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27(二)蘋果日報刊登我第36篇專欄文章「師大美術館建築美學教育的反思」(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副標為編輯所下)。我另外附上一張本人於現場所拍攝的照片供參考,這照片只有在網路刊登並沒有在報紙上刊登。
本文撰寫的源起是看到好友郭肇立教授的臉書,對於「師大美術館」的建築評論《建築靈魂受到重傷》及照片,深有同感。後來也和好友呂欽文連繫,我希望藉此案例能讓社會重視「公共建築」的社會責任,並能引發社會對建築美學的討論,進而提升都市品味!
透過欽文兄的影響力,聯合晚報前幾天刊登了肇立兄及欽文兄的看法,同時師大也作出回應《我們有不同的靈魂》。如此一來,似乎淪為師大美術館這個公共建築的建築美學仍是各說各話,缺乏進一步的專業討論,甚為可惜!
因此本文藉此專欄進一步提出個人看法,主要希望引發更多建築美學教育的探討。師大美術館是很好的個案,尤其師大美術系又是國內重要美學藝術的重鎮,建築界也責無旁貸,應藉此個案論辯建築美學的基本元素。希望透過這些對話討論,能夠提升國人對建築美學的素養與品味!
透過各界對此個案的討論,不但能讓社會重視建築美學與專業,而且能夠提升建築師的社會地位,讓建築專業獲得社會的尊重!
———-
張金鶚專欄:師大美術館建築美學教育的反思
(張金鶚,政治大學退休教授、美國M.I.T.建築碩士)
最近在青田街巷弄的「師大美術舘」,龐大的建築量體與尖角不規則金屬塊體的特殊造型,引發建築專業者的批評。認為超大尺度失控、壓迫週遭環境、造型與寧靜社區毫不相容,陽光下金屬反光也讓人不舒服,如此建築靈魂受了重傷!
建築並非「純藝術」
然而台師大回應:我們有不同的靈魂,該館以其新穎具特色的造型,早已成為年輕人的熱門打卡景點,明年正式開幕營運後,將開展學校與城市和社區的互動關係。
如此正反意見,似乎讓師大美術館這個「公共建築」淪為各說各話,建築美學乃見仁見智,沒有標準。難道建築界對公共建築的功能、造型、美醜、社區環境、都市空間均沒有「專業倫理」(或上述所稱的「建築靈魂」)的基本規範與責任?如此一來,台灣的建築教育將如何面對學生與社會大眾?台灣的建築文化品味又能如何提升?
首先,「建築」並非「純藝術」,後者可以純粹只是藝術家的主觀創作展現,不像建築師除個人主觀的設計創作偏好外,必須同時考慮科學的營建技術以及客觀的考慮使用者與外在基地環境。因此建築的專業教育除美學的訓練外,更需科學技術與都市空間環境的學習,這些都不是可以像純藝術主觀各說各話的辯護。
其次,「公共建築」並非「私人建築」,後者只要業主個人喜好並符合建築及都市計畫相關法令即可;而前者業主不只是簽約的代表人(師大主政者),而是社會大眾(包括師大師生、社區居民及美術館的參觀使用者),除基本的建築與都計法規外,更應有較嚴謹的都市設計審議,以確保相關的公共性與都市環境景觀。這些都必須經過公開的專業審議過程,不應只是建築師與所謂業主少數人的主觀偏好,才能減少爭議。
提升台灣都市美學
第三,「美術館」特別具有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不只是透過館內的作品展示,美術館建築本身也都具有藝術美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因此,建築本身的空間、造型、尺度、比例、材質、色彩與基地週圍環境景觀也都必須充滿建築美學。國內外美術館優質建築美學案例不少,其中貝聿銘建築師在日本京都附近的Miho美術館,應是美術館的典範。兩相對照檢視美術館的相關建築美學基本元素,應該可以釐清美術館的建築美學不應是完全沒有標準,美術館主政者與建築專業者應該藉此案例說明建築美學的相關元素,達到美術館的教育功能。
第四,師大有美術系,也是國內培育美術教育的重鎮,「師大美術館」被期待應該要更具有藝術美學的社會教育功能,不但要說服建築專業界,而且還要清楚展現並能提升社會大眾的建築藝術品味,如此才不枉師大美術館的聲譽。希望師大未來能夠藉由美術館營運加強社會藝術美學的教育功能,以提升國人藝術美學的文化品味。當然建築界也責無旁貸,透過師大美術館案例,多方探討建築美學,提升台灣社會對建築美學教育的重視。
最後師大美術館的各種爭議,尤其對社區鄰里與都市環境的壓迫,凸顯了我們「公共建築」的相關審議機制與品質仍有相當改進空間,相關建築專業評論也不足,希望藉此個案可以讓社會和建築專業者相互對話反思,重視建築美學的學習與體驗,彼此相互教育並提升台灣的建築與都市美學與品味吧!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90827/3842928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藝術家王友俊教授6/1(六)早上過世,享壽76歲。 王 ...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美術系名譽教授蘇憲法捐贈《百...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ational ... 的評價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師大美術系助教 :: 藥局地圖 的評價
- 關於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臺師大第18屆傑出校友- 師大美術系名譽教授江明賢 - YouTube 的評價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7-12-21影音檔
來賓粉絲頁: 臺師大噴泉詩社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 顧蕙倩老師、 康書恩同學、 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重,重人。也無風雨也無晴,但求「合適」二字云!這是陳若慧回顧此生的自評。~
讓我們隨著女性們平凡中的不平凡事蹟,她們一路走來的往事,找到屬於我們自己人生中的啟發與溫暖的指引。....
【畫牡丹的女人】(下篇)
訪問對象:中華畫院邀請畫家、中華民國畫學會理事陳若慧
一如陳若慧創作的心路歷程,她的畫展現了生命的韌性,撫慰人心。似乎飽滿詩意的人,心中總對這個世界充滿愛意。陳若慧不僅是個才女,對這花花綠綠的人間更是愛心滿溢。所以陳若慧應展世界各地,有潤筆費開心,無潤筆費則充當遊玩,總是不遲千里。
文化大學美術系副教授余城回憶當時教授陳若慧繪畫時深有感觸:「若慧除了喜好繪畫之外,還有一顆藝術家熱忱服務人群的心。除了一直在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國道警察局等機關的美術研習社團導師,推動社會繪畫教育不遺餘力。她更主動參與公益活動,以繪畫為原住民、醫院、僑校等募集基金。若慧在醫院的病患、家屬與社區居民心中是個溫暖的印記。」
除此之外,陳若慧也多次在慈濟捐款。進一步地在以女人幫助女人為宗旨的國際蘭馨交流協會擔任信義蘭馨的會長。每年爭取傑出女性教育獎學金、走上街頭宣導「113」防家暴與虐童、辦理主題為「你最景仰的女性」的兒童繪畫全球比賽,弘揚女性精神、實現女性夢想。說她是現代女性的神仙教母,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而陳若慧本身的奮鬥歷程也帶著那麼一些傳奇的色彩。自小她一路在考試的歷練中成長,從幼稚園考綁鞋帶,到長大後從沒停過的入學考,陳若慧分享:「考試是有方法的!畢竟人的記憶有限,早唸也沒用!所以平時只要保持在一定的程度,最後衝刺那三個月就夠了!」相信心靈力量的人會說這是「意念」導致心想事成!以科學的觀點來看,這代表了陳若慧的邏輯清晰,懂得重點猜題。
面對夢想,陳若慧認真,可並不鑽牛角尖。小時候,她的志願是當作家,但是畫畫於她有緣的牽引讓她走上了別條路。今天繞過一甲子的人生旅程,她因緣際會接下了《孔學與人生》的總編輯,一邊快樂的作志工,一邊滿足地圓了幼時夢。秉持真、善、美的價值觀,不汲汲營營,抱著誠懇的態度,陳若慧講求的是真!她說人生猶如迴力鏢,你丟什麼出去,自動會彈回來什麼。是故,在人情上,她不喜與人爭,不花無謂的腦筋,這讓她不管幾歲都青春花漾;在俗塵中,她不戀物欲、不貪奢華。發現加拿大百中選一的豪宅空有其美(時時得除草、冬天需剷雪)只適合偶然的浪跡,無法作為退休的歸宿,旋即毅然離去。堅持曾經擁有已足夠矣。
可是這並不代表她對人生不積極。從小到大學畫畫,陳若慧的父親始終覺得無法成事,但是她一點也沒放棄。邊帶孩子邊做畫,嫁去香港尚以函授的方式往返學畫。知天命時依舊到文化大學修美術學分充電。在朋友鼓勵下,苦讀拜仙,考前半夜三點挑燈夜讀,終讓她在六十歲那年以狀元之姿進入師大美術研究所!
自重,重人。陳若慧回顧此生,自評:也無風雨也無晴,但求「合適」二字云!
(全篇完。上篇刊載於10/14)
----------------------------------------------------
「成功女性-平凡中之不平凡」故事館:
http://www.lilac.org.tw/sucwomen/sucwomen.php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美術系名譽教授蘇憲法捐贈《百...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ational ... 的推薦與評價
美術系 名譽教授蘇憲法捐贈《百年師大校景圖》 紀念母校建校百年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0204 捐贈: ... ... <看更多>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師大美術系助教 :: 藥局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最高學歷: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李振明教授·程代勒教授·林雪卿教授·邱誌勇教授·陳育祥助理教授·劉碧旭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徽.美術學系·最新消息·系辦公告·日間課務 ... ... <看更多>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在 藝術家王友俊教授6/1(六)早上過世,享壽76歲。 王 ...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王教授1944年出生於臺中大甲,師大美術系57級,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退休後,專職水墨藝術創作。 在其繪畫生涯,早期繪畫主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