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國小忠孝樓綠屋頂示範工程啟用 架起中日友誼橋梁
今日出席苓雅區中正國小忠孝樓綠屋頂示範工程啟用典禮,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加藤英次所長,以及工務局蘇志勳局長、教育局長謝文斌局長、中正國小吳軒銘校長、高雄日僑學校校長須田百合子、屏東大學古源光校長共同為這座由師生命名為「綠遊仙境」的屋頂花園,正式揭牌啟用!
眼前這片佈滿6種藤蔓及10種蜜源植物的綠藤蔓棚,如果不是經由校方的解說得知,很難想像原來是鐵皮加蓋屋頂,現在已然成為都市內難得能吸引鳥類和蝴蝶棲息的一隅樂土,除將學校前庭既有蝴蝶園特色從平面延伸立面至屋頂,此外,達30公分厚的薄層綠化,可將溫度降低3至5度,運用既有桁架打造出來的爬藤屋頂,由我及今日出席的各位貴賓,共同種下富有「溫柔」、「歡迎」及「永不離開」等寓意的紫藤花苗,源於本市中正國小與高雄日僑學校共用校舍的特殊情誼,同時象徵台灣與日本間的友好,也希望這份情感,能藉由紫藤花的花語延續傳承下去。
高雄市府致力於推動建築物立體綠化與綠屋頂政策,已經走過12個年頭,除補助私人建築,也透過示範工程,起到建築技術和環境永續的示範作用,今年投入新台幣737萬元經費,選擇苓雅區中正國小作為示範點,將舊鐵皮屋頂拆除,保留既有桁架及鋁網,為師生增加綠帶面積增加約756㎡。
透過建築物立體綠化與綠屋頂示範工程,將原有的鐵皮加蓋掀頂,結合該校園環境永續教育特色,營造出結合學校前庭既有蝴蝶園特色,且能隔熱降溫、達到環保節能的空中花園,最棒的是,在建物屋頂設置多達1,614片太陽光電板,裝置容量共計472.36KW,年發電量603,440度,足以提供166個一般家庭用戶使用;基地中央區塊的既有混凝土構造雨庇,經美化改善工程後,成為兼具生態觀察及環境教育的戶外教學空間,同時為師生們休閒遊憩增加一個好去處,也為節能減碳貢獻一份心力。
除提高校園環境綠覆率,更就近串聯起鄰近的中正公園、衛武營都會公園、體育園區等都市綠地系統,除節能減碳外,更營造出廣布於都市空間中的多元綠廊道,形成蜂、蝶、鳥類的生態跳島,以落實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4項-良質教育、第11項城鎮永續發展、第13項氣候行動、第15項生態保育領地,以及第17項全球夥伴關係等多項指標;其中,中正國小和高雄日僑學校共同推動環境永續發展所形成的全球夥伴關係,更是地球公民共同實現環境永續行動的具體實踐。
為了打造優質的生活空間,高雄市希望逐步改善城市景觀,調節都市微氣候,藉以改善空氣品質,並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市府會持續推動都市綠化教育,也期盼市民朋友能夠響應各項環境永續行動,共同為高雄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感謝日僑學校師生的參與,以屋頂綠化為起點,持續於各面向深化雙方的全球夥伴關係。
#苓雅區中正國小啟用典禮
#綠屋頂
#SDGs
#日僑學校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綠遊仙境
平面桁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戲院,是一個地方極重要的文化陣地;古蹟級數的戲院,更是文化遺產,記錄著一個地方的表演及電影藝術的演變及歷史,怎能不好好地保存下來?
已有六十八年歷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北角皇都戲院,除了曾經因為有著過千個座位的超大映院,與及曾經被無數世界級明星踏過台板演出而著名之外,她在建築上還有著獨一無二的天台「飛拱」桁架建築,因而成為了幾代香港人的珍貴回憶。終於, 早前她獲承諾保育下去, 復修建築外貌,保持最具特色的「飛拱」設計,與及保持她的用途──建構一個全新的藝術文化表演場地。
復修之前,皇都戲院商場內的原裝面貌,當然要把握機會親身進去體驗一下。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在4月份,舉行《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讓大家可以深入體驗這座建於六十多年前,見證著50至90年代舞台及電影界盛世的殿堂。
早前榮幸獲邀入場體驗,就被當中的展品迷住了,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多年前的璇宮戲院(皇都戲院前身)及 皇都戲院的「戲橋」(當年入場看電影時的「場刊」),極其珍貴,還有六、七十年代的票房紀錄文件,院商教導員工英語應對的教學文件,連皇都戲院大廈當年的售樓平面圖也有;另外,還有曾經替小弟的《逆流大叔》畫過手繪海報 的 No Paper Studio 無紙用 90後畫家「無紙用」(林嘉恒),為是次活動而重新創作的「全院滿座」海報,確是打卡位處處。
不過最重要最重要的,還是那個無可代替的建築空間。親身走進去,踏過六十年前的觀眾所踏過的走廊,才能感受到當年看完戲,還可以繼續在同一個空間讀戲橋,買唱片,燙個最潮的髮型,再坐下來邊吃邊喝,邊與朋友暢談文化的充實感覺。
電影與生活,根本從來都應該在同一時間發生。
#StateTheatre
#皇都戲院
Culture For Tomorrow
平面桁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多年不見動靜。
在我小時候,這間名為「星光旅社」的老舊旅館已經沒有在營業(1971年歇業),我曾和鄰居進去玩過幾回,對裡頭的天井印象深刻,關於謝姓屋主的故事也略有耳聞;如今它成了古蹟「艋舺謝宅」,卻已不見天日許久,希望能早日見到它修復後的模樣。(不過,這裡真的有在進行修復工程嗎?)
「艋舺謝宅」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88號,所在之地為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今貴陽街二段)」附近,原是一座三落大宅。此宅最初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左右,曾經是著名的「郊行」,掌握台臺北與漳泉間的貿易,對艋舺歷史發展有不少貢獻。
謝宅原為歐陽長庚所有,他於1880年代由福建晉江移民至艋舺,開設「建發船頭行」,專營閩南與北臺灣之間的貨物運輸,因生意興隆,遂於1890年代興建此一豪宅。民國34年(1945年),歐陽家傳至第三代歐陽江淮,因財務日漸困難,又將此宅賣給同窗謝溪圳。
原在廈門開設「建松洋行」作布匹生意的謝溪圳,於民國38年(1949年)返台定居於此,將其改闢為旅社與住家兩用的街屋。
此宅坐西向東,原為泉州建築「三落」帶有「左右護龍」的大厝,後因日治時代拓寬道路,此宅部份被拆,前落成了兩側臨街的三角窗街屋。
民國41年(1952年),謝宅進行整修,將原為船頭行的第一落兩層樓臨街建築修改為「星光旅社」;後又將昔日歐陽家族提供作為貨船船工住宿的第三落,改建成二樓磚木構造的「月光浴室」,但由於浴室需燃燒煤炭而屢遭環保局控告,便於民國60年(1971年)結束營業,於1970年代初期改建為四樓公寓。
第一落的星光旅社除了二樓改成旅館建築的隔間外,主要構造、規模、外觀風貌仍保有1890年代初建時的風格,房間面積分割狹小。屋身修建後,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子使用磚砌,樓板則為傳統木桁架,木結構樑架高大,這種磚木混合構造盛行於日治時期的明治與大正年間。屋頂桁架為西洋式的三角桁架的變形;一樓外側附有拱廊騎樓,二樓則開設弧拱窗;牆面為洗石子材質,兩層樓間有一綠色裝飾帶。
第二進屬傳統閩南式的木構建築,面寬三開間。屋頂為硬山單簷式,並鋪以仰合瓦,採用火形山牆,山牆下有青釉花磚的通氣窗。中廳的樑架為疊斗式構造,兩側木隔牆為仿「閣樓挑台」的做法,收以精緻的格柵欄杆,更有抬高內部屋架的效果。中廳前步口作為前檐廊,內部構架為四桁架,捲棚屋頂,通樑下有透雕的通檖。入口採「三關六扇」門,左右四片格扇,上有螭龍透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艋舺地區所罕見。正廳裡也有雕刻精美的神龕,奉祀祖先及神明,神龕的後方留有「前堂後」,是通往後方院落的空間。
院落間有一天井,被設置為簡單的小庭院,其護欄有石刻造型。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屋頂為平面,其樓頂與第一落後方二樓露台都築有高八十公分的女兒牆,中砌有青釉花瓶欄杆。第一落後方的門板上刻有「松、蘭、竹、梅」等造型。
1999年1月7日,艋舺謝宅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宅第類,以作為清代中葉郊行的歷史回憶,並為1950年代鬧市裡傳統客棧的代表。
指定為古蹟之理由如下:
一、艋舺謝宅為臺北市僅存之清中葉郊行遺構,雖只剩第二進廳堂,但仍具有艋舺商業使之價值。
二、第一進內廳近代改建為旅社,內部為日式風格,亦具有時代特色。
三、第二進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用料巨大,木彫精美,深具藝術價值。
但該屋因年久失修,目前第一落(星光旅社)外觀施作鋼棚架工程,給予建物保護,尚待修整;後又因前面道路施工使地基下陷,如今老屋岌岌可危。謝家尚有一子孫住在兩側早已破舊的廂房,並開設雜貨舖,正處在老屋翻修和古蹟維護的兩難之中,期待政府能將已被列為古蹟的謝宅早日維修完善。
我在2014年1月19日拍攝的艋舺謝宅:http://goo.gl/FyJ0d1
平面桁架 在 平面桁架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在各種工程結構中,廣泛使用一種特殊的剛體系,他們是有一些短而直的剛桿彼此以端部連線(鉚接或焊接)而成的幾何形狀不變的結構。基本內容平面桁架平面桁架在各種工程 ... ... <看更多>
平面桁架 在 平面桁架-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的相關結果
名詞解釋: 平面桁架是平面結構(參見planar strcture)的一種,全部由二力構件(two-force member)經鉸接(pin joint)而成;此種結構只能承受節點力,不能傳遞彎 ... ... <看更多>
平面桁架 在 桁架(工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平面桁架 是指所有的節點都位於同一個二維平面以下,而空間桁架有元件及節點延伸出二維平面以外。桁架最上方的杆一般稱為上弦杆(top chord),多半只承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