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對家庭、子女及社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本文以西方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為根據,分別從「家庭結構」、「子女福祉」、「社會秩序」,說明同性婚姻對家庭、子女及社會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
壹、家庭結構
一、母性相妒相爭,不利養育孩童與雙方關係。
有些研究發現,單一性別之兩個人在家庭結構上發揮的角色,互補功能比較低。例如女同志的婚姻讓兩個母親養育孩子,卻造成兩個母親彼此嫉妒競爭(Chrisp, 2001;Gartrell at al., 2000),基於母性特質照顧孩子卻衍生出競爭關係,是同志家庭無法穩固的原因之一。
二、子女缺少兩性平衡之角色典範。
研究顯示異性戀父母家庭的孩童,所表現的性別差異比同志家庭的孩童來得明顯。而且研究顯示女同志家庭的男孩,因缺乏男性角色模範,而比其他種類家庭(男同志家庭、單親家庭……)的男孩更少表現男子氣概,反而因耳濡目染而出現女性特質(Goldberg, Kashy,& Smith, 2012),這是同志家庭無法兼顧男女平衡結構的結果。
三、同志彼此忠誠度不夠,難委身於長期關係,家庭結構脆弱。
同志的感情關係不穩定,進入婚姻後,家庭結構也比較脆弱。研究顯示孩子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下成長比較好(Brown, 2004),不穩定與不確定的家庭會傷害孩子(Cherlin, 2009)。2003-2004年Gay/Lesbian Consumer Online Census網路問卷調查7,862名同志,其中42%的同志承諾關係(結婚或同居)維持不足四年,71%不到八年,只有9%超過16年(關啟文,2013)。造成同志伴侶穩定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同性伴侶的關係不受家庭、文化及制度支持,退出關係時也沒有阻礙(Biblarz & Stacey, 2010),形成合則來、不合則去的現象。
貳、子女福祉
一、同志婚姻關係不穩,導致收養子女的學業表現不佳。
研究發現在數學方面,同志婚姻收養的孩子比起異性父母家庭的孩子,成績比較差。很多研究也確實顯示同志、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表現不如父母關係穩定的孩子。但是這並不是因為家庭結構的關係,而是因為家庭的分裂、不穩定與改變,很容易影響孩子學業表現(Potter, 2012)。此外,Regnerus(2012)訪談2988名18-39歲的年輕人,將受訪者分成八種家庭類型,就40項與社會、情感及人際關係相關的項目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異性戀雙親家庭養育的子女在不同方面皆呈現較好的結果,女同志家庭的子女在許多項目上是八種家庭類型中結果最差的。
二、同性父母潛移默化其子女開放同性關係。
研究指出,6位由女同志所養育的成人子女(5女1男)表示自己跟同性有過性關係,而由異性戀母親所養育的成人子女則沒有。而且女同志所養育的女兒,對同性戀行為很開放(引自Gartrell, Bos, & Goldberg, 2011)。研究顯示,女同志父母對於子女的性別角色,比異性戀父母更開放(Fulcher et al, 2008;引自Goldberg, Kashy, & Smith, 2012),因為同志比較不會用社會刻板印象規範孩子。如Fulcher、Sutfgin與Patterson (2008)研究得到的結論,父母的態度與行為比父母本身的性傾向,在孩子的性別發展上具有更大影響力(引自Tasker, 2010)。我個人以為,同志婚姻的結構只有單一性別,子女比較少均衡學習男女兩性角色的機會,所以孩子的人際關係,有可能比較拘泥於同性之間。
三、同性父母影響子女認定其性別傾向。
Regnerus(2012)訪談2988名成人子女,發現女同志家庭的子女(介於18-39歲)比較少認為自己是異性戀(69%,所有類型中最低),男同志家庭的子女為第二低(71%),原生雙親家庭之成人子女則有九成(90%)認定自己是異性戀者。甚至同志家庭養育的女兒在性伴侶(不分男女)數量,都比異性戀雙親家庭的女兒多。由此可知無論是成人子女、或青少年子女,同性父母對於子女認定其性別傾向,均具重要影響力!
參、社會秩序
一、同志家庭子女受到不當性接觸比例偏高。
根據Regnerus(2012)的研究, 23%的女同志家庭子女表示有被父母或照顧者以性的方式碰觸、強迫碰觸,或強迫發生性關係;同樣的事情在異性戀雙親家庭中只有2%。31%女同志家庭的女兒表示與父母或照顧者,有過性接觸或遭受性侵;異性戀家庭的女兒是3%。更誇張的是有48%女同志家庭的女兒及52%男同志家庭的女兒表示,曾經被強迫發生性行為!這似乎跟同志性生活比較複雜有關,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我認為不該讓同志藉由收養等方式養育兒女!
二、同志家庭之子女較常有不良或犯罪行為。
依據Regnerus(2012)的研究成果,同志家庭的子女有比較多抽菸情況、比較常被逮捕,同時也犯下比較多的罪,妨礙社會治安。以上所有的研究都顯示同志家庭環境不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三、女同志家庭之女兒成為雙性戀的機率較高。
Gartrell、Bos與Goldberg (2011)研究發現在女同志家庭中,青少女比起青少年更加明顯認定自己是雙性戀。而在同志家庭長大的青少女比起異性戀雙親的青少女,更可能跟同性發生性行為、使用緊急的避孕措施。可見在女同志家庭成長很可能使年輕人罹患性病的狀況惡化,非婚生子墮胎狀況增加,並且加速性氾濫,有害社會善良風俗。
家庭結構 種類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工商時報】 A6 政經八百
積層式升級轉型
佘日新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
台灣廠商一年多來從不明白生產力4.0、懷疑到逐漸尋覓出自己的作法,雖然進度緩慢,但是看到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工業革命的行列,總是讓人振奮的。最近拜訪了兩家外商與兩家在江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台商,見證了他們在此波工業革命中成為領先群的秘訣,最大的啟發是廠商不必一步到位地改變現況,而是積層式累積競爭優勢的努力。其中一家廠商的產品屬性是少量多樣,很難全面自動化,既然無法排除人工作業,就用數位化降低人為錯誤,提升整體效能。這個跨越升級轉型障礙的努力採「二化融合」:工業化和資訊化相輔相成,現場運用的工具包含物料與治具條碼、eSOP、鎖螺絲智慧扳手、看板管理、工時即時統計、設備故障監控等,連用了十幾年老舊的烤箱也裝了先進的感測器,整個4.0的關鍵就環繞著感測器(Data Acquisition Module)致力合理化,一步一腳印、穩健地邁向工業4.0的目標。
積層競爭力有如積層製造,是一層、一層累積上來的。第一次見到積層製造這項應用是多年前參觀法藍瓷的研發部門,別懷疑!就是那家經營高檔陶瓷的文創業者,由於產品造型曲線繁複,法藍瓷多年前即以積層製造製作原型,除了進行設計檢討外,也透過基層製造出的本體進行脫模的規劃驗證。
當時,看著白色粉末一層一層地將一只設計繁複的花瓶「噴」出來的感覺非常奇特,每層結構都牢牢地依附在前一層的基礎上。多年後,這個在歐巴馬先進製造夥伴規劃中扮演要角的新興技術,對許多廠商而言,仍處於探索營運與獲利的模式的階段。無論一層又一層堆疊的加法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對個別廠商有何啟發,積層競爭力(Additive Competitiveness)對產業的升級轉型卻別有一番意境。
舉智慧城市為例,追求國際上智慧城市的排名,並無助於城市邁向智慧化的實質建設。由於整個城市內人員流動的開放特性與行為模式難以掌握,若從智慧建築與智慧交通兩方面逐步向上堆疊是較為務實的做法。首先,對台灣這樣一個易受環境變遷衝擊的環境,對地震、淹水與其他智慧防災有高度需求的島嶼而言,適足成為防災科技創新與驗證的最佳場域。
除了一般民眾對智慧家庭中的應用開始理解,伴隨高齡社會的快速來臨、家庭結構與工作型態的激烈變化,三代以上的住宅、商辦空間與工廠設計都將有大量智慧化的自動化與控制需求,由新建工程導入感知,到逐步連結都更翻新進行大型系統的原型測試,俟成熟後再佐以金融服務,向週邊國家輸出,將發展深具潛力的新興產業。以積沙成塔的精神逐步整合相關的智慧生態體系,複雜的系統正是墊高的進入門檻,令競爭者望之卻步。
其次,智慧交通的發展也是從底層逐步向上積層堆疊而成的。從去年的CES起,幾個大型電腦展的內容即可看出汽車的智慧化不但是下一個產業兵家必爭之地,也構成智慧城市中另一個關鍵要素。
若有效槓桿目前百家爭鳴的智慧汽車發展,結合車路協同,當車聯網構成車輛間彼此能溝通,同時促成車輛與道路運輸系統溝通,進而促使雲端的控制體系展現智慧,由下而上、一層層地堆疊成完整的智慧交通系統,缺一層都是難竟全功的。在政權更迭快速的台灣,尋求立竿見影的政績壓力下,如何妥適運用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才能在政府資源普遍捉襟見肘中取得最佳的智慧化效益,扎扎實實地以積層形式構建完整的智慧城市。
在翻天覆地的產業變革中,欣見台灣有許多領導業者已經找到竅門,不需要全面更新設備,將工業化與資訊化以低廉的成本實現融合,發展出硬體、軟體與應用的系統化服務。同時,這些穩健的創新也結合許多新興的手法,如提供類創客的研發服務供種類極其多元的感測器研發,或以開放式架構將自動化控制的技術升級。
這些廠商根據自身升級轉型的實際需求,研擬出切中組織目標的計畫,整合各種資源從事創新,逐步墊高的競爭力源自有限資源的有效運用,這種務實且扎實的工業革命路徑是值得其他廠商仿效的。道德經所言「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我們目前所立足的累土,正是積層競爭力的起點。
http://ctee.com.tw/News/Content.aspx…
家庭結構 種類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日微信》20160403積層式升級轉型
台灣廠商一年多來從不明白生產力4.0、懷疑到逐漸尋覓出自己的作法,雖然進度緩慢,但是看到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工業革命的行列,總是讓人振奮的。最近拜訪了兩家外商與兩家在江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台商,見證了他們在此波工業革命中成為領先群的秘訣,最大的啟發是廠商不必一步到位地改變現況,而是積層式累積競爭優勢的努力。其中一家廠商的產品屬性是少量多樣,很難全面自動化,既然無法排除人工作業,就用數位化降低人為錯誤,提升整體效能。這個跨越升級轉型障礙的努力採「二化融合」:工業化和資訊化相輔相成,現場運用的工具包含物料與治具條碼、eSOP、鎖螺絲智慧扳手、看板管理、工時即時統計、設備故障監控等,連用了十幾年老舊的烤箱也裝了先進的感測器,整個4.0的關鍵就環繞著感測器(Data Acquisition Module)致力合理化,一步一腳印、穩健地邁向工業4.0的目標。
積層競爭力有如積層製造,是一層、一層累積上來的。第一次見到積層製造這項應用是多年前參觀法藍瓷的研發部門,別懷疑!就是那家經營高檔陶瓷的文創業者,由於產品造型曲線繁複,法藍瓷多年前即以積層製造製作原型,除了進行設計檢討外,也透過基層製造出的本體進行脫模的規劃驗證。當時,看著白色粉末一層一層地將一只設計繁複的花瓶「噴」出來的感覺非常奇特,每層結構都牢牢地依附在前一層的基礎上。多年後,這個在歐巴馬先進製造夥伴規劃中扮演要角的新興技術,對許多廠商而言,仍處於探索營運與獲利的模式的階段。無論一層又一層堆疊的加法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對個別廠商有何啟發,積層競爭力(Additive Competitiveness)對產業的升級轉型卻別有一番意境。
舉智慧城市為例,追求國際上智慧城市的排名,並無助於城市邁向智慧化的實質建設。由於整個城市內人員流動的開放特性與行為模式難以掌握,若從智慧建築與智慧交通兩方面逐步向上堆疊是較為務實的做法。首先,對台灣這樣一個易受環境變遷衝擊的環境,對地震、淹水與其他智慧防災有高度需求的島嶼而言,適足成為防災科技創新與驗證的最佳場域。除了一般民眾對智慧家庭中的應用開始理解,伴隨高齡社會的快速來臨、家庭結構與工作型態的激烈變化,三代以上的住宅、商辦空間與工廠設計都將有大量智慧化的自動化與控制需求,由新建工程導入感知,到逐步連結都更翻新進行大型系統的原型測試,俟成熟後再佐以金融服務,向週邊國家輸出,將發展深具潛力的新興產業。以積沙成塔的精神逐步整合相關的智慧生態體系,複雜的系統正是墊高的進入門檻,令競爭者望之卻步。
其次,智慧交通的發展也是從底層逐步向上基層堆疊而成的。從去年的CES起,幾個大型電腦展的內容即可看出汽車的智慧化不但是下一個產業兵家必爭之地,也構成智慧城市中另一個關鍵要素。若有效槓桿目前百家爭鳴的智慧汽車發展,結合車路協同,當車聯網構成車輛間彼此能溝通,同時促成車輛與道路運輸系統溝通,進而促使雲端的控制體系展現智慧,由下而上、一層層地堆疊成完整的智慧交通系統,缺一層都是難竟全功的。在政權更迭快速的台灣,尋求立竿見影的政績壓力下,如何妥適運用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才能在政府資源普遍捉襟見肘中取得最佳的智慧化效益,扎扎實實地以積層形式構建完整的智慧城市。
在翻天覆地的產業變革中,欣見台灣有許多領導業者已經找到竅門,不需要全面更新設備,將工業化與資訊化以低廉的成本實現融合,發展出硬體、軟體與應用的系統化服務。同時,這些穩健的創新也結合許多新興的手法,如提供類創客的研發服務供種類極其多元的感測器研發,或以開放式架構將自動化控制的技術升級。這些廠商根據自身升級轉型的實際需求,研擬出切中組織目標的計畫,整合各種資源從事創新,逐步墊高的競爭力源自有限資源的有效運用,這種務實且扎實的工業革命路徑是值得其他廠商仿效的。道德經所言「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我們目前所立足的累土,正是積層競爭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