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一些人生的最新心得,想要跟你們分享,一切從讀者私訊我的一句話開始:
「#為什麼我寫作感覺是痛苦的?」
1. #你們覺得我算是有被動收入的人嗎?
我詢問讀者你寫作的目是什麼?
讀者回答:想要以後有被動收入。
老實說,這是我最近腦袋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關於人們口中所說的「#副業」、「#被動收入」或是「#個人品牌」。
我是否算是一個有被動收入的人呢?
如果有的話,我是否應該放大我的被動收入呢?
如果要的話,我應該要採取怎樣的行銷方式呢?
我的個人品牌策略是什麼呢?
等到我腦袋繞了一圈之後,我突然驚醒:
我的方向錯了。
從頭到尾,我的文章、我的讀書會(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初衷就不在為我帶來收入,而是「寫作是我下班的秘密計畫」。
如同今天一樣,很少的人知道我完成那一份又一份的B2B簡報之後,我的下班是來到了咖啡店看書、寫文章。
當我悖離了這個初心,我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力不從心,以及違反我本心的不適應,我甚至會不知道我要寫什麼文章。
這就像是小時候聽到的海鷗的故事。
一個男孩一直跟沙灘上的海鷗做朋友,但自從有人請他去抓海鷗後,海鷗再也不來了。
寫作是我的海鷗,我想,盡可能的享受我寫作的初心與快樂。
可能你們覺得我有被動收入,或是有副業收入,這是事實。但根據我的計算,這些與我的支出,可能剛好只達成了平衡而已。(畢竟你們也知道我是一個excel記錄狂,每一筆的收入跟支出我都有記錄下來,因為財務朋友提醒我:不要再賠錢了,要長大,哈哈哈)
我一直覺得:宇宙開始讓我在這部分的支出與收入達成了一個平衡的循環,是它對我長期寫作的一個鼓勵。
今年我還是會專注在我的本業上,還是希望可以每天寫電子報(尤其是很多的看書心得,我真的覺得可以看書、寫心得、寫電子報讓我好滿足好快樂),快樂地準備我的每週線上直播讀書會與每個月的線下讀書會,如果有緣分,我們會在活動中見面的。
2. #我總擔心我是不是傳達了錯誤的訊息
我問讀者說「那寫作是你有興趣的事情嗎?」
讀者說「我也不知道!想說先寫寫看。」
這個問答我很常回覆。
我總在想,是不是我傳達了錯誤的訊息?
是不是我讓大家覺得人人寫作都很快樂,都可以很有收穫?
老實說,我自己不知道。
但我可以分享一件事情,我曾經在2018年結束了連續365天的寫作後,自信滿滿覺得我可以挑戰連續365的vlog(就是拍影片)
可能你們有些人已經在笑了。
沒關係,可以笑大聲一點。
#因為我大概三天就放棄連續365天的影片挑戰了。
#我完全不是做影片的料。
我對於影像、畫面完全沒有想像,想腳本讓我覺得好花時間,一再的重錄也讓我很筋疲力盡,我很快就放棄了。
至今那些可能都還是我的黑歷史。
但,我並不覺得這樣會如何。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擅長的表達的方式。
在現在,你不一定要透過寫作(儘管我知道很多人提倡了寫作的好處),但是,你可以多元嘗試,找到你最好的表達方式。
#找到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值得花時間探索。
我必須承認,寫作是我的天賦,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但我在其他的表達方式,不如我在文字的快速與順手。
我很小就熱愛寫作,我從國小就喜歡寫,然後國中、高中我都是雜誌投稿刊登的常客,我寫到編輯寫信來問我是男生還是女生(因為我的本名非常男生名字),大學又念了中文系,2017年開始自主的寫作,一直到了現在。
因為我非常喜歡寫作。
真的從中得到很多快樂。
但如果你問我,我會鼓勵你從不同的地方去找自己的長處。
例如,我就發現我最新是很喜歡自己一個人說書,這也是線上讀書會的由來,我還很想要在clubhouse講很多書的主題,例如:
#世界級渣男徐志摩
#比鋼鐵人更鋼鐵人的是鋼鐵人馬斯克的媽媽
#不喜歡但是的確很厲害的麥當勞創辦人克洛克
#認識他我會不小心戀愛的微信之父張小龍
等等,還有很多。
我想,我可能是發現除了寫作另外一個我喜歡的事情。
就是說自己喜歡的書。
我希望你們也可以盡量嘗試。
一定會有一個你擅長的,只是你還沒發掘而已。
3. 這兩天喜歡的書萬維鋼的《#高手學習》
我舒壓的事情之一就是看書,在寫這篇文章前看了《高手學習》的一個PART,大約50頁,還看了吳育宏的《B2B簡報聖經》第一章,也大約50頁。這就是我日常的看書過程,可能會一次看不只一本書。
明天會準備週三的讀書會直播,然後我會融合每個禮拜看的新知一起分享給讀者們。
我特別喜歡這樣,我覺得書籍本身應該是互相融會貫通的。
這在《高手學習》這本書也提到同樣的概念 - #慢直覺 (slow bunch) ,指的是靈感不是輕易產生的,它要求你之前必須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花費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時間(P.158)。
我特別喜歡《高手學習》這本書,很多人認識萬維鋼是因為「得到APP」上他的音檔,但我其實沒有聽過他的得到APP,我是從mentor的臉書推薦,然後從我男友的書架上借的。(ps最近對於我未來的書房有無限的想像啊,好希望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書櫃加上很大很大的L型書桌)
我覺得對於我這樣喜歡融會貫通不同書籍、不同思維的人,萬維鋼是我很好的學習對象,而且,他日更,哈哈哈。
日更對很多人來說很難,但我身邊就有一個于為暢不但日更,而且電子報還是付費的電子報,現在又來了一個萬維鋼,日更的品質是高中之高。
我非常慶幸,我能有機會看到他的書,認識一個好的典範。
當你做一件事情,看到前方有更多值得學習的人時,你就會覺得你的秘密計畫很值得再繼續做下去。
我們明天見:)
ps 今天的寫作無限重複歌曲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常客行銷心得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量閱讀如我,也絕少一口氣讀完一本書。
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翻完的,大抵是商業書一類的讀物。我可以站在書店裡,以最快速的方式掃瞄內容,並且快速地找到對我來說實用的概念、做法和訣竅,在書店待一小時,快速讀完二十冊以上並不難。
大量閱讀如我,也絕少一口氣讀完一本書。
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翻完的,大抵是商業書一類的讀物。我可以站在書店裡,以最快速的方式掃瞄內容,並且快速地找到對我來說實用的概念、做法和訣竅,在書店待一小時,快速讀完二十冊以上並不難。
有一次我記得是在高雄的茉莉二手書店,為了工作上選書的緣故,我把一整排商業書籍,四個書櫃,大約接近一千二百冊的書籍,在二小時之內掃讀完,找到我想要的書,數量大約是一百冊左右,平均從十冊書籍要篩選出一冊,目的是為某位商場上的老闆選書。
通常我會這麼做,先挑選書名符合我想要找的資訊,例如《擺攤老闆說話術:讓客戶對你掏心掏肺又掏錢!》、《不要只會說歡迎光臨》、《掌握75招,讓你輕鬆學會賈伯斯的簡報術!》、《7-ELEVEN零售聖經》、《就是想跟你買!這樣服務「揪感心」3秒鐘顧客變常客!》因為書店也算是零售業,所以我喜歡讀一些有關行銷概念與消費心理學方面的書,只要包含這類關鍵詞的書名我幾乎不會放過,只要讀得到就全部都找來看。
這類的商業書,有個慣常的書寫模式。
首先,作者一定會在序裡面,把他的專業領域描述一遍,並且開宗明義告訴你這本書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幫助,或是什麼樣的啟示,我一定會快速的把作者序看完,然後,掃一遍目錄,看看有沒有我想閱讀的內容,接著我會隨機的翻個幾頁,看看作者有沒有寫出符合我期待的實用知識,或是商業上實務的經驗,如果有真實的案例或是作者曾接觸過的人事物,過去的歷練和實戰心得,這些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由於這類的書,很多內容或寫法容易重複,因為是引導不懂的人去理解這些知識,或是以過來人的口吻傳授心法,所以剛開始讀這類的書,我會慢慢地仔細地按照章節去讀,以便能全盤掌握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容。而當我逐漸把某一類的書精讀個五本十本之後,我已經具備了這類書的基本常識及背景知識,要再去閱讀類似題材的書,就輕而易舉了。
我會快速的讓眼球掃過這些文字,不是以字句為單位,而是以段落、頁數甚至章節為單位,記住不要去默念你讀的任何字。有些人喜歡在重點的地方劃線或用螢光筆塗上顏色,我比較不傾向這麼做,因為我不習慣破壞書頁內的紙張,而且這樣讀會減慢速度,頂多我會拿迷你便利貼作為書籤,在喜歡的章節、段落、頁數。我會簡單地撕下一張便利貼,附在書頁上方空白處進行標記,以便我回頭重看時能迅速索引到想重讀的內容。
這樣一來,撕下也很方便,還可以重複使用,如果身邊沒有便利貼,我會利用隨身的名片、發票作為暫時的標記,缺點是它比較容易滑落,不過真的沒辦法的時候,也只能湊合著用。但千萬記得別用悠遊卡、信用卡、貴賓卡、學生證、身分證、存摺等貴重物品,我以前經常這麼糊塗,結果還以為東西不翼而飛了呢,原來是被我拿去當書籤。
只要手中有一本書,我們就會下意識地認為應該要把它讀完,才可以繼續讀下一本書。如果一本書沒有一口氣讀完就好像沒把功課做完一樣,心裡會有罪疚感,真的是這樣嗎?這很有可能是學生時代不知不覺養成的壞習慣,閱讀這件事是很自由的,也是很個人的,其實沒有必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
「不用讀完一本書」是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體會的健康概念。如果心裡面老是存著「非把一本書讀完不可」、「非得讀到一個段落不可」這樣的想法和執念的話,讀書將會變得很痛苦,閱讀也會龜速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因為你潛意識會抗拒這件事,我必須把它讀完才能讀下一本書,那如果你讀不完呢,是不是意味著這一整年,這一輩子都別想再讀其他書了呢?拜託你快點放棄這個想法吧,如果一本書讀不完,就 Let It Go!隨它去吧。把你現在最想讀的一本書從架上抽出來閱讀,這才是王道!
研究學習曲線的專家指出,在學習效果理論中有一種叫做「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心理學家蔡格尼博士發現,如果中斷未完成的工作,反而比已經完成的工作更不容易遺忘,個人在心理上,會有強烈的欲望想要完成工作以滿足動機的傾向。換句話說,當我們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如果刻意在學習的高峰中斷它,記憶效果反而是最好的。
昨天,剛好跟友人C在聊電影,她聊到有時候在第四台轉到電影頻道,偶然間看了一部分的電影內容,可是因為忙別的事情或是轉台無法把一部電影從頭到尾看完,就會很想去找關於這部電影的內容到底在講什麼?片名是什麼?男女主角是誰?相關的求知欲望就會迫使她上網去找資料,雖然並不會馬上等到同一部電影在第四台上重播,或是有機會租到同一部片。可是留在心裡的印象反而特別深刻,尤其是哪些沒有看完的電影。我覺得這剛好可以用來佐證「蔡格尼效應」感覺也滿妙的啊。
不管是偶像劇、韓劇、電視新聞、談話性節目、綜藝節目,往往都在進行到最精采、最有張力的時候,迅速插入廣告,讓你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的內容是什麼,以及劇情的後續發展。電影公司就是利用這種特殊的期待心理,讓人們吊足了胃口,不自覺地接受了廣告內容(這樣才會有廣告收入)。而我們就是很聽話地乖乖坐在電視前面,當個稱職的好觀眾。就是這樣才容易被電視媒體洗腦,這又是題外話,總而言之,「蔡格尼效應」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地方。
如果把「蔡格尼效應」運用在閱讀上,我把這種做法稱之為「戛然而止閱讀法」。每當我讀到一個精采的段落時,我會忍耐地告訴自己現在不要立刻讀下去,應該要闔上書,暫時去做別的事,這時候剛才讀過的內容,就會在腦內殘留深刻的印象,我會很想知道接下來的內容,在這個忍耐的過程中,我的大腦自動地重新整理,並組合出易於吸收的重點和內容。雖然沒有立刻把整本書讀完,可是不管過多久,我都能再次複述書中大致的內容分享給朋友、書店裡的客人或是聽我演講的聽眾。有時候,這種記憶力的確讓人稱羨不已。
其實說穿了,我也不過只是充分運用「蔡格尼效應」的學習效果,我相信你也可以做得到。
所以,下次當你讀一本書,讀到正起勁的時候,不妨故意把書闔上,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吧。你可以趁這段空檔,洗衣服摺衣服、出門倒垃圾、在家裡騎健身腳踏車,或是喝杯茶、打開窗看看風景、滑一下手機、做做伸展運動也不錯。
這個時候,無論你做了什麼事,都無法關閉大腦仍在運轉著,處理剛才閱讀的精采段落,尤其像是小說讀物,恨不得立刻讀完後續的內容,知道劇情發展到什麼地方,這種念頭正是推動閱讀的強烈動力。
遇到需要在腦中反覆思考咀嚼的思辨性讀物,不妨讀到某個段落暫停一下,把腦海中盤旋的問題反芻一下,反而對於理解內容有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有的人會利用墊板、紙張或手掌,遮住書頁接續的內容,讓自己短暫地停頓幾秒鐘或幾分鐘,把剛才讀過的文字在腦海裡重新跑一遍,像是進行消化的動作,這也有助於鍛鍊思考,並激發自己想與書中內容對話的渴求。
至於那些不太喜歡看書的人,若是能夠做到刻意在讀到精采處戛然而止,還可以順勢提高想要閱讀的動機,「戛然而止閱讀法」對於提升動機而言,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想讀的時候,刻意不去讀它,忍住想繼續閱讀,不自覺在內心高漲的欲望,所產生的「閱讀饑餓感」會像怪獸一樣壯大,這樣一來,反而會增強想讀書的動能,而我們正需要利用這股動能,去廣泛地吸收各種知識,即使只是為了消遣娛樂也行,找到屬於自己適合的方式閱讀,讀書這件事也會變得很輕鬆容易,在愉悅中進行暢快的閱讀。
有機會不妨試試看吧,相信會對你在閱讀上帶來一些幫助,閱讀本身就是一場低調而華麗的冒險。
戛然而止閱讀法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41009 AM 07:25
Photo by Kiyun Lee on Unsplash
常客行銷心得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量閱讀如我,也絕少一口氣讀完一本書。
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翻完的,大抵是商業書一類的讀物。我可以站在書店裡,以最快速的方式掃瞄內容,並且快速地找到對我來說實用的概念、做法和訣竅,在書店待一小時,快速讀完二十冊以上並不難。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我想開一間書店
大量閱讀如我,也絕少一口氣讀完一本書。
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翻完的,大抵是商業書一類的讀物。我可以站在書店裡,以最快速的方式掃瞄內容,並且快速地找到對我來說實用的概念、做法和訣竅,在書店待一小時,快速讀完二十冊以上並不難。
有一次我記得是在高雄的茉莉二手書店,為了工作上選書的緣故,我把一整排商業書籍,四個書櫃,大約接近一千二百冊的書籍,在二小時之內掃讀完,找到我想要的書,數量大約是一百冊左右,平均從十冊書籍要篩選出一冊,目的是為某位商場上的老闆選書。
通常我會這麼做,先挑選書名符合我想要找的資訊,例如《擺攤老闆說話術:讓客戶對你掏心掏肺又掏錢!》、《不要只會說歡迎光臨》、《掌握75招,讓你輕鬆學會賈伯斯的簡報術!》、《7-ELEVEN零售聖經》、《就是想跟你買!這樣服務「揪感心」3秒鐘顧客變常客!》因為書店也算是零售業,所以我喜歡讀一些有關行銷概念與消費心理學方面的書,只要包含這類關鍵詞的書名我幾乎不會放過,只要讀得到就全部都找來看。
這類的商業書,有個慣常的書寫模式。
首先,作者一定會在序裡面,把他的專業領域描述一遍,並且開宗明義告訴你這本書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幫助,或是什麼樣的啟示,我一定會快速的把作者序看完,然後,掃一遍目錄,看看有沒有我想閱讀的內容,接著我會隨機的翻個幾頁,看看作者有沒有寫出符合我期待的實用知識,或是商業上實務的經驗,如果有真實的案例或是作者曾接觸過的人事物,過去的歷練和實戰心得,這些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由於這類的書,很多內容或寫法容易重複,因為是引導不懂的人去理解這些知識,或是以過來人的口吻傳授心法,所以剛開始讀這類的書,我會慢慢地仔細地按照章節去讀,以便能全盤掌握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容。而當我逐漸把某一類的書精讀個五本十本之後,我已經具備了這類書的基本常識及背景知識,要再去閱讀類似題材的書,就輕而易舉了。
我會快速的讓眼球掃過這些文字,不是以字句為單位,而是以段落、頁數甚至章節為單位,記住不要去默念你讀的任何字。有些人喜歡在重點的地方劃線或用螢光筆塗上顏色,我比較不傾向這麼做,因為我不習慣破壞書頁內的紙張,而且這樣讀會減慢速度,頂多我會拿迷你便利貼作為書籤,在喜歡的章節、段落、頁數。我會簡單地撕下一張便利貼,附在書頁上方空白處進行標記,以便我回頭重看時能迅速索引到想重讀的內容。
這樣一來,撕下也很方便,還可以重複使用,如果身邊沒有便利貼,我會利用隨身的名片、發票作為暫時的標記,缺點是它比較容易滑落,不過真的沒辦法的時候,也只能湊合著用。但千萬記得別用悠遊卡、信用卡、貴賓卡、學生證、身分證、存摺等貴重物品,我以前經常這麼糊塗,結果還以為東西不翼而飛了呢,原來是被我拿去當書籤。
只要手中有一本書,我們就會下意識地認為應該要把它讀完,才可以繼續讀下一本書。如果一本書沒有一口氣讀完就好像沒把功課做完一樣,心裡會有罪疚感,真的是這樣嗎?這很有可能是學生時代不知不覺養成的壞習慣,閱讀這件事是很自由的,也是很個人的,其實沒有必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
「不用讀完一本書」是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體會的健康概念。如果心裡面老是存著「非把一本書讀完不可」、「非得讀到一個段落不可」這樣的想法和執念的話,讀書將會變得很痛苦,閱讀也會龜速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因為你潛意識會抗拒這件事,我必須把它讀完才能讀下一本書,那如果你讀不完呢,是不是意味著這一整年,這一輩子都別想再讀其他書了呢?拜託你快點放棄這個想法吧,如果一本書讀不完,就 Let It Go!隨它去吧。把你現在最想讀的一本書從架上抽出來閱讀,這才是王道!
研究學習曲線的專家指出,在學習效果理論中有一種叫做「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心理學家蔡格尼博士發現,如果中斷未完成的工作,反而比已經完成的工作更不容易遺忘,個人在心理上,會有強烈的欲望想要完成工作以滿足動機的傾向。換句話說,當我們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如果刻意在學習的高峰中斷它,記憶效果反而是最好的。
昨天,剛好跟友人C在聊電影,她聊到有時候在第四台轉到電影頻道,偶然間看了一部分的電影內容,可是因為忙別的事情或是轉台無法把一部電影從頭到尾看完,就會很想去找關於這部電影的內容到底在講什麼?片名是什麼?男女主角是誰?相關的求知欲望就會迫使她上網去找資料,雖然並不會馬上等到同一部電影在第四台上重播,或是有機會租到同一部片。可是留在心裡的印象反而特別深刻,尤其是哪些沒有看完的電影。我覺得這剛好可以用來佐證「蔡格尼效應」感覺也滿妙的啊。
不管是偶像劇、韓劇、電視新聞、談話性節目、綜藝節目,往往都在進行到最精采、最有張力的時候,迅速插入廣告,讓你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的內容是什麼,以及劇情的後續發展。電影公司就是利用這種特殊的期待心理,讓人們吊足了胃口,不自覺地接受了廣告內容(這樣才會有廣告收入)。而我們就是很聽話地乖乖坐在電視前面,當個稱職的好觀眾。就是這樣才容易被電視媒體洗腦,這又是題外話,總而言之,「蔡格尼效應」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地方。
如果把「蔡格尼效應」運用在閱讀上,我把這種做法稱之為「戛然而止閱讀法」。每當我讀到一個精采的段落時,我會忍耐地告訴自己現在不要立刻讀下去,應該要闔上書,暫時去做別的事,這時候剛才讀過的內容,就會在腦內殘留深刻的印象,我會很想知道接下來的內容,在這個忍耐的過程中,我的大腦自動地重新整理,並組合出易於吸收的重點和內容。雖然沒有立刻把整本書讀完,可是不管過多久,我都能再次複述書中大致的內容分享給朋友、書店裡的客人或是聽我演講的聽眾。有時候,這種記憶力的確讓人稱羨不已。
其實說穿了,我也不過只是充分運用「蔡格尼效應」的學習效果,我相信你也可以做得到。
所以,下次當你讀一本書,讀到正起勁的時候,不妨故意把書闔上,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吧。你可以趁這段空檔,洗衣服摺衣服、出門倒垃圾、在家裡騎健身腳踏車,或是喝杯茶、打開窗看看風景、滑一下手機、做做伸展運動也不錯。
這個時候,無論你做了什麼事,都無法關閉大腦仍在運轉著,處理剛才閱讀的精采段落,尤其像是小說讀物,恨不得立刻讀完後續的內容,知道劇情發展到什麼地方,這種念頭正是推動閱讀的強烈動力。
遇到需要在腦中反覆思考咀嚼的思辨性讀物,不妨讀到某個段落暫停一下,把腦海中盤旋的問題反芻一下,反而對於理解內容有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有的人會利用墊板、紙張或手掌,遮住書頁接續的內容,讓自己短暫地停頓幾秒鐘或幾分鐘,把剛才讀過的文字在腦海裡重新跑一遍,像是進行消化的動作,這也有助於鍛鍊思考,並激發自己想與書中內容對話的渴求。
至於那些不太喜歡看書的人,若是能夠做到刻意在讀到精采處戛然而止,還可以順勢提高想要閱讀的動機,「戛然而止閱讀法」對於提升動機而言,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想讀的時候,刻意不去讀它,忍住想繼續閱讀,不自覺在內心高漲的欲望,所產生的「閱讀饑餓感」會像怪獸一樣壯大,這樣一來,反而會增強想讀書的動能,而我們正需要利用這股動能,去廣泛地吸收各種知識,即使只是為了消遣娛樂也行,找到屬於自己適合的方式閱讀,讀書這件事也會變得很輕鬆容易,在愉悅中進行暢快的閱讀。
有機會不妨試試看吧,相信會對你在閱讀上帶來一些幫助,閱讀本身就是一場低調而華麗的冒險。
戛然而止閱讀法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41009 AM 07:25
Photo by Kiyun Le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