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能強化背部、臀部以及大腿後側等肌肉群,矯正造成健康危害的不良姿勢,並大幅提高肌耐力,是十分受歡迎的鍛鍊動作,更有著「訓練之王」之稱🏋♀
而日本瑜珈老師森和世表示,加強腰部扭轉的深蹲,還可促使成長荷爾蒙分泌,提高身體肌肉量、促進代謝,消除疲勞,具有抗老化的效果!
比起一般的深蹲,扭轉深蹲同時能鍛鍊背部以及雙手手腕,還會造成肌肉纖維的負擔,促使成長賀爾蒙分泌,修復肌肉纖維之外,能提高身體代謝、消除疲勞,讓細胞重返年輕。
—
【💁♀扭轉深蹲這樣做】
1️⃣腳張開與肩同寬,腳尖略朝外,雙手抬到與肩膀同樣的高度,朝前伸展。
2️⃣背部打直,邊吐氣邊蹲下,右手貼在左膝外側,左手朝向天花板方向。
3️⃣一邊吸氣,一邊回到step1的位置,再換邊。
4️⃣左右各10次即可。
—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嗎?全身的健康都與我們的雙腳有關!雙腳不僅有支撐全身重量、幫助我們移動的作用,更有「第二心臟」之稱。身體的運作方式相當精妙,忽視足疾往往不只造成足部病痛,更可能造成其他重大疾病。只是雙腳究竟該怎麼保養才好呢?復健科侯鐘堡醫師不藏私,一次把他的足部保健法告訴你! 侯鐘堡醫師的足部保健法 穿五...
「左右 腳 肌肉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早安健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左右腿不平衡以及側邊肌肉怎麼練? -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左右腳肌肉量差0.2kg - 健身板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肌肉失衡左右大小邊【健美必修課】從根本解決問題! 健人 ...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兩腿的肌肉量不同,如何改進?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左右腿肌肉比例不一樣,要持續深蹲嗎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兩腿的肌肉量不同,如何改進?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左右腿不平衡以及側邊肌肉怎麼練? - 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左右腿不平衡以及側邊肌肉怎麼練?-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Inbody肌肉失衡- 健身板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健身][問題] 新手練半年菜單 的評價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倒 J 假說」:疫情期間在家,該怎麼運動?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讓維持運動習慣成為困難的事。三級警戒下,人群聚集的健身房及運動課程關閉,而出外要戴口罩,使得炎炎夏日的戶外運動更為困難。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教授的研究顯示每天15分鐘運動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延長3年壽命[1]。要維持健康,運動不能少,不管你是原本規律上健身房或戶外運動而今被迫中止、沒有染疫居家隔離中、或是不幸染疫的的狀態,都應該依狀況調整,維持運動習慣[2]。
■運動提升免疫力抵抗病毒
近年來,醫學界發現,肌肉像是一個內分泌器官,能分泌出多種「免疫細胞激素」。免疫細胞激素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好比「傳令兵」,能對專門攻擊病菌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NK細胞等)發號司令,促使其活化、複製,進而殺死外來病毒細菌,對內剷除壞死、甚至病變的癌細胞,這些細胞激素也能調節發炎反應,甚至影響包括心血管、大腦等器官的運作。
►研究更發現,只要透過運動刺激肌肉收縮時,就可有效促進肌肉分泌這些激素,且肌肉量越多,分泌的量越多。
曾有動物實驗,讓肥胖老鼠跑跑步機、做肌力訓練,24小時後,這群老鼠體內的「IL-15(Interleukin 15,介白素)」濃度上升了2倍。「IL-15」就是種可由肌肉分泌的細胞激素,可促進免疫細胞的成熟,還能幫助脂肪(尤其是腹部和內臟脂肪)的代謝。
同樣的效果也有類似的人體研究文獻。這重新解釋了為何肌力較差的老人,住院後容易發生感染、肺炎。除了肌力差,間接導致病患體力體能不夠、咳痰能力差,也可能是肌肉不足(激素分泌不夠),直接影響了患者對抗疾病的免疫力。
■肌力和免疫力兩者就如同「唇亡齒寒」的關係
不只肌肉少會讓免疫力差,免疫力衰退時,也會讓肌肉更難生成、修復。因為當免疫力衰退,身體容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大量的發炎因子會使肌肉細胞更難以合成、加速萎縮老化,肌肉痠痛的恢復力也會比較差。
對高齡者尤其明顯。現實的是,人類免疫系統在12~15歲左右健全成熟,之後就隨細胞激素分泌減少、胸腺萎縮逐漸下降,年過40後更加速敗退。研究也發現,40歲後,肌肉量以每年8%速度流失,一不注意就可能面臨肌少症的威脅[3]。
■中低強度運動才可增強免疫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劉宏文助理教授說:「如果你運動完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就是最適當的中等強度。」,雖然多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但你知道其實是有「條件」的嗎?劉老師指出,長時間太劇烈的運動,反而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只有「中低強度的運動」,真正能提升免疫力。
研究顯示,適度運動確實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運作,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但如果運動強度過高,免疫系統反而會有一段時間受到抑制,這就是所謂的『空窗期理論』,假使反覆進行高強度運動,增加免疫系統的空窗期,自然也會提高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也就是說,若長時間進行過高強度的運動,將會使免疫系統的運作「不升反降」。
因此,要增強免疫力,運動種類也須慎選,但什麼樣的運動才最適宜呢?劉老師表示,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說話」,如果你運動完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就是最適當的中等強度。
■運動強度公式
運動生理學慣以最大心跳率區分運動強度,劉老師也提供一個參考公式:208-(0.7*年紀),以20歲的大學生為例,他的「最大預估心跳率」就是:208-(0.7*20) =194(下/分鐘),而「中等強度的心跳率」為(最大心跳x 64% 至 最大心跳x 76% ):124 至 147(下/分鐘)。
現在許多智慧運動器材或程式都能測量心跳,運動時不妨參考上述數據,確認自己的運動種類、以及身體負荷的情況[4]。
而許多跑者熱愛的馬拉松、超馬、鐵人三項等,就屬於長時間中高強度運動,雖能鍛鍊體力,卻也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劉老師舉例,有文獻指出,在從事馬拉松或超馬運動後1到2週,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將會增加100%~500%。
因此,運動確實可增強免疫力,但仍要小心過猶不及。劉老師建議,因應疫情隔離原則,應避免近距離接觸、以及健身房等密閉環境;可選擇戶外慢跑、騎腳踏車等通風良好的運動方式,還能藉由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對人體也有助益。
如果是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現在也有許多線上運動教學影片可以參考,只要把握「適度」原則,一樣可以運動、打造高免疫力的體質[5]。
■疫情當前,關在家裡該怎麼運動呢?
但是近期疫情升溫,預防病毒快速傳染是當務之急,面對運動場所、健身房暫時關閉,許多人不方便外出參加跳舞、瑜珈、游泳等實體課程[2]。待在家裡雖可以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待在家中並不一定意味著要捨棄運動,只是運動的場域轉換到室內的密閉空間時,不妨多加善用室內環境讓運動變得不一樣,更靈活多變,以下提供在家運動的參考:
1. 快步走動或室內上下樓梯10-15分鐘,每天2-3天
2. 找線上健身影片或課程進行鍛練、放音樂跳舞
3. 瑜珈進行深呼吸或正念思考來舒緩緊繃的情緒
4. 跳繩、彈力帶、門上健身拉桿、啞鈴等器材來訓練肌肉
5. 用椅子鍛鍊三頭肌、在地板伏立挺身、仰臥起坐等鍛鍊核心肌群
6. 善用家中的健身自行車、跑步機等來維持運動量
新興的傳染病伺機而動,要維持身體健康機能。不變的法則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作息正常[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缺乏運動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提供大家運動生活化之小撇步」:https://www.mohw.gov.tw/cp-3159-24035-1.html
∎[2] (康健雜誌)「三級警戒去不了健身房,跟著復健科醫師一起宅在家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64
∎[3] (康健)「肌力就是免疫力,醫師這習慣,讓她幾乎從不感冒」: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487?from=article-4064
∎[4]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正確運動的概念』: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672
∎[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粉絲專區)「中強度運動才可增強免疫力,體育系教授帶你一窺奧秘」:https://www.csr.ntnu.edu.tw/index.php/2020/04/24/2020-04-24-2/
∎[6] (健康醫療網)「疫情關在家怎麼運動? 跳繩、椅子操、門拉桿強肌力」: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127
➤➤照片
∎學者提出運動強度和上呼吸道感染風險之間形成了J型曲線的關係 (Nieman, 1994) :https://bit.ly/34xDZ3t
∎"倒 J 假說" (inverted J hypothesis 可用來說明運動劑量與免疫的關係「中度運動」會提升免疫能力進而避免感染的機會相反地「劇烈運動」卻會壓抑免疫能力進而提升感染的機會。
►https://bit.ly/2RR1jGG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新版運動指引 #運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體育系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知道嗎?全身的健康都與我們的雙腳有關!雙腳不僅有支撐全身重量、幫助我們移動的作用,更有「第二心臟」之稱。身體的運作方式相當精妙,忽視足疾往往不只造成足部病痛,更可能造成其他重大疾病。只是雙腳究竟該怎麼保養才好呢?復健科侯鐘堡醫師不藏私,一次把他的足部保健法告訴你!
侯鐘堡醫師的足部保健法
穿五趾襪
侯鐘堡醫師提及,穿五趾襪是最簡單的保養方法。「因為你五隻腳趾頭都會分開,增加抓地力,也比較不會有跨趾的問題。」他說明,有些拇趾外翻的患者,久了之後就會產生跨趾的問題,穿五指襪就能有效預防。
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建議能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以及一些微量元素。侯鐘堡醫師分享,自身家中備有非常多種保健品,每天挑一到二種做不同搭配。「如果身體缺乏微量元素的話,我覺得這樣補充比較完整。」
赤腳運動
侯鐘堡醫師指出,現代人比較少不穿鞋子運動,但其實赤腳運動對於訓練足部小肌肉、培養足弓的力量都有幫助,就能減少全身性的腰酸背痛。
他建議,一周可以挑一天在合適的場地赤腳運動,像是學校操場的PU跑道是比較安全的場所。「只要一個小時,在上面跑跑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就可以。」
足底筋膜炎的緩解動作
侯鐘堡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患者或腳底緊繃的人,可以做下列動作。
足底筋膜炎伸展
步驟:
1、坐姿,腳伸直,腳背稍微施力勾起,此時會感到前側大小腿有出到力,小腿後側則會有微痠、緊繃感。透過這個運動可訓練平常較無力的前側肌肉,同時放鬆小腿後側肌肉及腳底。
2、一次做30秒至1分鐘即可,一天做10至20次,對緩解足底筋膜炎很有幫助。
足底筋膜炎按摩
步驟:
1、準備一顆足部按摩球,置於腳底。
2、用腳底踩踏按摩球,尋找足弓較緊繃之處,找到之後可停留約30秒,甚至身體往前傾,施加一點壓力,藉此鬆開足部緊繃的筋膜,再繼續尋找下一個緊繃點。
3、每處只需按摩30秒,整體足部放鬆只要花3至5分鐘。
侯鐘堡醫師也提醒,若是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從事按摩時切記不要故意去壓痛點,若是過度壓迫,反而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發炎。
肌少症預防運動
侯鐘堡醫師指出,其實我們會全身痠痛,除了與不正確的姿勢有關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於活動量不足、肌肉量不足,也與肌少症有相對關係,「所以我們從年輕時,就要存一些肌肉本。」此外,他也提及,若是能夠有氧運動搭配一些肌力訓練,會有更好的效果。
深蹲搭配二頭彎舉
步驟:
1、準備2個600~700cc裝滿水的寶特瓶。
2、深蹲時可利用寶特瓶的重量同時做二頭肌彎舉。
3、30次為一個循環。如此一來,上下半身都有鍛鍊到,等於同時做了全身性的運動。
弓箭步搭配雙手上舉
步驟:
1、準備2個600~700cc裝滿水的寶特瓶。
2、做弓箭步的同時可將雙手向上舉。
3、30次為一個循環。
侯鐘堡醫師說,這也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比起單做弓箭步有更好的鍛鍊效果。再加上水瓶的重量,效果更升級。
深蹲
步驟:
1、準備1個6公斤左右的桶裝水。
2、抱著做深蹲30次。同樣的,多了6公斤的重量,將會提升訓練效果。
硬舉
步驟:
1、準備1個6公斤左右的桶裝水。
2、提著桶裝水,上半身挺直不動,維持腰部打直,屁股向後推,向下彎曲髖關節,再順勢將身體挺起來。平時搬重物時同樣也能用此方法,比較不傷腰也更輕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2月號《 足健康,90%疼痛不會來!》,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619
【相關影片】
復健科醫師詳解,姿勢對了!疼痛不再來【侯鐘堡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TBnQxNz6JUA
足底筋膜炎 要如何正確舒緩? 【蔡永裕主任/疼痛麥擱來】
https://youtu.be/BWxN5DwR57g
推牆5秒改善腰痛、便秘,舒緩足底筋膜炎
https://youtu.be/6kDfKkuYkyo
【相關文章】
牽一「腳」動全身!3招鬆足底筋膜,脹氣便秘也改善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233
對付腳跟腳底痛!醫師5招緩痛消腫,80%人都有效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827
最強足部疼痛自癒術:忌1食抗慢性發炎,膝痛也好轉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62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https://bit.ly/2lBap6r
跑步:https://bit.ly/2lC1L7V
跑步或是騎腳踏車騎到一半,膝蓋外側有莫名的壓力感,在跑下去之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沒多久後會劇烈疼痛,這個就是 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 ,大部分馬拉松跑者在突然加劇的訓練過程中,或是沒有訓練好突然跑了比平常多的距離,就很容易有此症狀,當然不只跑步會有這個問題,騎單車或是種訓的人也常見這種狀況
什麼是 髂脛束 呢?
髂脛束不是肌肉組織!!!!這是大家很常見的錯誤,髂脛束並沒有收縮功能,他是一個很厚的結締組織,由大腿根部連到膝蓋外側,是一個傳遞大腿肌肉力量的組織,藉由傳遞力量來給予膝蓋外側的穩定,髂脛束往上可以連到兩個肌肉:臀肌 gluteal maximum 以及 擴張筋膜肌 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則連到脛骨外側粗隆
髂脛束症候群 的症狀
髂脛束會在脛骨外側粗隆的連接點產生壓力,所以都會痛在膝蓋外側片下方一點,如果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在跑步完或跑步當下會有問題,坐著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就會有僵硬感或疼痛感,走路也會在外側有感覺,上下樓梯更是會引起疼痛,造成生活上的極大不方便,更別說再回去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常這個症狀很常出現在突然增加跑量的選手,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但是又剛開始要練習馬拉松的初學者身上
髂脛束的放鬆
一般放鬆的方法就是用滾筒 foam roller 和牽拉 stretch,牽拉的方法可以參考下方連結影片
另外滾筒的放鬆方法則是大家很容易做錯的部分!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髂脛束不是肌肉!所以不要再拿滾筒來滾髂脛束了,這只會讓它發炎的狀況更加嚴重!!!滾筒可以放鬆肌肉的位置就在髂脛束上方所連到的 臀肌 和 擴張筋膜肌,所以直接針對這兩條肌肉放鬆才能有效的緩解膝蓋外側的壓力
髂脛束症候群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所有來做髂脛束症候群 物理治療 的病人當中,直接強化臀肌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都認為休息和放鬆髂脛束是解決疼痛最直接的方法,但就是因為臀肌肌力不足才會造成髂脛束壓力過大,所以休息完後若沒強化肌力直接跑步或騎腳踏車,還是無法緩解症狀,當然跑量就無法恢復,還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clam exercise
側躺,雙膝微彎,需要訓練的腳在上方,肚子縮緊,膝蓋往上打開,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
lunge exercise : posterior slide
弓箭步(類似跑步姿勢),訓練的腳在前方,將重心往前移,前腳站70%的身體重量,後腳站30%的重量,並且輕踩毛巾,感覺前腳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且注意前腳膝蓋要對準第二腳趾頭,後腳開始前後滑動毛巾,控制前腳膝蓋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在滑動的過程中,要明顯感受臀肌的出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The 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Training on Hip Kinematics in a Runner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Schreiber R, MSc1 Louw Q, PhD1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https://bit.ly/2lBap6r
跑步或是騎腳踏車騎到一半,膝蓋外側有莫名的壓力感,在跑下去之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沒多久後會劇烈疼痛,這個就是 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 ,大部分馬拉松跑者在突然加劇的訓練過程中,或是沒有訓練好突然跑了比平常多的距離,就很容易有此症狀,當然不只跑步會有這個問題,騎單車或是種訓的人也常見這種狀況
什麼是 髂脛束 呢?
髂脛束不是肌肉組織!!!!這是大家很常見的錯誤,髂脛束並沒有收縮功能,他是一個很厚的結締組織,由大腿根部連到膝蓋外側,是一個傳遞大腿肌肉力量的組織,藉由傳遞力量來給予膝蓋外側的穩定,髂脛束往上可以連到兩個肌肉:臀肌 gluteal maximum 以及 擴張筋膜肌 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則連到脛骨外側粗隆
髂脛束症候群 的症狀
髂脛束會在脛骨外側粗隆的連接點產生壓力,所以都會痛在膝蓋外側片下方一點,如果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在跑步完或跑步當下會有問題,坐著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就會有僵硬感或疼痛感,走路也會在外側有感覺,上下樓梯更是會引起疼痛,造成生活上的極大不方便,更別說再回去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常這個症狀很常出現在突然增加跑量的選手,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但是又剛開始要練習馬拉松的初學者身上
髂脛束的放鬆
一般放鬆的方法就是用滾筒 foam roller 和牽拉 stretch,牽拉的方法可以參考下方連結影片
另外滾筒的放鬆方法則是大家很容易做錯的部分!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髂脛束不是肌肉!所以不要再拿滾筒來滾髂脛束了,這只會讓它發炎的狀況更加嚴重!!!滾筒可以放鬆肌肉的位置就在髂脛束上方所連到的 臀肌 和 擴張筋膜肌,所以直接針對這兩條肌肉放鬆才能有效的緩解膝蓋外側的壓力
髂脛束症候群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所有來做髂脛束症候群 物理治療 的病人當中,直接強化臀肌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都認為休息和放鬆髂脛束是解決疼痛最直接的方法,但就是因為臀肌肌力不足才會造成髂脛束壓力過大,所以休息完後若沒強化肌力直接跑步或騎腳踏車,還是無法緩解症狀,當然跑量就無法恢復,還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clam exercise
側躺,雙膝微彎,需要訓練的腳在上方,肚子縮緊,膝蓋往上打開,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
lunge exercise : posterior slide
弓箭步(類似跑步姿勢),訓練的腳在前方,將重心往前移,前腳站70%的身體重量,後腳站30%的重量,並且輕踩毛巾,感覺前腳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且注意前腳膝蓋要對準第二腳趾頭,後腳開始前後滑動毛巾,控制前腳膝蓋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在滑動的過程中,要明顯感受臀肌的出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The 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Training on Hip Kinematics in a Runner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Schreiber R, MSc1 Louw Q, PhD1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左右腳肌肉量差0.2kg - 健身板 的推薦與評價
前幾天去量inbody,發現我的肌肉量很少,基礎代謝也只有1000初頭,更慘的是我兩腳的肌肉量差到0.2公斤,教練說這樣差蠻多的,請問要怎樣才能把兩邊的 ... ... <看更多>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肌肉失衡左右大小邊【健美必修課】從根本解決問題! 健人 ... 的推薦與評價
蓋伊目前使用中的蛋白質補充品品牌【MYPROTEIN】 http://tidd.ly/4eee3473 輸入我的6折折扣碼:MYPGUY 【藥師健生活】蔡藥師の優質保健食品 ... ... <看更多>
左右 腳 肌肉量 在 [問題] 左右腿不平衡以及側邊肌肉怎麼練? -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你好,我本身是物理治療師,也是CSCS,這邊有些想法,給你以及有同樣問題的人參考,
也可以搜尋板上我過去的回覆文。
(1) 左右側肌肉量一定要相等嗎?0.3 kg 很多嗎?
有幾件事情要先釐清,怎麼救這句話言重了
在運動醫學跟運動科學領域,有兩個名詞:功能性不平衡 (Functional imbalance) 跟
病理性不平衡 (Pathological imbalance)
a. 功能性不平衡:為了個人的需求或運動項目,身體左右、上下側逐漸到不平衡,而這
個不平衡在沒有引起“症狀、不適”的情況下,是有利於運動表現或能幫助到自己需求的
b. 病理性不平衡:有時候在失衡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比如說前側胸肌太緊、後側太弱
,會導致在舉手的過程中,肩膀的棘上肌肌腱更容易夾擠而導致受傷,這時候就要處理前
後側的失衡。
—> 用簡單語言來說,如果目前沒有造成你有什麼困擾、疼痛、症狀等,我自己在處理上
,除非差異大到一個程度,不然我會先觀察狀況,再來是Inbody本身的精準度普通,所以
我比較不會讓數據先限制我的想法,除非你原本就有提到其中一邊會疼痛或有不適。我認同預防的觀念,不過那要考量很多因素下
我本身是打網球的,下圖是我兩手前臂的照片,以最粗的地方量周徑,左右側差了3公分
、Inbody的數據兩側上肢差了0.2 kg,而左手前臂變粗就是為了適應長期擊球的受力
平衡與不平衡是有一個理想範圍的,但這個理想範圍並沒有辦法確切的有個數值,我覺得
很憑專業人員的經驗,但最簡單的區分方式是,有沒有造成日常生活困擾或運動表現變差
,或者就要用試驗 (Trials and errors) 的,反正先處理看看,如果變平衡了,結果還
是不舒服,那就代表可能不是不平衡造成的。
可以參考這個圖,但是依每個人的需求或運動專項,那個理想範圍都不同:
(2) 如果肌肉失衡怎麼訓練?
這些問題都比較隔空抓藥,但普遍的方式是進行單側訓練,因為雙側訓練下,比較強或穩
定的那一側,可以把受力分擔過去,但是也要看狀況,如果是術後的患者,我還傾向雙側
訓練,因為健側可以幫忙分攤一些受力
(3) 缺少側邊的肌肉?
要看這個"缺少"是怎麼衡量的,舉例來說,一個患者很明顯右側臀中肌萎縮(用肉眼看就
看得出來),同時右側膝蓋痛,那就有較高的機率我會先改善臀中肌萎縮的情況,來提升
膝蓋的穩定性,所以要先釐清目前真的缺少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嗎?
不過在訓練過程,各個部位、動作需要均衡發展是重要的,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關於"功能性訓練、主要動作型態"的文,日常生活跟所有運動項目大概可以被歸類成幾種動作模式,建議這當中的動作型態都要練
(4) 有可能只上三堂課然後自學起來練嗎?
這真的要看你上課時吸收多少、教練的專業程度、你的自律性等等,我自己的學生,如果
是自律性高的、而且確定動作都熟練,我一般傾向開課表給他自行操作,頂多每週約一
次看一小時,但也有學生是需要盯著的、回去絕對不會做課表,所以我就會說不好意思,
你還是要多花錢跟我上課,我看著你做
回答到這邊蠻有感觸的,其實這就是專業價值,一對一的課程的費用之所以比較高,就是
因為你提到的問題都需要非常深厚的觀念、知識跟經驗,再來個別訓練才可以針對"你的
狀況、目標、條件"量身定做,所以如果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還是可以上個別課,但我也認同推文中提到"專業性"的問題,因為現在專業這個詞被用的太氾濫了,我只能說
多嘗試、會找到適合你的人
最後再分享一個例子,以前合作的一名選手,兩側肌肉量我忘記了,但是兩側小腿腿圍
差 3 公分、兩邊腳長差 1.5-2 公分,然後他是台灣有史以來 100、200公尺跑最快的人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33.1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78143851.A.74D.html
※ 編輯: gn02595084 (114.24.33.179 臺灣), 01/04/2020 21:23: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