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全球半導體科研五十年 施敏教授獲頒未來科學大獎
被譽為「華人諾貝爾獎」、每年每獎項均頒百萬美元獎金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12日公布獲獎名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施敏教授因提出基礎性的金屬與半導體間載子傳輸理論,引領全球半導體元件開發,獲頒2021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電腦科學獎」,11月將於北京受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大中華區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創立的民間科學大獎,設立「數學與電腦科學獎」、「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授予具科學突破、重要科學發現的科學家。2021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登場,國際頂尖科學家將齊聚分享科學成果,探討科學研究發展、洞悉未來趨勢。
施敏教授1963年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進入知名研發重鎮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但在1968-1969年度,特別請長假回國,指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張俊彥(我國第一位工學博士),提出金屬與半導體間的電荷流動理論和傳輸模式,奠基過去五十年在積體電路元件中最為關鍵之歐姆與蕭特基接觸,使得晶片產業能夠依照「摩爾定律」持續擴展,成為各類電子系統不可或缺之要件,也不斷大幅度的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和文明。
在此之前(1967年),施敏教授和貝爾實驗室同事姜大元博士,共同發現了「浮閘記憶體效應」(Floating-gate memory effect)。由此理論的基礎概念衍生出多種記憶體,其中「快閃記憶體」為目前所有移動電子產品的核心元件,但因此項工作在美國完成,並不在此次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範圍。
此外,施敏教授於1967-1969年所撰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起先用於交大電子研究所上課講義,很快受到全球矚目,翻譯成六國語言、發行超過300萬冊,被全世界半導體和積體電路領域師生、研究人員及相關產業不斷地引用,為全球最暢銷的「半導體界聖經」。
施敏教授的成就與貢獻備受國際推崇。1991年獲IEEE J.J. Ebers獎、2017年獲IEEE最負盛名的Celebrated Member Award;是少數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三院院士;也曾獲工研院院士、全球「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終身成就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懋中表示,科委會由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評選過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全方位了解獲獎人的研究成果與國際科學界的地位與影響力,每一位獲獎人的誕生,都來自科學界客觀公正的評選與推薦。施敏教授的成就奠基相關領域,半世紀以來,對積體電路科技進展與社會的貢獻深遠,實為舉世同欽。
工研院院士名單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自民國79年成立至今適逢30週年,該會於近日舉行常務理監事暨理事長改選,由工研院特聘專家羅達賢學長(電工65、科管博92)連任為第十六屆理事長,並決議於12月11日回到創立學會的發源地交通大學,擴大舉行慶祝30週年大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羅達賢學長為交通大學為第一屆科技管理博士,歷任工研院企劃處長、院長辦公室主任及產業學院執行長等重要職務,並擔任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秘書長23年及第十五屆理事長。為國立交通大學傑出校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及2017年中華民國第11屆國家卓越成就獎得主,產學研經歷相當豐富,
第十六屆理監事當選名單:理事長羅達賢;常務理事:李世光、劉維琪、胡秋江、陳振遠、林博文、袁建中;理事: 鍾炳利、陳昭義、洪世章、陳鴻基、吳豐祥、溫肇東、吳憲忠、鄭敦仁、林以山、王可言、林志明、陸大榮、洪志洋、方世杰;常務監事:吳思華;監事:李鍾熙、彭裕民、魏哲和、張元杰、黃英忠、曾芳美。另聘任元智大學EMBA執行長謝志宏為秘書長。
工研院院士名單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施振榮發起推動台灣「科研與高教革新」方案 業界大老聯署力挺】
面對大環境的新挑戰,為解決台灣高等教育與科技研究環境當前面臨的問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發起推動台灣「科研與高教革新」方案,並獲得業界大老聯署力挺。
施振榮表示,過去這段期間協助推動交大台南校區「致遠產學共創中心」及與其他國立大學接觸時,都看到當前台灣的高等教育與科研環境已面臨困境,如不及早因應將影響未來台灣的科技實力、產業前景與未來經濟發展,因此發起推動台灣「科研與高教革新」方案,並邀請業界聯署支持。
推動台灣「科研與高教革新」建議書中點出台灣高等科研、教育的幾個嚴重問題,包括「大學招生的缺口」、「科技產業的危機」、「薪資結構的困境」、「不友善的人才環境」等問題,這些人才危機、少子化缺口、產業振興吸引等問題,都需要通盤地、勇敢地尋求突破,國家的態度、視野與政策,將影響未來百年的競爭力。
為此施振榮呼籲,台灣高等教育必須全盤革新,要解決少子化、薪資結構困境、科技產業振興、國際學生召募、國際人才延攬等問題,同時也建議政府,研擬高教研發特別法、有計畫地招收外籍學生或僑生、設計高教教研人才的待遇彈性、設計高等教研人才之特殊年金等做法。
為具體推動此革新方案,建議書中也提出呼籲立法通過一項「科研環境與高等教育維新條例」,該條例涵蓋內容包括前述諸項內容,一次根本解決台灣高等教研環境的困境,為台灣的科技產業前景開啟一扇窗。且為避免修法內容太過龐雜以致討論失焦,建議將條例重點放在招生缺口、產業危機、薪資結構、教研附加年金四個相關議題。
這項活動發起後,為進一步尋求業界的支持,施振榮也特別邀請工研院院士一同參與聯署支持,並獲得院士的廣泛支持與聯署力挺。
*工研院院士參與推動台灣「科研與高教革新」建議書聯署名單(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史欽泰 朱志洋 宋恭源 林本堅 林書鴻 施振榮 施崇棠 苗豐強 孫 弘 高英士 張有德 陳興時 陳顯彰 黃民奇 蔣尚義 鄭崇華 盧志遠 盧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