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頭條】印度改善工作環境?太難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推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新政,邏輯很簡單:以廉價勞動力吸引高人工成本國家的企業,帶來的新就業可以改善數以百萬計印度貧民的生活。而殘酷的現實會告訴莫迪,這個任務有多困難。
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全球最大船舶拆解場阿朗(Alang),工人要在約38攝氏度的高溫下切割船體12小時,每天只能賺4美元左右。一些外地工人來自最貧窮的邦。他們對自己擁有什麼權利往往一無所知,卻很清楚面臨的死亡威脅。通常情況是一旦遭遇不測,家裡就失去了維持生計的支柱。
印度的勞工法保護的勞動者只佔一小部份,社保福利系統比中國落後得多。在中國,農民工已經開始製造Nike運動鞋,或者蘋果iPad,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勞工問題活動家認為,就任總理已滿一年的莫迪推出的政策有風險,一方面業界巨頭從中獲益,與此同時,四分之一的印度人每日收入不及1.25美元,生活條件無從改善。
印度人權組織Human Rights Law Network的創辦人崗薩維斯(Colin Gonsalves)表示:「如果想給印度打下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就必須改善用工環境。中國的用工環境就強得多,不允許企業像奴隸一樣對待工人,不能像工人簽了賣身契一樣。」崗薩維斯經常代理印度最高法院審判的勞工案件。
去年5月,莫迪以30年來最大的領先優勢贏得大選。上任以來,他發起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運動,目標是到2022年,製造業佔GDP的比例由現在的18%升至25%。該政策的核心是吸引企業在印度開設製造工廠。
到目前為止,莫迪一直尋求兩全:既不要犧牲對工人的保護,又讓企業更容易遵循印度複雜的勞工法。他允許企業延長加班時間,減少對工廠的檢查,同時給貧困者提供壽險和養老金計劃。
「只有按照國際上的標準做法保護工人,才能造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產品,」崗薩維斯說,「明明勞動力成本低,還要達到更高的生產力和利潤水平,這是天方夜譚。」
莫迪去年10月預計,印度吸引的外資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會流入有企業扶持政策的邦。然而,世界銀行的營商便利指數(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顯示,在189個經濟體之中,印度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131名降至第134名。
印度對比中國
印度勞工部駐新德里的發言人泰吉(AlkeshTyagi)表示,已經讓工人接受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更多技能進而增加收入。她對將印度與中國對比不予置評。
泰吉說:「我們不是來比較的,是來改善用工環境的。環境會變好,但需要時間。在印度這麼大的國家,任何事要見到成效都得花點時間。」
中國在用工改革方面走在印度前面,已經出台嚴格的法律保護工人,讓工人成為支撐經濟的支柱。此舉也相應地提升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經歷了過去十年的經濟騰飛,中國農民工受教育水平提高,勞動力成本相對更高,年紀也大一些。2014年,中國農民工平均月薪較上年增長9.8%至人民幣2864元(約合461美元)。
即便如此,中國政府和在華經營的企業也面臨不少勞工問題。雖然沒有正式的工會,去年中國還是發生了8000名教師要求漲工資的罷教事件。2010年,蘋果公司的代工企業富士康(Foxconn Technology Group)工廠曾曝出多起令人震驚的自殺事件。
印度則很少有人同情工人。莫迪故鄉古吉拉特邦的一名警察加查(P.K. Garchar)就是個例子。
加查的工作是調查阿朗的所有勞工糾紛。阿朗共有3萬名工人,從事各類工作,具體來說包括切割船體,也包括出售廢棄船艙食品儲藏室裡的瓷盤。
阿朗拆船場的工作環境惡劣。工人辛苦勞作的海灘上隨處可見汙油、燒燬的氣墊和碎木片,沿岸烏黑的海水裡到處漂浮著廢棄物。
2012年,歐盟宣佈禁止在28個成員國註冊的船只在類似阿朗的地方“衝灘”拆船。20億美元產值的印度拆船業受到重創。莫迪去年上任後不久,為重振這一行業,下令將待拆船隻的進口稅減半。
致命海灘
拆船業是印度工作場所死亡率最高的行業之一。人權組織Shipbreaking Platform獲得的古吉拉特邦資料顯示,過去20年有460名工人死亡。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Shipbreaking Platform估計,真實數字比這要高得多。
如此高的死亡人數卻沒讓加查產生任何同情。他說,拆船場的老闆沒必要為工人死亡和工傷事故負責。
加查解釋說:「如果我有輛車交給司機開,司機出了事故,這是誰的責任?開車不負責任是司機的錯,和車主無關。」
阿朗的員工對自己的權利幾乎一無所知,卻從事著西方國家裡通常認為風險極高的工作。蒂尼西(Dinesh)就是這樣一名工人。他負責駕駛卡車,車上滿載拆船需要的氣瓶。這份工作月薪約為1萬印度盧比(約合156美元)。
蒂尼西說:「我每天都幹這活。誰都沒告訴我需要遵守什麼安全規範。我也覺得沒必要。說到底,我在駕駛室裡開車,氣瓶不都裝在車後面嘛。」蒂尼西的話在印度是一種普遍心態。印度勞工部2014年發表的報告稱,全國9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工會組織,並未享有任何社保福利。報告認為,2008年出台的法律未能確保外地工人擁有保障和人身安全,也沒解釋何為政府所謂的社保。
印度政府機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Indian Counci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的全國委員鮑米克(Sharit Bhowmik)說:「我們需要人道的法律和執法機制。外地工人都是弱勢群體,只是因為故鄉貧窮又沒有賺錢的就業機會,他們都在社會最底層。」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資料顯示,印度12億人口之中,約80%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印度政府提供的失業救濟全球最少,工人大多拿著低薪,卻不了解面臨哪些風險。
基肖爾(Nand Kishore)是阿朗的另一個例子。他負責將舊船體切割成片,工作內容是每天近12小時站在灼熱的環境裡分拆重型鋼架。「什麼時候稍微一走神,你就死定了,」他這樣說。(撰文:Anurag Kotoky 翻譯:Pessy)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