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911感想
台灣人多半會覺得,911改變了原本美國的方向,將主力放在中東,忽略東亞中國崛起,然後多年後終於輪到我們要開始被重視了。
這種觀點也不能說錯,不過這有點忽略了美國在小布希上台前,就開始相當強大的對中開放力量,低廉的成本實在太香了,沒發生911也不會讓美國就動真格對付中國。
我想,還是別想這種if路線,回到911本身,這的確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走向,但美國介入中東難道就是錯的嗎?這種看法的人為數不少,大致上想法是,報仇歸報仇,為何要去佔領兩個國家?
其實,以美軍的想法來說,這是把戰場拉到外面,不要在本土作戰。今天如果美國在中東毫無立足點,沒有一個給人聖戰的藉口,那麼恐怖份子會以哪裡為目標?照蓋達的做法很清楚,不是各地大使館跟駐軍,就是美國本土。
這有賽局的概念在,若我們對整個中亞到中東,伊斯蘭與游牧世界有點了解,會很清楚這個地方的壓力。壓力有內也有外,不給年輕人出口,問題只是累積的越來越大。
也許有人忘記了,2000年那時,世界的主流意見,是美國應該要走回孤立,還是加速全球化,或是到處帝國主義?你如果左翼的東西看多,會得到美國「應該不要再輸出帝國主義」這個結論,雖然美國自己可能滿頭問號。沒有對外佔據殖民地,經濟開始要走向中國外包,換中南美跟西非要飽嚐產業外移之苦,哪來的帝國侵略?
嗯,課本就是這樣講,台灣都會有教授這樣主張,那麼中東地區怎麼看待就不意外。遲早會把怒火燒到美國本土,911只是遲早、嚴重程度之差。但就中東國家的統治階級來說,太清楚在美國本土引發大規模恐攻,會換來何種結果。
你只要有觀察,就算是伊朗這種國家級恐怖活動去戳美國的,也都是把範圍限定在海外,而且跟地緣利益有關,頂多跟人合作炸一下海外美軍就夠了。
講這麼多,我要說的是,美國出兵阿富汗,本就是站在要消除本土恐怖威脅的前提上。之後入侵伊拉克,這是另一個故事,但在當時是一種擴大海外戰場的布局,石油那些都是附帶的。
不過,到了現在,各位還記得幾個這類說法?還是認為,小布希把美國帶往右翼之路,施行帝國侵略多年,終於現在扳回來?若這是真的,歐巴馬任內發動最多次攻擊是為了什麼,他難道很右邊?
事情沒那麼單純的,尤其當中東作為境外決戰的場所,給中東消除「低端人口壓力」的地方,今天撤出後會發生何事?那是沒人會知道。塔利班很清楚,弄不好給激進組織再搞一次,美國還會再來。
今天撤出阿富汗,美國找誰當代理人?正常都知道是以色列,依照對象還會有土耳其、沙烏地。結果拜登完全沒這樣幹,盟友炸了,後面會如何真的是天曉得。
美國這個帝國,數十年內還不會崩毀,但內部的進步主義一直想要摧毀對外輸出的能力,其思維很單純,就是對外用兵花大錢,把錢挪回國內發社福,可保永續執政。
但,這個世界,全球化是這樣嗎?如果走錯了下一步,不是只有911而已,我們很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多極體系出現,每一個體系各有貿易圈,身為中等強國的台灣,會很難置身事外,選錯一步就是連飯都沒得吃。
這個世界會走到這步?很難說,因為已經看到保守派正在做最壞的打算,而且這個保守派不是傳統的右翼,可以說各國內部幾乎都有類似的想法。這表示,看得出問題在哪的各國精英很多,但曉得狀況的一般老百姓極少。
嘛,想這個也沒用,下一場911如果很快又發生,美國會怎麼改變?世界又該怎樣應變?
911是規模太大,導致成為歷史世界,但激進組織試圖用恐怖手段改變歷史軌跡,可是史不絕書,賓拉登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們有想到,真的發生下一次,世界會變成怎樣嗎?如果全球化嘎然而止,那麼消費主義跟個人主義,很可能會瞬間倒退一百步喔。
#我的意思是
#你真的確定永遠站在雞蛋那邊是對的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天下有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蘭博基尼Egoista這輛前衛到不行的概念車呢?這款概念車是由大眾集團首席設計師瓦爾特·德·席爾瓦親自操刀設計的,車型采用非常獨特的單座布局。Egoista在意大利語中的意思就是自私的意思,因此也比較貼合其非常獨特的單座布局。其單座艙的布局來自於飛機,整車的線條感極強,立體感和層次...
布局 的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法政新思/把握“十四五”机遇 开创香港新未来\朱国斌 容海恩
2021-08-27 04:23:55大公报
“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简称,其重要作用和意义一如序言所宣示:它旨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新时代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
日前,高规格的中央宣讲团来港宣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香港如何“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关心香港的人应该还记得,“十三五”规划有港澳专章,提出港澳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形成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官方层面积极呼应,而民间基本上冷处理,真正的“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一观察应该还算是客观中肯吧。事实上,从香港方面而言,因应“十三五”规划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成就也乏善可陈。
“发展机遇与挑战”是一个老话题,此时此地却附有新的内涵。这是因为,第一,时过境迁。2021年的香港与五年前的香港对照,内外环境均已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央落实全面管治权,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特区选举制度,使得香港政治生态发生巨变;第二,新的供求关系。新冠疫情爆发后,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发生重大(如果还不是根本性的话)变化,香港经济发展客观上受到时势和地缘的制约。至少从短期中期来看和考虑到香港的可用资源天花板,人固然求我,但是现在我更需求人;在香港能够找到独立发展的路径之前(作者怀疑这种可能性),明天的香港必定依赖于与内地的政经关系和融入国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变动中的叙事和话语体系。香港群体心态建基于“香港本位”之上、并一直充满着那种令人自我陶醉的优越感,思维惯性导致她没能够将内地因素和国家因素纳入到思维体系和决策认知过程之中,这也可能就是陆恭蕙和高礼文(Richard Cullen)在其近作《香港在中国:重新思考内地与香港关系》中所谓的“殖民现代性叙事”或曰“英属香港叙事”所致。变动中的叙事或话语体系体现并考验香港对待国家的态度。
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能否给香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答案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宣讲会上指出香港要“认清国家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发展方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香港的竞争优势”和“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未来。”说是苦口婆心也不为过。其实骆主任的意思很明白,香港要认清形势、提升竞争力和开创未来。
纲要第二篇到第十二篇全面铺陈了国家战略发展意图和政府工作重点,其内涵与外延颇有看点,不仅系统指明了符合当代中国政经现状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还提出了回应国际情势变迁后的应对措施。详细分解以上国家意图和举措,香港可以且能够配合和对接的地方很多。
仅举几例:香港拥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库,可以参与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过程中;香港服务业可以投身到全国性业务之中;香港可以加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区域经济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带头人作用;利用自身地理与地缘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并在“一国”原则下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发展香港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等。
一句话,香港可以借船下海。从最近几天特区官员表态来看,应该说政府还是被触动和有行动的。特首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回应“八大中心”发展机遇,已经就其中“六大范畴”发展向中央政府提交策略性文件。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提升实力迎接新挑战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中国当前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的分析评估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兹录如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至于香港,说她面临着“明显而现实的”(clear and present)挑战并不为过。第一,外部环境持续恶化。这环境不仅指的是来自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所谓“制裁”。君不见,这两年来自美国的打压,既来自政治权力又有法律层面,所造成的有形与无形压力颇大。
第二,国际竞争压力加剧。新加坡势头迅猛,意欲取香港而代之。《南华早报》近期多篇报道论及此话题,如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的冲击,香港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大幅下滑,而同样受到病毒冲击的新加坡和东京的外汇交易量反而有些许增长;德意志银行其亚太地区总部本来设在香港,但由于香港经济环境下行,遂决定搬去新加坡。这是一种指标和信号,不得不令人警惕。
第三,香港内部各种势力仍在整合之中,有待观察。选举制度完善之后,爱国爱港者还未上岗,即使在上岗之后,他们的能力有待检验;第四,香港社会凝聚力有待重塑。
就此而言,新的叙事和话语系统有待建立,国家承认与认同有待加强,持久有力的价值观有待重申。从根本上讲,香港的确需要完成建构一种原装正版的“一国两制”叙事。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国两制”下半场香港需要完成的使命。“十四五”规划给香港提供的就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抓住机会才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然后才能出击应战,并准备迎接明日的挑战。
作者分别为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及立法会议员、执业大律师
布局 的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做家务?
给孩子做家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还没订阅我们YouTube频道的朋友,可以订阅,订阅时记得打开小铃铛,那么日后有什么新的视频,你们都会第一时间都会收到的。
如果已经订阅了,觉得受用,举手之劳通知或者分享给你觉得有需要的朋友。
这文字跟视频是不同的,文字是补充视频的内容,有说明这是为什么,理据在哪里。
如果你读完了,请到留言评论区,支持我,观看视频。
也可以点击这里的连接:
https://youtu.be/TyYvlIa_H04
这个视频是说,在儒家的角度,孩子还没读四书的《大学》之前,他们都得经历过「小学」的阶段。
粗浅来说,「小学」就是要孩子做一些伦常家事。
还有,应对父母长辈,乃至同辈,甚至后辈的「互动礼节」——权宜方便的说法就是,对人际互动会有一种既默契又得体的应对态度。
所以是在性格形成之前,就做好行塑了,否则等性格形成之后,气习凝固了,要再调改就已经来不及了,我可以借用中庸一句话来说明:「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定则不疚,道前订则不穷。」
这种种是儒家小学入德修养工夫的入门,是全部都是动静明细的事前布局(事前准备),这种重复训练,在日后即事来临,动静明细的功夫才会比较靠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这句话的结论是用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用现代的概念来理解,人的气习变化 ,性格还没凝固之前,就要极度留意了,在细微的地方先做好一切准备。
你大可想象一下,现代的社会,用五岁进幼儿园,七岁入小学的概念来看,孩子跟父母人际互动,仅仅只有那区区的几年罢了,七岁之后,孩子进入更扩大的小社群了,父母要「察觉」与「发现」的机会相对少了,既然少了,调教(疏导与启发)肯定相对少的。
那时,也许,父母忙于事业,同时孩子兼顾学业和功课,多有障碍,父母尚未全面看出,但是,到了中学,孩子进入反叛期时,已经来不及做补救的工作了——学员就问过:「不给手机 孩子暴躁,同时用自残威胁!」
这件事情,不就是「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吗?
伦常家务事,应对用心与态度,此二者,在儒家的小学,均有需要调的深意在里面。
做家务,勉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其中一种训练的媒介和工具,其实,真正要训练的是他的心。这里说的是跟「动静明细」,即事来临时的心是有关的。
视频里面,我提出的三个步骤法,先观察他怎样做,再同时示范一起做,再观察其有没有看出分别,这仪式之后,如果孩子看不出,就再拉他一把给予解释说明。
视频我只是用洗碗抹桌子做一个案例条目说明,你大可想象其他的伦常家事,其事情虽然有异,不过其理是相同的。
这个明细观察力是需要的。
曾经有一个教授,他走进课室,跟学生说,我们要大胆尝试小心观察。
于是他在自己和学生的桌子面前都放了狗屎,教授说,敢跟自己我做的,才可以做入室弟子,不敢的,你们统统不及格。
结果教授用手指沾了大便就放进嘴巴吸食,愿意留下来的学生都跟着做了,但是呕个半死。
教授就说:「你们虽然很大胆,但不够细心,你们看不到我用中指沾大便,食指吸食吗?」
这个细微观察力,日后读书工作做人都会有帮助的 ,你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
据此,视频中的抹桌三部曲,也隐含著训练这个部分的意思,当然其他的做事态度,也就隐而不再衍生论述。
视频中也说了,做早餐时,可以跟孩子事前一起找资料,即便是抄蛋,然后即事实践,事后品味再研究,从味蕾变化微细尽可能做到探索与穷理致知。
炒蛋是一个例子,你们也可以引申出去想象的。至于这种穷理致知,好奇探索,类比万千,如果再用中庸来总结的话,我可以借用这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个炒蛋,可以一直穷理下去的探索,此习惯自小而大,由外及内,快乐享受其中,父子母女幸福满满的一起穷理致知,自然培养出「人百能之,己千之」之性格。
李子煮的蛋面包早餐,其实也蕴含了他对奶奶思念的恩情,正如李子最想煮好两道感恩奶奶,思念奶奶的菜肴:蛋面部,马铃薯饭。
这两个部分,我又岂能放过可以穷理致知的机会呢?
观察与穷理致知的气习如何涵养起来,不是说说而已,应该入手用功的地方,最容易的就是伦常家务事。
父母不协助熏陶涵养,难道要等他靠运气碰撞而领悟吗?
请留意,我下一讲的小孩脑部功能,为什么要让孩子重复听回同一个故事,重复看回同一个电影。
请留意极短视频,还有补充文章。
布局 的意思 在 天下有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蘭博基尼Egoista這輛前衛到不行的概念車呢?這款概念車是由大眾集團首席設計師瓦爾特·德·席爾瓦親自操刀設計的,車型采用非常獨特的單座布局。Egoista在意大利語中的意思就是自私的意思,因此也比較貼合其非常獨特的單座布局。其單座艙的布局來自於飛機,整車的線條感極強,立體感和層次感非常豐富。這間意大利車廠用這輛概念車來做各式科技和設計的火力展示,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那帥到不行的前開式車艙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v8oReBv-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