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毅演奏美國指揮家、作曲家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寫給管弦樂團與鋼琴的第二號交響曲「焦慮的年代」其中帶有爵士風的 “假面舞會“】♩.♪
【Yi Fan-Chiang plays Leonard Bernstein's Symphony No. 2 "The Age of Anxiety" for Orchestra and solo Piano - "the Masqu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Leonard Bernstein's birth (August 25, 1918 – October 14, 1990)】♩.♪
♪ 第二號交響曲「焦慮的年代」
伯恩斯坦完成的交響曲共有 3首,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第二號交響曲《焦慮的年代》,這首作品作於1947—1948年,為英國現代派詩人奧登(Auden,1907—1973)的詩而作,原作標題為《焦慮的年代,一首巴洛克牧歌》。這是一首有鋼琴獨奏的交響曲,鋼琴承擔的是自傳的角色,曲中有極為精彩鋼琴獨奏部分,之所以演奏時鋼琴擺在前面,因此也可視為一首鋼琴協奏曲。管弦樂隊的作用類似鏡子—鏡子裡可以在現代環境中觀察自我並作自我分析。
伯恩斯坦把詩人奧登的六段詩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
1. 楔子,四個孤獨的人物,一女三男在酒吧里靠酒來排遣自己的焦慮,並像座談會一樣討論人的狀態。
2. 七個時期,四個人各自以自己的觀點回顧人的一生,這是一套變奏曲。
3. 七個階段,以另七個變奏成為一組。 四個人走上象徵內心高度的旅途。 四個人試盡一切辦法,比如單身、交換伴侶,但總是迷失目標,他們從夢中醒來,更緊密地就共同體驗聯結成一體,成為一個有機體。
第二部分
1. 輓歌,四個人這時坐在車中,想到姑娘的公寓舉行臨睡前的酒會。他們悲悼的是失去了父親式象徵性的偉大領袖。這個樂段應用了12音列,有一個幾乎是布拉姆斯式浪漫主義的對比中段。
2. 假面舞會,姑娘公寓內,包括鋼琴和打擊樂的諧謔曲,其中也有一段古怪的爵士樂,以襯托這四個人的焦慮和迷惘。
3. 結語,小號和大管分別闡述 “某些純潔的東西”,弦樂用楔子中的憂鬱往事來應答。按伯恩斯坦的說法,這個結束語是主人公檢驗空虛之後還留下什麼。
📹 演奏影片:
(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PE-vCkL-_8
(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QxFqq9TvI&feature=channel&list=UL
(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aLi6lOcKsA&feature=channel&list=UL
(4/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lBOuzj2eU4&feature=channel&list=UL
(5/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qWi-6294&feature=channel&list=UL
🎵Leonard Bernstein:Symphony No. 2 "The Age of Anxiety", for Orchestra and solo Piano
Part One
a) The Prologue: Lento moderato
b) The Seven Ages: Variations 1 – 7
c) The Seven Stages: Variations 8 – 14
Part Two
a) The Dirge: Largo
b) The Masque: Extremely Fast
c) The Epilogue: Adagio; Andante; Con moto
布拉姆斯交響曲幾首 在 平民保險王劉鳳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連載文章 24—2020/09/04
《平民投資王》網路版---劉鳳和 著 無版權—可大大分享
音癡老爸陪兒子一起熱血玩樂團
在老大升上國二,老二也順利進入國一之後,有一天我突然莫名其妙被推派為弦樂團家長會的會長。雖然我以「低調」的個性,是不太想加入家長會。可是沒辦法,誰教我們家裡的兩個寶貝兒子先後都進入了弦樂團,這個家長會的位子怎麼輪也該輪到我了。
當上會長之後,我開始「介入」弦樂團的事務。所謂介入,其實就是服務。我不介入還好,一介入之後,每當他們有練習,只要我有空我就一定會到,有時候學校五點鐘下了課,孩子要繼續練習到七點多,身為樂團家長會長的我就要去盯點心,通常就是做一些諸如此類的雜事。可是在做雜事的過程,我也開始接觸到一些音樂。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到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愈聽愈好聽,也跟著孩子們的琴聲,愈來愈沉浸於古典音樂之美。
另外,因為我是弦樂團家長會長,所以我家老大自然也當上樂團團長兼首席。老大升上國三之後,因為準備基測,沒有繼續參加樂團,只是偶爾來支援幫忙﹔結果,老從一年級升上年級,竟然也當上團長。國小他們兩個一前一後是田徑隊隊長﹔到了國中,兄弟倆又一樣,都是弦樂團的團長兼首席。在這過程當中,我慢慢發覺一件事情,就是男生除了要要培養他們能動能靜之外,還要給他們一個叫做「責任感」的東西。
永和國中是一所大學校,弦樂團團員的孩子在學校本來就比較亮眼,我兩個兒子又都是團長兼首席,所以在學校很受同學師長注意。我相信,當其他同學的眼光跟焦點慢慢集中在他們身上之後,他們自己心裡都會產生責任感,跟著就會自己注意課業,也克制自己的行為不去做壞事。講白話一點,有很多女生在這時候會暗戀他們,他們更不能丟臉、表現不好。
台灣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性音樂大賽,各所學校間的競爭相當激烈,永和國中弦樂團每次參加新北市初賽時,幾乎都會輸給福和國中只拿到第二名,與全國比賽擦身而過。
沒有參加全國比賽固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我有一個構想,希望在兒子們玩樂團的期間,至少要去參加一次全國比賽,而且至少要得名。表面上看來像是希望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能養成更高的榮譽感。可是我們永遠都比不過福和國中,怎麼辦?
奇招出,二軍也能進入全國比賽!
聰明的我,就在我老大國二的時候,突然發現有另外一種比賽組別可以報名參加,於是我建議學校,既然我們弦樂團比不過福和國中,那何不乾脆報名另一種比較冷門的,沒有其他學校報名參加的比賽?只要我們比表現不要太離譜,一定會拿到新北市第一名﹔拿到新北市第一名,就可以參加全國比賽。
究竟要參加什麼組別呢?那就是「管弦樂團」,也稱「交響樂團」。也就是說,要把學校的管樂團跟弦樂團合併。
我們雖然每年都抱不回第一名,但其實和福和國中的分數都只差個零點幾分,都是在水準之上,既然我們的弦樂團比不過福和國中,管樂團也比不過福和國中,那麼我們就應該改參加管弦樂團的比賽。所以那年我大膽建議學校,直接跨組報名管弦樂團,報名參加新北市的比賽。
哇!誰知道,提議一出,家長群起反對,原因大多不外乎是「我家小孩本來是管樂團的首席,變成管弦樂團以後,管樂團的位子比較後面,原先的首席就不是首席了。」管弦樂團首席,通常是以弦樂團第一小提琴的首席為整個樂團的首席,也就是我兒子,可能有家長會覺得我私心。話說回來,當首席當然很爽,但是當不當首席不過就是短暫一年的時間,沒有比拿到全國比賽冠軍來得重要,不是嗎?就算當時家長反對聲浪之高,最後我終於說服大家,要以大局為重,堅持要給孩子們一個難忘的回憶。
我力排眾議,自掏腰包幫孩子們買點心,如果一點點小錢,可以換來無比的希望,
我願意。我硬把這兩個團湊成一個團,參加當年新北市十一月的比賽,果然,如我預期—第一名!
雖然這完全是預料中事,沒什麼了不起,可是我終於讓所有孩子等到:我們可以參加全國比賽,這個令人興奮的結果。這時小朋友個個鬥志高昂,每個人排練得非常起勁,練習曲目愈練愈好聽。我們參加全國比賽的演奏曲是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 (New World Symphony) ,以及西貝流士 (Jean Sidelines) 的<芬蘭頌> (Finlandia)。這兩首曲目我聽過不下幾百遍,直到現在,每每聽到都還是回味無窮。
公園裡,樂團演奏的畫面深烙在我心裡,隨著兩個兒子進入國小就讀,我希望他們有朝一日也能登上音樂的舞台。
這期間,我們也有辦過一些小小的成果發表會,也有演奏過一些其他曲子。當時配合日本偶像劇《交響情人夢》的播出,也讓小朋友們試著演奏劇裡出現的曲子,得到孩子和家長的熱烈回響。果然,用音樂把小孩子的榮譽感不斷往上提升,是很有效的策略,他們在練習時也特別起勁,這是之前弦樂和管樂分開時,沒有辦法看到的成效。現在想想,如果我會演奏的話,也還真想上去拉一首。上台演奏的感覺,真的太屌了!
我沒錯過扮演兒子青春期的心靈導師
順利打進全國比賽的那一次,參加的團隊包括台北市的天母國中、介壽國中、弘道國中,還有一間私立東山國中,統統都是筒中好手,每間學校都是狠角色﹔台北縣永和國中呢?第一次參加!各位知道結果如何嗎?永和國中得到那一屆全國第二名!孩子們感動到每個人都哭了,我也哭了!幾年下來的心血,幾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夢,但是這段過程是大家共同努力創造的。一個本來在新北市沒有什麼名氣的樂團,因為一個觀念改變,竟然得到全國第二名。每個小朋友除了現場拿到一張全國第二名的獎狀之外,內心也充滿了無形的驕傲,當下真的是太感動了!很多在台下等候結果的家長也哭了!在指揮老師蘇津祿的帶領下,終於讓大家有一個出頭的機會。我相信這一次對孩子們來講,是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光榮時刻。
我家老二當上團長之後,和哥哥一樣,也是團長首席,也一樣參加全國比賽,演奏了許多更好的世界名曲。那一年成績稍差,退了一名,全國第三,但是沒有關係,最起碼他們都曾經擁有過。
弦樂團為我和孩子創造了共同成長的空間跟時間,讓我這個做爸爸的,從他們國小六年到國中三年,一直有機會陪伴著他們。尤其國中三年,不論颳風下雨,我和小朋友一起騎車去學校,一起吃宵夜、吃點心、一起去經歷各種不同的比賽,一起享受不同的榮耀。在他們青春性格最不穩定、尚未定型的時候,我這個爸爸能夠陪伴在他們身邊,這真是一種無形的幸福。在比賽過後,我們陸陸續續辦了成果發表會、年終音樂會,帶他們到處去表演,我只能說,他們三年的國中生活,很爽!
而我呢? 我更爽!我一個老粗,一個退役的職業軍人
布拉姆斯交響曲幾首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范姜毅演奏今日誕辰102週年的美國偉大指揮家、作曲家 、鋼琴家與教育家 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寫給管弦樂團與獨奏鋼琴的第二號交響曲《焦慮的年代》其中的第二部分「假面舞會」】♩.♪
【Yi Fan-Chiang plays Leonard Bernstein's Symphony No. 2 "The Age of Anxiety" for Orchestra and Solo Piano, The Masque】♩.♪
【The 102nd anniversary of Leonard Bernstein's birth (August 25, 1918 – October 14, 1990)】♩.♪
♪ 第二號交響曲「焦慮的年代」
伯恩斯坦完成的交響曲共有 3首,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第二號交響曲《焦慮的年代》,這首作品作於1947—1948年,為英國現代派詩人奧登(Auden,1907—1973)的詩而作,原作標題為《焦慮的年代,一首巴洛克牧歌》。這是一首有鋼琴獨奏的交響曲,鋼琴承擔的是自傳的角色,曲中有極為精彩鋼琴獨奏部分,之所以演奏時鋼琴擺在前面,因此也可視為一首鋼琴協奏曲。管弦樂隊的作用類似鏡子—鏡子裡可以在現代環境中觀察自我並作自我分析。
伯恩斯坦把詩人奧登的六段詩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
1. 楔子,四個孤獨的人物,一女三男在酒吧里靠酒來排遣自己的焦慮,並像座談會一樣討論人的狀態。
2. 七個時期,四個人各自以自己的觀點回顧人的一生,這是一套變奏曲。
3. 七個階段,以另七個變奏成為一組。 四個人走上象徵內心高度的旅途。 四個人試盡一切辦法,比如單身、交換伴侶,但總是迷失目標,他們從夢中醒來,更緊密地就共同體驗聯結成一體,成為一個有機體。
第二部分
1. 輓歌,四個人這時坐在車中,想到姑娘的公寓舉行臨睡前的酒會。他們悲悼的是失去了父親式象徵性的偉大領袖。這個樂段應用了12音列,有一個幾乎是布拉姆斯式浪漫主義的對比中段。
2. 假面舞會,姑娘公寓內,包括鋼琴和打擊樂的詼諧曲,其中也有一段古怪的爵士樂,以襯托這四個人的焦慮和迷惘。
3. 結語,小號和低音號分別闡述 “某些純潔的東西”,弦樂用楔子中的憂鬱往事來應答。按伯恩斯坦的說法,這個結束語是主人公在空虛之後所留下的檢驗。
📹 演奏影片(共五段):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jPE-vCkL-_8
2️⃣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QxFqq9TvI&feature=channel&list=UL
3️⃣http://www.youtube.com/watch?v=taLi6lOcKsA&feature=channel&list=UL
4️⃣http://www.youtube.com/watch?v=xlBOuzj2eU4&feature=channel&list=UL
5️⃣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qWi-6294&feature=channel&list=UL
🎵Leonard Bernstein:Symphony No. 2
"The Age of Anxiety", for Orchestra and solo Piano
Part One
a) The Prologue: Lento moderato
b) The Seven Ages: Variations 1 – 7
c) The Seven Stages: Variations 8 – 14
Part Two
a) The Dirge: Largo
b) The Masque: Extremely Fast
c) The Epilogue: Adagio; Andante; Con m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