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我在電視專題報導上看到幾位年輕癌友用新潮的方式活出不一樣的癌後人生,心裡滿是衝擊與感動,於是我主動聯繫並表示希望能認識他們,這其中一位便是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Ani。
當時的我壓根兒也沒想到,後來竟與Ani有了好多不一樣的合作。
幾年的互動下來,Ani大概是我看過行動力最強的人之一,病力時代創新論壇、因病而生的演唱會、病友故事訪問投稿、病友社群經營、出書、經營podcast、甚至是我現在任職醫院的開幕典禮主持...幾乎所有的東西她都有涉獵,而且,都做得有聲有色!!!
其實,就我的眼光來看,即便不強調病友身分,Ani本身就是一個出色並極具特色的UI設計師和領導者,她大可專注在自己的專項領域。
但Ani總是希望能多為「生病/罹癌/病友」做些什麼,希望能顛覆過去的觀念,希望能為生病這件事賦予不同的意義,希望更多的病友或照顧者在看到他們的分享後更有力量面對生命。
最近發現Ani又更突破自己了,她竟然在hahow上開課!!!
我認為最了不起的是,她發揮了UX設計師的本能,集結自己跟病友們在罹癌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和困惑,運用她強大的人脈,整合專業的醫師、營養師、律師、假髮店店長的知識,系統性的整理出一系列的因應之道。
內容包含:
1.確診後,回醫院要注意什麼?工作和治療怎麼兩全?被迫自願離職法律上如何自保?
2.開始治療中,遇到副作用怎麼辦?營養品怎麼選?假髮怎麼保養呢?
3.病友和照顧者如何相處?如何規劃自己下一份工作?如何消化對癌症的恐懼、接受罹癌的自己?
Ani的分享與敘事風格,總是可以讓人如親臨現場般地感受到,一個人從得知罹癌、到治療、到回歸社會、到與家人朋友相處時,心裡面可能會有的深刻情緒和體會。
我認為,這樣的內容除了適合茫然中的初罹癌病友之外,更適合做為照顧者、或是身邊有朋友罹癌(但不知道怎麼幫忙他、或不知道該如何提出詢問與關心)的我們,以及和我一樣,有志朝癌症領域努力的心理系/所學生或心理師夥伴們。
我是真的很開心,能有這樣一位值得我期待跟敬佩的朋友❤️
如果你也有興趣,歡迎來看看
👉👉👉購課連結:https://hahow.in/cr/hiphopani
#百分之百友情分享
#不是葉配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集「港。故」的主角,是一位熱愛戲曲的女生,而她熱愛的程度,更可以用生命作比對,「戲曲已經同我嘅生命劃上等號,佢就係我生命嘅一部分,無咗呢樣嘢,自己會好似空空如也咁,佢已經喺我血液入面,我已經無辦法同佢分離。」 「公仔箱」初見戲曲夢幻 不少戲曲演員都是從小開始訓練,但袁學慧(Vivian)在這年...
專題 遇 到的困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久未見面的朋友約食午飯,討論對日本及英國的感覺。大家身邊都有朋友移民,選擇英國的佔大多數。
疫情之下的2021年,斷斷續續都有小貓三兩隻或跟家人、或孤身上路邁向新的世界。就當不是咬牙切齒說永不回來,無一不以移民或工作簽證的目標前往英國、美國、日本。
2021年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年, 20年前的今天,我每天都要飲白蘭氏雞精。20年的今天,我已經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年紀。就算如何說日本語能力試好困難,1級(我是舊制的考生)日本語能力試若與A-Level 相比,真心小巫見大巫。
去英國和日本雖然氣候文化人種各異,兩地的博物館對我來說都有難以抗拒的魔力:上野公園裏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地獄之門,雖然只是孤零零地聳立門前,卻會勾起我在V&A的回憶。
看過大英博物館用傳統模式的Munch的展覽,再去日本排隊看完日本博物館鋪排的Munch x Pokémon期間限定展,總會慨嘆同樣是搞博物館展覽,英國跟日本真的不一樣。
我個人很偏心,除了V&A Dior展和大英博物館的日本漫畫展,最喜歡的歷史博物館展覽都是在日本。除了傳統的美術歷史民俗主題,別出心裁的題目總會在日本博物館的妙筆生化下變成主題樂園一樣的教育活動。
印象比較深的有橫濱看的糞便博物館展覽,進場先要坐馬桶,聽完講解馬桶裏就出現了塑膠製造、色彩繽紛的糞便。插上木棒,我以為大家都是小雲一齊玩屎屎;又有一年,巧克力展覽講述這種食品在人類歷史的重要性、發展里程碑、未來進化趨勢。離場精品店才知深入殺人不眨眼的戰場,巧克力主題精品比Tokyo Hands文具部更邪惡,荷包大出血!
香港的博物館做得好嗎?
香港博物館做得最好的,一定是價格吸引。本來的常設展覽長年免費,特別展覽20、30港幣不等,去到英國要變成英鎊。日本的話1500、2000日圓的特別展絕不罕見。
要是數香港的特別展覽,近十年最喜歡的會是文化博物館的法貝熱、香港科學館古羅馬科學、歷史博物館的俄羅斯公平的黃金馬車。
早陣子回母校中大做旁聽,星期三夜晚的課堂HIST5514A 叫「公眾歷史特別專題(博物館研究):博物館學:文化、詮釋與知識傳播」。當晚的嘉賓已經退休,之前曾經參與葛量洪消防船保育的工作。香港不是沒有專門的技術人才致力於保育及發展,但在現行體制下,困難與束縛實不為外人道。
課堂上講到未來香港博物館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展望。有喜愛鐵道與巴士的學生上堂舉手發問,香港是否能夠有倫敦的交通博物館?我記得2013年,科學館與博物館對出的空地曾經展示大量的九巴,有些時候九巴也會開放車廠,讓老一輩懷緬過去、新生代碰觸舊時。
如果喜歡火車,千萬不要只去倫敦的交通博物館。那個又貴又狹窄;聽我講,乖,去York的火車博物館,保證走入去後夜晚都不想回家。
裏面還有我最喜歡的0號新幹線,可以走入去參觀!
在英國找到日本,我總會很愉快,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最後,真誠祝福今天下午乘搭班機前往英國的好友旅程愉快,一路順風,在英國有緣再會。
圖:V&A Dior展,極盡華麗豪華浪漫。
專題 遇 到的困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相遇,是為了之後的離別】
四月真的好忙,才剛交出去一篇四千字的論文初稿,下週又有一份專題報告要交。這幾天原本抽空正在寫了上回提到的,跟「陪孩子畫圖」有關的文章,卻被臨時發生的事情攔截下來。
這幾天,我跟一位個案正式道別了。(以下對話都經過修改)
大約四個禮拜前,見面時他整個人散發出一種,有點羞怯的喜悅。他告訴我不知怎麼辦到的,他跟家人終於成功深談,覺得促進了對彼此的了解和接納。他也驚覺其實周遭的人一直用他們的方式在愛著他,但他以前因為自己某些不明的堅持,一直認為自己不應該接受他們的好意。
「雖然我還是堅持不接受,但是現在我可以笑著說了。」他說。
然而,那次之後的會談,他因故缺席,等我們再次見面,他明顯處於崩潰邊緣,從他說話的速度我就可以明白,他得花多大的力氣才能讓自己不會在此刻潰散成碎片。
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他斷斷續續哭著,又吵架了,又開始了,又沒人可以聽見我說話了,一切都回到從前了,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是努力了這麼久嗎,我果然還是太天真了吧,人沒有那麼容易改變的,早就該下決定了,是我一直在拖延,一直不想面對,一直以為還有救⋯⋯。
零碎的片段被描述出來,我安靜地把他們收集起來,感覺他們拼湊在一起之後,散發出來的震動。
「我在想,你是不是開始改變了?好像有一些你原先習慣要求自己吞下去的東西,你開始想要拒絕了?」
「我覺得好像是這樣沒錯,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天的談話到這裡結束,隔一個禮拜他缺席,再隔一個禮拜我收到一封email,說明他想要結束諮商,他已經得到他想要的了。
我著急起來。「得到想要的」是什麼意思呢?上一回對話的最後,完全沒有塵埃落定的感覺,難道他放棄了,退縮了,被擊垮了嗎?別這樣啊,我們才剛開始一起經歷「改變」,至少讓我親口告訴你,經歷改變的過程會遇到的困難。我們會害怕那些以往沒有體驗過的感受,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周遭的人也很可能不喜歡你新展現的自我,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應對。如果要離開,至少讓我幫你把這些預防針先打好。
我請負責聯絡的人員幫我探詢個案對「收尾會談」的意願,同時跟督導一起推敲可能發生的事。這當中經過春假,一些溝通上的誤解導致時間必須重新安排,一波三折之後終於,我坐在電腦前等待對方出現。
我以為會見到一張眉頭深鎖,頻頻道歉的愁容,但是螢幕上的臉在笑,而且沒有陰影。
我放心了。
他告訴我這幾個禮拜以來的經過。他承認我們之前的談話給了他很大的衝擊,他需要很多時間反思,也真的做了很多反思,他發現自己被自己的想法困得很深,太執著於希望事情可以變好。現在他可以放鬆下來,也因此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
「我知道這些糟糕的心情還會再回來,可是,我不那麼害怕了。我突然開始相信,這次我能夠挺過去,雖然是爬著滾著賴在地上再爬起來,但是我終究還是沒事了。我放下了一些執著,現在覺得很自由,很想嘗試新的東西。我覺得那些新的東西裡,一定有什麼可以讓我更舒坦。」
「你聽起來像個剛學會跑步新技能的孩子,想要快點擺脫爸媽,試試看可以用這個新的能力讓自己走多遠。」
他很開心地笑了,而我也是。
「我當然不是說我會從此就順順利利一帆船風順,我沒有那麼天真,可是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
「我明白。我也相信,如果哪一天你又需要空間思考,需要人討論,你會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會一直在這裡。」
他不是我第一個結束關係的個案,但是是第一個,讓我感覺到我成功牽起他的手,坐在他的身邊,一起度過一段狂風暴雨,然後一起驚覺風暴不知不覺已經散去,我們一起搭的小船上面透出淡淡的陽光。
我們一起度過了將近三十個禮拜。剛來的時候,他非常的焦慮,跟家人的溝通對不到焦,擔心自己是一個失敗的母親,也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事情都停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雖然來得有點突然,不過,放手的時間就這麼到了。
我想起蕃茄學會騎腳踏車的那一天,原本還在前方跌跌撞撞搖搖晃晃的他,不知怎麼就抓到了平衡,頭也不回地往遠方去了。我跟傑克站在原地,意識到從今以後,像這樣的時刻只會越來越頻繁出現。
所謂的「陪伴」,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待在他的身邊,幫他守護一個可以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我一直覺得,諮商師的工作,其實跟我想成為的父母很相像,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期待「孩子」可以充滿自信地把我甩在後頭,邁開自己的步伐體驗他的人生。
真的有點寂寞呢。
但是,我很高興我們一起走過這一段。
這句話,給離開的個案,也給未來的蕃茄。
專題 遇 到的困難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集「港。故」的主角,是一位熱愛戲曲的女生,而她熱愛的程度,更可以用生命作比對,「戲曲已經同我嘅生命劃上等號,佢就係我生命嘅一部分,無咗呢樣嘢,自己會好似空空如也咁,佢已經喺我血液入面,我已經無辦法同佢分離。」
「公仔箱」初見戲曲夢幻
不少戲曲演員都是從小開始訓練,但袁學慧(Vivian)在這年紀時,才在電視機前感受到戲曲的美,「喺電視嘅籌款節目見到有折子戲演出,就覺得好神奇,睇到嘅故事可以喺舞台上做出嚟,原來以前嘅故事可以用歌舞形式陳述。」
戲曲在舞台的呈現吸引了Vivian,但令她真正愛上這藝術,卻是文本上的文字,「因為佢嘅抒情性好強,佢唔只係要呈現一個故事、一個情節,古典戲曲好有趣嘅地方,就係佢嘅文字入面,一句說話就可以包含咗畫面、內心,成個氛圍觀眾就可以感受得到。」
基層出身 想像於戲曲馳騁
更重要的是,戲曲成功地觸碰到Vivian的內心,「因為我係基層出身,由細到大都住喺深水埗嗰啲板間房,成個空間接收嘅知識都好有限,但係文字、戲曲嘅世界入面,你嘅想像可以任你馳騁,你可以見到好多人嘅人生,佢哋點樣去面對自己生活嘅困難、點樣去同自己對話,所以戲曲對細個時候嘅我影響非常大。」
由於沒有經濟條件,Vivian在十六、七歲的時候才有機會學戲,相對普遍人在約十歲時開始訓練,她所遇到的困難可以想像得到,「呢件事係好困難,因為你成長之後,好多骨骼、肌肉等等都定咗型,你要去改變佢,其實要花好多苦功。」除此之外,Vivian當時也要兼顧學業,別人每一天都有訓練的時候,她一星期只有一至兩天可以全日訓練,Vivian因此也坦言,「只能夠做嘅就係努力,唔好放棄,你要不停咁提醒自己。」
非為發達 天真之心看待藝術
內在的挑戰固然艱苦,Vivian同時也要面對外在的困難,因為在香港,每一個演員都是自負盈虧,她舉例指,演員的頭飾與服裝都要自費添置,「絕對賺唔到錢,甚至可以話係清貧同窮困,因為我哋訓練時間好長,亦要付出好多錢,但演出機會未必有太多,不過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我唔係抱住一個『我要發大財』嘅心態去對待我嘅工作,而係一個好天真、好傻對待藝術嘅心。」
縱然走的路比別人難,但Vivian仍選擇堅持,「點解要堅持就係憑着愛。」 她除了有參與劇團演出外,也到台灣攻讀戲劇,當中會涉獵到戲曲的創作,「除咗演戲外,希望我做嘅所有嘢,可以畀更多人見到戲曲嘅美。我嘅夢想就係希望可以一路為戲曲服務,唔係戲曲可以為我帶來咩嘢,而係我可以帶到咩畀戲曲。」
冀勿忘初心 貢獻藝術與社會
戲曲已成為自己的生命,生活都圍繞這東西,Vivian時刻也提醒自己要勿忘初心,「我哋依家處於一個變化好大嘅社會,點樣喺當中保存自己嘅初心、保護我哋想做嘅嘢,當我哋作為藝文界有傳播力、影響力嘅時候,我哋希望畀到觀眾更多共嗚、提醒,凡事唔好只為利益而出發,要睇對社會同藝術有無貢獻。」
今集《港。故》用6分半鐘,帶大家走進戲曲的世界,感受一下Vivian對戲曲勿忘初心的熱誠。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