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床前基因診斷PGD/PGT-M🧐
什麼情況需要做PGT-M?
PGT-M相當於在孩子出生前為他做好『身體檢查』👼👼
💡李俊逸醫師:
將染色體比喻為一條條的高速公路的話,
PGT-M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
將染色體中某段突變位點找出來🔍
就像是某段公路上若發生車禍 🚌💥🚗 🚓 🚑
把那段車禍位置找出來一樣,
針對胚胎採樣細胞進行診斷,
事先將有問題的地方排除,
找出正常胚胎進行植入💖💯
-----------
點我看成功案例👉 https://www.ivftaiwan.com/story-detail/157/
相關文章👉 https://www.ivftaiwan.com/treatment-detail/33/
#pgd #pgtm #著床前基因診斷 #試管嬰兒 #ivf #基因 #基因異常 #遺傳性疾病 #地中海型貧血 #血友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小腦萎縮症 #僵直性脊椎炎 #geneticscreening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monogenic #diseas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萬的網紅蒼藍鴿的醫學天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的碎碎念跟大家分享兩個很有趣的主題。 第一,台灣的新生兒人數高峰約莫是每年的10-12月,其中究竟有什麼有趣又令人難以啟齒的原因呢?(笑) 第二,面對究極宇宙無敵愛哭的寶寶(用字到底多幼稚),醫師們在做身體檢查時到底要注意哪些細節,才能確保小嬰兒乖乖配合呢? 不得不說面對小小孩真的是一門藝術呀!...
嬰兒 身體檢查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發生一件令我感動的事。
有一對盧安達的姊妹跟媽媽來到診間: 妹妹反覆喉嚨痛n年、姊姊反覆呼吸不順n年。我在診間花了40分鐘聽他們講、檢查、制訂處置。
當我要離開診間時,那位媽媽突然有點情緒化地說了一連串盧安達話。我一開始有點嚇到,因為她明顯眼眶泛淚、有點激動。
充當翻譯的姐姐(高中生)告訴我: 媽媽很感謝我.。媽媽說過去幾年她因為擔心孩子,多次跟其他醫師提到這些症狀,似乎從來沒有人當一回事,我卻花這麼多時間聽她們說。她非常非常感激我,把我從頭到腳祝福了一遍,淨是些感謝上天、感謝遇到妳、上帝祝福妳之類的話。
聽到這段話,我內心很激動,卻還是故作鎮定的說這是我應該作的。激動的原因是有病人家長看到我的努力。我知道我花這麼多時間都是心甘情願、自己的選擇,本來就不該期待甚麼回報或稱讚。套句流行語: 這是我跟上帝之間的事。但有時還是不免自我懷疑。
這一陣子我常常感到心累。為啥我只看10幾個病人,卻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還要留下來一兩個小時打病歷。我花這麼多時間去聽、去了解,對病人/家長來說是否根本沒差,或許他們還想趕快回家呢。
⌜這個醫師講這麼多五四三幹嘛,藥趕快開一開就好。⌟ 有的家長會給我這種感覺,尤其是我邊講他們還邊滑手機的時候。
其實也才上禮拜,診間來了一位美國人嬰兒,媽媽堅持嬰兒有便秘。我問診跟作完身體檢查後耐心跟媽媽解釋嬰兒便祕的定義: 嬰兒不是一天沒大便就叫做便秘。當我正要說你如果擔心可以幫嬰兒按摩等等的話時,媽媽突然打斷我 : ⌜好了,你不要再講了。趕快看一看,我要走了。而且我絕對不會再回來這裡給你看。⌟
當下心裡很幹。我是真心為妳的寶寶好,妳憑什麼兇我。不過跟家長吵架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我一方面慶幸著她不會再回來,一方面覺得這邊的人真是誇張。一般人應該就只是默默的不回來吧,會當面嗆醫師真是奇葩,還講得一點道理都沒有。
今天病人家長的這番話像是一陣及時雨,讓我又有了動力去做我認為正確的事情。真心希望我能夠幫到她們兩姊妹,早日找出原因,解除她們的痛苦。
嬰兒 身體檢查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哺餵母奶的真相] 作者:楊濬光醫師
請即將準備生產的孕婦務必閱讀本文,這將會是哺餵母奶成功與否的關鍵!
聽到「餵母奶」三個字,我相信幾乎所有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個臉龐慈光泛發的母親,或躺或半坐臥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懷中摟著小寶寶,恣意的吸吮著乳房,好一幅溫馨美好的畫面啊!
其實這絕對是你不切實際的幻想。「餵母奶」三個字,是如殺戮戰場般的可怕的!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一不留神,一有閃失,就會陣亡!餵母奶本應是最自然的一個過程,只是有太多隱藏在現實生活中,不利於母奶哺餵的情況。
小花(化名)剛生產完,她可是剛經歷了一場長達24小時的奮戰,在眾親人加油吶喊聲中,拚命的用力擠,才終於將重達3500公克的寶寶生了下來。小花側過身子,看著身旁小寶寶安詳的睡著,她覺得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像在天堂一般的滿足感!
於是,訪客紛至沓來,恭喜聲不絕於耳;小花興奮不已,在臉書上貼文貼照片,昭告世人她已經完成這偉大的使命。而Line、Instagram、Facebook回覆的提醒「嗶嗶」聲,也幾乎沒有間斷過。手機拚命的響,小花也拚命的講,從產兆開始的慌亂、待產的痛、用力時的艱辛、到生出來那一剎那的喜悅,像極了錄音機般的播了又播。
「來,寶寶餓了,我們來學習餵母奶吧!」嬰兒室護理人員呼喚著。小花想,生產那麼可怕的事情都被我完成了,餵母奶,小事一樁啦!
只見寶寶不是扁嘴不吸,就是很急躁的拚命亂咬。一個小時過去了,小花心裡知道,寶寶根本一口都沒吸到。這時,她才意會到,原來,要在寶寶張開大嘴的一剎那,把乳頭包含乳暈整個塞進去,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產前衛教竟然只告訴我寶寶會有「尋乳反射」,好個尋乳反射啊!
既然吸不到,那我擠出來好了。小花回想,產前衛教師有教過,要由外往內,輕輕的推著有些許漲漲感覺的乳房。咦,怎麼沒半滴呢?不然再用力一點好了。怎麼還是擠不出來呢?我有喝黑麥汁啊?難道書上描述「噴奶」的樣子,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
隔天,嬰兒室護理人員來了。「小花媽媽,寶寶體重降低了150公克!」
「什麼,一定是都沒喝到奶」外婆首先發難了,「要不要餵寶寶喝牛奶?」
又奮戰了一天,「小花媽媽,你的寶寶出現黃疸,需要去中重度病房照光……」話都還沒聽完,小花的眼淚已經在眼眶中打轉。
長輩們開始碎碎念「都是你說要餵什麼母奶啦,說什麼母奶最好啦,餵到小孩都生病了!」
「看寶寶一直哭,手腳都乾乾的,臉色黃黃不好看,寶寶不能餓的啦!」另一位長輩手上已經提了兩罐奶粉過來了。
住院第三天剛起床,就發現因為昨晚沒有起來餵奶,兩邊的乳房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像大饅頭一樣的腫脹,而且怎麼推都推不散。「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石頭奶』嗎?」小花暗叫不妙。更雪上加霜的是,乳頭經過兩天的摧殘,已經破皮到流血了,連衣服的摩擦,都讓小花痛到骨子裡。
接下來的路程,仍舊崎嶇難行。寶寶體重持續的下降、家人反對的聲浪一波大過一波。加上睡眠不足,無法好好坐月子,身心疲累之下……終於,有一天,左邊的乳房裂了一個大洞,膿水混著血水如火山爆發般,不斷的湧出!乳腺炎膿瘍住院,母乳之路就此結束。
行醫十數年,我覺得懷孕產檢時,媽媽多半只專注在寶寶正不正常、生產順不順利這些問題上。對於哺餵母乳,除了逛街準備吸乳器、奶瓶消毒鍋外,幾乎是毫無準備,無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上。從傳播媒體、醫護人員口中,也只是接收到近乎教條式的所謂餵母奶的好處,光這樣實在是不夠的,媽媽對母乳的概念,幾乎僅是一些很虛無飄渺的概念。
曾經有媽媽講述她的母奶經驗,竟然是「這輩子從來沒想到會這麼狼狽過!」好沉重的一句話。我也遇過好幾位產婦,因為對於出院哺餵母奶的徬徨,而一再要求我延長她的住院時間,賴著不敢回家面對現實。在兩個月後的產後檢查時,幾乎所有的媽媽都異口同聲的告訴我「餵母奶比生小孩還要辛苦。」
西方先進國家,婦產科門診旁就會有「母乳諮詢門診」,由專業泌乳顧問或資深註冊護士來看診。看診方式與醫師診療無異,由詳細的問診與家庭資源評估,預測未來哺乳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從細膩的身體檢查,判斷乳頭會不會過短或凹陷,影響寶寶的吸吮;孕婦在生產之前,早就擬定出一個完整的哺乳計畫了。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嚇大家,讓大家聞母奶色變。俗話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又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兩句話,用在哺育母乳上是最貼切不過了。母乳最好,所以我們要給寶寶最好的。請準媽咪,好好準備,將正確的母乳觀念,讓你的家人都知道;生產完後,好好休息,並認真學習哺餵技巧。最後,預祝大家的母乳之路順順利利!
#禾馨有泌乳門診請懷孕就來諮詢
#生產完應該手機關機24小時
嬰兒 身體檢查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的碎碎念跟大家分享兩個很有趣的主題。
第一,台灣的新生兒人數高峰約莫是每年的10-12月,其中究竟有什麼有趣又令人難以啟齒的原因呢?(笑)
第二,面對究極宇宙無敵愛哭的寶寶(用字到底多幼稚),醫師們在做身體檢查時到底要注意哪些細節,才能確保小嬰兒乖乖配合呢?
不得不說面對小小孩真的是一門藝術呀!
👉訂閱『蒼藍鴿』頻道▶ https://goo.gl/Xtp7YW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NBCUJxj-g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u4oToSpCakSch8MkJFBJkj_sNFg)