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美國人 彼此共命運?那些被主流美國社會忽視的 #底層亞裔】全文:https://bit.ly/3vXaDrD
「亞裔美國人也是人。亞裔美國人和任何人一樣是 #美國人。」民主黨的紐約市長競選者華裔美國人 #楊安澤 在推特上這樣寫道。
發生在 #亞特蘭大 的那場槍擊案,將亞裔群體在美國遭遇的暴力事件血淋淋的暴露在公眾面前。
此前,從「#膚色政治」到 #排外主義政策,在美國社會體制下,亞裔這個群體似乎是隱形的;如今膚色和黃種人長相讓他們要面對無法分離的「外國性」,可是「#停止亞裔仇恨」這項訴求,卻刻意模糊了「亞裔」之中的權力不平等與階級差異……
支持亞裔性工作者的非營利組織 #紅鶯歌 發現,當她們呼喊著保護女性按摩員工權益時,中產亞裔人士卻拒絕與這些「性相關產業」同屬一個社區。明明說著同樣的語言、喜愛同樣的家鄉菜色、慶祝同樣的節日,亞裔內部的階層卻仍在撕裂。
那個能屬於所有亞裔的「正義」與權利保障,何時才能成為現實?https://bit.ly/3vXaDrD
#相關閱讀
跨國交互的種族歧視:Covid疫情中,發生在華人和少數族裔身上的多重傷害👉 https://bit.ly/3eP2kbg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美國亞裔 #亞裔美國人 #種族歧視 #國家暴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誕佳節,天下有情人或者都會趁著這節日,向心儀的另一半表白。而在十多年前的英國亦發生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段童話式的邂逅,月老把來自兩個國度、兩種文化的Pat和Sam牽起來。 然而,這段異國戀情要開花結果並不容易,一切都需要靠兩人辛苦經營,但「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是否只是童話故事裡的情節? ...
少數族裔節日 在 西嘉生活百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也可以成為聖誕老人】
以往過聖誕🎄,
你可能會諗下去邊旅行,✈️
去邊食大餐,🎂
親朋好友互相交換禮物。🎁
今年因為疫情關係,🦠
無得去外地旅遊,
又因為限聚令,
無得一大班朋友一齊過,
你咁樣就已經唔開心?😫
咁你有無諗過,
有一班弱勢社群,
連溫飽都未得到保障,
仲講咩節日慶祝……😞
不過,你有能力去改變!
與其等聖誕老人送禮物,
不如自己化身成為聖誕老人!🎅🧑🎄
☺️☺️今年聖誕節,《銀杏館》舉辦 LOVE Project「愛心關懷行動」,請求各位化身聖誕老人,親手將愛同祝福送到弱勢社群手上,除抗疫飯盒連湯外,另有生活物資/乾貨雜糧/營養湯包/水果即食食物...
👨👩👦👦活動受惠對象
受惠對象不設年齡限制,主要包括貧弱長者、無助的露宿者、貧困綜援家庭、艱難的籠屋戶、被忽略的弱能人士、需協助的少數族裔人士……
🎁聖誕禮物
一共有三款俾大家選擇:抗疫消炎保健靚湯及愛心飯盒、抗疫消炎保健靚湯及愛心飯盒、抗疫消炎保健靚湯及愛心飯盒 (1份) + 聖誕生活物資禮物包(1個)
------------------------
立即行動
https://www.love.org.hk/
*除了以上信用卡/ Paypal 方式網上認購飯盒/物資包,您也可透過銀行或櫃員機入賬
------------------------
我就已經Take 左 action 啦!你呢?🤗
少數族裔節日 在 Kai Chi Leung 梁啟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係咪中國人先可以逗利是】
1. 今日有政治人物聲稱要逗利是就要先做中國人。很多網友已經立即指出:當然不是!東亞地區有封紅包或類似習俗的地方有很多,但當地人都不會自稱為中國人。要指出這位政治人物的錯誤並不困難,但這錯誤背後折射出中國大陸主流以及香港政府官方常見的謬誤,值得借機會仔細探討一下。
2. 首先,「中國人」是個十分不好定義的詞語。從政治上來看,準確的說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文化上來看,「漢人」或「華人」常常被誤認為和「中國人」相等,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排除「大漢族主義」的主張。然而外國傳媒眼中的「華裔」,在一般理解下又未必會包括藏人或疆人。「華僑」又是相當麻煩的概念,因為持這身分者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亦不一定是「漢族」出身,只要祖上可以找到有人來自「中國」就行,那怕當時候的「中國」可能尚未出現今天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
3. 這兒還未說到「漢族」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問題的概念。上海人和廣東人不能用口語溝通,客家人為何不另算一族等,學術上的討論也有很多。歷史上華南沿岸被視為蠻荒之地,這兒的居民在中原人的眼中也算不上是同類。這樣說下去的話可以說得很遠,我們暫且放下不談。
4. 如果我們把不同的理解分拆開,可發現混亂源於它們有很多重疊或不重疊的地方。例如「漢族」在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中只算一族,另外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而當然不是每一族都有封紅包的習俗。反過來說,海外華人也會封紅包,但他們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在東亞文化圈當中,也有其他地方有類似習俗,而當地人既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和「華人」無關。
5. 說起來,就算我們只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中的「漢族」人,封紅包的習俗還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回到文革破四舊的年代,很多原來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大陸都被棄掉。隨著改革開放,這些傳統習俗又從港澳台傳回中國大陸,卻又發展出另一種文化出來。香港人逗利是只是少少心意,十元二十元很常見。中國大陸近年的封紅包金額卻越來越嚇人,如果只封五塊人民幣的話就會被戲稱「一定是廣東人」。
6. 要分清楚重疊和不重疊的地方,因為它可帶來很嚴重的後果。以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土生土長美國人錢永健為例,當他對記者自稱為「美國科學家」時就受到中國輿論的批評,儘管他的確是美國籍,不會說中文,少吃中餐。又例如農歷新年期間,加拿大政府向加拿大華人拜年,中國大陸的輿論會視之為中國強大的證明,儘管加拿大當局只不過是在履行其文化多元主義的國策,各個族裔的節日都會慶祝。順帶一提,按《中國國籍法》,中國公民在取得外國國籍後還要定居海外才會失去中國國籍,所以各位在香港但拿外國護照的朋友仍然「首先是中國人」。
7. 還有些人是不在這個圖入面的,例如香港的南亞裔。他們不少是從踞喀兵甚至更早的年代便服務香港,但他們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卻又可以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而他們的文化亦很明顯不是東亞文化。某些評論聲稱「香港人都是中國人」,就切底無視了這個群體的存在。早前搞國民教育,要香港的學生都要學習愛國,正正犯上了這個誤區。
8. 最後和大家講一個故事。回到大約2011年前後,我見過一次梁振英。我和他說,香港政府搞公民教育的人竟然會視寫毛筆字和拿筷子吃飯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好像沒有去過日本和新疆似的,水平未免太低。當時他信誓旦旦的和我說:「特區政府一定要找有能力的人來負責各方面的諮詢工作。」現在的梁振英已貴為國家領導人了,至於香港政府的水平呢⋯⋯
少數族裔節日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誕佳節,天下有情人或者都會趁著這節日,向心儀的另一半表白。而在十多年前的英國亦發生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段童話式的邂逅,月老把來自兩個國度、兩種文化的Pat和Sam牽起來。
然而,這段異國戀情要開花結果並不容易,一切都需要靠兩人辛苦經營,但「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是否只是童話故事裡的情節?
80後香港女生Pat,外表文靜有禮,上大學前都未曾拍拖。志願成為老師的她,大學時期到英國當交流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遇到了斯里蘭卡男生Sam。
「我參加咗一個行山活動,去到嘅時候覺得好凍,突然有一個人走埋嚟,俾咗件外套我,然後佢就行開咗。」十四年前的畫面,Pat仍然歷歷在目,那一刻她既是感動又驚訝,對這名陌生男子的好感油然而生。
那天遠足活動完結後,Pat找Sam歸還外套,言談間她被他的國際視野吸引著,而他亦被她渴望為人師表的夢想所觸動。二人相約一起參加更多活動,就這樣慢慢認識對方,然後成為戀人。
可惜,交流生計劃僅為期數個月,Pat很快便要回港繼續學業。她淡淡然地說:「嗰時都知道會開展一段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而這段牛郎織女般的遙距戀,他們捱足七個年頭。
二人分隔兩地,每六個月才有一次見面的機會,Sam會來香港找她,兩小口子亦會結伴到別國做義工。但其餘的日子,不會感到孤獨嗎?
Sam眼神堅定地說:「雖然我唔能夠長期喺佢身邊,但我一直喺精神上同情感上陪住佢。」在視像通話還未普及的年代,兩個人天各一方,唯有靠講電話以聲音傳情,維繫這段感情。
心靈上的富足戰勝地域上的界限,遠在香港的Pat能感受得到Sam的愛:「我可以將我嘅感受,例如喺學習上或工作上遇到嘅困難同佢分享,佢會好有耐性咁去聆聽,好多時候都俾到我好好嘅建議。」
Pat和Sam都是對方的初戀,Long D期間,亦曾經有男生向Pat示好,究竟誰才是真命天子?「我好坦白同Sam講,有其他男仔接近我。」
出乎意料地,她得到的回覆是:「你可以去嘗試同其他男仔拍拖,但我都會等你。」就是這一份信任,這一種無條件的愛,Pat沒有去嘗試,反而令她確定Sam是可以付託終生的人。
不過,即使兩人認定對方為終生伴侶,亦需要得到雙方家人的同意。「呢段關係入面,我覺得最困難係父母反對。」Pat生於傳統中國人家庭,爸爸媽媽不明白女兒為甚麼會與少數族裔拍拖,亦擔心她會離開香港生活。
「呢個問題有好長時間都困擾住我,有諗過結束呢段關係。」為了家人,Pat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故事就此完結?
不,Sam沒有放棄。Pat的家人有顧慮源於不理解另一個文化,而Sam就以行動去化解疑慮,花時間和Pat的家人相處,並承諾不會帶走她到他國生活。
終於,在2010年,她和他結婚了。隨著Sam來港定居,二人朝夕相對,更加珍惜彼此。他們以自身作為例子,把這一份超越距離和文化的愛帶給年輕人。
「我哋希望將世界各地嘅人聚埋一齊,俾佢哋有機會喺另一個國家居住,並對人哋嘅生活作出貢獻。」Sam現時在香港組織很多國際義工活動,帶領香港青年到貧困國家,協助當地人建屋和種植等。
聖誕是愛的季節,今集《港。故》為你帶來一個童話般的愛情故事。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i7FgPEteF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