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One 的三個資料導向思維
Capital One從一個地區銀行的信用卡部門,成長為世界500大企業,它不認為自己是銀行,而把自己定位為資訊化戰略公司,透過三招資料導向思維突圍:
1.定義數據金礦:
鎖定優質客戶,而非高品質客戶,透過數據鎖定最有利潤的族群,也就是持有信用卡但經常逾期還款者,以及傳統銀行不願核發信用卡、但具還款能力者,例如中低收入者和留學生族群。
2.擴大數據礦場:
透過代償模式和誘惑利率擴大客群,提供更低的信貸利率(最低達到9.8%)予競爭對手的優質客戶,協助他們額度轉移,迅速吸引大批中等收入客戶群。
3.建立數據戰略:
公司文化強調風控觀念,並透過Test-And-Learn模式大量累積消費金融數據庫,再進行數據挖掘、戰略分析。
例如將客群分為數百組,針對不同客戶,行銷不同價格產品、增設不同風險策略等,完善客製化商品服務,達到持卡戶活躍度、貢獻度及風險可控性之間的平衡。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客 製 化商品 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I洞見]第一波浪潮退卻後,AI公司何種商業模式能落地?
by
立馬度 2018.04.16
現在有這麼多的「AI公司」,在AngelList上有紀錄的,就有近萬家:圖像辨識的就有300多家,NPL的近800家。我們不禁在想:同一個東西,將來真的需要幾百種辨識的方式嗎?這麼多AI公司,究竟怎麼樣的「AI公司」會勝出?
「近一年來,公司已經逐漸由『AI技術公司』轉變成為『AI系統整合商』。」中國一家AI新創公司的營運總監這麼說。
「通用的技術訓練框架門檻變得很低,但個別產用應用的差異化又極大,超過九成的專案都需要客製化,完成A客戶的專案很難複製到B Case,主要原因是資料來源與內容有保密性且專屬性。」
而現在有這麼多的「AI公司」,在AngelList上有紀錄的,就有近萬家:圖像辨識的就有300多家,NPL的近800家。
我們不禁在想:同一個東西,將來真的需要幾百種辨識的方式嗎?
這麼多AI公司,究竟怎麼樣的「AI公司」會勝出?
Deep Learning is being commoditized 深度學習逐漸商品化,進入的門檻越來越低了
「Commoditization」常被翻譯成「商品化」,但它真正意思是:企業所提供的某類商品或服務,到處皆可取得,已經被標準化、品質上沒有明顯的差異,而且與另外一家公司所提供的該商品或服務是可以互相取代的。
而讓深度學習(DL)標準化、商品化,使之進入門檻越來愈低的,不是別人,正是Google、Amazon這些科技大頭。
一開始覺得奇怪,DL技術應該是科技大頭的寶貴資產,為什麼反而開放出像是Tensorflow這種Open Source,讓大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得更快?
原因是這些科技大頭們大多很早期就已經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所以當DL能夠大幅改善機器學習效率時,與其把DL的演算法都藏起自家用,倒不如讓DL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
因為他們清楚知道DL本身不能獨存,若能讓DL更普及,那些將它商品化所需的資料、計算能力與軟體,還有產業應用導入,才是Google、Amazon這些科技大頭能夠賺進更多錢的地方。
三個階段讓AI的落地策略逐漸明朗: 「演算法」、「資料源」與「垂直領域」
DL剛開始在AI領域發展時,大家都專注在Algorithm(演算法)的開發,看誰的程式能夠更優化深度學習的能力,但是隨著各種訓練框架例如Tensorflow等Open Source快速演進,系統訓練能力逐漸變得差異化越來越小。
ImageNet在2017年7月26日正式宣布停止再繼續圖像識別的比賽,正是因為機器學習在辨識能力已經高達將近98%,高於人眼的95%,而且各家辨識結果大多差異不大,再繼續辦下去的意義已經不太大了。
自此深度學習正式進入「資料源」的競賽。
毫無意外的,「資料」絕對是深度學習的「養分」。因為資料的取得、分析、前處理,與擁有資料的垂直產業,以及資料工程師的能力有直接關係,這時候許多「以演算法為核心」的AI公司在跑不到多久時間就宣布退出比賽了。
今年開始,人工智慧開始逐漸要從深度學習的PoC(Proof of Concept)進入實際落地階段,這讓AI新創公司開始要面對市場的現實狀況——如何避免成為一家只有演算法的公司?如何導入垂直產業的實際應用領域(Vertical AI)?
什麼叫做「能夠導入垂直產業、被實際應用的Vertical AI」?
舉個例子:棉花是大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有個AI的新創公司找到了個機會點,想要採用深度學習的方式來辨識「棉花植株的生長狀況如何」,而且演算法的準確率也的確高達98%。
能夠「辨別棉花植株的生長狀況如何」,聽起來似乎是個突破性的創新,而且非常「垂直領域」了。
但是實際的狀況是:這樣的技術,距離農產品業者能夠真的採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想像來到了農場上,馬上會碰到的問題是:如何移動、大規模檢測?每天的日照不同,測得準嗎?就算檢測出來,馬上又會被問到的問題是:那麼多植株,每個狀況不同,哪株各需要多少農藥或肥料?有機器人可以移動並各別處理嗎?處理完後,怎麼確定植物有長得更好?
原因是,實際能夠上市的農產品檢驗設備,是「應用整合設備」──光源(高度影響判斷準確)、機器操作、噴灑控制、檢驗比對等。
由此可見,「檢驗植株生長狀況的準確率」,當然是關鍵要素,但也只是必要條件「之一」而已,此外還包括檢驗的速度、處理的品質、設備的構裝等。
而就算完成以上這些,這還只是產品本身,當先牽涉到進入此產業,還需考慮後勤、成本與技術服務移轉等。
所以要做為一Vertical AI,必須要提供的是完整的「Full-Stack Product」,是要能夠真正的依靠AI技術去解決產業的「真正痛點」,而非見樹不見林的只從單一小部分著手而已。
與其成為AI公司進入某個垂直產業,倒不如說,這本來就是某應用領域的專業公司,只是用了AI技術來做強化。
就像網際網路剛出來時沒甚麼人懂,現在普通人都可以藉由開網頁幫手,開店、開部落格,那是因為網頁只是一個「工具」,有價值的不是網頁本身,而是產業透過網頁要解決的問題。做零售業的人,因為有網頁而成為了電商。但我們不會說電商是一個做網頁的公司。因為它經營的本質不變,還是「賣東西給客人」。
深度學習用在AI,也是一個「工具」,用來幫忙「強化」原有產業的服務內容。而它就跟網頁的發展一樣,會逐漸被Commoditized。
而AI公司避免被Commoditization淘汰掉的方式,就是走「深」、走「垂直領域的Full-Stack Product」、「走Vertical AI」。
可以試想大多的AI公司都能夠明白這些道理,但是要從「技術服務公司」轉化成「應用公司」,那基本上是商業模式的重新定義。就像要寫網頁的公司變成電子商務公司一樣:前者本質是技術服務公司,後者本質是零售業。
如果我們循網頁發展的思路,來看兩到三年後可能可行的AI商業模式:目前這些AI新創公司,與其把自己定義成AI技術公司,不如仔細思考,如何善用AI技術來改善現況,但是核心應該還是以「該產業的商業模式」作為公司經營方向。
這是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很多AI公司落地是做安防產業,利用AI的辨識技術來強化安防分析的效果。但他們知道辨識技術只是其中一環,舉凡安防所要涉及的通路、經營模式、定價、產品類型,才是公司的主要方向。
當然AI的範疇很廣,不僅是垂直領域的應用而已。但對AI新創來說:
要做AI,最好能成為Vertical AI;而最成功的Vertical AI,本質上其實就是某個垂直產業應用的公司,AI只是技術強化的一部份而已。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i-business-model-deep-learning
客 製 化商品 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人工智能系列報導:亞馬遜無人店
【2018年開春 亞馬遜第一家無人商店正式營業 它結合感應器技術.電腦視覺與辨識能力.即時深度學習演算 幾項重大技術的整合不但成就無人商店的可能 也將為傳統零售商店帶來徹底破壞式的創新 也將改變人類未來的消費模式】
一個完全沒有收銀員的"無人商店"。
亞馬遜在2018年一開春說,他們,實驗成功了,取名為Amazon Go。
「不用排隊,不用收銀櫃台,也不用收銀機,歡迎來到Amazon Go,使用Amazon Go app進入商店,然後把手機收起來,開始購物,就是這麼簡單,拿起你想要,任何你挑選的商品,都會自動記錄在虛擬購物車內,若你改變心意,不想買杯蛋糕了,只需把它放回去,系統會自動更新購物紀錄,當你來開商店時 Just Walk Out科技,會在虛擬購物車內結算金額,從你的亞馬遜帳號內扣款,你會在App內看見你的收據,然後,直接離開吧,」Amazon Go影片。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Amazon Go,將掀起實體零售業的"科技大戰"。
「就像是Uber剛開始時,第一次你搭乘Uber時,上車,搭乘,然後下車時你不用付現金,你覺得有些奇怪,但是之後,再搭個兩次,三次後,你已經忘記下車要付錢這檔事了,亞馬遜就是要讓購物,變成這樣,」數位雜誌主編潔西罕佩。
解析Amazon Go的原理,原來,當購物者上門,掃描手機上的QR Code入店時,天花板上數百台追蹤著你的攝影機,就會把購物者,變成系統內的一個3D物體,然後,透過電腦視覺,確認客戶挑選的商品。
但Amazon說電腦演算時最困難的,就是當50多個人,拿起多樣物品時,辨識度和複雜度都變難了,因為顧客群可能互相被遮擋,或是手指遮蓋到,能區分物品的條碼時,這個時候,"電腦視覺","深度學習演算法",和類似應用於無人駕駛車的"感測器融合",三大技術結合的,亞馬遜AI系統,就得更發展出更細膩的精確度。
「亞馬遜的AI,看來設計精良,亞馬遜正在發展各樣的技術,然後串聯起來,」數位雜誌主編潔西罕佩。
於是,當今年一月,亞馬遜的無人商店Amazon Go,先單獨在西雅圖的總部園區,進行實驗性的試營運時,市場於是更了解,為何2017年,亞馬遜收購了有機零售超市Whole Foods。
亞馬遜著眼的可能並非營收或數字,因為這套零售AI系統,並非一種輕鬆而能低成本複製的成熟技術。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亞馬遜總裁貝佐斯進行的,是一個"終極便利店"之夢,貝佐斯想的是,準備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以破壞式創新,顛覆零售業百年以來的既有結構,一旦科技成熟,勢必影響全美近350萬名,櫃檯結帳人員的生計。
「當前的零售業者絕不會坐視,讓亞馬遜輕鬆搶走市占,他們絕對會反擊的,」零售市場分析師阿里法斯蒙。
畢竟百年來,零售模式向來是,帶動消費力,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
1916年9月5日,Piggy Wiggly「小豬商店」,在曼菲斯市"革命性"的開幕,因為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能夠自己拿架上商品,再裝進自己的購物籃裡,取代了過去所有人,得擠在一個櫃台前,等人拿取商品的消費型態。
「小豬商店」的獨立和自由性,掀起大眾消費模式,也掀起百貨與連鎖商店的浪潮。
1970年中期,商品上的價格標籤,開始走入歷史,「商品條碼」取而代之,收銀員結帳時只需掃描條碼,消費時間大幅縮短,加上1980年代經濟復甦,於是帶動了對品質化商品的爆發性需求,塑造了購物中心的"黃金時代"。
而2000年開始的「網路購物」,7年增長200%,預料3年後的2021年,網路購物將再增長5倍 達590億美元,再加上,已然降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網路變得無所不在,移動性大幅提高,感測器體積更小,性能更強,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開始的AI時代,亞馬遜,從網上零售商巨頭,雲端軟體,演變成範圍廣泛到幾乎難以定義的巨頭,自有其策略要開創新零售潮流。
它一方面在電子商務領域,以15000個橘色小機器人Kiva,遍布在全美10個亞馬遜的倉庫,以"雲端 再加上機器人"的模式,讓貨品在倉儲,從鎖定到運送出門10分鐘完成。
另一方面,亞馬遜結合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的科技,物流與實體店舖的「新零售業」,搶奪每年上看8000億美元的,美國雜貨零售業市場。
而美國最大零售業者沃爾瑪,也有不能輸的壓力。
「沃爾瑪和Google,兩大龍頭令人吃驚的聯姻,證明了電子商務的新戰場,"聲控購物",Google應戰的裝置是Google Home,沃爾瑪透過整合物流服務Google Express,兩大平台成形後,顧客下單購物,可以直接透過語音,沃爾瑪說,這也將讓沃爾瑪能有,更個人化的購物建議服務,在顧客購物紀錄的大數據下,分析家認為,這將是沃爾瑪想擴大網購市占,力戰亞馬遜的策略,」NBC記者。
加上中國電商巨人阿里巴巴,也運用人工智慧打造無人商店「淘咖啡」,各零售業紛紛"打群架"的,跳入一場21世紀的零售實驗,預料無止盡的科技競賽,也將徹底改寫人類未來的面貌。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