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面對全球暖化。物種滅絕,我們還有解決方案嗎?
【因應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從陸地到海洋,科學家們積極尋求解方。像是牙買加周圍的珊瑚礁,就透過育苗方式緩慢復育,順利吸引魚群回來;委內瑞拉政經長期動盪,罕見的熱帶冰川消融卻一刻不能等,才能及時挽救當地物種;就連簡單的種樹也不能草率,堅持原生種才能留下原本的棲息地。美聯社近期透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大家看見科學家們的努力。】
{內文}
(影片旁白)
大自然是我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我們和大自然相互依存
當地球暖化變得刻不容緩,越來越多人開始問,我們是否來得及尋求解方。牙買加,加勒比海上的島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水與樹木」之意,當地人靠海為生,尤其是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稱號的珊瑚礁,庇護著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Belinda Morrow/懷特河魚類保育區)
我離開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大概在1980年代的時候回來,發現整個海洋的情況徹底改變了
(Stuart Sandin/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
牙買加的珊瑚礁肯定遭受了一場完美的風暴,就在1970和1980年及其後的過度捕撈 疾病,然後相繼來襲的颶風,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一步步受到巨大的破壞
在遭逢一連串災難後,牙買加周圍曾經富饒的珊瑚礁消失了85%,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生長的藻類,捕魚量也降至上世紀50年代的六分之一,科學家們形容,就像毀壞的大教堂被森林覆蓋,海底生活也如同一場慢動作的太空競賽,魚和珊瑚相互依賴,當太多的魚消失時,珊瑚便跟著遭殃。
(Belinda Morrow/懷特河魚類保育區)
我們能如何使魚再生,魚要怎麼才會回來呢?因為魚並不喜歡孤立生活,你知道它們住在整片棲息地,因此我們需要恢復珊瑚礁,振興魚類棲息地的珊瑚礁,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一道障礙,你知道我們一直沿著這裡的海岸線,這裡是一個度假勝地,它保護著我們的海岸線,它保護著我們的度假村,在這裡保護我們在牙買加的工作
身為命運共同體,當地的漁民和酒店業者聯合成立了一個海洋復育協會,共同找尋失落珊瑚礁的解方。
(Inilek Wilmot/奧拉卡貝薩灣魚類保護區)
基本上,我們是從野外攫取珊瑚,然後將他們分成小塊,每個小塊都會長成新的珊瑚,因此我們基本上是在複製它們,這涉及了很多層面
過程和育苗沒有兩樣,被稱為「珊瑚園丁」的漁民,通常會潛入水下七八米處搜集小珊瑚,將它們「移植」到礁石上,這部分需要用魚線固定,以便珊瑚的灰岩骨架能夠自然生長附著,有的採用曬衣吊掛的方式,也有像樹枝攀附草根階層證明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牙買加珊瑚礁從絕望的懸崖邊搶救回來。
(Everton Simpson/珊瑚園丁)
當我自己去看魚的時候,因為當你去珊瑚育苗場看的時候,看到了很多魚,所以我們知道魚正慢慢回來
牙買加的故事證明了,大自然的確具備自我療癒的能力,只要人們願意付出一些照顧與奉獻的精神,成長再緩慢的珊瑚礁也能重獲新生,問題是太多天災背後夾雜著人禍,諸如委內瑞拉政治經濟的長期動盪,就嚴重威脅該國脆弱的高山生態系統。
(Alejandra Melfo/安地斯大學教授)
每個星期都有人問我為什麼還沒離開,或者更好的是,他們問我什麼時候才會離開,有些東西使我們與這個地方相互連結,我們在確保多年的努力不會消失,這似乎顯得有點曲高和寡,當你身處人道主義危機和諸多問題的國家時,還要關注生態,但這是一點也無法再等待的事
就在上世紀初,科學家在委內瑞拉西北部發現了極其罕見的熱帶冰川,由於山脈地形獨特,洪堡冰川(Humboldt Glacier)被鑲嵌在海拔4942公尺,洪堡峰頂部的斜坡和鞍部上,但隨著山區氣溫逐漸升高,洪堡冰川面積在近30年,快速降至不到0.1平方公里,等於是大幅減少了80%以上,科學家預測,委內瑞拉最後的奇蹟冰川,極有可能在20年內完全消失。
(Luis Daniel Llambi/安地斯大學教授)
問題是植物 苔蘚 地衣和土壤,將如何產生新的生態系統,並與氣候的快速變化維持同步
科學家們急切地想要記錄下安地斯山生態系統中溫度與植物生命的變化,但當地政經的全面崩盤卻成了最大阻礙,逼得他們必須忍受缺電沒水 物資缺乏,抓緊時間挺進山區。
(Luis Daniel Llambi/安地斯大學教授)
無論阿爾卑斯山 洛磯山脈或者喜瑪拉雅山,都找不到這些物種,我正在對溫度及植被變化進行長期監測,這就是溫度晝夜變化的方式,如果我們沒有記錄下來,沒有人會知道地球上許多獨特的物種可能消失
預定行程延宕了好幾個月,最終抵達洪堡冰川的時間已是當地五月,又濕又冷的雨季,再加上高海拔讓人呼吸困難,搶救冰川的努力,搏的是人的意志力。
(Alejandra Melfo/安地斯大學教授)
我們真的很瘋,在這樣一個遙遠的地方工作,已經很孤立無援,我們還增加了它的困難度
畢竟抗暖化這場戰爭從不簡單,即便如種樹這等輕鬆捕捉二氧化碳的動作,也在不少國家遭遇挑戰,尤其是在亞馬遜和阿帕拉契山區,要恢復因採礦而遭受破壞的景觀,得解決很多困難。
(Jhon Farfan/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
馬德雷德迪奧斯(Madre de Dios)位於秘魯東南部,它也是南美亞馬遜雨林的一部分,它絕對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是一個獨特的地區,擁有非常自然的景觀,其中部分還沒有遭人為改變過,但現在當你穿越這片退化的土地時,卻像在走在沙漠中一樣
曾經美麗的大地在過去半世紀,因開採金礦而崛起且伴隨著人們非法砍伐樹林,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這裡成了荒土廢地,沒有人知道這樣的土壤,還能孕育出怎樣的森林。
(Jhon Farfan/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
迄今為止,CINCIA已經種植了75種樹木,這是波萊娜,它是一種生長快速的樹
科學家們透過嘗試不斷蒐集資訊,盡量找尋在地原生種,重新復育因採礦而退化的土地,且從南美到北美,類似的土地都因而找到了生機,像是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州,也正因採礦賠掉超過九成的原始紅雲杉林,但環保團體堅持重新種回的樹,並不是一比一數量相當而已。
(Chris Barton/綠色森林工作組織)
您知道人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你們砍掉一棵紅色雲杉時,種回的是一棵紅松樹,紅松樹並非生長於此地,紅松樹也無法成為棲息地,這裡有很多物種,但是紅色雲杉卻可以
一個小小的舉動,卻是挽救地球生態的關鍵行動,科學家們身體力行,正在向世界證明,氣候解方的確存在而改變永遠不會太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TaiAV3UX0
安地斯山脈植被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大陸舊世界 8大古蹟值得一遊
2013年12月26日
傅莞淇/綜合報導
歐洲在15世紀末發現美洲「新大陸」前,已有多個古文明更迭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包括出名的馬雅、阿茲特克與印加三大文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整理出8個保存了這些歷史軌跡的文化遺址,許多考古學家至今仍在這些地點進行挖掘研究,試圖重現「新世界」的舊歷史。
1. 蒂亞瓦納科(Tiwanaku),玻利維亞
蒂亞瓦納科位於安地斯山脈,海拔4000公尺的阿提普拉諾高原(Altiplano)上,有著神廟、公共建築、住家、街道與灌溉系統,並以巨大石基、石像及結合人像的城牆著稱。該城市在西元1200年左右被遺棄,但西元500至900年間曾有數萬居民。冬至與夏至的慶典是最適合遊訪的時間點。
2. 拉臘米迪亞(Laramidia)恐龍公園,加拿大
加拿大西部的「失落大陸」拉臘米迪亞曾是恐龍的棲息地,自20世紀以來,此處已挖掘出數以千計的史前遺跡,包括上百具完整的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遊客可以親身體驗考古工作,並到兩小時車程內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觀賞更完整的出土收藏。
3. 提卡爾(Tikal),瓜地馬拉
提卡爾保有馬雅文明的五大金字塔,曾是馬雅人的宗教與商業中心,也是其他馬雅遺址在規模與代表性上的衡量標準。鄰國宏都拉斯境內的科潘(Copán)即由提卡爾分支部族建立。提卡爾國家公園境內還包括另一個城市瓦薩克通(Uaxactun),與佔地222平方公里的雨林。
4. 阿爾班山(Monte Alban),墨西哥瓦哈卡州
阿爾班山由奧爾梅克人從西元前500年開始興建,城市中有金字塔、體育場與球場等壯觀建物,是相當熱門的遊覽景點。此處最出名的出土文物為「舞者」(Los Danzantes)石板,但近代學者認為石板上雕刻的「舞者」真實身分應為被開腸剖肚的戰俘。
5. 拉文塔(La Venta)博物館公園,墨西哥
奧爾梅克(Olmec)是已知最早的美洲文明之一,可追溯至西元前1200年。奧爾梅克最出名的文化遺產是巨大的頭部石雕,拉文塔博物館公園中藏有超過30個奧爾梅克石雕,其中有3個重達20噸的人頭石雕。公園種有熱帶植被,夜晚會為石雕打光。
6. 昌昌(Chan Chan),祕魯
除了馬丘比丘(Machu Picchu)與納斯卡線條(Nazca Lines)外,秘魯特魯希略城(Trujillo)外的昌昌古城也值得在美洲歷史記上一筆。昌昌是奇穆(Chimú)王國首都,在西元1400年左右達到極盛,擁有約3萬居民,但被印加帝國毀滅。昌昌城牆裝飾及線條優美,但主建材為沙石,受自然侵蝕大。
7. 卡霍基亞土丘(Cahokia Mounds)歷史遺址,美國
卡霍基亞土丘是古印地安密西西比文化的遺產,外觀像是巨大土堆,最大的土丘超過30公尺高,比古夫金字塔底座更大。其上曾建有木屋與廣場,考古學家亦發現過來自墨西哥灣的鯊魚牙齒。但卡霍基亞土丘如何興起、衰亡的原因仍不明。
8. 峽谷地下佩科斯的石壁藝術(Rock Art of the Lower Pecos Canyonlands),美國
德州佩科斯河與格蘭德河交會處,藏著珍貴的洞穴壁畫與岩雕。這些史前採集與狩獵者留下的痕跡直到近代才開始受到重視與保存。賽米諾爾(Seminole)峽谷地公園提供導覽旅遊,亦可搭船前往阿米斯塔德國家娛樂區的豹穴(Panther Cave)與帕瑞達穴(Parida Cave)。
好文章請讓更多人看見!如果您喜愛「風傳媒」的文章,請按讚或分享: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Twitter也能看到風傳媒新聞囉!立即加入風傳媒Twitter粉絲團:https://twitter.com/StormMediaGrp
安地斯山脈植被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洲新大陸 8大考古奇蹟
2013年12月26日
傅莞淇/綜合報導
歐洲在15世紀末發現美洲「新大陸」前,已有多個古文明更迭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包括出名的馬雅、阿茲特克與印加三大文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整理出8個保存了這些歷史軌跡的文化遺址,許多考古學家至今仍在這些地點進行挖掘研究,試圖重現「新世界」的舊歷史。
1. 蒂亞瓦納科(Tiwanaku),玻利維亞
蒂亞瓦納科位於安地斯山脈,海拔4000公尺的阿提普拉諾高原(Altiplano)上,有著神廟、公共建築、住家、街道與灌溉系統,並以巨大石基、石像及結合人像的城牆著稱。該城市在西元1200年左右被遺棄,但西元500至900年間曾有數萬居民。冬至與夏至的慶典是最適合遊訪的時間點。
2. 拉臘米迪亞(Laramidia)恐龍公園,加拿大
加拿大西部的「失落大陸」拉臘米迪亞曾是恐龍的棲息地,自20世紀以來,此處已挖掘出數以千計的史前遺跡,包括上百具完整的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遊客可以親身體驗考古工作,並到兩小時車程內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觀賞更完整的出土收藏。
3. 提卡爾(Tikal),瓜地馬拉
提卡爾保有馬雅文明的五大金字塔,曾是馬雅人的宗教與商業中心,也是其他馬雅遺址在規模與代表性上的衡量標準。鄰國宏都拉斯境內的科潘(Copán)即由提卡爾分支部族建立。提卡爾國家公園境內還包括另一個城市瓦薩克通(Uaxactun),與佔地222平方公里的雨林。
4. 阿爾班山(Monte Alban),墨西哥瓦哈卡州
阿爾班山由奧爾梅克人從西元前500年開始興建,城市中有金字塔、體育場與球場等壯觀建物,是相當熱門的遊覽景點。此處最出名的出土文物為「舞者」(Los Danzantes)石板,但近代學者認為石板上雕刻的「舞者」真實身分應為被開腸剖肚的戰俘。
5. 拉文塔(La Venta)博物館公園,墨西哥
奧爾梅克(Olmec)是已知最早的美洲文明之一,可追溯至西元前1200年。奧爾梅克最出名的文化遺產是巨大的頭部石雕,拉文塔博物館公園中藏有超過30個奧爾梅克石雕,其中有3個重達20噸的人頭石雕。公園種有熱帶植被,夜晚會為石雕打光。
6. 昌昌(Chan Chan),祕魯
除了馬丘比丘(Machu Picchu)與納斯卡線條(Nazca Lines)外,秘魯特魯希略城(Trujillo)外的昌昌古城也值得在美洲歷史記上一筆。昌昌是奇穆(Chimú)王國首都,在西元1400年左右達到極盛,擁有約3萬居民,但被印加帝國毀滅。昌昌城牆裝飾及線條優美,但主建材為沙石,受自然侵蝕大。
7. 卡霍基亞土丘(Cahokia Mounds)歷史遺址,美國
卡霍基亞土丘是古印地安密西西比文化的遺產,外觀像是巨大土堆,最大的土丘超過30公尺高,比古夫金字塔底座更大。其上曾建有木屋與廣場,考古學家亦發現過來自墨西哥灣的鯊魚牙齒。但卡霍基亞土丘如何興起、衰亡的原因仍不明。
8. 峽谷地下佩科斯的石壁藝術(Rock Art of the Lower Pecos Canyonlands),美國
德州佩科斯河與格蘭德河交會處,藏著珍貴的洞穴壁畫與岩雕。這些史前採集與狩獵者留下的痕跡直到近代才開始受到重視與保存。賽米諾爾(Seminole)峽谷地公園提供導覽旅遊,亦可搭船前往阿米斯塔德國家娛樂區的豹穴(Panther Cave)與帕瑞達穴(Parida Cave)。
好文章請讓更多人看見!如果您喜愛「風傳媒」的文章,請按讚或分享: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Twitter也能看到風傳媒新聞囉!立即加入風傳媒Twitter粉絲團:https://twitter.com/StormMediaG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