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紫白訣-催官篇】
催官佈局,今年過年期間,幫某領導催官,
過去因為上級領導牽連兩年,
做事也總是不順,特地邀請到現場處理,
2021年1月15日到現場佈局處理,
1月21日布奇門催官局
2月初,原本政治危機解除
佈局三個月後,正式任職單位黨委書記。
壬子命,庚子年己丑年佈局。
辛丑年 ,壬辰月丁亥日任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10的網紅ugisho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使用HD模式收看】 最終話《相逢》之二 公元1966年,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動亂著,喜愛音樂的少女江玲被迫逃離中國越過台 灣海峽到了台灣,在政治大學開展她的新生活。 就在一樣的1966年,一群政大學生憑著對音樂的熱情,熱切的籌畫著文化盃音樂舞蹈比 賽,也因此讓江玲邂逅了總召陳...
己丑年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ot.1 紅樓夢稿(景印限定300部)
作者:(清)曹雪芹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民國66(1977)年1月
裝幀:線裝1函12冊
尺寸:21×29cm
是書底本為清末藏書家楊繼振(1832~1897)舊藏本,一名「楊藏本」,又稱「夢稿本」。原為楊繼振道光己丑年(1829)收藏。題名曰:《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1959年春北京文苑齋書店收得此書,後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收藏。楊本每10回1冊,不分卷。前80回據某脂本鈔出,後40回從高鶚初稿本鈔出。行款與己卯、庚辰二本不同。每半頁14行,行38字,是開本最大的皇皇巨冊。
聯經版印數共300部,分兩批印刷,本島200部,封面為墨綠色花格;海外100部,封面為墨藍純色,即為此本。
Lot.2 增評加批金玉緣圖說(民國石印本)
作者:(清)曹雪芹撰;王希廉、蝶薌仙史評
出版時間:民國3(1914)年
裝幀:線裝2冊
尺寸:13×20cm
此書即《紅樓夢》,共16卷120回。王希廉(1805~1877),字雪薌,清代《紅樓夢》三大評點家之一。因評贊《紅樓夢》,自號洞庭護花主人,工書善詩文,才華豔發。人品重藝林,卒葬太湖葑山。蝶薌仙史,據說為陶洙(1878~1961)化名。陶洙字心如,江蘇武進人,能畫,工山水、花卉,亦是近代藏書家、紅學家。
此書繡像插圖可觀,人物之外,書中間亦穿插內容示意,書前更有巨幅大觀園拉頁,堪稱圖文並茂,亦可想見清末民初上海石印出版工藝之盛況。
Lot.3 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三種(胡適影本)
作者:(清)曹雪芹
出版:胡適紀念館
出版時間:民國50年初版、51年再版、64年三版
裝幀:初版線裝2冊、再版線裝2冊、三版硬背精裝1冊
尺寸:18.5×28cm、20.5×27cm
1927年,剛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胡適博士(1891~1962),與徐志摩(1897~1931)、邵洵美(1906~1968)等人在上海開設「新月書店」,並創辦《新月》雜誌。消息傳出後,有人把一部舊書擺在書店,託轉胡適。這書,胡適本來已輾轉獲知消息,卻囿於「重評」兩字而放過了。等到現書入手,方才知道差點與珍本擦身而過,急忙以高價買下4大冊16回「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石頭記》(後稱「甲戌本」,乾隆19年,西元1754年)。
1948年12月,蔣介石派專機到北平接運圍城中的胡適夫妻。當時胡有100多箱書,兵荒馬亂,飛機容量有限,當然不可能全帶,「結果只帶了一些筆記,並且在那一、二萬冊書中,挑選了一部書,作為對一、二萬冊書的紀念。」被挑中的就是這部書。「這是我的寶貝!」他說。自此書與人相隨,流浪到天涯,直到1958年回臺灣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此書之重要,根據胡適先生的說法:「還沒有出現一部鈔本比甲戌本更古的,也還沒有一部鈔本上面的評語有甲戌本那麼多的……像這類可寶貴的資料多不見於其他各本。」他認為「這個人間孤本在我手裡,我有保存流傳的責任。」因此在1961年將原書交付臺灣中央印製廠影印出版,限量1500部。結果書還在印,便被預約一空。1962年胡適過世後,夫人江冬秀女士(1890~1975)為了追懷,再版1000部,書前添加毛子水(1893~1988)再版序文〈竹坳春雨樓藏書圖並胡適題記〉,海內外依然爭相搶購,向隅者哀嘆。1975年胡適紀念館又重印,毛子水再寫〈第二次重印跋〉,是為三版。三種版本,胡適由生到死,人走書猶暖,一次收齊,空前良機!
2020『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
拍賣:12/13(日) 13:30開始
活動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己丑年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深度:中科院AI勢力崛起
2020-01-21
智東西
文 | 韋世瑋
我們將時針倒回至七十年前。
己丑年甲戌月,東四馬大人衚衕10號的冬天全然未見絲絲涼意。這看似並不起眼的北京城中一隅,正醞釀着一場影響中國科技發展的深刻變革。
小衚衕裏,時年57歲的郭沫若被正式任命爲中國科學院院長。歷史以此爲起點向前奔涌,往後領導班子不斷更替的七十年間,我國自近代以來百廢待興的科技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是我國在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綜合研究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自成立以來,逐漸建成了完善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覆蓋物理、化學、環境與生態學等學科,爲我國國家安全和科技硬實力的發展上,成爲了不可或缺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從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第一臺原子力顯微鏡(AFM)的誕生;從第一臺大型向量計算機系統,到首款通用處理器芯片「龍芯1號」的自主研發……中科院一路高舉科學振興的旗幟,帶領我國無數高端學科和科技產業萌芽、興起與爆發。
在學術研究領域,中科院旗下擁有12所分院,超100家科研院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與上海市共辦)均爲中科院所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建院以來,中科院已培養了近千名科技領軍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創業者。
隨着人工智能的大火再度把世界科技熱潮點燃,中科院仍保持着強勁實力屹立於世界AI領域的發展潮頭。
放眼世界,2019年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機構排行榜CSRankings中,中科院以5.3分排名AI全球榜第四,僅次於清華、北大和卡耐基梅隆大學。
回望中國,中科院一手甩出寒武紀、雲從科技等估值10億美元的AI獨角獸,一手穩握中科曙光、科大訊飛和中科創達等多支A股王牌,在羣雄割據混戰的AI戰場中肆意廝殺。
國內外AI科技競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知不覺間,中科院AI勢力的星星之火在2019年AI落地生死戰中,歷經了數萬家企業落幕背後的暗潮撲殺,正以爆發之態燎原至漫山遍野。
溯源中科院這場AI勢力崛起的背後,不僅是瞭解我國最高科研學術機構的技術根基和人文底蘊,我們對中科院系的冰山一角進行層層剖析的同時,也嘗試從中窺見這派AI勢力在當下產業落地生死戰的底牌與新活法。
一、中科院的根:研發與人才四十餘年灌溉
中科院系AI企業的野蠻爆發與生長,源於中科院深埋於我國科技土壤的根,離不開研發與人才長年累月的滋養和灌溉。
中科院的研發實力有多強?2019年《Nature》雜誌公佈的2019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年度榜單中,中科院以1678.64分一馬當先,超越845.54分的哈佛大學,猛衝全球領先研究機構第一的寶座。
細數我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在國民經濟、國家重大需求乃至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亦活躍着中科院的身影。
2018年,中科院系統梳理了它在四十年間所研發的40項具有代表性、標誌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其中在國家重大需求領域,中科院微電子所組織全國性產學研用聯盟,七年間不斷攻克集成電路(IC)產業研發瓶頸,實現22nm高K介質/金屬柵工程、14nm FinFET器件、新型閃存器件和可製造性設計等關鍵技術突破。
與此同時,在關鍵工藝模塊上,中科院微電子所還形成了較爲系統的知識產權佈局,擁有專利2406項,其中國際專利483項。
中科院持續在各個領域加強核心技術攻堅,實際上爲其在AI產業的爆發打造了一支又一隻精兵強將。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在2019年5月發佈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截至2019年2月28日,我國共有75家AI領域的非大學科研機構,中科院下屬科研院所爲38家,以51.4%的佔比盤踞我國非大學科研機構陣營的半壁江山。
不僅如此,中科院下屬科研院所還強勢霸榜了我國AI領域專利數Top 10非大學科研機構。數據顯示,從第一名的中科院計算所,到第十名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中科院共爲我國AI產業貢獻了15457項AI技術專利。
人才之於研發,亦如園丁之於園林。
從成立至今,在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一代代院長的帶領下,中科院如海納百川般吸引了無數身居科研金字塔頂尖的學術巨擘,遍佈數學物理、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和化學等多個領域。
現階段,中科院學部共有830名院士,107名外籍院士,平均年齡高達73歲。
81歲的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專家陳國良院士正是其中的一員。他曾開發了國產曙光並行機「用戶開發環境」商用軟件,並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90」,爲我國高性能計算領域的自研核心技術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外籍院士中,時年72歲的微電子學家、FinFET之父胡正明提出的鰭式場效晶體管(FinFET)芯片工藝技術,不僅成功讓芯片晶體管構造從原先的2D邁入3D大門,還打破了曾限制半導體產業發展許久的「摩爾定律」,爲全球半導體產業快速進軍先進工藝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近千名院士的披荊斬棘之下,雲從科技創始人及CEO周曦、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與陳雲霽、雲知聲創始人樑家恩等一衆出身於中科院的後起之秀,亦在AI領域嶄露頭角,力圖創造一個又一個創業佳話。
縱觀中科院的科研實力與人才優勢,自成立七十餘年——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四十一年間,日復一日地滴匯成海、聚沙成塔,不僅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硬實力的復興,亦爲如今中科院系AI公司在產業的爆發埋下伏筆。
二、中科院系AI企業的三大主戰場
如果說AI用了六十年的時間,才讓世界重新關注到它。那麼,中科院自改革開放後花了四十餘年,才讓中科院系企業在當下迎來爆發,這並不意外。
往前,我國的AI產業有中科曙光、科大訊飛和新鬆機器人等公司,在高性能計算、語音、機器人等領域開創基業的篳路藍縷。
往後,國內AI領域則有寒武紀、雲從科技和雲知聲等AI獨角獸與初生牛犢將優勢傳承,在AI芯片、AIoT、計算機視覺等市場不斷釋放潛力。
2019年年初,全球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s發佈32家全球AI獨角獸公司名單。其中,出身中國的10家企業中,寒武紀、雲從科技和雲知聲爲中科院系創企,自動駕駛創企Momenta也有多名高管出身中科大。
中科院系在國內的競爭力同樣強勁。2019年8月,賽迪研究院發佈《2019賽迪人工智能企業百強榜研究報告》,在綜合實力TOP100榜單中,科大訊飛、中科曙光、寒武紀和漢王科技等9家中科院系企業榜上有名。
四十多年來,不斷在AI市場展露野心的中科院系企業已在多個領域開枝散葉。
從當前全局來看,中科院系企業的戰場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AI語音和AI芯片三大方向。
它們從成立之初就開始逐漸影響着這些行業,在利用創新技術瓜分市場的同時,也重新定義着傳統市場的變革之路。
1、計算機視覺(CV)
計算機視覺是如今AI領域中十分熱門一個分支,同時也是極具商業化價值的賽道。
其中,以人臉識別爲核心技術的AI企業已廣泛遍佈國內市場,與安防、金融、自動駕駛和消費電子等應用場景緊密結合。
在這一市場中,中科院系老牌企業則有中科創達首當其衝。
中科創達成立於2008年,它針對成像技術開發了一系列圖像處理和智能視覺算法,既有面向衆多領域檢測人臉的年齡、性別和情緒的Face ID方案,也有面向工業、安防和交通等領域的視覺缺陷檢測。
尤其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中科創達融合底層操作系統技術、Righware Kanzi 3D開發技術和智能視覺AI技術,進一步提升用戶的駕駛體驗。
據悉,中科創達在全球已擁有超過100家智能物聯網汽車客戶,其業務增速在2019年上半年約爲74%。
深度:中科院AI勢力崛起
另一廂,現在市場中老生常談的「CV四小龍」中,雲從科技則是中科院系麾下創企,成立4年就已拿下10億美元估值。
雲從科技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擁有三大核心技術,分別爲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跨鏡追蹤(ReID)技術和人體3D重建技術,在安防、金融、交通和零售等行業都有落地應用。
例如,其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對圖像中的人臉進行屬性分析,以判斷年齡、性別、膚色、是否佩戴眼鏡和麪部遮擋物等信息,實現毫秒級響應。
2018年,國際調研機構Gen Market Insights曾發佈《全球人臉識別設備市場研究報告2018》,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人臉識別設備的最大消費市場,雲從科技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2、AI語音
要說中科院系企業在AI語音領域的最大王牌,科大訊飛當仁不讓。
自1999年成立至今,科大訊飛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聲紋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等技術領域,已逐漸成爲中國AI語音行業的領頭羊。
科大訊飛的AI語音業務覆蓋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和智慧汽車等領域。其中,在智慧教育方面開發了訊飛學習機,能夠幫助孩子定位弱項學科,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科大訊飛董祕江濤曾表示,科大訊飛語音識別的市場佔有率已居全國第一。
而在新秀陣營,雲知聲和聲智科技等創企的潛力亦不可小覷。
例如,當前處在國內語音交互領域第一梯隊的雲知聲,2012年時就已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到語音識別領域,隨後還提出了面向物聯網的「雲端芯」產品體系構想。
雲知聲自主研發的雲知聲開放平臺3.0,利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和音頻轉寫等技術,爲移動物聯網、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和醫療等領域提供AI語音解決方案。
據瞭解,目前雲知聲的覆蓋用戶已達2億,其中開放語音雲覆蓋的城市爲470餘個,覆蓋設備超9000萬臺。
3、AI芯片
在我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脫胎於中科院計算所的龍芯中科自2001年以來,陸續研發龍芯1號和龍芯2號系列芯片,打破了我國缺乏自主研發CPU芯片的歷史。
而往後看,尤其是過去五年間AI專用芯片需求的爆發,中科院也孕育出了寒武紀和雲知聲兩家AI芯片獨角獸公司,以及中科睿芯、欣博電子和啓英泰倫等重要玩家。
其中,創立於2016年的寒武紀在2018年6月完成數億美元的B輪融資後,市場估值已達25億美元(約167億人民幣)。
寒武紀打造的兩代智能處理器IP,曾被搭載於華爲麒麟970和麒麟980兩款SoC中,幫助華爲一炮打響「真正的AI手機」口號。
2019年11月,寒武紀面向邊緣AI計算領域,最新推出了思元220芯片,擁有高安全、低延時和高帶寬三大優勢。
隨着思元220芯片的推出,寒武紀的AI芯片正式形成雲、邊、端三個方向的完整佈局,進一步滿足現今碎片化AI市場的多個應用場景需求。
三、回溯三大技術源頭,AI勢力的厚積薄發
追根溯源,如今中科院系AI勢力的逐漸崛起,與中科院AI歷史的變遷與演進離不開關係。
與我國曆史發展脈絡同步,中科院在結束了徘徊中前進的兩年後,國內AI的發展也逐漸醞釀着解禁。
1978年,我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吳文俊提出的「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爲我國之後的AI體系構建奠定了重要基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航天之父、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之一錢學森等先輩開始主張開展AI研究,讓我國的AI領域研究逐漸開始活躍。
隨着我國AI技術和思想的層層「破冰」,加之1994年中科院啓動支持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引進的「百人計劃」,中科院乃至我國的AI從人才到技術、從學術到產業、從機構到企業,才一步步地蓬勃發展起來。
歷史滾輪之下,我國的AI發展脈絡與中科院息息相關。
當我們將回溯的目光放至中科院系AI企業的「身世」上,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的出身可大致分爲兩派。
一派以研究員爲出發點,其公司創始人、CEO和主要高管均爲中科院及下屬研究所出身,由研究員獨立或聯合創業而成;
而另一派則以科研項目爲出發點,公司在成立前曾爲中科院及其下屬研究所的科研項目,通過技術成果轉換後,才正式成立爲公司繼續發展。
但不論是研究員的出身,還是科研項目的孵化,這些公司的技術起點幾乎主要源於中科院的三家關鍵機構——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聲學研究所。
1、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
設立於1956年的自動化所,不僅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也是我國最早開展類腦智能研究的國立研究機構。
自動化所主要涉及生物特徵識別、機器學習、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機器人和智能芯片等領域的研究,漢王科技、中科唯實、銀河水滴、中科慧遠和中科視語等公司均從中孵化落地。
截止2018年底,自動化所共擁有696名科技人員,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9人。
在AI領域,自動化所亦扮演着重要的開拓者角色。
上世紀90年代,自動化所以控制科學爲基礎,率先佈局AI研究。緊接着從2010年起,其AI研究方向進一步細化,開始在類腦智能研究領域出招。
據悉,自動化所通過架構設計創新,曾自主研發了量化神經處理器(QNPU),在資源受限的芯片上實現大規模深度神經網絡的獨立計算。
而在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方面,自動化所還實現了從中距離到遠距離的可識別生物特徵信息全覆蓋,包括虹膜識別、人臉識別和步態識別,已在國家衆多重要安全領域應用落地。
2、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所同樣創立於1956年,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
計算所主要研究信息處理、網絡安全、大數據處理、智能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領域,曾研發出我國衆多的「第一」歷史性時刻,爲我國的高端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通用CPU技術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例如,我國的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第一臺109乙大型通用晶體管計算機、第一顆通用CPU芯片「龍芯1號」,以及全球PC市場份額第一的聯想集團前身皆誕生於此。
同樣,計算所亦是中科曙光、寒武紀、中科智芯、中科視拓和中科物棲等一衆AI企業的搖籃。
截至2015年,計算所的研究隊伍已超500人,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共5名,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0名。
而在未來,計算所也將計劃實現三個100億的產業目標,包括中科曙光市值達到100億美元、嵌入到華爲等企業的IT產品銷售100億人民幣、創業公司市值達到100億人民幣,真正成爲我國計算機產業的源頭。
3、中科院聲學研究所
與自動化所和計算所相比,聲學所則較爲「年輕」些,它成立於1964年。
聲學所主要負責聲學和信息處理技術學科的應用基礎,以及高技術發展研究,面向我國的海洋、安全、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領域。
其中,聲學所的水聲物理與水聲探測、通信聲學和語言語音信息處理、聲學與數字系統集成等技術,不僅孵化了聲智科技等AI語音企業,同時也培育了一批如海天瑞聲創始人賀琳、小聲科技創始人陳孝良等產業人才。
截至2018年底,聲學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794人,包括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3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55人。
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領域,聲學所亦參與研製了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與應用,爲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科院AI技術的「黑土地」不止於此,中科院軟件研究所、微電子研究所、半導體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同樣催生了衆多極具潛力的中科院系AI企業。
四、中科院的時代發展機遇
中科院系AI勢力的燎原,不僅僅是七十多年來科研技術和人才培養的厚積薄發,抓住了AI產業「甦醒」的時代機遇,亦是我國政策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轉換的催化。
自我國的科技發展進程翻篇到新世紀,國家層面對AI技術和產業的嗅覺愈發靈敏。
國家高層領導人在2014年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一次重要講話,首次高度評價了AI和相關智能技術,無形中大力推動了我國AI技術的發展。
一年後,國務院正式頒佈了《中國製造2025》,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將推進智能製造作爲我國製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
至此,AI逐漸被提到了每一項重要產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位置。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帶動下,中科院及下屬各個研究所亦開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策規劃。
但立足於產業,如何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也成爲了中科院各項政策規劃的重要方向。
實際上,技術成果轉化的難點在於如何尋找技術產業化的方向。這常常缺乏專業的服務機構和人才,同時還面對部分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不完善、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
在政策方面,以下屬研究所爲例,中科院計算所在2016年制定了自身的「十三五」規劃,一是計算所發展模式要從自主創新轉變到引領創新,對標斯坦福大學;二是通過建設中科院網絡計算創新研究院,引領中國「信息高速鐵路」技術的發展;三則是支撐企業實現三個100億的產業目標。
以地方爲例,2018年,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北京分院、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共同推出了《促進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轉移轉化的若干措施》,通過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實驗室共享等十項舉措,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北京轉化落地。
此外,中科院還全資設立了國科創新公司,不斷探索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企業孵化器和聯動創新產業園三種平臺的科技成果轉換模式。
截至目前,國科創新已實現了120多項科技成果轉換服務,覆蓋AI、智能製造、智能物流和智能電網等領域,孵化企業的融資規模已達到2.8億人民幣。
結語:七十載征程,中科院仍笑傲AI江湖
時光如流水,七十年的風吹雨打,中科院已然成長爲我國AI技術和產業力爭站立於世界潮頭的國之重器。
順延着它的歷史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它AI勢力的強勢崛起,既有歷史的累積、人才培育的影響,也有一代代產業經驗累積後的良性循環。回顧中科院系AI企業的漫漫長路,它爲我國AI產業如何利用好產學研之間的合作優勢,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與思考方向。
但同時,我們也需意識到,在當下殘酷的AI落地戰和全球科技競賽激烈的環境中,我國整體的AI技術實力與國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國AI玩家們將要面臨的,不僅是全球科技競賽給市場格局帶來洗牌的陣痛,還需面對顛覆性技術爲各領域市場,乃至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挑戰。生,便能乘着市場和資本的東風一躍而起,闖進商業落地的頭部陣營;死,便只能被大浪拍在岸邊的礁石上,隨着時間流逝被市場和資本遺忘。
未來,中科院系AI企業又將如何書寫這一頁歷史征程?時間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附圖:▲中科院研究單位統計表
▲我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合影
▲自然指數全球百強機構前十名榜單
▲中科院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重大科技成果
▲我國AI領域專利數Top 10非大學科研機構(圖源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
▲中科院學部院士年齡統計(圖源中科院官網)
▲陳國良院士
▲胡正明院士
▲賽迪網發佈2019年中國AI企業綜合實力百強名單
▲計算所成立公司情況(圖源計算所官網)
資料來源:https://bangqu.com/YDah49.html
己丑年 在 ugisho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使用HD模式收看】
最終話《相逢》之二
公元1966年,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動亂著,喜愛音樂的少女江玲被迫逃離中國越過台 灣海峽到了台灣,在政治大學開展她的新生活。
就在一樣的1966年,一群政大學生憑著對音樂的熱情,熱切的籌畫著文化盃音樂舞蹈比 賽,也因此讓江玲邂逅了總召陳浩宇,因為同樣懷抱著音樂夢,兩人相知相惜進而相戀。但因為受到家裡阻撓,兩人被迫分手,浩宇也前往美國深造,留下的只是一個四十年後的約定 ..
己丑年12月12日,江玲依約到了四維堂門口等待浩宇的到來,究竟浩宇是否會如期出現....?
《己丑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四十三屆文化盃網路轉播 與你情定文化盃》
**故事純屬學生創作,時代背景若有冒犯竟敬請見諒**
《愛在,文化(盃)大革命廣告全體工作人員》
《CAST》
江玲:李靜婷Haz
陳浩宇:潘敬昇Pete
小芬:江仙亘Denise
陳父:陳輝泰Keni
陳母:黃盈慈Kiki
演出:
梁鈺杰/蔡薾亘/游煖湲/李依庭/吳禹/許鴻昌/詹奇祐/吳季恩
劉嫣/曹毓珈/段睿雲/吳岳衡/黃奇斌/葉則均/林瑞堂/小黑狗
《STAFF》
編導:梁鈺杰
製片:梁鈺杰
攝影:梁鈺杰/劉昀婷/李欣樺/朱映蓉
美術:吳岱芸/李依庭
成音:李依庭/盧敬軒/吳岱芸/梁鈺杰
燈光:盧敬軒/梁鈺杰
劇照:吳庭寬/吳岱芸/李依庭/陳輝泰
後製:梁鈺杰
請上http://culturecup43.nccu.edu.tw
或是加入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i-zai-wen-hua-bei-da-ge-ming/181159469878?ref=nf.
*2009冬 影音實驗室出品 *
己丑年 在 ugisho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使用HD模式收看】
公元1966年,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動亂著,喜愛音樂的少女江玲被迫逃離中國越過台 灣海峽到了台灣,在政治大學開展她的新生活。
就在一樣的1966年,一群政大學生憑著對音樂的熱情,熱切的籌畫著文化盃音樂舞蹈比 賽,也因此讓江玲邂逅了總召陳浩宇,因為同樣懷抱著音樂夢,兩人相知相惜進而相戀。但因為受到家裡阻撓,兩人被迫分手,浩宇也前往美國深造,留下的只是一個四十年後的約定 ..
己丑年12月12日,江玲依約到了四維堂門口等待浩宇的到來,究竟浩宇是否會如期出現....?
己丑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四十三屆文化盃網路轉播 與你情定文化盃
**故事純屬學生創作,時代背景若有冒犯竟敬請見諒**
結局《相逢》之一
《STAFF》
編導:梁鈺杰
製片:梁鈺杰
攝影:梁鈺杰
美術:吳岱芸/李依庭
成音:梁鈺杰
後製:梁鈺杰
《CAST》
江玲:李靜婷
陳浩宇:潘敬昇
請上http://culturecup43.nccu.edu.tw
或是加入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i-zai-wen-hua-bei-da-ge-ming/181159469878?ref=nf.
*2009冬 影音實驗室出品 *
己丑年 在 ugisho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使用HD模式收看】
公元1966年,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動亂著,喜愛音樂的少女江玲被迫逃離中國越過台灣海峽到了台灣,在政治大學開展她的新生活。
就在一樣的1966年,一群政大學生憑著對音樂的熱情,熱切的籌畫著文化盃音樂舞蹈比 賽,也因此讓江玲邂逅了總召陳浩宇,因為同樣懷抱著音樂夢,兩人相知相惜進而相戀。但因為受到家裡阻撓,兩人被迫分手,浩宇也前往美國深造,留下的只是一個四十年後的約定...
臉書搜尋:愛在文化盃大革命 加入臉書粉絲團 投票預測結局
江玲與浩宇是否能重逢?由你來決定!
己丑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四十三屆文化盃網路轉播 與你情定文化盃
**故事純屬學生創作,時代背景若有冒犯竟敬請見諒**
第三話《約定》
《STAFF》
編導;梁鈺杰
製片:梁鈺杰
攝影:梁鈺杰//李欣樺/劉昀婷/李依庭
美術:吳岱芸/李依庭
成音:盧敬軒/吳岱芸/李依庭
燈光:盧敬軒/梁鈺杰
後製:梁鈺杰
《CAST》
江玲:李靜婷
陳浩宇:潘敬昇
小芬:江仙亘
陳爸:陳輝泰
小黑真情流露客串演出
*己丑年十二月十二日 文化盃轉播結局大公開*
請上http://culturecup43.nccu.edu.tw
或是加入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i-zai-wen-hua-bei-da-ge-ming/181159469878?ref=nf
*2009冬 影音實驗室出品 *
己丑年 在 任慎言老師_自然八字- Posts 的推薦與評價
... 辛丑年己亥月乙亥日,五行火弱的一天。今天出生嬰兒仁慈善解人意偏財運好但易鑽牛角尖,戌時生較佳。今天癸水特別注意飲食,日柱甲子、戊子、庚子、己巳、癸巳,五 ... ... <看更多>
己丑年 在 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722年—公元2200年) 的推薦與評價
庚子年十二月大(己丑) · 辛丑年正月小(庚寅) · 1 · 2 · 3 · 4 · 5 · 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