚為可惜。事實上,商業機構與社企應多加共同合作,前者提供資本與項目,除了賺錢之外,可提升公共形像;後者發揮創意,且扶助弱勢。故此,社商合作,相得益彰,達到互助共融的效果。
四. 院校應加強其對社會及文化影響力。目前香港高校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水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考慮對各間大學的研究撥款時,取決於學術論文的數量及其在國際期刊出的數量。然而,英國已開始著重學術以外的影響力,難得的是,自2014年起的「卓越研究框架」(REF),除了加入研究成果的經濟產出,還著意其對社會及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力,反映了英國學界開始重視民生的作用,而不只埋在象牙塔裏。香港學界則不時被批評,教授只顧埋首寫論文,為院校爭取撥款,卻忽視為社會創造民生效益。
香港青年追求公義與幸福
香港經歷上一代人的努力,時下青年人足衣飽吃,追求公義與生活幸福。在經濟富裕的香港,不應繼續只追求金錢上回報,而是致力為市民尋求幸福。政府施政強調經濟發展,青年則講究公義,官民易陷矛盾。香港社企發展萌芽,對扶助弱勢具深遠作用,政府與商界應加深認知與協作,令更多香港市民生活得快樂、幸福。
香港人的快樂程度,恰似經濟貧困的索馬里,苦過政治動蕩的利比亞,無論港府與社會各界都應該進行反思。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