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只要往媽媽腳步的反方向走,簡簡單單過日子,我就不會複製媽媽的人生,就能找到幸福。
傳說中,在這片虛無,祂們的存在,將幻化為三個使者:命、運及念之使者,以實相或虛相入夢,行走人間,擺渡人類來到孕育生命的淨土,帶回初心,勇於面對掠奪者,翻轉命運,找到未來的希望。
這個故事,源自一場意外揭開多年的祕密,牽扯著三個人命運,緣起於少年與老婆婆的邂逅,驅動使者行走人間,他們的命運,除了人間律法,也有使者行走的痕跡,但非審判靈魂,而是潛移默化。
取自《待用民宿》
***********************
「一個人若迷失了自己,那麼除了他自己之外,還有誰能找到他呢?」~古龍
這幾天分別在不同場合,帶著不同朋友,試著跟自己連結。跟自己連結,容易嗎?
很顯然,難度很高。尤其外在世界變化萬千,而我們不被鼓勵向內看見。
還好,這一路上有不同朋友相伴,我們互相提醒,別忘了自己。其實每本書,常常是作者試著找自己的過程,這本書尤其明顯。
用寫一本小說,來找自己,那是把自己的碎片,拼湊成集。然後,藉由文字之美,編輯我們的快樂悲傷,形成了屬於我們獨一無二的故事。
「當你眼淚忍不住要流出來的時候,睜大眼睛,千萬別眨眼!你會看到世界由清晰變模糊的全過程,心會在你淚水落下的那一刻變得清澈明晰。」~張愛玲
在文字的奇幻魔力之下,悲傷也美,痛苦也有甜味。我在其中,享受情緒的去來,感受生命本然的精彩。
有空讀讀小說吧,我看的書多,從不漏掉小說。藉著小說,那些角色的喜怒哀悲,映照著自己,藉著閱讀便有人牽動我的情緒,讓我走向我不知道的地方,展開冒險旅程。
摘文是我的推薦序,談記憶,這議題一直讓我著迷。祝福您,用心把世界看得清晰!
***********************
只有自己能找回迷失的自己
【文/ 洪仲清】
從小到大,我愛讀書,亂無章法地看了許多本小說。一直到現在,我還會偶爾幫小說寫序,跟不同的朋友推薦我喜歡的小說。
可是,說到底,我也只是愛看故事而已。對於小說的技法、結構,我實在缺乏相關的解析能力。
所以看這本小說的時候,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在工作繁忙的狀態下,還有辦法用小說的方式整理她的經驗。相對來說,我這個閒人,也曾動念想寫小說,都開了頭,分量大概算有一個章節吧,但能力有限,人也疏懶,一直沒完成。
二方面我對於作者的文字使用能力,也相當驚訝。裡面有些句子好美,引用的名言也超有意思。然後故事又有趣,還融入作者的律師專業,閱讀的時候能增加一點法律常識,但又不會寫得生硬枯燥,真是難得。
作者抓住記憶這個概念,做為這本書的重點。記憶相關研究,在心理學裡面,一直是我覺得很迷人而且相當關注的議題。
像是人開始失智的時候,遠期記憶還保持相對完整,能記得幼年時期的諸多細節,初期的失智症者回憶起過往,甚至能讓人有記憶力很好的錯覺。可是,近期記憶則慢慢出現了困難,東西開始丟三落四,剛被交代的事轉身就忘記,最近發生的事也會記不住……
原來,新學習的經驗要在大腦中凝固下來,其中的一個環節出了狀況,導致舊經驗保留完好,但新經驗難以成為大腦的一部分(至少較難被意識到)。所以面對初期失智症的朋友,會有些困擾,會懷疑當事人假裝遺忘某些經驗,因而有些衝突、不快,這很可能是誤會。
這本小說也提到解離性身分障礙症,這也是影視編導常喜歡拿來變成題材的一種心理疾病。解離性身分障礙症會有解離性失憶的症狀,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有三種表現方式:
1. 對個人生命事件的長期記憶有斷層,像是沒辦法回想起自己某個時期發生的事,或者求學、婚姻、生子的重要過程。
2. 可靠的記憶有間斷,像是今天剛剛發生的事、新學到的技巧,譬如說工作技能、操作電腦、駕駛開車……等。
3. 即使有相關證據證明自己曾經做過某些事,但自己卻想不起來,像是在家裡發現自己刷卡購買的發票與物品、對自己身上出現的傷口疑惑、突然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等。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有個更被人熟知的一般性說法,是多重人格。當記憶狀態切換的時候,確實是有不同人格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的感覺發生。
而記憶,跟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又息息相關。由於注意力與記憶能力的資源皆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是選擇性地記憶了生活的部分而已。所以我們的自我,就是這些不完全是事實的選擇性記憶所組成。
因此當一個人緊緊抓住自我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些困擾。譬如說,自我因此變得僵化,新的經驗沒辦法變成自我的一部分,應對環境就會失去彈性。再來,自我認知為「真」的事,也不一定真是如此。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描述了類似電影《大河戀》的場景,我長期對這個電影裡的景色與人物,都有相當的好感,雖然很多細節忘了。或許,那些都不知不覺地成了我的自我的一部分。電影教我們,我們都在學著,在不那麼瞭解一個人的情況下,還可以試著愛他。
不過,說不定這一切,是我記錯了……
.
《待用民宿》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i5qC0mYDMtg
➡《待用民宿》新書對談
第1場
賴芳玉╳周慕姿﹝人生的應該與不應該:從《待用民宿》與《他們都說妳「應該」》談起﹞
時間:12.1(日)14:00-15:30
地點:和平青鳥(台北市臥龍街289號)
報名網址 https://is.gd/oslxN7
第2場
賴芳玉╳平路﹝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時間:12.21(六)19:00-20:30
地點:和平青鳥(台北市臥龍街289號)
報名網址 https://pse.is/MNHYP
【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pse.is/KBHUL
誠 品 https://pse.is/L4MYY
金石堂 https://pse.is/KRYTJ
TAAZE https://is.gd/Eq0zAj
時報悅讀 https://is.gd/RzWjWB
.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平移斷層成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地震災害與預防系列報導:土壤液化—紐西蘭基督城百年沼澤變建築的慘痛經驗
【2011年紐西蘭發生大地震 包括教堂在內許多建築物都不堪一擊倒塌 日本專家透過衛星圖發現許多土壤液化與土石流嚴重區域 都是早年沼澤或河川沖刷平原 而台北市也有許多地方有類似情況 大台北地區約有40萬棟民國60年代建築4-5層無電梯式公寓 這些建築安全係數僅0.17 因此“防災型都更”刻不容緩 否則一旦發生如1694年芮氏規模6至7的地震 此類建築物會“倒光光”】
(2011年)2月22號中午12點51分 ,紐西蘭南島第一大城基督城 ,發生規模6.3的強震。
「地震發生當時,你們在裡面嗎,不在,不然我們根本逃不出來,你們有看到人出來嗎,沒有,」基督城民眾。
「餐館有兩三個人跟我逃出來...,(尖叫 倒塌),」基督城民眾。
訪問還沒結束,下一波餘震就再度來襲,這是紐西蘭80年來,最慘重的天災,超過181人死亡,200多人失蹤。
而且不到半年,強震再襲。
同一年6月13號,規模5.5地震襲來。
兩次地震,震央都在基督城市中心附近,震源深度,同樣都是不到10公里的淺層地震,而且地層土壤液化,也再一次上演,甚至擴散到豪宅區Sumner。
「地震後沒幾秒,液化泥和水,就噴了出來,直接從地底下冒出來,而且冒不停,大概噴了2個小時,」基督城民眾。
走山,液化,紐西蘭和特地到現場實勘的日本專家,試圖從歷史和科學雙方面,找尋土壤液化的成因。
紐西蘭和日本專家,從衛星空照圖發現,圖中褐色部分,是這次地震引發液化現象的區域,再拿基督城19世紀中的古地圖來一比對,結果,古地圖上記載的,河川,池塘,沼澤等紅色區域,與這2次發生液化現象的褐色地區,幾乎完全重疊。
「比對以前的地圖可以清楚發現,溼地和沼澤的存在,現在因為都市化而不容易發現,而這次災區就集中在,這些地區,」東大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小長井一男。
原來 <基督城>的建立,最早自1850年 800名英國人,是從<利特爾頓 >(Lyttelton)上岸的,隨後,移民沿著雅芳河進來,一步步在河岸沼澤,或是河流的沖積平原上,蓋著最華麗的大教堂,築成最主要的建築和民房。
但是沖積平原,本身的土壤結構就較鬆軟,而且紐西蘭人直到震後才發現,這片沖積平原下,有條從未被全球地質學家發現的,"次級斷層"。
「這個東西在去年大地震之前,大家都不清楚,因為這個斷層是被剛才講的,整個被沖積平原泥沙蓋住,所以在2010年9月的時候發生地震,大家覺得很驚訝,這個區域以前在地質學家,在調查的時候沒有斷層,山裡面(的斷層)它會跑到地表,那另外一個地形上,我們可以看得到,因為基本上斷層兩邊石頭會不一樣,那被泥沙蓋住,一般就不容易看到,」台大地質系系主任陳文山(聲音來源) 。
含沙量高的沖積平原,加上深埋在沖積平原下 穿越城市的斷層,於是,當地震等外力一作用下。富含地下水地區的砂土層,土石錯位,導致地下水位瞬間湧衝出地表,少了砂石的支撐,地表於是逐漸塌陷,蓋在上方的建築物,因此傾倒,這就叫液化。
發生在紐西蘭的土壤液化,和發生在2016年2月,南台強震的土壤液化,被認為有相似之處,也說明了為什麼當時震央在高雄美濃,但台南卻災情嚴重。
「沿著河川一兩百公尺的範圍內,這些地方容易產生土壤液化,加上地盤的影響,鬆軟的地盤經過大力搖晃,會加大它的振幅,也就是搖晃程度會加劇,」東京電機大學教授安田進。
不論是台南地形,過去是內海與海灣所形成的低地,或是台北盆地下的古湖地質,屬淤塞的港口,兩者都是土壤液化高潛勢區。
經濟部所公布的全台土壤液化地圖中,以台北市為例,包括社子島,石牌,士林橋周遭,以及中山區與大同區一代,大安森林公園北側,信義路四段等十處,都屬於高度土壤液化潛能區,地質專家研判,若這些地區的結構物安全係數低於0.22G,恐怕都無法抵擋規模6以上的地震。
「我們(台北盆地)地底下有大概四五百公尺,兩三百公尺的泥沙,這個泥沙來講,震波進來的時候它會放大,搖晃的程度會變大,房屋的構很容易受損,因為整個台北盆地高樓大廈那麼多,上次我們談過,台北市很多老舊的房子應該要都更,應該要都更,」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
對於如何防災,每個地區因人口密度和地震頻率,自然有所不同,但不變的是,反覆的地震碰撞,地質結構重創,建築物如何防範土壤液化,尤為關鍵。
「怎樣讓房子在液化的土地上,不會倒塌,秘密在這個柱子,」NHK記者。
日本東京電機大學曾領銜研究,用四面巨大的鐵板,沿著房子的外牆,打在岩盤裡,即使發生地震,液化的土地,也不會流失,而且,每間房子的改建費,只約80萬台幣。
「板子這樣打下去就好了,在很小的地方也可以施工,費用便宜效果理想,我們希望在明年中推出服務。」
而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各縣市紛紛上調建築的安全係數為0.33G,但人口密度極高的四大縣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屏東市,卻仍維持在0.22G,台灣如何確實地執行防災型都更,在血淚的危機面前,政府和民間,都有面對和因應的智慧了嗎。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