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也過勞,人也過勞」
——高山環境退化,搜救人員過勞:向山致敬一周年檢討記者會
去年今天,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向山致敬」政策,當時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身為一位持續有在登山的愛山者,喜的是台灣終於從毫無道理的全面封鎖走向開放山林,脫離最後一個實施山域戒嚴的民主國家的身分;憂的是民眾沒有接受過充分且正確的山林教育,容易導致許多人貿然上山而造成意外。
這一年來,確實出現許多亂象。
我曾親耳聽到老師說學校的山野教育課程是登某座大山,說登頂過程中有孩子身體不適、吐了,卻還是堅持登頂,全員在山頂合照。
老師說的感動,我是冷汗直冒。
嘔吐已經是疑似高山症症狀,孩子卻仍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背負著家長的期待、堅持登頂,這樣的行為卻被當作正面教育範例,不但不適當還很危險。
校方和學生明顯沒有風險管理的意識,高山症嚴重可能致死,有疑似症狀就應該要考慮停止上升高度,最好是立即下降高度。
山野教育的目標不該只有登頂。
上個月9/18-20我和大學登山社朋友去爬了單攻中央尖山的三天登山路線,在途中我們遇到了幾位要前往南湖大山、卻明顯沒有做好準備,甚至連地圖都看不懂、不知道自己走到哪裡的登山民眾。
加上先前在地方看到一些山野教育的問題,讓我有許多感觸,下山後寫下短文,意外地收到不少訊息回饋,更接到了來自消防系統的陳情。自此我積極找我登山界的各路朋友請教,感謝專家朋友的精闢分析和公部門朋友的開誠佈公。
⛰️
今天早上,我和邱顯智委員共同召開記者會提出四點訴求。非常感謝登山補給站 蔡及文學長、#山谷登山會 蔡日興學長,以及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黃鈺翔的出席,分享他們對於山林政策的觀察和發想。
詳細的發言推薦大家可以看直播或文末的新聞連結🔗,以及每個人照片的說明文字。
⛰️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一個地方的議員關心什麼山林議題!
我認為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台灣人,應該要學習「向山致敬」的真正意義,縣市的劃分在此沒有意義。
山野教育不是要我們征服山或者征服自己的缺點,而是要學習懂得愛惜山林環境,懂得在山裡保護自己幫助別人,最好還可以
一輩子愛山💗
————
寫在「向山致敬」政策之前
一位登山客之死
https://reurl.cc/odvLXD
寫於中央尖山山行後
敬山、進山、淨山
https://reurl.cc/4mlRGL
————
開放山林增生態負擔 立委:應擬定登山客總量管制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952170
山難頻傳搜救吃緊 籲入山總量管制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01021-Cnt0
容易導致許多人貿然上山而造成意外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上個週末,我和大學登山社的朋友們去爬「#中央尖溪上中央尖」。
一般去中央尖山會安排縱走路線,這次我們選擇三日單攻(通常四日),路線上有各種地形,林道、溪溝、溯溪、崩壁碎石溝,各種陡上陡下,是目前台灣百岳分級中最難的C+之一。
我不是貿然挑戰,大學時就參加台大登山社。在隊伍出發前,除了研讀地圖紀錄,也有遵循領隊的要求做體訓。
去年10月21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山林解禁」,我支持這項政策,但不免擔憂 #由於民眾沒有接受過充分且正確的山林教育,是否 #容易導致許多人貿然上山而造成意外。
事實上,#相較去年同一時期,#今年的山難事故翻倍,原因主要為迷途或遲歸。這也證實了我的擔憂。
除了政府要站在國家政策高度上趕緊補足山林教育及配套措施這兩部分之外(此處所指配套措施絕不是山友們戲稱為鯊魚劍的聖稜線輔助梯⋯⋯),也非常需要民眾的自律,開放以來時常聽聞有越來越多商業團的佔地惡行。
我想以院長當時提到的「敬山、進山、淨山」給些簡單的登山建議。
1、#敬山:台灣山林是壯闊美麗又多變,登山計畫須事前擬定、做好風險管理。#登山不是去練身體,#請練好身體再去登山。
2、#進山:到山林中,如果狀況不如預期,也要有撤退和不登頂的勇氣。#登山不是郊遊,#救援直升機也不是計程車。
3、#淨山:貫徹無痕山林的概念,將自身的垃圾帶走,維護登山環境,才能永續維持生態。#山林自淨能力有限,#拜託不要再亂丟衛生紙了🧻(因為衛生紙在自然環境特別是高山不易分解)
🧗♀️子齊想辦山岳講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呢?
————
大推👍🏻
絕版多年的台大登山社《丹大札記》終於再版丹大札記新版!嘖嘖募資中,懇請支持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DandaNotes
容易導致許多人貿然上山而造成意外 在 [情報] 如何避免登山迷途-林乙華- 看板Hik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登山迷途意外頻傳,這篇談關於登山迷途的文章,值得各位山友好好研讀。
也建議廣發到各登山社團與登山的好友群組。
https://www.outside.tw/News/News_detail.asp?newsdid=347
如何避免登山迷途
發佈時間:2017-3-14 15:41 來源:戶外探索網 作者:文、圖│林乙華
根據登山意外調查統計,迷途一直是很高的意外原因之一;在山難搜救任務上,找尋失
蹤的登山者也往往是山搜難度最高的工作。不過,登山迷途卻有許多不同的狀況與發生原
因,此篇試著從登山準備到行進期間,因為環境變化或隊伍風險管理等等的環節來探討,
什麼是迷途?為什麼會迷途?以及如何避免它的發生。
曾有一次我帶隊伍走能高安東軍路線時,我們到萬里池旁要往南走,當時正起大霧。雖然
這條路線已有數次走過的經驗,不過由於每年路跡都會隨著箭竹長高、地形坍方、溪水變
化等等而有點改變,通常都需要在當下依賴山頭、稜線等地勢輔以方向的判斷。
當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霧中,失去遠方的視野,眼前盡是箭竹,兩三處可上爬的小山脊
也都有些許路徑,但是那是水鹿的路,還是登山路徑,讓人疑惑,同時也未看到布條或疊
石路標,於是,我們決定就在池旁歇息片刻,稍等霧散掉一些。大約等了10來分鐘,從我
們鎖定觀看的方向露出一塊天空和山景,也發現綁在箭竹叢上的一段布條,於是找到正確
的路線,繼續前行。
台灣的山徑,不見得路跡或是路標始終清楚易見,不時由於植物生長、地形、氣候、動物
等因素多少有一些變化,除非是經常有登山隊伍在走的路線,或是有人定期維護的步道,
久久無人經過的山徑就會隨著自然環境運作而回歸大地。如果隊伍成員事先沒有具備該路
線行程的資料輔以校正和判斷方向的話,當路跡不清時,即使是登山老手也可能陷入迷途
危機中。
什麼是登山迷途
前面提到隊伍在萬里池找路的例子,事實上是台灣爬山頗常會遇到的情況,也就是因為部
分變動因素,例如:展望變差,讓原本在我們腦海中自認為是熟悉的行程卻影射於錯誤的
方向,如果此時登山者不提醒自己再檢查確認,比如將獸徑誤認成山徑,而貿然前進的話
,可能就踏上迷途的第一步了。
走錯路,如果即早發現,並設法找回到原來正確的路,或是從其他安全的路下山,就不算
是迷途的意外。但是如果失去確定可以安全下山的方向,而滯留於山裡,是最棘手的登山
安危狀態。
另一種情況是隊伍通報隊員脫隊失聯,或是由山下的親友報案山友逾時未歸。由於山友因
為什麼原因脫隊失蹤或未歸,雖然不見得都是迷途導致,但是從山難搜救的角度討論,同
樣是面對要去尋找山友的情況。隊伍成員走散或未歸,這類的山難意外比例甚至高於真正
迷途事件許多,所以減少失聯、脫隊、遲歸的發生,亦是迷途意外防治重要的一環。
迷途發生原因
本文先將迷途意外區分成幾種類型:整個隊伍走錯路導致迷途、隊員走散失蹤、獨攀者迷
途,以試著討論發生原因。
隊伍走現有路線通常不易發生整隊迷途的情況,因為組織隊伍時通常就已具備行程計畫,
才好召募隊員,並有知道路線的嚮導或領隊引導,不過山難事件中還是發生過有嚮導帶領
,卻整隊迷路的情形,發生原因主要是領隊、嚮導全憑記憶帶隊,而未帶地圖與定位導航
的裝備來輔助檢查與確認隊伍所在地點,仍行走於原定路線上。
具豐富登山經驗者組成的探勘隊伍(登山在非既定步道的荒野,或是走在山徑已經荒廢的
舊路線)其造成迷途的可能原因,除了自然環境條件或天候影響較大之外,當實際腳程與
行程計劃差距過多,亦提高迷途的風險。
台灣的自然環境容易讓人不易判斷的地方在於:地形多是小稜線和小谷線的微地形,無法
僅僅運用方位角的設定來導航,每個行程路線都有許多特定的轉折點,需要仔細記錄於地
圖上輔以定位;台灣山區多是森林及叢林環境,且生命力旺盛,尤其中低海拔山區的林相
是年年在變化,故山區除了稜線地形,高山下雪後容易覆蓋住步道。往往沒有開闊的視野
;再加上台灣地質年輕,仍不時坍方或土石流,導致路況變動,登山路線也隨之需要改道
。另外,台灣氣候容易下雨且潮溼,變化多端,常常由於天氣變差,導致能見度下降,而
不易辨認方位。雖然探勘行程的自然因素導致的迷途風險比較高,但是從目前山難發生頻
率來看,探勘隊伍的迷途意外卻少於走於現有路線的登山隊伍。
隊伍分散而使得隊員失聯,應該是目前最多的迷途事件。隊伍下山或到達山屋時,才發現
其中有隊員沒回來,甚至在熱門登山路線上的大隊伍也曾發生過。隊員走散失蹤的原因,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隊伍的行進管理,要避免這一類的事件,也只有從隊伍的風險管理著手
。
獨攀者通常需要更紮實的登山技術與穩重的心理素質,才足以獨自應對登山的種種狀況,
獨攀者如果登山經驗和能力足夠,一人面對的迷途問題與風險並不會比一群人來得高,但
是獨攀者如果遇到意外事故而受傷時,由於難以立即獲得外援,可能更容易陷於危險,因
此獨攀者最好安排一位清楚明白獨攀行程規劃的山下留守人,並且比隊伍更需要能夠及時
對外通訊的電話和導航定位工具,做為後援。
行程計劃
探索未知的山旅是登山主要的樂趣之一,不應該因為擔憂迷路而不上山,迷途意外絕對是
可以透過培養登山能力而杜絕的。登山行程即使是仰賴既定山區步道系統或是參加隊伍,
每一位登山者仍需要清楚參與行程計畫。自主登山者透過研究地圖、過去的行程記錄或是
詢問曾去過的人來建立腦袋中的路線知識庫。參加隊伍的登山者應該主動向領隊了解登山
行程計畫,並自行補充路線資料,讓自已在必要時可以與隊員共同參與路線進行與調整,
而非只是跟著走。
希望自由自主暢遊山林者,必須將地圖研判與定位能力列為登山必備技能之一,在工具上
,即使你準備了電子地圖、GPS等工具,當進行超過2天以上的登山活動,最好找出該山區
範圍的紙本等高線地圖帶著,以及準備一個指北針,因為在山區,電子產品受限電池的效
能和電量,當沒有電力時,電子工具就無法發揮功能了。
登山過程中,登山者走於山徑時,腦海中的地圖會不時與實際的腳程和地景相互映照,建
議登山者可以培養行程記錄的登山習慣,並透過觀看地圖隨時檢查、確認及清楚自己或全
隊的路線與方向。
除非有特殊天候、路況問題或隊員身體狀況,登山最好依照行程計畫進行,以做為確認行
程節奏的依據,登山者的心理狀態也能較為安定。如果發現自己走錯路,可以即早回到原
來的計畫路線是最好,除非清楚確認到替代路線是更安全或路況更好。
行程計畫中都需要包含緊急撤退規劃,也就是當山上發生突發狀況,能夠最短時間下山的
路線。如果沒有特別安排,應該將原路撤退當作是行程撤退計劃,並在發現走錯路或要撤
退時確實這麼做,因為登山者當下走過的來時路,總會比其他的路況記憶猶新。如果行程
路線計劃會經過溪流、攀登岩壁或高海拔山區,需將這些地點設成關鍵確認位置,因為這
些地點容易由於天候改變而可能無法通過,而迫使隊伍停留或改道。
勿貿然續行
登山必須保持一定的注意力與精神在路線判斷上,當登山者發現自己或隊員因身體太過疲
累,以致精神上無法集中時,例如容易跌倒、情緒暴燥等,建議儘快找安全的地方紮營休
息過夜,隔日再拼,尤其是探勘行程。
多天數的登山行程,行程過了中午以後,應該就要特別留心登山者體力上的問題,並邊走
邊觀察是否有能夠提供緊急露宿的過夜點以作為備案,避風無落石疑慮的位置、有水源等
等。如果遇到下雨,因為身體及裝備溼掉,更容易消耗體能,避雨讓自己儘量不要溼透的
思考是必需的,或許暫於遮雨處(山屋、森林或岩洞)或利用天幕擋雨,等天氣狀況稍微
緩和時再繼續行進。
登山行程最好不要摸黑前進,因為視線更為不佳。所以在天色昏暗前抵達預定的過夜地點
,或趁著天未黑之前就趕緊找好過夜的地方。
隊伍風險管理
如何避免隊伍分散是隊伍風險管理的重點。透過登山行前說明會,讓所有隊員都知道行程
計畫,以及領隊與嚮導的帶隊方式,這是很有效率風險管理方法。在行進期間,隊員的體
力狀況不一,可能會讓隊伍的行進節奏受影響,請勿讓腳程過快或體力不足而行進落後的
隊員單獨行動,領隊需要跟隊員們一起協調出共同行進方式,讓整隊的腳程距離在20分鐘
以內。
隊伍中可運用無線電即時通訊,以掌控整個隊伍的人員都在領隊知道的地點中,透過配有
無線電的人掌握全隊在路線上的位置。即使隊伍走在清楚的步道上,當遇到叉路、過溪、
轉上稜線、離開谷線等等這些位置,仍最好全隊人員到齊再繼續移動。
「我走得很慢,你們先走,我慢慢走,等一會兒就跟上。」有時腳程慢的隊員因為不好意
思拖延隊伍而提出類似如此的意見,只是走得慢的隊員是因為體力不足,還是身體不舒服
導致,領隊或嚮導必須要更細膩的去了解,當發現由於這樣的情況使得隊伍距離拉的很長
,隊員之間過於分散的話,將增加隊伍人員走失的風險,應該在隊伍尚未拉開之前先停下
來討論,重新協調分組,讓速度較為一致的人分成一組,並以無線電掌握整個隊伍的進度
和距離。
迷途應變措施
對於迷途而不得不滯留於山中過夜的登山者,雖然迫切希望趕緊脫困下山,但是越急著找
路,卻越易將自己陷於危險之中。
發現自己已經迷途了,請務必告訴自己「STOP」,停下來,先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態,是否
感到寒冷、饑餓或口渴,然後找一個較為遮風避雨的位置,做好保暖並補充熱量,迷途者
如果沒有妥善保留自身體力,將很難長期抗戰,面對未知的等待。
第一個危險情況是失溫,因為只要身體失溫3小時就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迷途者必須想
辦法利用背包中的裝備,讓自己不要寒冷,然後清點還有的食物和飲水,做一個糧食使用
計劃。維持生命要件中,水份的需求優先於食物,如果脫水3天就有生命危險。很多人認
為水很重要,因此以為迷途需要往溪流走,以取得水源,但是台灣山區潮溼,並不見得需
要到溪流才有辦法找到水,反而許多下切至溪谷的地形都破碎難行,徒增跌落風險。
如果迷途者完全無法確定方向,就應該停留在原地等待搜救,不要再無謂的移動,不然只
會讓自己越陷於難以被發現的地方,如果認為體能上還可以找路的情況下,試著回去前一
個記得走過的原路,不要再繼續向未走過的方向移動。
原地不動更容易讓搜救隊找到你
再一次強調,當發現自己已經迷途了,先停下來,做好保暖以保留體力,然後仔細觀察和
思考,再進行下一步。迷途者不再移動,應該會比移動更容易被找到,所以當確定自己真
的迷途了,請找一處可以長時間等待的位置,向外發出搜救訊息,然後就原地等待。搜救
訊息可以用手機、無線電發出,需要利用手機定位功能或GPS等查出自己位置的方格座標
或經緯度座標,通報至留守人或110、119。
如果無法發出求救訊號,也不要失去能夠獲救的信心,原地等待,試著盡量保留體力,以
哨子或製造聲音的東西,製造有規律的聲音以傳送出去,並可以利用頭燈製造閃光,更容
易讓人有機會發現迷途者。
迷途意外,必定是由於登山者走錯路,它是絕對的人為因素,因此避免迷途最重要的做法
就是妥善計畫行程,行進時仔細確認,不要讓自己走入迷途的第一步。
--
從大學時代開始與山岳結下不解之緣,常在星月下漫步山徑,在山巔上迎接朝陽。
喜歡和夥伴一起行動,熱愛在自然中自由生活的感覺。
戶外裝備指北針:https://www.facebook.com/touchpolesta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6.36.1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489504712.A.0B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