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論在完成度或傳唱度都不及名曲〈OSCA〉,但我私心認為二期東京事変第一次找到屬於這個樂團自己的「聲響」,是在〈Killer Tune〉這首歌:以鍵盤為基底,吉他靈活的插音、快節奏中帶有悅樂氣質的旋律。這個聲響,在新專輯《音楽》仍然可在部份曲目中見得,例如先行發表的單曲〈青のID〉與〈赤の同盟〉和專輯中的〈獣の理〉都有這樣的痕跡。這個聲響,也曾經是我私下戲稱東京事変某天忽然冒出濃濃大叔味的原因(梳油頭穿花襯衫那種);但正是這份大叔味,洗去了椎名林檎強烈的個人色彩,讓事変有了自己的面貌。https://spoti.fi/3xv8zXZ
⠀
⠀
十幾歲時我喜歡椎名林檎的原因,是因為她的音樂與形象為我的世界帶來了對「殉美」的領悟 —— 與死亡與消逝相聯繫的美。時常在歌詞中動用死與性的意象,同時在舞台演出時以聲嘶力竭的唱法、自毀的包裝(比起 Lady Gaga,我確實更偏好林檎穿著全身染血的精神病院服歌唱的模樣),美麗的痛苦。自東京事変第三張專輯《娯楽》之後,大叔味徹底取代了殉美,作品的光明喜樂曾令我無法消受,所以當單曲版本的〈天国へようこそ Tube ver.〉問世的時候,我一邊聽一邊顱內高潮;當他們在 Music Station 穿著耶穌裝、頭戴荊棘表演這首歌,我又高潮了一次。https://spoti.fi/3gvjE45
⠀
⠀
但在理智上,我知道那不是東京事変的聲響。或許在〈天国へようこそ〉時林檎忽然想回味自己的青春時代,但無論如何,就連她以個人名義發表的作品,殉美與自毀也已不是主軸。畢竟,嘴上掛著死亡其實是年輕人的特權。就連這麼中二的我,一想到假如 Kurt 沒有死掉活到五十歲,還唱著一樣的歌,竟都會有一點尷尬的感覺。
⠀
⠀
因為堅持要從日本訂貨以便獲得一些台灣沒有的特典,我今天才拿到《音楽》(初回限定與通常盤各一)。我一直很好奇,事変這次復出,除了檯面下可能的大人的理由,合約啦錢啦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創作上的動機。畢竟,林檎可是從《娯楽》就開始嚷嚷擔憂樂團創意老化什麼的。
⠀
⠀
身為一個聽者,這張新專輯呈現的企圖很明顯,他們想要在既有的樂團聲響之上,更進一步打破樂曲的結構規律,用大量的轉調、非主副歌的形式構成我心中的重點曲目。他們心目中所謂的「音樂」,在這張新作中被想像成更有機、更流動的東西,而不只是流行歌曲結構本身。
⠀
⠀
聽完專輯之後,我認為帶領著復出的東京事変達成上述企圖的核心人物,無疑是鍵盤手伊澤一葉。
⠀
⠀
雖然樂迷常開玩笑說臭臉伊澤啦、伊澤又以為自己是團長了之類的話,但早在另一首先行發佈的單曲〈闇なる白〉,我就已經意識到伊澤一葉的進步,可能是解散十年之後所有團員中最大的,甚至超過椎名。在〈闇なる白〉中,光只靠著編曲的變化,就讓斷裂的、單看奇形怪狀的主旋律各段落,以意料外的方式縫合,同時維持著順暢的連續性。從成果上看,這一點極大程度仰賴了鍵盤的表現。https://spoti.fi/3zi534V
⠀
⠀
伊澤一葉的作曲,在旋律上一直沒有林檎或浮雲優秀。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旋律「怪」,林檎的旋律就怪得很有自成的美學邏輯;但伊澤那過於繁複跳躍、不直覺、因而難以記憶的樂句,甚至讓我覺得是對歌手而言難以發揮「歌唱」這件事美感的音符。過去,東京事変有找出兩個我認為不是很理想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點(如果不把禁止伊澤寫歌算在內的話),一是藉由更加流行常見的編曲來搭配不直覺的旋律,例如伊澤初次在事変作曲發表的〈手紙〉中,電樂器與弦樂努力讓曲子帶有起承轉合的磅礴激昂。這種讓怪咖穿上西裝的路數雖然可行,但對我來說,就是硬要化妝成普通人的怪咖而已;https://spoti.fi/3gvKhWQ
⠀
⠀
另一種方式,甚至可能不被認為是方式,就是伊澤有一段時間寫出了非常像林檎寫的歌,例如《大発見》裡的〈禁じられた遊び〉、〈絶対値対相対値〉等,基本上算是隱去伊澤作曲上的性格。這兩種方案,我都不覺得完美,更何況過程之中還出現過各種根本失敗的例子,例如《娯楽》的〈酒と下戸〉就是我心目中一次可愛的災難。
⠀
⠀
但在〈闇なる白〉裡,他們真的找到漂亮的解答了。我甚至認為,這首歌在《音楽》中被放置在椎名式種種執著之一、專輯對稱中央曲的位置,並不是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闇なる白〉是復出之後在新意、完成度上都對樂團而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吧?對我來說,這首歌是東京事変繼〈Killer Tune〉之後再一次找到自身樂團聲響新可能性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樂手新技法的集大成之作:鍵盤起用大量音色效果、旋律消弭了主副歌的邊界、巧妙地運用過門和編曲而非旋律本身來推進歌曲 ——
⠀
⠀
怪咖找到方法做自己了。第一次聽到 00:50、光靠鼓的變速就從 B 段無痛銜接到 C 段,我真的感到極樂與欣慰。這種小聰明,不曾廣見於過往的事変,因為它確實就是小招數。但〈闇なる白〉把這種小招數玩到了頂。
⠀
⠀
另外一個驚喜,是伊澤把古典鋼琴的色彩再次帶進了事変。會說再次,是因為過往事変作品中這樣的作法也不少,一直到近期的〈永遠の不在証明〉中,鍵盤的技法都有古典鋼琴的影子。而《音楽》裡,〈赤の同盟〉的安插法讓我驚喜於它為歌曲帶來的特殊氣質,而〈紫電〉從 00:20 開始的美麗鍵盤 solo,彷彿在練哈農,可是誰想得到哈農搖滾起來可以那麼帥氣?https://spoti.fi/3zfMa2i
⠀
⠀
當然,作為鋼粉,我對這張專輯的不滿之處還是有的。首先,上面提到的〈闇なる白〉的精彩技巧,竟然隔了幾首歌就出現在〈緑酒〉上,使得〈緑酒〉聽起來就像完成度沒那麼高的〈闇なる白〉。〈緑酒〉 B 段開頭的鍵盤聲響和技法,和〈闇なる白〉C 段的鍵盤線一模一樣(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j9Sgc
⠀
⠀
伊澤在新專輯另一個沒招之處,是在〈青のID〉的 solo,使用了和十年前上一張專輯〈女の子は誰でも〉銅管的 solo 一模一樣的轉調以及和弦行進。重點是,〈女の子は誰でも〉當初也不是事変編的曲,而是服部隆之啊!(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sZIdn
⠀
⠀
其次,伊澤的長足進步,凸顯了其他團員的不夠進步;我聽來最沒有長進的,顯然是師匠龜田。由龜田作曲的〈毒味〉雖然相當好聽,但是開頭貝斯線的編曲完全和他們在「DISCOVERY」巡迴時為舊曲〈Mirror Ball〉的編曲相同,音程和斷句都沒有變,一聽就知道這首歌是在舊 riff 上寫新曲,不免有些偷懶之感(https://youtu.be/N64wiARLero
)。而歌曲中還出現〈Dopamint!〉的一個樂句,讓我更加不爽(誰理你)。https://spoti.fi/3zoJmQE
⠀
⠀
最後,專輯中有些因襲下來的製作習慣,依舊沒有破除,例如他們的專輯第四首歌有百分之九十機率會是抒情慢歌,屢發不爽,而這些歌聽起來居然還真的都有點像(スーパースター、私生活、電気のない都市、命の帳);又例如這次的一些歌詞中還是有林檎上一張個人專輯《三毒史》的概念:毒啊藥啊蜜啊宗教啊。你要說那是林檎宇宙共同世界觀也說得通,但整個宇宙最後全部都是彩蛋的話那彩蛋有什麼意義呢?
⠀
⠀
此外,雖然這張專題的企圖是去形式,但偏偏,他們放下的執著有些我很喜歡,頗為希望維持:例如,在我心目中早先數位發表的同捆單曲《赤の同盟》的封面視覺(如圖,一隻七彩的和菓子孔雀),才是過去的東京事変會起用的專輯正式封面:概念化、符號化、將樂團象徵投射在帶有自足世界觀的物件上,巧思如《スポーツ》的奧運金牌、《大人》的仿 YSL 香水瓶等等。然而,《音楽》正式的封面卻是符號化相當不怎麼成功的 —— 錄音室控台。
⠀
⠀
不管啦,一定是因為去年 COVID-19 害他們把原本要用在專輯的封面用在單曲上啦。
⠀
⠀
雖然我很想這麼相信,但是這個封面其實意外地也與「去形式」這個目標相契合:No more 形式主義,No more 符號化,音樂之於音樂的本質本身。或許,這正是這個視覺想要傳達的意念也不一定。畢竟,設計師都一樣是木村豊啊。
⠀
⠀
過去的我,就如同過去的椎名林檎或東京事変一樣,是絕不允許在專頁還有正在進行的連載的情況下,發一篇會破壞版面整齊連續性的文的。但聽完這張專輯之後,忽然覺得要是執著於規則、十八天之後再發這篇心得,那不就等於這張專輯什麼也沒有教我嗎?
⠀
⠀
是故,最後附上林檎在開場曲〈孔雀〉寫的歌詞:
⠀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
我沒有在唬你。誰想得到那個曾經把自己的雕像當成耶穌吊在演唱會十字架上的少女,多年以後會在新歌歌詞裡抄心經?
⠀
⠀
最後來幾個完全無從驗證的 murmur:
⠀
⠀
・「紫電」是《火影新世代》裡卡卡西老師的新招啊。林檎有看火影?
⠀
・「OTK」是《遊戲王》裡太陽神的翼神龍的第三能力啊。林檎有看遊戲王?
⠀
・「UberEats」有女王認證的唸法了。我都唸 UberEats。
⠀
・現在是流行專輯第一首歌和最後一首歌都超短?我還是無法接受把 intro outro 都算一首歌的算法欸?
⠀
・好了,我知道妳愛上 autotune 和 rap 了,前者〈長く短い祭〉和〈鶏と蛇と豚〉還不夠嗎〈一服〉要再玩一次?後者妳年輕時在〈Σ〉和〈弁解ドビュッシー〉玩得很好啊,怎麼最近〈尖った手▢〉和〈孔雀〉變唸經?
⠀
・妳再找妳老公拍 MV 我真的會生氣。
⠀
・我愛你們。
⠀
⠀
⠀
(圖為《赤の同盟》單曲封面。取自椎名林檎 ✕ 東京事変官方網站「SR 猫柳本線」。)
專題動機怎麼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新知揀三條
1.Spotify 成立網站和創作者溝通權利金分配
2.BBC準備將超過半數節目疏散到首都圈之外
3.多數編劇說疫情下的封城狀態無助寫作產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Spotify Has Heard Artists’ Complaints ‘Loud and Clear’(https://flip.it/wBF8kT)
│
Spotify 長期和被音樂創作者點名批判的權利金分配議題終於讓該公司覺得不得不出來面對。他們昨天成立了一個專屬網站 "Loud and Clear",來向創作者喊話說:你們的聲音我都聽到了。不過頁面上的功能多半還是資訊溝通居多,就是向創作者一再重申他們從 Spotify 上賺到的錢是一年比一年多。Spotify 去年支付的權利金是50億美元,使該公司歷來支付的權利金總額高達230億。在此同時每年有超過1.3萬創作者從 Spotify 得到的收入超過5萬美元。Spotify 認為這樣逐年增長的統計是令人興奮的,但同時也認為這並非他們的終點,他們還需要為創作者繼續努力。在唱片業觸底反彈之後,Spotify 一家公司支付的權利金幾乎餵養一整個產業,也使得他們成為千夫所指的批評焦點。這個"Loud and Clear"網站的是否能改變創作者對該平台的想法還有待觀察。
│
│
▼ 2. BBC Unveils Major Push Outside London, Moving Almost $1 Billion of Spend(https://flip.it/jme0D8)
│
BBC 宣佈了一個數十年來最規模最大的變革:他們準備將近10億美元的內容製作投資疏散到首都圈倫敦以外的其他地區。過去倫敦長期佔有歐洲影視產業製作中心的地位,而 BBC 大動作將製作中重心遷離倫敦的動機並非為了節省成本,而是為了更迫切的國家需求:振興。倫敦以外的其他區域面臨疫情和脫歐帶來的經濟萎縮,BBC 則準備將他們廣播、電視、電影的製作帶去這些地方,讓倫敦以外的其他城市的產業生態系不會因為一時的不景氣而消亡。BBC預計在2028年之前達成60%的電視節目製作發生在倫敦以外,50%的廣播和音樂製作發生在倫敦以外,藉此讓這個由國家支持的媒體可以在全英國各地區扮演更重要的經濟色。
│
│
▼ 3. Despite Solitude, Lockdown Wasn't A Creative Boon for Screenwriters(https://flip.it/g3qMlP)
│
Hollywood Report 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專題,訪問各個好萊塢編劇關於他們在過去一年疫情下的居家工作狀態中寫作效率是否增加。許多好萊塢編劇(尤其是電視領域)都身兼製作統籌甚至是導演等職務,就算沒有兼職也經常在被不同寫作計畫和相關會議中占走時間。疫情發生之前,他們夢寐以求的都是時間可以停止下來,讓他們閉關寫作。然後去年全世界規模的閉關實際上並沒有幫助大家更有效率的寫完劇本。《Blade Runner 2049 銀翼殺手2049》的編劇 Michael Green 說包含他自己在內幾乎每個編劇的產量變少了。正在為 Disney 規劃新的星戰節目的編劇 Leslye Headland 說過去可以專心思考我們要怎麼完成這個計畫,但疫情後腦袋裡的最大問題永遠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Watchmen 守護者》電視劇的 Damon Lindelof 說唯一的好處是每個計畫的 Deadline 也變慢了,讓他有更寬裕的時間深入發展故事。這位名編劇用了一個神比喻:他說現在的好萊塢就像是壅塞的機場,一台又一台已經載滿客人的飛機通通停在跑道上等著起飛。因此其他還未啟動的計畫因而得到機會慢慢發展。
專題動機怎麼寫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新老師聊聊天 6:靈活的教學策略
和新老師聊天,彼此交流了好多想法,所以想把這些內容整理成一系列文章。
我們首先聊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應該用單一模式,讓孩子們習慣、並在規律中學習呢?還是經常變化教學策略呢?
對我而言,每一天、每一課、每一屆的上課方式都不太一樣。每回上台前,我都會思考著:這班的屬性是什麼?這一課比較適合什麼教學策略?我想要傳達的教學重點又是什麼?
也因為我的教學目標不同,我要的教學成效不一樣,因此就會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有時候前一堂課,是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一堂課我就會想要換成另外一種教學策略來試試看。
我想要讓學生一直保持新鮮感,猜不出老師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在我班上,教學不會是常態,所以他們會期待老師在這一堂課的新把戲。
最好的教學方式,其實就是老師說少一點,學生學得多一些。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反向操作,不以老師為主導,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這些內容。
例如:前天的社會課,上到「宗教」這一小節。我當然可以一個又一個的告訴學生:基督宗教、佛教、道教、回教的定義是什麼?伊斯蘭教有哪些源起及儀式?並且讓他們在課本上畫重點、背起來。
可是,這樣的教學法有幾個問題:第一,進度很慢,花去很多時間;第二,學生呈現被動的接受狀態,學習動機並不高。
所以我轉換另一個教學策略,依照課本內容設計了一張表格,發下去讓學生寫。挑戰度稍微提高,讓學生有事可做,會比單向的講述法更能投入課堂中。
然而,這樣的做法,也會導致學生唉聲嘆氣,學習動機不高。學生心裡會有這樣的聲音:「啥?又要寫學習單?厚,每回都寫學習單好煩……」學習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所以立即再加入另一種教學策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這張學習單,或是去找另一個好朋友一起來寫。
這樣的轉換,優點極多。首先,學生的內心充滿喜悅,因為他可以自主選擇,他可以決定是要自己完成,或是選擇找他喜歡的人一起來共同學習。學生能夠自我選擇,讓內在動機被啟動。
第二是,學生如果不會,他可以得到同學及時的幫助。不會因為太難而覺得束手無策,呈現反抗心態。
第三,討論時與同學的互動,你一言我一語的,會充滿著互動的趣味性。
第四,孩子可以在討論中,貢獻一些答案。因為大多數題目都是從課本而來,他可以輕易擷取重點。在與人互動中有所貢獻,孩子能得到價值感與歸屬感。
第五,透過這樣的表格整理,孩子們可以對課本教材進行歸納與統整,但也需要去查資料補充相關資料。這樣的主動學習,比起被動式的抄抄寫寫,更能印象深刻,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所以教室現場是充斥著歡樂的學習氣氛,大家都很投入的寫著學習單,想要一口氣把它寫完。倘若平時,我發下學習單當作上課教材或是回家作業,他們一定滿臉的苦瓜臉。
我本來打算讓孩子們寫三分之一,就收起來當成回家作業,但孩子們寫得很熱烈而欲罷不能,所以就再延長時間,寫超過二分之一後才讓他們收起來。在身旁同學的示範下,學習弱勢的孩子也知道該如何去找答案,而不是兩手一攤、一副「我就不會」的表情。
而下一節課,我們會用賓果方式來檢討答案,並播放實例的補充影片,延伸思考,讓知識更加立體。而若有時間,則會讓孩子們製作專題簡報,上台來分享他們的學習收穫。而複習方式,則可以採大富翁形式,複習並答對者,可為該組前進一格。
對我而言,我很怕做一些「無聊」的事。我們也都當過學生,最討厭無趣的老師和無聊的課程。那我們當老師時,又怎麼能夠每天每課都重覆操作單一的教學方式呢?
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有趣的,讓他們每天期待老師的課,千萬別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乏味的事。
因此,每回上台前,我都會思考:「還有什麼教學策略,是可以讓學生動起來、且具有培養思考能力的歷程?」這是我身為一位老師,每天在教室裡,最常做也最想做的事了。
專題動機怎麼寫 在 關於研究所之論文的起手式- 課程板 的推薦與評價
「千萬不要先寫摘要」 摘要就是把整篇論文以最簡單的方式,快速的敘述完後面的整個故事,快速的讓大家了解你的動機、目的、怎麼做、得到什麼結果。很多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