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AIIYLqn70x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
家庭成員關係證明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家庭成員關係證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家庭成員關係證明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AIIYLqn70x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中央有關部門在深圳舉辦座談會,就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聽取意見。若說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周的講話,是為「愛國者治港」原則定調,這次座談會則是討論具體改革主張,有與會者提到改變特首選委會構成、改革立法會選舉制度、設立資格審查委員會、立法會參選人須獲選委會成員提名,云云。由反修例風暴到《港區國安法》,香港政治環境已然改變,無法回到反修例之前,中央要將「反中亂港者」排除出權力架構之外,香港政治及選舉制度必有巨變,然而過猶不及亦非好事。「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制度改革既要保障社會多元,同時亦要避免權力向小撮既得利益者過度傾斜,滋生政治腐敗。
蘋果頭條
47名參與民主派初選的人士被警方控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周一(3月1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控方申押後案件3個月,讓警方繼續調查,反對所有被告保釋。聆訊至晚上10時仍未完成。同一時間,警方在法院門外築起封鎖線,截查所有進入法院人士,一名姓丘男子聲稱是被捕人律師,需進入法院,警方要求他出示相關證明遭拒,警方向之警告後將他拘捕帶走。伍展邦律師向《蘋果》確認,被捕人為律師丘律邦,是其法律團隊成員,該團隊在本案代表9名被告,包括趙家賢、鍾錦麟、劉頴匡、楊雪盈等。他指警員沒有向他解釋為何拘捕丘律邦。
東方正論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特區暴潮又再次印證這句說話。當大家以為止暴制亂見功,打殘反對派,黑暴已經銷聲匿迹,昨日在法院門外聚集的逾千黑衣人與同黨,告訴全世界,他們從來沒有消失,不會就此罷手,只是等候時機出動作亂。去年發起或參與民主派「35+」初選的47人,包括戴耀廷、區諾軒及大量泛民人士,被指違反《港區國安法》,早前被捕及落案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昨日於西九龍法院提堂,網絡上有文宣造勢,呼籲穿黑衣及到法庭踩場,昨日凌晨時分,已開始有約20人到法院大樓外輪候公眾籌聽審,愈排愈多甚至大排長龍,亦有團體到場示威,現場聚集人數超過100人,多數身穿黑衣。
星島社論
民主派五十五人參與去年七月中「三十五+初選」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今年初被捕,其中四十七人包括初選發起人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在囚的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等,前日被落案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昨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控方指控由戴耀廷區諾軒等主導,民動成員支援下,初選舉辦的目的旨在串謀各參選人,取得立法會大多數控制權,戴耀廷形容為「大殺傷力憲制武器」,達致「攬炒」的目標,嚴重破壞及干擾政府的運作,危害國家安全。
經濟社評
新冠疫苗昨天再次開放預約,處處可見輪候,當復星/BioNTech「復必泰」針劑明天起接受登記,港府的準備是否充足,將見真章。疫情近日反彈,優先群組踴躍接種,致一針難求,當局要竭力提升每日的接種上限,無論延長營運時間,或提早開放新接種中心,必須加快打針速度,亦要跟藥廠緊密溝通,確保沒供應樽頸拖後腳。至於家庭醫生,是各國提升接種率的中堅,倘本地業界最終參與度未如預期,當局或應適度提高誘因。本港疫苗開打首4天,即吸引逾2.7萬人接種科興,反應熱烈。
家庭成員關係證明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1月14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pozFtbOs3gc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本港疫情反覆,農曆新年「清零」機會渺茫,社交距離措施難望大幅放寬,甚至還有進一步收緊的可能。除了取消年宵花市,當局亦在研究縮短商場營業時間,以及限制跨家庭私人聚會。疫情曠日持久,民生困頓,唯有成功「清零」走出疫情迴圈,社會經濟活動方能可持續復常。限制商場人流及跨家庭私人聚會,可以是遏阻疫情急轉直下的辣招,至於對「清零」有多大作用,則需要更多論證和推敲;與此同時,政府亦要仔細考慮措施對民生百業的打擊,以及實際操作上的困難。疫苗脫困前景未明,政府需要拿出一幅切實可行的「清零」路線圖,讓市民看到復常希望,這對於爭取各界忍痛接受更辣的控疫措施,也會相對容易一些。
蘋果頭條
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近日提議,日後透過BNO渠道取得英國籍的港人,不能再擁有中國籍,又認為中國政府應就此再次釋法,惹來不少人批評她為港人添煩添亂。葉劉今早於港台節目指,香港社會對其個人建議有「情緒化反應」,聲稱建議只是「令佢哋(擬透過BNO取得英籍人士)諗清楚離開後有乜後果啫,幫佢哋就真!」一直促請英國盡快落實BNO持有人有居英權的民主黨國際事委員會主席劉慧卿批評,葉劉明顯與目前持有外國護照的300萬港人為敵。另外,《南華早報》引述消息指,北京將禁止BNO護照持有人出任公職,並取消其投票權。消息人士又指,即使禁止BNO持有人任公職在法律上或難以執行,但一些親中人士仍主張有關建議。
東方正論
新冠疫情持續反覆,昨日新增42宗確診,全屬本地個案,佐敦新填地街更有早前列入強檢名單的唐樓再度爆疫,證明港府所謂的「精準防控」不堪一擊。在清零無期下,庸官只能指望疫苗打救,惟其中一款國產疫苗的保護率僅達世衞最低標準。一旦連疫苗都無法依靠,港府還有甚麼抗疫板斧?隨着更多數據出爐,疫苗是否抗擊新冠病毒的靈丹妙藥,愈來愈令人無信心。巴西公布中國科興疫苗在當地的後期測試結果,顯示該疫苗的「整體有效率」為50.38%,較之前公布的78%低近30個百分點,僅通過世衞組織規定疫苗有效率須達50%的審批標準門檻。
星島社論
由美資道富管理的盈富基金(2800)周一(11日)才公布,因應美國投資禁令,不再投資於中移動(941)、中聯通(762)及中海油(883)等受制裁中資藍籌股份,但在市場罵聲此起彼落之下,經與金管局及盈富監督委員會溝通後,不到三日就轉軚「跪低」,昨晚發出公告表示自今日起恢復對屬於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受制裁實體進行投資。盈富基金昨日傍晚發布公告表示,盈富基金的投資目標是提供緊貼恒生指數表現的投資回報。為達至這一目標,經理人會把盈富基金全部或絕大部分資產投資於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的股份,比重大致上與該等股份佔恒生指數的比重相同。
經濟社評
千呼萬喚始出來,中國科興疫苗第三期臨床數據一再延後出台,有效率公布不久卻又再被下調,備受港人關注。港府務必加強加速解說,疫苗採購並非只看其有效率,還須考量安全性和有效期,在衡量所有數據才能作出專業而正確判斷,釋除市民疑慮。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周二公布後期臨床測試數據,把輕患者數據也計算在內,結果科興疫苗總體有效率為50.4%,遠低於上周公布的78%。巴西政府稍後開會決定是否緊急使用科興疫苗。
家庭成員關係證明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在川普的強力施壓下,疫苗的研發真的可以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嗎?
大家好,我是范琪斐。我們好一陣子沒有講疫情了,現在全球都把希望寄託在疫苗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我的旅行清單已經長到拖地了,不過現在看起來是前景不太樂觀。)不久前我們川貴人拍胸脯保證說,在他的領導下,美國10月就會有厲害的疫苗可以用!但是搶快推出的疫苗,會是「驚喜包」還是「恐怖箱」,現在還很難說,不過川普開出的支票,隔沒幾天就被專家狠狠打臉,美國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說,疫情恐怕會持續到2021年,疫苗想要廣泛接種,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也不是佛奇故意跟川普唱反調,實在是因為疫苗研發真的需要耐心以及扎實的試驗,何況幾天前醫藥界才傳來讓大家心碎的消息。
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合作研發的疫苗,最近因為一名志願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8日宣告暫停正在英美等地進行的臨床試驗,後來經過獨立調查確認疫苗安全無虞,才又再恢復第三階段人體試驗。不過這支疫苗剛好就是川普先前一再要求,說會趕在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日之前批准上市的候選疫苗之一,現在各界就在擔心,疫苗問題還這麼多,你一直趕鴨子上架,會不會「食緊挵破碗」啊?而且這個競選嘛,送衛生紙就算了,你給我送疫苗!
儘管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內尼(Kayleigh McEnany)馬上跳出來講,「疫苗問世的時機,絕~對跟選舉無關,全都是為了挽救生命!」但大家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年頭政治干預科學例子到處都是。
川普干預政治干預科學的例子實在太多,我們隨便舉幾個,像是刻意淡化疫情好了,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新聞,就是曾經調查「水門事件」的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在新書爆料說,川普早在2月就知道COVID-19有非常高的致命性,卻選擇刻意淡化疫情。這就是標準的川式邏輯,好的總統是能讓民眾了解事情的嚴重性,但又不恐慌,哪有人做半套,還覺得自己很棒的啦?
第二個例子是以行政干預醫療。
美國《政客》雜誌(Politico)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寫著:「川普幕僚干預了CDC對於COVID-19的報告」。川粉先別急著罵它是「左膠」雜誌喔,《政客》是左邊的罵他們太右,右邊的又罵他們太左,遭遇跟我很像,我特別同情,至於報導品質我覺得是滿不錯的啦。這次他們是從三位知情人士那邊掌握到CDC高層的電子郵件,發現「川普們」干預醫界的證據。CD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每週報告》是專業科學家所操刀,是當局向全國醫護、研究人員和公眾,報告最新疫情資訊的主要工具,過去從來沒有受到政治力干預,而且幾十年來一直被視為國家公衛的基石。
但是自從沒有任何醫學或科學背景的,前川普競選團隊成員卡普托(Michael Caputo),今年4月被任命為美國衛生部發言人後,他就三番兩次施壓CDC延後發布報告,甚至要求專家粉飾報告,好讓內容符合川普的聲明,也就是:唉呀~疫情沒那麼誇張,沒問題的~包在我身上!
第三個例子,就是不管疫苗多重要,要槓的還是要槓。
最近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以及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聯手主導了一項疫苗實施計畫COVAX(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目的是為了加快疫苗研發和試驗,並且確保疫苗授權使用後,能夠迅速、公平地把疫苗分配給世界,目標是在2021年底以前,為簽署協議的國家提供20億劑的疫苗,目前已經有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台灣也積極想要簽約,不過先前才剛跟世衛翻臉的川普,怎麼拉得下臉說要參加,當然直接說老子不爽加,還嗆聲說「美國不會被受腐敗世衞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限制」,現在已開發國家中,唯獨美國不參加,要自己搞,又來了,American First啦!
川普要怎麼搞,專家們很難阻止,但是為了淡化公眾對疫苗的疑慮,先前傳出考慮緊急授權讓疫苗抄近路上市的美國食藥局FDA,已經出面喊話,他們絕對不會放水讓疫苗在還沒成熟的階段就推出,局長哈恩(Stephen Hahn)還寫了一封信給所有員工,承諾當局會堅持科學原則,試驗結果也會由獨立專家小組進行審查,不會受到政治動機影響;醫藥大廠也有動作,包括阿斯特捷利康、輝瑞、嬌生、默克在內的9家公司CEO,(9/8)共同簽署了一份承諾,重申在疫苗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安全有效之前,不會申請監管單位批准或授權。雖然有這麼多專家發誓,我絕對不受川普影響,疫苗真的也夠安全,問題是民眾相信嗎?
獨立醫學研究組織「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日前公布了最新民調,他們在8月底到9月初期間,訪問了1199位民眾,其中有62%受訪者擔心,川普政府的施壓,會導致FDA在選前匆忙批准疫苗上市;而且就算疫苗真的在選前問世而且免費提供施打,也有54%的民眾不願意接受注射,有趣的是,不敢打的民眾裡面,有六成是共和黨人(60%),甚至比民主黨人還要多(50%),這也太不給你們家川貴人面子了吧!其他機構做的民調,也是差不多的結果。
這些數據代表,就算大家都清楚疫苗可能是終結疫情的關鍵,但受到政治力介入,老百姓還是會,嗯…我OK你先打。這個疫苗還沒推出, 名聲已經被搞臭了。所以你說政治人物的誠信重要不重要?你平常覺得,啊沒關係啦,我這次講誇張一點,選票拿來了再說,會死人嗎?這次的事情就告訴我們,會! 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難吶!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疫苗政治化
#我ok你先打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家庭成員關係證明 在 申請戶籍謄本- 另應繳驗利害關係證明文件正本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二)利害關係人申請者:除應備國民身分證、印章(或簽名)外,另應繳驗利害關係證明文件正本或提示親屬關係證明文件。 (三)委託他人申請者:應附繳委託書及受委託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