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閒,聊一點過去碰到的事情,沒有邏輯跟順序,就亂談。
剛去業界跑來跑去的時候,因為算是傳產,基本學歷都低你2-3級以上,發現長輩以前說的那些啥米「不喝酒不能認識客戶」、「不上酒家不能談業務」、「態度要比狠才講得贏」、「傳產就是比拳頭大」等等,幾乎都是謠言。@@
為何?因為人家根本沒有對我這樣要求啊,本來還想說是不是不被當一回事。混久之後才曉得問題出在,別人知道你跟他是不同世界的人,就不會用他們習慣的方式對待你。尤其我又是有辦法寫報告,寫到國外廠商沒辦法抱怨的那種,搞到其他廠商只能跟客戶談強迫賠償。有差嗎?有差,至少客戶跟外國廠商講話時,腰桿比較挺,其他人也知道你是被迫要賠一點,不是出錯要賠。
所以哩,那些社運青年拿著歐洲的環保規範在那邊唬爛台灣廠商很糟,我為何十多年前就不想鳥。啊幹,就跟現場不一樣啊,歐廠只有在本國比較好,外移到其他地方去一樣比糟的,更多規範比較像是貿易壁壘,故意調到你打不進人家市場。更不要提,遇過幾次歐洲人說要來看台灣代工廠的環境,繞了一圈回去說「好棒棒」。我的想法就是,幹又在唬爛,最好那家環保過得了,騙肖仔。
現在我比較不敢講,十多年前我呆的那些產業,有辦法像我做正規的奈米分析、結構晶格排列、成分分析的人不多,多半的人就是檢測儀器買了,照著做之後拿著結果去解釋,而解釋法比較偏向經驗法則,就我個人來看一堆都是沒道理的。例如SEM,用顏色深淺跟我解釋,深的那一張代表表面結構不好,顏色淺的比較好。
......????....??
咳,總之,分析過很多原料製作出的結果,至少在2010年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日本的雜質很少,會出錯大概就是台灣代工廠的機具不乾淨,常常會檢測到很微量的雜質。當然客戶就會說都你們家的問題,因為成份表上沒出現,顯然不是客戶的錯,雖然抓到很多次是清洗不乾淨的殘留。
用台灣的原料,雜質會有,但多半屬於你很確定的範圍,連成分表上沒出現過的雜質含量都很固定XD。會這樣的原因,大部分是台廠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長年都用同樣的原料跟製程,所以出錯的細節就一直沒改。反正客戶早就調到生產正常,不要動就沒事,這就是常常一換日系牌子就要現場熬夜三天抓條件的真正理由,不是日本牌爛,是台灣人在長期辛苦調整參數後抓到用錯誤的現場條件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故你用正確的條件反而失敗。是一個負負得正,然後負正得負的概念。
至於用中國的喔,我只能說夭壽,啥米碗糕的雜質都有,最常見的就是C、H、O、N,簡稱有機物。每一批都不一樣,我驗過鐵鈷鎳銅等顆粒,有機物反推回去或是培養的結果,叫做胞子、黴菌、皮膚、肉屑!(這三小)為何會檢驗過啊,因為進口商不會驗這個啊,他哪會做培養啊,就含量檢測OK就好了。見過顯微鏡下整片銅板上都是小黑點嗎?你怎麼開口跟老闆說,別叫成本低的中國料了。
總之,我還蠻推薦不是台清交頂大研究所畢業的,科技業賣肝不成,去傳產代工廠、機械化工紡織都可以。先不談薪水,至少換成時薪不見得低,更重要的是,你會感受到很強大的階級感,那些學歷低你2級以上的,很快就會來打探你的感情狀態。
不要在科技廠哀嘆找不到對象了,傳產裡面漂亮的很多,我只怕你對談談不起來而已,若只想談吃喝玩樂,你會很開心。遇過一堆阿姨問你單身沒,想不想認識她的女兒姪女外甥女?只要你表現優異,不是混吃等死,看來幾年後就可以當到主管。別問我為何沒有,因為我開口談的都是國際貿易跟國際政治,怎樣影響產業發展,或是奈米結構怎麼長會比較漂亮,人家介紹來的一聽就知道不同世界的人,不大會想談下一步。
我是很鼓勵多去看看啦,內插法永遠比外插法準一點,過去台灣階級固化太嚴重,才會產生各行各業的行規跟固定現象。你都大學畢業後去科技業,遇到都跟你一樣或更強的,當然覺得世界都一樣,在台北新竹想像代工廠工人怎樣過日子,自然會覺得黃白是真理。真的去多碰多看,了解其他階級的生活觀與價值觀,才會曉得內插法怎樣最貼近現實,用外插法都很容易歪到天邊去。一堆上大學後脫離原生家庭,每天在咖啡廳說說他出身下層所以超懂,我也是笑笑。
當然還是先聲明,現在狀況怎樣我不知道,至少10年前的機械代工跟化學代工業之類,情況是這樣。你怎樣利用所學,在那個行業發揮與幫助客戶,會比你想找一個完全吻合學校所學的來的快。
找不到伴別怪我騙你,不管去哪個行業,總是要跟他們混熟,學我整天講數學跟奈米結構,談社會政策法令的影響,不用多久就會被拱在外面。XD
工業顯微鏡推薦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輯推薦】
文/麥田出版責任編輯 巫維珍
身為出版業的一員,我最好奇古騰堡發明印刷術的相關歷史。此書作者帶來有趣的觀點:印刷術促成顯微鏡的誕生!兩項毫不相關的科技如何能交集呢?
當玻璃工業發展到鼎盛,印刷術後繼跟上,教育普及之後,人們才發現:原來自己有近視的困擾。閱讀原來只是某些人的特有才能.當識字率增進,紙本書廣泛流傳,進一步啟動了人們目視的關鍵需求;接下來就是更偉大的工程了,鏡片發展為顯微鏡,促成了人類理解微生物,也左右了人們對於衛生技術的要求。
從此角度觀看歷史,不但妙趣橫生,更在其中覺察文明的進展絕不是一蹴可成;閱讀過往歷史的意義為何?英國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公共電視PBS聯手製播本書六大發明的紀錄片,正是為了闡明:跨科際火花創意隨時可能發生,你我就是其中一員,而打破物事藩離,不拘於單一成見,才有創新跳躍的可能。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千年的文明發展史》https://goo.gl/4xlw3R
★訂閱城邦電子報:https://goo.gl/hHyI6l 👈
★更多幕後編輯文章:https://goo.gl/QWBY5W 👈
麥田出版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