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菲律賓敦促中國撤走逾200艘近島礁船隻,稱侵犯菲主權】https://bit.ly/317gZXf
一覺醒來,世界發生了什麼:
1. 菲律賓官方週日敦促中國撤走逾200艘中國船隻,理由是這些船隻出現在南中國海菲方聲稱擁有主權的海礁附近,侵犯菲律賓的海洋主權。菲律賓援引該國海岸警衞隊報告指,3月7日觀測到約220艘中國船隻停靠在朱利安·費利佩礁(Julian Felipe Reef)——中方稱牛軛礁(Whitson Reef)。
2. 新華社週六報導,中美高層於當地18和19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展開戰略對話。兩國將建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雙方還探討了為各自外交領事人員接種2019冠狀病毒疫苗作出對等安排,討論了根據疫情形勢調整相關旅行和簽證政策並逐步推動中美人員往來正常化事宜。
3. 美國多地民眾週六參加「反仇視亞裔」遊行集會,反對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仇恨和暴力犯罪。集會規模較大城市包括亞特蘭大、紐約、三藩、匹茲堡等。
4.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週日突擊訪問阿富汗。他在喀布爾會見阿富汗總統加尼後表示,美方「希望看到負責任地終結衝突」,但不確定是否會在最後期限內實現。這是拜登政府內閣官員首次訪問阿富汗。根據特朗普政府一年多前與塔利班達成協議,美國初步定於5月1日從阿富汗撤軍。
5. 北韓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工作人員及家屬昨日上午已乘大巴撤離使館,前往吉隆坡國際機場。北韓駐馬大使館臨時代辦金裕成(音)離開前在使館外發表聲明,譴責並要求馬來西亞政府承擔後果。馬來西亞外交部長希沙慕丁·侯賽因(Hishammuddin Hussein)同日發表聲明,稱馬方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已經驅逐北韓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的所有外交人員。
6. 香港建制派多個團體3月初成立「撐全國人大決定完善選舉制度」連線。連線昨日宣布,已收集到238萬個支持人大決定的「有效簽名」。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稱,這體現了大部分香港市民的意見。
7. 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接受中新社採訪表示,教育局向全香港中小學免費派發了新版本的《我的家在中國》叢書。
8. 埃及醫學家、作家、女權活動家納瓦勒·薩達維(Nawal El Saadawi)昨日離世,終年89歲。她寫過大量關於伊斯蘭教女性問題的著作,尤其關注女陰殘割問題,被形容為「阿拉伯世界的波伏瓦」。
============================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早報 #晚報 #WhatsNew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布 蘭 登 堡 藩 侯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可以撐那麼久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4359337.A.7DA.html
人人都聽過伏爾泰嘲諷神聖羅馬帝國的笑話,它既不神聖,也稱不上帝國,更不位處羅馬。只不過你不知道的,是當伏爾泰嘲諷時,神聖羅馬帝國早已垂垂老矣,比不上其鼎盛時期的繁榮,自然無力還手。
齋主對歐洲中世紀歷史,連略懂都稱不上,但即便我也知道,神聖羅馬帝國是當代人很難理解的概念,因為它和當代國家的本質全然不同。神聖羅馬帝國,幾乎無法定義其疆域,也沒有統一的法律,唯一的共通點應該是大家都信上帝,並且哪怕內心有多少不滿,但都還是得尊重羅馬教廷。
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中央政府,沒有常務軍備,甚至沒有財務稅政機關,甚至連皇帝都不是世襲,而是靠著七個選帝侯溝通協調來選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七個選帝侯,分別以三個教會諸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以及四位世俗諸侯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所組成。
我想這套選帝侯的制度,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得以撐這麼久的原因。
每個能透過選帝侯當上羅馬皇帝的領導人,不僅要本身實力夠強大,也要和諸國關係良好,更要和羅馬教廷維繫良好的情誼。七個選侯國也會選出最適合的皇帝,其中最重要的條件,當然也包括了該皇帝於帝國境外的敵人越少越好。於是這套制度,靠著不停更迭權力於境內最強的諸侯,讓帝國雖然永遠不會是最強的帝國,卻也因此維繫了彼此關係,甚至讓帝國得以延續下去。
事實上,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還真不見得是好事,與其說當上皇帝有很多好處,還不如說帶來的責任遠遠大過好處。神聖羅馬帝國萌生之初,正巧遇上了十字軍東征浪潮,作為皇帝不但得親身打造東征部隊,還得付出許多錢財在東征計畫中,畢竟皇帝得有個皇帝的樣子。在1453年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帝國攻陷之後,面對財力軍力都遠勝自己的鄂圖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正式成為屎缺,之後不僅要面對可怕的土耳其帝國,還得開始要爭奪海上霸權,以及更可怕的新舊教之爭。
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差點崩解的就是由馬丁路德推行的新教,由於新教的特點之一就是能確保政教分離,這對於諸侯國來說是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良好機會。通常新教的另一個特點是主張開放,因此當兩個諸侯國決定信奉新教時,也就等同於彼此有了做生意的機會,信奉新教不只可以和新教做生意,還能和過去不被羅馬教廷認同的國家或地區做生意,於是當時新教就像是瘋狂的直銷團體,不斷地擴張,但神聖羅馬帝國依舊撐下來了。
神聖羅馬帝國中期之後,雖然得面對鄂圖曼土耳其,面對海權爭霸,還得面對分裂的新舊教改革問題,但是神聖羅馬帝國依然撐下來了,靠的依然是那套神奇的選帝侯制度,但他沒有戰勝的,就是和今日政治文明息息相關的民族主義概念。
神聖羅馬帝國在面對拿破崙之前,就已經因為民族主義運動而逐漸失勢,1792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就任時,帝國早已失去對義大利北部的控制權,甚至對於中歐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當第二次反法同盟被拿破崙擊敗後,法國皇帝直接將早已名存實亡的神聖羅馬帝國從制度上徹底瓦解,從而重新組成當代人較能理解的萊因邦聯。而當1815年拿破崙徹底失勢之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為了維持所謂歐洲的「舊秩序」,與俄國、普魯士共同籌組了「神聖同盟」。此一鬆散的同盟,吸引了眾多小國加入,可謂哈布斯堡家族於神聖羅馬帝國覆亡後,使過渡期趨於穩定的有效工具。
至少,19世紀前半葉的歐洲因為這「舊秩序」而有安定生活,直到1848年舊秩序全面崩解而天下大亂,至此神聖羅馬帝國的影子也才完全消失。
不過到今天,神聖羅馬帝國的制度,依舊巧妙存於德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