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菲亞娃好台灣 #台灣霧峰 #霧峰林家宅園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霧峰林家在日治時期與板橋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因此來到霧峰一定要認識林家。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是台灣僅存的清代一品官宅,已列為台灣國定古蹟。
📍其中觀光客必訪的「宮保第」和「大花廳」皆為臺灣傳統建築的典範,相當具有文化藝術的價值,一匾額一故事,值得細細品味。來看看本篇文章囉,內文有影片喔
✅傑菲亞娃延伸閱讀◎台灣台中霧峰國定古蹟【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宮保第/大花廳
宮保第匾額 在 台南學甲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 #學甲 有許多宗祠 舉辦 #冬至祭祖, #財團法人學甲錦繡堂莊姓大宗祠 , 今天早上 11點舉辦團拜, 入口處還有販售 莊氏大宗祠族譜, 有恭請 #學甲慈濟宮 #保生大帝 以及 #學甲田龍館 田府元帥神尊入座, 因為有六房頭輪流舉辦, 今年輪到第六房舉辦, 場面非常莊嚴,飲水思源, 董事長表示 莊姓,嚴姓,朱姓同祖, 莊姓祖先 堂號 不是 #天水堂, 就是 #錦繡堂 所以宗祠內可以看到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嚴家淦的匾額,學甲莊氏宗祠在正廳右邊(俗稱小平)設置全國獨ㄧ無二的「間仔祖」祿位,左邊(俗稱大平)奉祠福德正神,在全國宗祠中應是少見,學甲莊氏宗祠內設有全國獨ㄧ無二的「間仔祖」~奉祠太太娘家岳父母及其祖先的祿位。
目前也利用「間仔祖」奉祠「未上代」先人及「未出嫁」姑婆,俟「上代」時再移到正廳與列祖祿位合祀。
108.12.15
宮保第匾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北霞海城隍廟 1938 vs 2019
上圖由杉山虔三攝於1938年,下圖由張哲生於2019年3月18日在同地拍攝。
清代台灣的漢人移民在墾殖、營生過程中,一向以源自於原籍的守護神信仰作為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同安人在台北大龍峒、大稻埕地區的發展,除了在物質上得利於商業貿易的幫助之外,在精神上也依賴守護神保生大帝與霞海城隍為支柱。
「霞海城隍」信仰起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后溪霞城,相傳明朝武宗正德年間曾賜予「臨海門」匾額;霞海城隍原為臨海門分廟,於明末清初時建廟於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為五鄉庄庄民之守護神,後改稱霞海城隍。
清初,施琅將軍為了爭討明鄭軍隊,曾在霞海城隍一帶築城練兵,並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親題「臨海門」石匾額,目前還存放在后溪祖廟裡。
清道光元年(1821年),以陳金絨為主的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內派百餘位鄉親,結夥渡海到台灣發展,並奉請故鄉的城隍爺金身來台,初抵台北盆地時,落腳於艋舺地區的八甲庄(今台北市老松國小附近),陳金絨於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同安鄉親祭祀。
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頂下郊拚」械鬥事件。衝突中,頂郊的泉惠南三邑(泉安、惠安、南安)居民,設計焚燬安溪人信仰的艋舺祖師廟以穿越該地並突襲同安人,因而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居住地,改遷至大稻埕避禍。
同安人初到大稻埕時,地方上只有林益順等幾家店鋪,於是先將城隍爺金身暫時供奉在陳浩然所經營的「金同利」舖中,眾人在大稻埕安頓後,開始建立新家園。
清咸豐6年(1856年),大家的生活都安定了,陳浩然便號召居民建廟以奉祀霞海城隍;是時林右藻等人在大稻埕今迪化街一帶創建三郊會「金泉順」,經營台灣與福建之間貿易的獲利頗豐,因此當陳浩然號召建廟之際,獲得極大迴響;富者捐款,貧者捐工,計募金壹仟餘元。
當時,同安海內派下集會籌建城隍廟,舉董事八名主其事,在南街(今迪化街從霞海城隍廟到民生西路口的路段)找到一塊適合建廟、風水甚佳之福地(被稱為「蜂巢穴」或「雞母穴」),經與當時的地主、前任安平副總兵官蘇斐然相商,得其慨允捐地,乃於清咸豐6年(1856年)3月18日興工,並在清咸豐9年(1859年)3月1日落成,今址為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因其主祀的神像是來自同安的霞海城隍,因此廟名被稱作「霞海城隍廟」。
由於南街寬度狹窄,霞海城隍廟之廟殿與廟埕並不大,佔地約四厘二絲(約180坪),但若不計廟埕,則廟宇面積僅有46坪大;此乃因為資力有限,故無法建立宏壯之廟貌,亦為時地所限也。
廟宇落成後,廟方雕塑城隍金身,並將渡海神像奉裝在新造的城隍爺神像之中妥加保存。
淡北等眾於清咸豐6年(1856年)同立「天眼時開」匾額一方,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匾額。
廟成之後,蘇斐然撰聯一對:「天理昭彰看如何結局,人心奸險待這裡關防」。
清同治三年(1864年),淡水廳事鄭元杰曾親自掛匾額一方:「其盛矣乎」。
在祭祀神祇方面,台北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來自同安的城隍神像外,也和其他城隍廟一樣,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和八將等;比較特別的是,廟方在側殿旁祀昔日殉難於頂下郊拚的38位同安鄉勇壯丁,並尊稱其為「義勇公」。
台北霞海城隍廟祭祀的神祇如下所列:
《大殿》
前方:范謝將軍(神將)
中央:霞海城隍、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等諸神
《偏殿》
最內側:義勇公、廖添丁、施琅
中間:註生娘娘、城隍夫人、天上聖母
外側:觀音佛祖
相傳農曆5月14日為霞海城隍爺的生日,因此台北霞海城隍廟按例於前一天(農曆5月13日)舉行城隍遶境慶典,民間稱之「五月十三迎城隍」,並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俗諺形容其盛況。
台北霞海城隍廟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慶典活動是在1879年的農曆5月13日。台灣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曾於1896年明令禁止此慶典之舉行,但後來台北在1898年爆發大規模瘟疫,為杜絕民怨,台灣總督府才又允許霞海城隍廟復辦迎城隍慶典。
於1898年至1937年之間,台北霞海城隍廟結合同在大稻埕的台北法主公廟及慈聖宮的農曆5月13日大稻埕霞海城隍老爺遶境,和農曆3月14日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出巡、農曆10月22日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遶境(俗稱艋舺大拜拜),合稱台北三大廟會。
台北霞海城隍廟在廟宇管理方面,一直維持「管理人」制的特色,並不像台灣其他廟宇多改制為管理委員制或成立財團法人。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管理人,自第一代管理人陳金絨由福建泉州同安奉霞海城隍金身來台,第二代管理人陳浩然在大稻埕發起建廟之後,160年來,皆由同安移民族群海內派珍山陳氏家族子孫出任,歷代薪火相傳。
目前台北霞海城隍廟在第六代管理人陳文文女士的主持之下,逐漸轉形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文化廟宇。
在台灣的漢人社會中,凡是香火鼎盛的寺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多會將其廟宇建築加以改建擴大。然而霞海城隍廟自清咸豐9年(1859)初建落成迄今,雖然曾歷經三度的重要修葺工程,但160年來仍保持著初建時的格局,並未隨著香火興盛而擴建。
1985年,內政部明定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
1994年,台北霞海城隍廟將城隍夫人與月下老人形塑為東方愛神並在海外進行宣傳,令其聲名遠播,而享有台灣最靈驗月老廟之美名。
1996年起,台北霞海城隍廟開始參加台北市年貨大街活動,成為大稻埕歷史街區的觀光重點。
2005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修正第二十七條規定,取消原本三十五級分級制,改依地方自治,將古蹟指定審查權回歸地方主管機關,台北霞海城隍廟也隨之變成直轄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