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難
#點解汽油彈叫MolotovCocktail
#汽油彈係為抗共而發明嘅
汽油彈,英文通常叫Molotov Cocktail。Motolov係個姓,全名Vyacheslav Molotov,佢係二戰時期,蘇聯共產黨政權嘅外長。
蘇共二戰時攻打芬蘭,明明係派飛機瘋狂轟炸,外長Molotov,卻發揮「四點鐘記者會」式嘅語言偽術,喺電台廣播中,聲稱係人道任務,派飛機送食物俾肚餓嘅芬蘭人民。於是芬蘭人就稱蘇共空襲為”Molotov bread basket”。而抵禦蘇軍而發明嘅汽油彈,芬蘭人就改名為”Molotov cocktail”,寓意為「送麵包用嘅雞尾酒」。
曾幾何時,全世界最極權,最邪惡,而又最有力量輸出革命嘅政權,係蘇共。香港人而家當然明白,有啲咁極品嘅鄰居,都唔慌有乜好日子過,尤如住喺計時炸彈隔離,唯一懸念,係幾時爆。
歐洲裡面,同蘇共孖住條最長邊境嘅,就係芬蘭。一戰前,芬蘭係俄羅斯帝國一部份,曾經享有高度自治,但到後期,出咗個變態特首之後,俄帝統治,變得愈嚟愈高壓,呢類橋段,香港人當然唔覺得出奇。於是,到咗一戰尾聲,俄帝滅亡,蘇共上台,芬蘭人即刻光復芬蘭,宣佈獨立。
然後馬上發生內戰,白色係德國支持嘅反共派,紅色自然係蘇共支持嘅親共派,兩種顏色對決,最終死亡人數按比例計,破咗當時嘅人類內戰史紀錄,直到足足八十年後,先俾盧旺達內戰打破。最後反共派贏咗,但共產黨嘅恐怖,自此種咗入芬蘭人嘅集體記憶裡面。
到咗二戰,芬蘭已經發展為成熟嘅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社會,而惡鄰蘇共,就將極權統治,玩到爐火純青,咁芬蘭人梗係日夜警惕,怕唔知蘇共幾時又嚟料。果然過咗冇耐,蘇共就開始多多要求,向好多年後發明人鍊嘅波羅的海國家,同埋芬蘭施壓,要作出種種讓步。
波羅的海三國決定跪低,唯獨芬蘭全國一致唔跪,嚇咗蘇共一跳。事關蘇共兵力,係芬蘭嘅五十倍,而且武器勁好多,根本冇得打。當時芬蘭嘅諗法,係一旦讓步,順應蘇共一啲「一地兩檢」式嘅要求,蘇共一定唔會就此罷休,到最後,唯一結局係亡國,自由民主資本生活模式,就會變成同邊界另一面嘅極權世界睇齊,於是舉國決定,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結果蘇聯真係出兵,即所謂The Winter War。芬蘭總動員反抗,後生到十幾歲嘅小朋友都要出動,最終全國百分之五嘅男丁,戰死沙場。但呢邊廂,蘇共連慘勝都講唔上,因為每死一個芬蘭人,就死咗八個蘇軍,比例上輸到貼地。雖然總人數蘇軍夠多,但係芬蘭人嘅頑抗,令到蘇共大為震撼,蘇共以後都記得,呢班芬蘭人係幾咁難纏,入侵成本幾咁高。
於是,芬蘭成為歐洲大陸,喺二戰期間唯一一個,冇俾外國入侵統治嘅參戰國家,而蘇共從此亦冇再入侵過芬蘭。二戰後,芬蘭積極扮演蘇共窗口嘅角色,成為蘇共引進自由西方科技嘅橋樑。於是,蘇共冇計劃再輸出革命去芬蘭,因為芬蘭作為獨立鄰居窗口嘅利用價值,重要過成為蘇共鐵幕帝國嘅一員。芬蘭得以保住自己嘅生活模式,同蘇共鬥長命。
對芬蘭人嚟講,蘇爆呢一日,曾經係這麼近那麼遠。令人想像,一九九一年冬天,某個日短夜長,北風凜冽嘅尋常晚上,海辛基最大墓園,埋葬抗共烈士嘅Hietaniemi Cemetery裡面,煲底形某處,一排排帶住燭光嘅市民之中,一位女士合埋眼,喃喃細聲講:「蘇共終於倒台,請安息。」
【#宋漢生黑鏡線索】
蘋果日報 12.10.201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碧江金樓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蠔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
宋漢生黑鏡線索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點解汽油彈叫MolotovCocktail
#汽油彈係為抗共而發明嘅
汽油彈,英文通常叫Molotov Cocktail。Motolov係個姓,全名Vyacheslav Molotov,佢係二戰時期,蘇聯共產黨政權嘅外長。
蘇共二戰時攻打芬蘭,明明係派飛機瘋狂轟炸,外長Molotov,卻發揮「四點鐘記者會」式嘅語言偽術,喺電台廣播中,聲稱係人道任務,派飛機送食物俾肚餓嘅芬蘭人民。於是芬蘭人就稱蘇共空襲為”Molotov bread basket”。而抵禦蘇軍而發明嘅汽油彈,芬蘭人就改名為”Molotov cocktail”,寓意為「送麵包用嘅雞尾酒」。
曾幾何時,全世界最極權,最邪惡,而又最有力量輸出革命嘅政權,係蘇共。香港人而家當然明白,有啲咁極品嘅鄰居,都唔慌有乜好日子過,尤如住喺計時炸彈隔離,唯一懸念,係幾時爆。
歐洲裡面,同蘇共孖住條最長邊境嘅,就係芬蘭。一戰前,芬蘭係俄羅斯帝國一部份,曾經享有高度自治,但到後期,出咗個變態特首之後,俄帝統治,變得愈嚟愈高壓,呢類橋段,香港人當然唔覺得出奇。於是,到咗一戰尾聲,俄帝滅亡,蘇共上台,芬蘭人即刻光復芬蘭,宣佈獨立。
然後馬上發生內戰,白色係德國支持嘅反共派,紅色自然係蘇共支持嘅親共派,兩種顏色對決,最終死亡人數按比例計,破咗當時嘅人類內戰史紀錄,直到足足八十年後,先俾盧旺達內戰打破。最後反共派贏咗,但共產黨嘅恐怖,自此種咗入芬蘭人嘅集體記憶裡面。
到咗二戰,芬蘭已經發展為成熟嘅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社會,而惡鄰蘇共,就將極權統治,玩到爐火純青,咁芬蘭人梗係日夜警惕,怕唔知蘇共幾時又嚟料。果然過咗冇耐,蘇共就開始多多要求,向好多年後發明人鍊嘅波羅的海國家,同埋芬蘭施壓,要作出種種讓步。
波羅的海三國決定跪低,唯獨芬蘭全國一致唔跪,嚇咗蘇共一跳。事關蘇共兵力,係芬蘭嘅五十倍,而且武器勁好多,根本冇得打。當時芬蘭嘅諗法,係一旦讓步,順應蘇共一啲「一地兩檢」式嘅要求,蘇共一定唔會就此罷休,到最後,唯一結局係亡國,自由民主資本生活模式,就會變成同邊界另一面嘅極權世界睇齊,於是舉國決定,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結果蘇聯真係出兵,即所謂The Winter War。芬蘭總動員反抗,後生到十幾歲嘅小朋友都要出動,最終全國百分之五嘅男丁,戰死沙場。但呢邊廂,蘇共連慘勝都講唔上,因為每死一個芬蘭人,就死咗八個蘇軍,比例上輸到貼地。雖然總人數蘇軍夠多,但係芬蘭人嘅頑抗,令到蘇共大為震撼,蘇共以後都記得,呢班芬蘭人係幾咁難纏,入侵成本幾咁高。
於是,芬蘭成為歐洲大陸,喺二戰期間唯一一個,冇俾外國入侵統治嘅參戰國家,而蘇共從此亦冇再入侵過芬蘭。二戰後,芬蘭積極扮演蘇共窗口嘅角色,成為蘇共引進自由西方科技嘅橋樑。於是,蘇共冇計劃再輸出革命去芬蘭,因為芬蘭作為獨立鄰居窗口嘅利用價值,重要過成為蘇共鐵幕帝國嘅一員。芬蘭得以保住自己嘅生活模式,同蘇共鬥長命。
對芬蘭人嚟講,蘇爆呢一日,曾經係這麼近那麼遠。令人想像,一九九一年冬天,某個日短夜長,北風凜冽嘅尋常晚上,海辛基最大墓園,埋葬抗共烈士嘅Hietaniemi Cemetery裡面,煲底形某處,一排排帶住燭光嘅市民之中,一位女士合埋眼,喃喃細聲講:「蘇共終於倒台,請安息。」
【#宋漢生黑鏡線索】
蘋果日報 12.10.2019
宋漢生黑鏡線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碧江金樓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蠔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澱,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古建築群的最亮點金樓,原名賦鶴樓,樓內裝飾著金碧輝煌的木雕,據說是因清末名臣戴鴻慈之女嫁入職方第,作為嫁妝與贈。而民間有“金屋藏嬌”的之傳說。巧奪天工的金木作,幾乎包羅了木雕藝術中的所有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木雕全部採用中國傳統題材,滲入了外來的藝術風格,以實物印證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史。院宅內還保存著當年劉塘、宋湘等清代名家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木、石匾額和戴鴻慈以及多位清代順德進士、舉人題贈的書畫翰墨真跡,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傢俱、珍稀的清代官轎、跋步床(千工床),遊客登臨,可親身鄰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主要景點
推薦一:金屋藏嬌的傳說--金樓以貼金得名,卻憑藏嬌聞名於世。相傳當年慈禧的幹女兒、法務大臣戴鴻慈的女兒戴佩瓊下嫁曾任兵部員外郎蘇丕文的大曾孫蘇伯雨,蘇家大少蘇伯雨將戴佩瓊安置在金樓之中伴讀,夜夜有美人紅袖添香,故傳有金屋藏嬌的佳話。
推薦二:三口井--因為用做書樓,又是木制結構,所以一個小小的碧江金樓,就修有三口井:院子裏的井、正廳裏的井以及頂部的藻井。天花上做了一個貼金木雕的藻井,它以九龍爭珠為題材,還真有點北京故宮的味道。而它就是主人用來“克火”的風水設計。細心的朋友還會看到在藻井中央有一個很粗的大鐵鉤,這是用來吊燈的。以前這裏用鐵鏈吊著一盞巨大的玻璃吊燈,據說有48釐米直徑、60多斤重。按照五行的說法,木被火克,而火又被水克,院子裏的井和正廳裏的井主要用來防火、降溫。
推薦三:鬼斧神工的木雕--這樓上的裝修佈局,取意於古時珠江上的遊船——紫洞艇。雅集(接待客人、以文會友的場所)是整座金樓的精華所在,這裏的傢俱、木門窗、木屏風大多是採用紋理細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經過刮磨後,表面如同鏡面一般光彩照人,觸摸起來質感細滑清涼,從視覺和觸覺上都能感覺到一種深厚含蓄的美感。如果再在上面貼上一層金箔,一入此室,便有一種富麗堂皇卻不失華貴雍容的感覺。不過遊客們大多料不到,金樓精華中的精華並不是這炫目奪眼的黃金裝飾,而是其中鬼斧神工的木雕工藝,仔細環顧四周門窗,便會發現小小的方寸之地竟然雕刻著大千世界,花鳥魚蟲,應有盡有,而且動物姿態生動,神態逼真,植物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推薦四:講究的擺設--金樓中有不少講究的擺設,比如跋床,它比一般的床要寬許多,而且有兩道屏風,兩道屏風中間是給婢女站立服侍用的;比如八角窗,是向兩邊滾動推開的,意思是八面威風;比如古代的保溫設備,在兩層包裝之間填上滿滿的棉絮,以達到阻止熱散發的功效。
推薦五:文人墨寶--清朝中期的碧江是儒鄉,讀書風氣濃烈,很多家的天井中都種植著龍眼和桂花,取一個攀龍借貴(桂)的祥瑞。當時鄉中有“家無讀書子,功名何處來”的傳統,因此,對知名的文人是推崇備至,蘇家把書樓建設得如此豪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讀書人在碧江的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學風,很多文人在碧江留下了足跡,在金樓,你可以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例如宰相劉墉,“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處寄才賢。幾回禪院花爭發,一夜山堂月正圓”。例如當時嶺南著名的文人張岳嵩,“漢江東去有高臺,煙樹蒼蒼楚望行。老馬銅蹄訪北塔,少年齊唱晤鷹來”。
推薦六:碧江版“清明上河圖”--清代道光年間,蘇家有子蘇鶴,號二悟坡道人,作二十四詠,概括碧江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並以此詠為線索,雕作銅壁,重現歷史上的繁華碧江。 這幅碧江版的“清明上河圖”長23•8米,高1•5米,上面所繪風景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推薦七:鑊耳山牆--是珠江水鄉地方富戶人家的特色建築。而屋脊有一條黑色的雕塑,這就是官宦人家專用的“龍頭鳳尾”屋脊了。大家細心看,左邊抽象的龍頭高高昂起,還有兩個小爪用力地撐住屋脊,尾部的設計就象鳳凰彎卷起來的羽毛。這樣的屋脊在我們這裏共有三條,另外的兩條在泥樓及其旁邊的樓房上,等一下大家要留意了。據說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建“龍頭鳳尾”屋脊,而這座職方第的主人蘇丕文,就是當時大清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位居三品官銜。職方第的名稱也就是由蘇丕文的職銜得來的。
推薦七:四柱大廳--特色還在於廳前建有過亭和牌坊。一般宅第的過道都只建成走廊,而職方第裏就把大廳前兩邊的地方做為過亭,又稱為香亭。過亭是借用牌坊背面的牆身和四柱大廳的前簷設計成的,另外兩面做成木制扇門,開時可作過道,合時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廳。這樣既增加了室內可使用空間,也使大廳與前面的建築連結得更加緊密,從美觀上考慮,它們就像是大廳延伸出來的兩隻手臂,令大廳的結構更加穩重大方。正對大廳的這面牆被建築成牌坊。一般的牌坊都是為家族共同所有而建在村口之類的地方,要建這種私人住宅內的牌坊必須要有相當的功名作為資格。現在請大家抬頭看一下,牌坊後的小天井上還有一個歇山式的屋頂,它建在牌坊和過亭的頂上,僅以四點磚柱支承。一百多年來它巋然不動,即使是十級的颱風也未能動它一絲一毫。不少國內的古建築專家來到這裏,都要驚歎這個牌坊的設計巧奪天工呀。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左邊磚柱上的橫樑已有一點點的向外傾側及開裂,這是近幾年修楫時搭建木排柵導致的。幸好及時發現和補救,才使這座古建築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呀。大家請注意一下牌坊頂上的一組木雕,尤其是中間這個內外兩層相套的圓形的抽象八卦圖案。這個木雕的內層原來是可以轉動的,據說以前的主人每年都要按照該年的風水運程,轉動內層的木雕以趨吉避凶。不過,經過這麼長時間,這個木雕原本已經損壞了,現在雖然修復了原貌,但也再不能轉動了。在走過這個牌坊之前,我們再看看後額上寫著“退讓明禮”,它是由道光三年進士、主講豐湖書院的鮑俊題寫,他是香山人,也就是現在的中山人吧。走過牌坊,回頭再看,牌坊前額是“視履考祥”,題寫的是南海人熊景星,他是晚清廣東著名書畫家。這兩個橫額是要教導蘇門子弟出門去,要待人謙遜有禮,回家時要檢討自已的衣冠和行為舉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dN3qtZLkJc/hqdefault.jpg)
宋漢生黑鏡線索 在 #宋漢生黑鏡線索 -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問題係,本來以前好哋哋,咁係咪中國政權近年忽咗? 拉長啲睇,歷史上,中共曾經超過一次逆轉勝。第一次,係對付國民黨。曾幾何時,中共只係依附喺國民黨裏面嘅一個組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