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聊聊母親的「承受」
雖然校稿很累。但在陪一個不睡又愛鬧的兩歲童40分鐘還不睡之後,走出房間,我突然想要校稿。
不是因為我校稿成癮,而是因為,在陪完完全沒辦法溝通,只能妳去配合她的幼兒之後,我特別想做有成就感,或至少,有能力感的事情吧。
覺得自己是能夠做到,而且也確實,想做就能夠做到的事情。
陪嬰幼兒很少有那種感覺,相反地,還時常就會讓人覺得自己很無能,因為她拗起來就是能跟妳槓到底,就算罵她,也只是帶來更多的挫敗感。
可能是罵也罵不聽,或者是聽兩分鐘,然後很快又做一樣的事情,也可能是被罵了挫折就直接哭,哭鬧的程度,好像她才是被整的那個⋯
總之,很有挫敗感,有自己很無能的那種感覺。
這些事情好像跟自己的努力不直接相關,但也知道不是能夠不努力的藉口。而是小孩的成長就是沒那麼直接,不是用對了力氣和用對方法,就會突然像施了魔法一樣讓她聽懂妳的話、知道合作的重要。
要是有這種瞬間,或短短幾天,就可以把孩子變成熟、把不成熟的大人也變成熟的神奇魔法,我想申請專利就可以變富豪了吧。
可惜,人跟人之間沒有那麼神奇的事情,如果有,那也是可怕的。
教導孩子「妳不是世界的中心」、「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團體生活需要大家的配合」,是需要非常多的努力,而且,非常長時間才能看見進步的過程。
在過程中,會感覺自己說再多的話、再努力做正確的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見成果,目標好像在遙遠而看不見的未來,我好像永遠有擦不完的地板,她好像永遠都不會讓我好好的吃一頓飯,睡個好覺,這種「遙遙無期」的感覺很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或永遠都無法做對,很有挫敗感。
所以,其他事情,跟孩子無關的事,家事或工作,在這種時候都顯得療癒一些,因為,至少那是感覺自己做得到,努力就會看見成果的事情。
(不過我沒去校稿而是來寫這篇了😂)
***
社會化是緩慢而深刻的進程,小孩最初步的社會化,就是在家庭。
簡單說,社會化就是一個人從懵懂無知的狀態,成長到能夠理解並配合社會(團體)生活的規範的過程,而且這種成長絕非獨立完成,而是在其他人的影響和投入下,才能夠實現的。
媽媽,往往就是第一個不得不陪著這個小動物社會化成為人類,而對她最初的「只有本能」的狀態,首當其衝要去承受的人了。
有什麼想要的不能得到,就大哭大鬧,就不爽或生氣,想要現在滿足的就是要現在滿足,不管別人什麼狀態或者別人也需要休息⋯
孩子生命的最初,一切思考都以自我為中心,而從「只能認知到自己的需要」,到「能夠認知到要和別人合作、別人也有別人的需要」,這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身為媽媽,常常是躲都沒處躲的必須承受最多。
她的挫敗感也就最深了。原因還是先前說的,因為過程漫長,改變似乎遙遙無期。
***
而另一種挫敗是來自孤獨。
她的這種處境,必須單獨的面對和承受一個「徹底不成熟的人」所造成的壓力,是週遭人用「這是媽媽的天職」就可以無視的事情。
講到媽媽和年幼孩子的關係,人們常說的是「陪伴」,但卻忽略了有「承受」的一面。
不是只有孩子會承受媽媽當下的狀態,很多時候,媽媽承受孩子所造成的壓力、挫敗、無能的那種感覺,還有孩子因為還不能忍耐、還做不到等待而產生的憤怒、 失望等等,那些其實有攻擊性的情緒。媽媽這個角色,有時就是不得不把那些都承受下來。
所謂的承受不是說母親完全的被動,完全無回應,而是說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孩子承受社會化的壓力,母親承受的,是孩子社會化還未完成,基本上就是一個不成熟、不能溝通、不能合作的人,和這樣的人相處的壓力。
世間多半強調母親要有智慧和包容,這句話沒錯,卻甚少去真實的理解和描繪母親的處境,這就讓究竟什麼是對她有用、對困境有益的智慧和包容,變得很模糊不清。
人們偏好否認母親在陪伴年幼孩子時所承受的壓力,只描繪美好的一面,比方說,把孩子的天真,形容成重返自然的赤子之心,而忽略自然不是只有純真美好,還有其粗野、未經修飾、無所用心的一面。
而當母親抱怨,她的生活並不如此單純美好,而是因為孩子的「自然」而很有壓力的時候,就會被簡化的認定,是她不是做母親的「料」,是她沒有母愛或者沒有耐心,總之,她表現的不如別人的期待—一幅只有愛和滿足的母子圖像,通常只會面對到更多的指責和壓力,而不是理解和幫助。
太多母親因為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她想要訴說困難的時候,就被指責是不夠稱職、母愛不足、不夠成熟、沒有資格成為母親的母親。
於是,她就什麼都不說,或者挑選看似能宣洩壓力,實際上不行,只是旁人或許比較能接受的事情去說。
久而久之,她也失去了解讀和陳述自己真實處境的能力,她離她真實的困難很遠,不是在內心加入了一起指責她的陣營,開始懷疑、批評自己是不夠好的母親,就是感覺到自己飄蕩在某處,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像一個隱形的工具人。
#寫完這篇療癒了我剛才的挫敗感
#有沒有羽茜回來了的感覺😂
#寫完才發現好長篇⋯
#可以分享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