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統計 #冷閒聊 【為什麼這世界,總是沒辦法兩全其美?】
從一個科學宅的角度,我們來談一談!#柏克森悖論
嗨唷~讀者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越讓人食指大動的食物,越是不健康(高油鹽與糖,就是讓你胖);反之,健康的食物通常很難吃。
身邊的人,怎麼好相處的都相貌平平;而「天菜」好像往往個性都很機歪不好相處?
還有啊,為什麼文組巨人就是理科侏儒,反之亦然?(好想偷偷問上理科太太一兩個歷史問題)
難道上天自有一把尺,自動收掉了那些太完美的人......讓這世界維持這種「有一好沒兩好」的平衡呢?,說來有些公平,但還是有點遺憾啊!自古紅顏多薄命,啊~~(關羽你不能死
等等,別急著認同按讚並分享。
你知道嗎?讀者你可能一直被一個致命的統計陷阱蒙蔽,才會以偏概全,認同這公平的幻影。就像科宅喜歡說的:世界是隨機的,但隨機不完全等於公平——它真的只是「隨機」而已。
各位好,歡迎來到深夜的日冷怪談單元,今天的主題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非常之恐怖。因為科宅編又想聊 #數學 了~每日一登冷。
但是一樣,先說好,整篇都白話文,沒有可怕的公式,看個圖表就收工。那我們開始囉!
話說,統計學是讓資料說故事的一門藝術,精確來說是把資料綑綁、鞭打、刑求,逼資料說人話的藝術。XD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是靠「感覺」而不是靠「資料」過生活的。不過,我們的感覺也依據「資料」,就是一些腦海中容易想起來的例子,連貫起來做一個快速的判斷。統計學家聽到這種平民的玩意,非常之不置可否,並酸酸地說了句統計界名言:
「把軼聞(anecdote)湊在一起,算不上資料(data)。」
就是在批評說普通人沒經過統計學訓練,光憑感覺的過程中,不曉得犯了多少 #認知偏誤 。哪比得上白紙黑字又嚴謹的的統計學方法呢?
但話說回來,統計也不是沒有弱點的。科宅覺得用伍佰老大的歌〈真世界〉來描述統計學很貼切:
「關於這個真世界,不小心,你就會事與願違」
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害你整個推論都出錯的根源,可能藏在一個細微的前提,甚至單單一個字裡唷。
今天的微冷開頭舉的食物好吃與健康的例子,容我把大家讀到那段話時,腦中迅速想的OS寫出來,類似這樣:
「這個判斷句是真的嗎?食物的範圍太廣,就只想我熟悉的食物吧......欸,【好吃但不健康】的食物可以舉出太多,【不好吃但健康】的食物似乎也有一些,【又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嘛,不能說沒有,但很難想到(天山雪蓮之類的?)。我開始相信你了,似乎真的有一好沒兩好。」
第二句也很類似,講到人的顏值和性格的關聯性,我們腦中的資料庫也在運轉,二話不說,就開始把親朋好友分類成【顏值高又好相處】、【顏值不高但好相處】和【顏值高但不好相處】三組。然後覺得似乎這話有點道理。
只有一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是分成三組——應該是四組才對啊,兩個是非題,二二得四,各占平面一個象限。
嘿對,被遺漏的那一群正是問題所在:
【不健康又不好吃】的東西,即使存在,在我們考慮「食物」的時候也不會刻意想它吧。
而【顏值不高又很難相處】的人,在列舉「朋友」的時候,往往是不會列入考慮的QQ。(對不起正在看這篇的讀者不是在說你
等於說,我們考慮這類命題時,常常自動把「抽樣」的範圍限制在「A或者B」,四個象限中第三象限「既不A也不B」就塗黑掉不考慮。那麼,剩下的三個象限就非常可能自動形成了「負相關」,有著從左上角畫到右下角的趨勢(線),好像把「A不B」和「B不A」連起來。 #甜不辣 #申不害 #阿不拉 #好不鬧
原來魔鬼藏在「或」這個字上啦。#或或或或或或或或
這個平常思考上,也是統計學上的可怕陷阱,起初是一位研究醫學流行病學的專家提出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柏克森悖論」(Berkson's paradox),或者「入院率的偏誤」。
例如說,某院醫生很高興的把病患抓來研究......我是說統計研究,才不是縫起來做成人體蜈蚣呢,千萬不要誤會。
很可能,醫師們會發現一些離奇的結論,例如「蛀牙的人,更不容易得到高血壓(呈負相關)」,難道冥冥之中真的注定,上天是公平的嗎?
但事實上兩者根本無關。
會得到這個結果,說破了就只是因為——沒有蛀牙也沒有高血壓的人,不容易出現在醫院,就醬而已 。因為來醫院的人,大致滿足「身體至少有一種病」的前提,等於是「A或B」,咻,一條原本不存在的趨勢線就平空出現了。
嚴格的統計學得出的結論,卻因為過程中隱藏的謬誤而不能跟它認真了。幫QQ。
柏克森悖論的威力超強,它甚至可以讓明明整體上明明是有正相關的族群,因為我們只觀察了其中某一小群人,反而看起來有強烈的負相關。
血淋淋的例子就是文組理組之永恆的(沒來由的)互相鄙視。
如留言中的圖二,假設橫軸是「文科綜合成績」,縱軸是「理科綜合成績」,我直接假設了一個蠻合理的狀況:一個人腦筋越靈光,應該同時越擅長文科和理科(但程度可能各有高低)。整體圖像是一個左下到右上傾斜(正相關)的分布,代表魯鈍到天才。
但只要增加一個簡單的機制,我們就能非常容易地獲得斬釘截鐵「學生的文科和理科能力呈負相關」的結果。
我們只要依照文科和理科的【總分】把學生分成一群一群的,也就是「能力分班」或者「志願落點升學制」。那麼(一點都不)神祕的事情就會發生:光看同一個「程度」或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必定看到左上右下的負相關!
原理是醬,依照總分分割,等於在圖上畫出一條條左上到右下的分隔線。而高中數學課有記載,【X+Y=總分】的圖形斜率是負一嘛。原來,這個人為的分組過程,才是引進了那個負相關的罪魁禍首啊。
(破功惹,還是寫了一個公式~~)
最後再厭世一下,人看世界覺得公平,可能純粹是由於我們習於看世界的眼光折射出來的幻影。畢竟公平是人造的概念,自然並不懂什麼是公平。嘛,我們下次見。
巨人高中嚴格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篇寫的超棒!
多點鼓勵少點責罵,每個運動員都是不容易的,能夠代表國家出賽更是難能可貴。
(這篇推薦的電影都非常優質,有空的話可以找來看,絕對會被其中的劇情感動泛淚。)
|成為國家代表隊出國比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文長)
剛好最近世大運喚起大家對各種運動賽事的關注,以及版主看排球賽看得異常熱血,久久無法自拔而回頭重看《排球少年》,就想來談談這件事,
要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背負起國家的名字,出國參加比賽,是一件很容易作到的事情嗎?
歐美運動方面涉獵較少所以這裡不多提,就以日本「排球」項目來說好了!對日本高中生而言,每年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賽事「全日本バレーボール高等学校選手権大会」,全日本排球高等學校選手權大會,也就是所謂的「春高」,(原名為「日本春季高中排球聯賽」,本來一直都是在春天舉辦,但因為日本的三月份是畢業和入學考的日子,為了讓三年級的球員有時間準備升學考試,在2011年將賽程改至每年的一月份)
而春高是從日本47都道府県中,選出男女各52隊代表隊,再到東京進行比賽;要成為縣代表隊當然就必須在縣內賽中取得第一名,才有資格前往東京,所以是輸一次就回家了!必須要一直贏下去才行,
如果你有看《排球少年》,故事的舞台是在東北的宮城縣,還不算很大的縣,像神奈川和大阪這兩個行政區因為人口較多,就各有兩個名額(有兩支代表隊)(東京則有三支),但其他縣市只有一個名額,通常是十幾間學校在爭奪那僅僅一個位置,春高因此也被喻為「排球界的甲子園」,
當你好不容易代表自己的「縣」來到了東京體育館,其實才只是52隊之一而已,這其中的競爭和淘汰有多麼地激烈,這些十幾歲的高中生所背負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很多人應該最早是在《灌籃高手》看到「全國制霸」這四個字,對於台灣人來說,「全國制霸」的概念好像比較籠統,但在日本國內賽事中能夠奪得第一名優勝達成全國制霸的學校,絕對就是在數十場,甚至到一百場都不誇張的正面激戰中脫穎而出,絕對是強中之強,大家真的要去思考一下這個「比例」;
這次世大運來台參賽的日本男子排球代表隊中,有兩位早稻田大學排球隊的球員,分別是背號4號擔任MB的福山汰一(就是翔陽和月島打的位置),和背號9號舉球員山口頌平;
福山汰一的出身校就是2011年春高的準優勝(亞軍)熊本鎮西高校,而山口頌平是2012年春高的優勝長崎大村工業高校!(而且山口頌平也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打排球,根本影山!)也就是說,光是這兩個球員,就經歷過上述那種超級艱難的賽事洗禮,還拿到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被球探攬入大學,繼續打排球,以後應該也能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這樣,還能不強嗎,
另外,韓國人口有五千萬人,有十六個行政區(道、廣域市、特別市、特別自治道、特別自治市),要成為韓國代表隊的關卡自然也是不少;看回來台灣,這就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的人口是兩千三百萬人,換言之,在自己國內能夠面對強手的機會,就比別人少了一大半,
想一想台灣有幾間高中和大學擁有專業專精的排球校隊?
在日本,「校隊」的概念其實就是「社團」活動,但日本學校社團有顧問老師,也可以花錢聘請正式教練,一般來說每個運動社團都有分配到活動場域,比較不會發生搶地盤或是沒地方練習的狀況,整體制度相當完善,
但是台灣國高中的社團比較不講究,甚至許多私立學校會把社團課「借去」考試或拿來自習,就是課表上雖然有寫「社團活動」但通常不會真的作社團活動的那種,
於是這種價值觀上的不同,就體現出一種影響深遠的差異,也就是對台灣人而言,「運動」(賽事)這回事並不是那樣「沁入」、深入我們的生活,嚴格來說,在台灣除了棒球和籃球以外,其他項目似乎都不算一種很主流的文化,(就像台灣十年前就已經發展電競,但至今仍是一種「次文化」)
而日本從十幾歲中學時期(或更早小學就有),就讓青少年習慣社團活動,不管是非運動還是運動社團,都是在培養團隊生活,責任感,以及更重要的「得失」價值觀,運動即生活中不可排除的一部分(更不用說日本有多少以「體育項目」為主題的動畫漫畫戲劇電影小說了~);之前看日本綜藝節目外景到關西訪問路人,每個人都能夠相當有自信地說出自己喜歡、支持的職棒球隊(大多數是阪神),而且一聽到宿敵「巨人隊」就會和對方爭論起來的程度,非常有趣,但如果在台灣作同樣的街訪,是不是有可能會得到「我沒有在看棒球。」這樣的答案;甚至早期,還有不少長輩抱持著一種「書讀不好才會去打球…」的觀念,告誡學生們好好唸書,不要把精力放在這種「沒有出頭」的事物上,(也難怪反年改團體到現在都還不覺得在開幕式鬧一鬧「有怎樣」,因為對某些階層來說,運動員根本不重要)
我們真的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運動並不是那樣沁入我們的生活,至少沒有日本、韓國那樣受到重視;所以,我們看待體育賽事的心態,真的還有很多很多必須要調適的空間;
老實說,大部分的人們,對於運動員的雕琢、養成,以及如何努力沒有興趣,也不給予關注,卻用僅僅一場比賽的表現和數字,就去評斷他/她所有的價值,我認為這是非常詭異的。
包括,對「勝負」的消化也是,過去常聽到長輩歌頌紅葉少棒傳奇,對於外國小孩輸到痛哭彷彿是一件令人「發笑」的事情,但是,「輸了比賽而哭」哪有什麼?當人很「不甘心」,本來就會哭呀,「男兒有淚不輕彈」是否變成華人文化中無形加諸在這些運動員身上的枷鎖,讓他們不敢哭,害怕輸,造就了一群「不能接受輸」的觀眾,
可是難道輸給外國選手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嗎?
這就要回到第一句話,
成為國家代表隊出國比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
我們如果體會了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是一件多麼艱苦的事情,那自然可以理解,人家之所以可以來到這裡,肯定是非常非常努力,而且可能比臺灣人要多上好幾倍的努力才能站上其他國家的場地,他們當然要很「強」!
所以輸了這些強隊是很「可恥」的嗎?
輸了就不強嗎?
只因為輸了,你就不再支持台灣隊了嗎?
請務必思考「機率」的事情,不要忘記當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別人也是在練習,只是我們「沒有去看」而已;當一些不太冷靜又不負責任的情緒性評論充斥,版主始終認為台灣運動員所必須面對的「人生選項」與環境之苛刻,絕對是金牌無誤,因為他們的「對手」不只是來自其他國家的運動員,還有莫名其妙的什麼協會委員會,而觀眾的奚落,也都是在澆熄人們對體育的付出與熱情;
所以,無論如何請支持他們,尤其是尚在成長中的青年代表隊,需要的是「守護」,而不是數落,不要動不動就把恥字拿出來貼在別人身上,因為運動競技,從來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附圖是《排球少年》第一季完結篇,他們在高校預賽上輸給了青葉城西高校,但烏養教練和武田老師沒有任何苛責或斥訓,只是帶著球隊去吃了一頓豐盛的大餐,要他們:
「吃多一點,變得更強吧!」
然後默默地看著他們邊哭邊吃,我覺得這樣的大人,是很帥氣的。
(這段超催淚,不管看幾次都爆哭)
═══════════════
畢竟是評論的專頁,還是要推薦一些作品(這是太郎個人的list,就像網球王子這種我自己看爽但不會推薦想瞭解體育精神或網球愛好者來看🤣):
▧動漫▧
哨聲響起(足球,心中第一名)、排球少年(排球)、鑽石王牌(棒球)、飆速宅男(自行車)、灌籃高手(籃球)、冰上的YURI(花式滑冰)、棒球大聯盟(棒球)、第一神拳(拳擊)、光速蒙面俠(美式足球)、稻中桌球社(欸?!)、史上最強弟子兼一(算格鬥吧)、皆中(射箭)…
▧日劇▧
菜鳥總動員(棒球,經典必推)、女排No.1(女子排球)、飆風引擎(賽車)、即使弱小也能獲勝(棒球)、冰上悍將(冰上曲棍球)、體操男孩(體操)、零秒出手(籃球)、 H2好逑雙物語 (棒球)、水球不良少年(水球)、舉重妖精金福株(韓劇、舉重+游泳)…
▧電影▧
翻滾吧男孩(體操,記錄片)Kano(棒球)、攻其不備(美式足球)、洛基(拳擊)、火戰車(跑步)、希望不滅(美式足球)、飛躍奇蹟(滑雪)、我的鋼鐵老爸(馬拉松)、魅力四射(啦啦隊)、女生向前翻(體操)、足球尤物(足球)、我愛貝克漢(足球)、網住愛情(網球)、決戰終點線(賽車)、魔球(棒球、球隊營運)、奔騰年代(賽馬)、水男孩(水上芭蕾)、人妖打排球(排球)、鐵男躲避球(躲避球)、飆速青春(女子滑輪)、鐵男總動員(美式足球)、巨乳排球(排球)…
▧綜藝節目▧
無限挑戰:連橇特輯、F1賽車特輯、國標舞特輯、職業摔角特輯、賽艇特輯
巨人高中嚴格 在 葉白(YeB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室友(台灣人)在美國一間中型的廣告公司擔任動畫師,前陣子公司組一個小組全力想要標下達美航空一整年的標案
(題外話,今年的Mortal Kombat-真人快打的Trailer,很血腥的那個,也是我室友負責的)
她本來就天天加班、從不遲到,對自己的作品品質要求嚴格,在公司將成果交給達美後,不論成敗,她隔天就收到一份來自總監的親筆感謝函,說她的動畫是這幾年來看過最好的
再隔幾天,總監又挑禮物,替每個小組成員買價值大約8000台幣左右的禮物或禮券,而且針對每個員工的需求。有人得到超昂貴耳機,我室友則是直接拿到8000面額的萬用禮券。
還沒有確定標下案子,就直接獎勵員工,我室友說:「付出有被看見,真好」
所以她原本計畫頂多待兩年就會台灣的,這下也不想走了,這三年她已經大幅額度的加薪三次。光她進公司後加的薪水總額就快要比葉白一年領的還多XD
當然,除了這些實質的部分,我覺得「給予肯定」這點很重要。我室友聽同事、主管、甚至老闆的誇獎大概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但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肯定的威力」
我工作的督導也是一樣,絕對會先來一段對我的肯定,才會提到可以做更好的地方。
所以我們工作就很賣力,也覺得付出得有價值,至少我每次去上班都很開心。我室友也是,她周末放假時間都會拿去自修新動畫軟體或是去外面上課,因為她覺得公司對她好,她就要做到更好來回饋。
我並沒有覺得國外樣樣好、台灣樣樣倒,只覺得我遇過的外國主管真的都很會帶人心。
即便他的誇獎其實是誇飾,在下面的哪管這麼多,聽得爽,動力就來,做事就勤。
突然想到我第一次玩LOL,因為從來沒玩過這種類型的遊戲,當時教我的人後來發現只是個高中生(我當時研究生),但他當時在我眼裡卻好像巨人一樣XD 印象中我爛的要命,吃小兵會站著被塔打死,還會搶他的小兵還自以為在幫忙。
記得他當時說「我有注意到妳會幫我打小兵」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做得很好,一直到好幾個月過後,才發現我在打亂他的吃兵。
後來LOL一玩就玩了將近2年沒放棄,可能跟這個第一個高中生師傅有關,他雖然一直都很屁孩,但他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教學的方式會讓一個菜鳥從此喜歡上一款遊戲。
多給周遭的人肯定,從自己做起!
葉白,我覺得你的肚子線條美得像一幅畫~
by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